柯岩奇观绝胜 鉴湖秀色无双

塞北森林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图文原创 塞北森林 </p><p class="ql-block"> 美篇序号 2696536</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 柯岩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拍摄器材 华为P70Ultra</p> <p class="ql-block">——————————————————</p> 绍兴奇观柯岩绝胜 <p class="ql-block">  在华夏大地的锦绣山河中,总有一些地方,以其独特的魅力,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永恒的向往。浙江绍兴柯岩风景区,便是这样一处胜地。“柯岩胜景无双 千古奇观不朽”,绝非夸大之词。</p><p class="ql-block"> 踏入柯岩,仿若踏入了历史与自然交织的梦幻之境。天工大佛静穆庄严,岁月的笔触在其身上留下了斑驳痕迹,却无损其神圣的光辉;炉柱晴烟如梦似幻,袅袅升腾的烟雾,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悠悠岁月;普照寺晨钟暮鼓,梵音袅袅,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超脱尘世的宁静;摩崖石刻笔锋苍劲,每一道刻痕,都是古人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承载着千年来的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柯岩,探寻那些藏在山水古迹间的动人故事,领略这无双胜景与不朽奇观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下图一是柯岩景区鉴湖(镜湖)石牌坊后边矗立的赑屃背负高大石碑,上书两个大字“镜湖”,是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游柯岩时留下的御笔墨宝。</p> <p class="ql-block">  展开江南水乡这幅徐徐铺陈的诗意画卷,一处令人拍案叫绝的所在悄然映入眼帘,这便是浙江绍兴的柯岩景区。它的诞生,堪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一场奇妙邂逅。</p><p class="ql-block"> 回溯历史长河,悠悠千载时光流转。历代能工巧匠,怀揣改天换地的无畏勇气,执铁锤钢钎为笔,以柯山岩体当纸,将奇思妙想与精湛技艺挥洒得淋漓尽致。他们仅凭一锤一钎,一寸一寸地雕琢,一刀一斧地刻画,无论朝代更迭,还是遭遇自然灾荒,都凭借超乎常人的耐心与毅力,扛过岁月的磨砺。</p><p class="ql-block"> 历经千年时光的打磨,才造就如今鬼斧神工的景象。这柯岩奇观,早已不只是一处景区,更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故事,蕴藏着先辈的精神财富,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悠悠故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柯岩景区的“前世”,是一场延续两千五百多年的开采岩石的传奇。明朝祁彪佳在《趙中圆亭记》里有记载,柯岩古代采石遗址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500年前,源头是越国大夫范蠡为建筑古越国都城,在此开启了首次采掘活动。</p><p class="ql-block"> 浙江绍兴市柯岩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它涵括三个组成部分:柯岩景区,鉴湖景区,鲁镇景区。本篇所列图片和文字表述,仅限于柯岩和鉴湖景区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  此后,历经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诸多朝代,在悠悠两千多年的时光里,一代又一代工匠挥舞手中工具,在山体间辛勤开凿。坚硬的岩石历经无数采石工匠们的开凿,渐渐形成为规模宏大的采石场。无数石材从这里运往四方,参与构筑了无数亭台楼阁、桥梁堤坝,成为江南绍兴古城建筑不可或缺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p> 天工大佛  炉柱晴烟 <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中,采石场逐渐归于沉寂,然而大自然的雕琢与匠人的智慧,让这片土地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柯岩景区。曾经满目疮痍的山体,化作一道道独特景观,默默讲述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令每一位到访者,都不禁为这份跨越千年的传奇而动容。</p><p class="ql-block"> 古代工匠不乏智慧卓绝之人,采石劳作时,也不忘留下巧夺天工的雕刻。景区内的天工大佛,便是前人馈赠给后世的珍贵精神财富。天工大佛,又名柯岩大佛,开凿于隋开皇年间,是浙江四大石佛之一。佛像高20.8米,呈盘坐之姿,面庞宽阔、额头饱满,头顶螺形发髻,左手轻抚膝盖,右手屈举,似在阐经说法,法相敦厚、慈祥温和。</p><p class="ql-block"> 天工大佛堪称柯岩景区的神来之笔,是游客踏入景区便能一眼望见的震撼奇观,其作为景区内最引人注目的石雕大佛造像,极具视觉冲击力。据说,大佛两耳间有孔洞贯穿,儿童甚至能从佛耳穿过,足见这尊大石佛体量之庞大。</p> <p class="ql-block">  柯岩景区的天工大佛神态庄重,是一尊弥勒佛。我们平常印象里弥勒佛是大肚子、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这源于布袋和尚形象的演变。而天工大佛身为弥勒佛却有发髻,原因主要有三:</p><p class="ql-block"> 造像依据与历史演变:早期弥勒佛造像多依据佛经,是头戴宝冠、有发髻的菩萨模样。天工大佛开凿于隋代,竣工于初唐,保留了当时的经典样式。</p><p class="ql-block"> 地域与文化影响:隋唐时期浙江佛教文化兴盛,工匠雕刻时融入当地文化特色与审美,让弥勒佛有了带发髻的独特造型。</p><p class="ql-block"> 造像功能与象征意义:佛教里,发髻象征佛的智慧与超凡境界,天工大佛的发髻展现出弥勒佛作为未来佛的神圣与智慧,传递着佛教教义。</p> <p class="ql-block">  柯岩景区的另一奇观之一“炉柱晴烟”即“云骨”,已有1300年左右的历史,开凿于隋唐时期。据考证,柯岩云骨是隋唐以来采石而成的一大奇观。从平地上直插云霄,形体曲折,上宽下窄,犹如一座颠倒过来的宝塔,远观宛若一柱烟霭,袅袅升空,故又称“炉柱晴烟”。</p><p class="ql-block"> 奇云石骨 被誉为“一柱烛天”和“天下第一奇石”,高31米,底围4米,最薄处不足1米,上胖下削,宛如一柱青烟,岩顶有清光绪初年镌刻的“云骨”二字,其上一株挺立的松树,历经千年仍蓬勃生长,为云骨增添了无穷魅力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  镜头变焦放大可见:柯岩炉柱晴烟上“云骨”二字,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所刻,是“瘦生铭,歗梅书”。</p><p class="ql-block"> 隶书“云骨”旁的小字为楷书跋语,分五竖行排列,文曰:“太初孕,赤乌辟,削峻铲阜磐石竭。不受秦鞭,足当米笏。踡嵼指翠微,烟煴覆原隰。毋论山之精,气之核,吾直字之以‘云骨’。光绪二年,瘦生铭,歗梅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注释:</span><b style="font-size:15px;"> “瘦生”为铭文作者,“歗梅”是书写者。“瘦生”是柯山乡间学者沈孳梅的字,“歗梅”是兵部主事沈成烈号,“歗”字通“啸”。清光绪二年(1876年),沈孳梅撰写了关于“云骨”的铭文,表达了对云骨这一独特景观的赞美和感慨,沈成烈则以书法的形式将“云骨”二字题写在云骨峰上,并让工匠雕刻之。</b></p> <p class="ql-block">  广角镜头里的天工大佛,普照寺,左侧的柯岩山体,被我的镜头尽收眼底。“天工大佛”和“烛柱晴烟”以及“云骨”石柱体,它们是柯岩景区的主要看点,是柯岩风景区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  我围绕着天工大佛各个角度,把个天工大佛,炉柱晴烟和普照寺这三个景点奇观,用我的手机广角镜头记录下来,目的就是让阅读本篇的朋友们:随镜揽胜如同亲游,足不出户就能对柯岩奇观囊括眼底,一睹为快。</p> 千年寺院普照寺 <p class="ql-block">  从“炉柱晴烟”与“天工大佛”处放眼望去,山脚下,红墙黛瓦的普照寺静静坐落,被葱郁森林环抱着。这座古寺是柯岩风景区的又一胜景,历史可追溯至隋唐年间,历经一千多年岁月的洗礼,它见证了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如今依旧散发着古朴厚重的韵味 ,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踏入柯岩普照寺山门,一尊高大的关公雕塑赫然映入眼帘,瞬间抓住所有人的目光。只见关公身姿挺拔,威风凛凛地站立着,身着一袭绿袍,衣袂随风轻轻飘动,好似下一秒就要奔赴战场。他面色红润,丹凤眼微微眯起,不怒自威,那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奸佞。</p> <p class="ql-block">  柯岩普照寺是千年古刹,建筑沿山而上,依次为山门、钟楼、弥勒殿、财神殿、大雄宝殿。因时间有限,“我”只参拜了山门的关公殿、弥勒殿和财神殿,便离开了普照寺,前往摩崖石刻,因为那才是“我”此次探秘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  穿过山门,左侧是一座高耸的钟楼,飞檐上的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悠悠往事。</p> <p class="ql-block">  钟楼的正面就是弥勒殿。弥勒殿为三面弥勒佛。但见弥勒佛袒胸露肚,张开笑口,三尊弥勒佛同座一座莲花座上,那豁达的模样仿佛在劝慰着世间所有的烦恼之人。</p><p class="ql-block"> 三尊弥勒佛的笑极具感染力,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香客都不由自主地忘却了尘世的纷扰。而大殿内的三面佛分别代表着“慈悲”、“智慧”、“方便”的三尊佛像组合。</p> <p class="ql-block">  柯岩景区普照寺财神庙供奉的是越国大夫范蠡,这颠覆了我的认知,我的随身听言简意赅的介绍,才让我知道了这其中的原委。 </p><p class="ql-block"> 柯岩普照寺财神庙供奉范蠡像,原因有三:一是历史传说,范蠡托梦幼子,要在越国柯岩塑像,幼子照做,到唐朝时,此地财神殿已颇负盛名;二是经商成就,范蠡助越灭吴后隐退从商,在陶地凭借卓越才能聚财无数,且薄利多销、又三聚三散财富,救济贫困,被尊为“商圣”;三是文化寓意,范蠡集智慧、财富与仁德于一身,既能带来财富,又能教人正确对待财富与人生,契合人们对财神的期待。</p> 2500年前古采石场遗迹 <p class="ql-block">  柯山采石遗址概况</p><p class="ql-block"> 柯山在三国时期就被采掘只剩下一半,仅留下的云骨和石佛成为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而此处的五个采石场,最晚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仍在少量采用,是历史跨度历经2500年的露天采石场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柯山古采石场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 柯岩是中国最早的露天采石场之一,俗称石宕江山——绍兴断裂带岩石属白垩系凝灰岩,向西南延伸横贯中国可一直到达广西北海,浙江古采石场分布众多,而露天采石场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柯山之石:柯岩石料在绍兴属于上乘石材,号称"砚瓦槽",色泽清灰雅致。过去绍兴官府衙门和富商豪绅的私家台门、厅堂所铺石板均为柯山"砚瓦槽"为首选,以其平整耐久享誉千年。</p> <p class="ql-block">  柯岩古法采石</p><p class="ql-block"> 火烧法不需要金属工具,是最原始的采石方法之一。柯岩古代最初采用火烧水激,然后插入木楔子浇水使之膨胀的方法采石,后来有了金属工具,便采取用金属工具凿取石材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柯岩这些采石方法虽然效率相对较低,但在长期的开采过程中,仍能大量采挖石料,柯岩景区内留下的五个深达十几米的采石坑,就是历史上古法采石的最好例证。</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柯岩历史上古采石形成的巨坑,总共有深度大小一致的5个坑。最北处的采石坑有人工采石情景再现的石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  五个大小差距不大的采石大坑,是柯岩风景区的人文奇观,是来柯岩景区寻幽探秘必到的打卡点。我的“随身听”给我讲解了采石坑的由来形成,免除了雇用导游讲解带来的一笔费用开销。</p> 珍贵的摩崖石刻群 <p class="ql-block">  在柯岩风景区普照寺西侧,有一处并不太高,但却陡峭壁立的崖壁,其上有多出年代不一,字体遒劲,风格迥异的摩崖题刻,它们是柯岩景区内又一处历史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第一图摩崖石刻,其题字内容是“文光射斗”和“南无阿弥陀佛”,下面的小字有些看不太清楚。行书“南无阿弥陀佛”,由大庆寺等10个寺院的法师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镌刻。</p> <p class="ql-block">  行书“蚕花洞”,刻在崖壁之上,有两行字,上行“化鹤飞来”,下行“蚕花洞”。</p><p class="ql-block">由光山熊先寿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写。</p> <p class="ql-block">  柯岩风景区蚕花洞深不见底,给人以深不可测的神秘之感。</p><p class="ql-block"> 潭水清澈:潭水十分清澈,能清楚看到潭中的情况,可能有游鱼、水底的石头和青苔等,给人一种纯净、清幽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深度惊人:从视觉上看深不见底,会给人带来一种神秘、深邃的感觉,让人不禁对其下方的世界产生好奇与遐想。</p><p class="ql-block"> 环境清幽:深潭位于蚕花洞内,洞顶有“化鹤飞来”字样,周围是刀劈斧削般的巨石和摩崖石刻,环境静谧清幽,少有人至,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p><p class="ql-block"> 历史感强:作为古代采石场遗址的一部分,深潭见证了柯岩地区悠久的采石历史,潭水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的岁月变迁,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这是站在“天工大佛”角度看摩崖石刻所处的山体位置。我的手机广角镜头,把蚕花洞以及摩崖石刻题字地点,都涵括在这幅照片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  走到这里,如果不留意,很可能就与古七星岩景点擦肩而过了。进入这个小门,里面有关于柯岩景区的文字表述,天工大佛,炉柱晴烟,采石坑,普照寺,一目了然,给人清晰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走出室内来到后院,顺着一处宽阔的草坪望去,柯岩山体赫然在目。那里依次排列着三处采石大坑,其断面就像三个敞开大门的飞机库,崖壁之上有历史久远的摩崖雕刻“古七星岩”,和看不太清晰的古人墨迹雕刻。</p> <p class="ql-block">  这三处采石大坑十分令人费解?古人为什么留下了这样的采石坑?又为什么有深不见底的隧洞?洞口平静幽深的潭水,潭水深不见底,人若顺着洞口潜水下去,还不知道有多深,那洞底下边到底有什么?看着这深邃的水洞,细思令人恐怖!</p><p class="ql-block"> 第二幅图片:光滑的崖壁之上,古人雕琢了一个佛龛,透过碧绿的水面,拉近镜头,看的一清二楚。原来古人在开凿利用柯岩采石的过程中,念念不忘祈求佛祖的保佑,这也许就是柯岩出现大小佛龛的缘故吧?!</p> 三聚同源广场和越女湖景区 <p class="ql-block">  镜水湾包括文化广场和三聚同源。</p><p class="ql-block"> 三根6米高的汉白玉雕像,分别雕刻为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象征着儒、道、佛三教相聚。</p><p class="ql-block"> 三聚同源:广场边上有喷涌、倒挂、漫流、漏滴等各种形态的水流,通过曲折小溪流向“汇源池”,称为“三聚同源”,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镜水湾外方内圆的文化广场,象征着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思想。广场中心有一石雕头像,正面白色象征人性“本善”,背面黑色象征人性“本恶”。</p> <p class="ql-block">  从三聚同源向北,越女湖闯入视野。湖面如翡翠,在日光下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涟漪轻泛,灵动又美妙。</p><p class="ql-block"> 抬眼远眺,青山连绵,与蓝天、白云、碧水相映成趣,宛如天然山水画卷。湖面上,乌篷船缓缓划过,船桨划开水面,留下优美弧线,游客的欢声笑语传来,为宁静添了几分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越女湖水畔,“镜中镜酒家”静静伫立于湖畔。它白墙黛瓦、飞檐斗拱,尽显江南的温婉。临水而建的木质平台,与湖水无缝衔接。坐在这儿,脚下湖水清澈,能瞧见鱼虾自在游弋。</p><p class="ql-block"> 周边垂柳依依,柳枝随风轻拂湖面,“镜中镜酒家” 镶嵌在山水间,与景色相互交融,一幅和谐画面带来视觉享受,在湖山相依的“镜中镜”酒家美餐下榻,岂不是一种惬意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越女春晓是镜水湾景区内的核心,是镜水湾的中心景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镜水湾这里还有少儿天地、情人谷、戏台、石竹居、杏花坡、越女池等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 我缓步走在越女湖边,仿若一脚迈进了水墨丹青画卷里。湖面恰似一面巨大的琉璃镜子,澄澈的湖水倒映着天光云影,微风拂过,波光粼粼,漾起层层细碎的金纹,好一幅唯美的风光画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越女湖畔,一座古朴的江南社戏台静静伫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我的“随身听告诉我:这社戏台正是鲁迅笔下描写的看戏的地方!恍惚间,我仿佛看到《社戏》里那群孩子在月下摇着船,满心欢喜地奔赴这场热闹的戏,耳畔似乎还能听到那悠扬的唱腔、铿锵的锣鼓,以及台下此起彼伏的喝彩声。</p><p class="ql-block"> 湖对岸,一座月牙形的石桥横跨湖面,身姿优雅而曼妙。桥上,游人如织,他们走走停停,有的凭栏远眺,沉醉于眼前的湖光山色;有的举起相机,想要定格这美好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越女湖畔的乌毡帽景点——乌毡帽亭,是柯岩风景区的特色景观。这亭盖子是世界上最大乌毡帽,1999年建成,获世界吉尼斯纪录之最,以层层相叠的绍兴酒坛为亭柱 ,打造了一个乌毡帽亭。</p><p class="ql-block"> 亭子占地69.5平方米,造型独特。乌毡帽、乌篷船和乌干菜,并称为绍兴“三乌”,乌毡帽是其中之一,它是绍兴的文化符号。其周边“越女春晓”为核心景观,湖水呈“越女”形状,与乌毡帽亭相映成趣,构成精妙山水画面。</p> 越中名士苑文化广场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间,走到了“越中名士苑”。但见石牌坊上方的“越中名士苑”字样,表明这里是绍兴名士文化广场。周恩来总理那句“我是绍兴人”被刻在巨大石碑上。</p><p class="ql-block"> 周总理虽出生淮安,却一直心系绍兴,在南开毕业文凭、赴法留学证件上都写籍贯为绍兴,1939年还回乡查阅家谱、关心抗战。这几个字承载着总理对故乡的眷恋,让游人也能感受到他与绍兴的血脉深情 。</p> <p class="ql-block">  这是绍兴名士苑里有“鉴湖三杰”——秋瑾、陶成章、徐锡麟的雕塑像。秋瑾号鉴湖女侠,倡导男女平等,因策划浙皖起义失败就义。陶成章是光复会创始人,多次为革命奔波,后遇刺身亡。徐锡麟创办大通学堂,发动安庆起义失败牺牲。</p><p class="ql-block"> 他(她)们三位是辛亥革命的先驱,雕塑展现了他们的革命精神,承载着后人对其为辛亥革命所做贡献的铭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幅图片是蔡元培雕塑像。蔡元培(1868 - 1940),浙江绍兴人。政治上,是爱国社、光复会、同盟会的重要创始人,后为抗日救亡与国共合作努力;教育上,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任北大校长时倡导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革新北大;学术上,涉猎多领域,著述颇丰。他是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文学泰斗级人物 。</p><p class="ql-block"> 第二幅图片是大禹雕像。大禹治水是上古时代传奇英雄。他曾在绍兴一带治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成功治理当地水患。治水成功后,在绍兴会稽山会盟诸侯,论功行赏,禹定九州,会稽山由此得名。大禹去世后葬于绍兴会稽山,禹陵成为后人纪念他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p> 古鉴湖景区 <p class="ql-block">  柯岩风景区内的鉴湖景区位于绍兴市城西南1.5千米处,是古鉴湖淹废后的残留部分,总面积约30.44平方千米。2001年建成开放,2016年启动“东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p><p class="ql-block">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动员民力筑堤围湖,形成连接城乡的重要水道。从东汉至南宋,作为水利工程和航运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宋后期逐渐萎缩。</p><p class="ql-block"> 鉴湖水质清澈,含有丰富的Ca和微量元素Li。景区内水道纵横,小岛星罗棋布,桥多且形态各异,其中五桥步月景点由五座古桥巧妙连接群岛,展现出绍兴桥文化的魅力,是鉴湖景区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  鉴湖景区包括以下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东汉笛亭:为仿汉代风格的石木结构建筑,亭内有蔡邕塑像及多种竹工艺品,背倚柯山,面向鉴湖,古朴典雅。 </p><p class="ql-block"> 葫芦醉岛:形似葫芦,岛上有“投醪劳师”雕刻群和黄酒博物馆,是绍兴黄酒文化的展示平台。 </p><p class="ql-block"> 古纤道:建于明清时期,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蜿蜒于湖面,宛如一条水上飘带,见证了绍兴的水运历史。 </p><p class="ql-block"> 鉴湖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寄情之地,王羲之、李白、杜甫等众多名士均有诗作传世。</p> <p class="ql-block">  这是投醪劳师的雕塑群。其历史典故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忍辱负重为吴王夫差牵马守墓。三年后,越王被放回越国,便韬光养晦,卧薪尝胆,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积极鼓励人民生育,并用越国的特产绍兴黄酒作为生育的奖品。</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兵强马壮。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乘吴王在黄池召开诸侯大会、国内军力空虚之际,准备亲自带兵讨伐吴国。出征那天,父老乡亲给勾践送绍兴坛酒,由于酒少人多,为了激发士气,勾践把酒倒入一条小河之中,并号令全体将士一起迎流共饮。将士们勇气倍增,个个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越国一举灭了吴国,勾践成了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而当年将士们迎流共饮的河流,相传就是今天绍兴城南的“投醪河”。</p> <p class="ql-block">  走进鉴湖景区,一艘写着“坐乌篷,品黄酒,看社戏,过神仙般的生活”的乌篷船十分惹眼,这正是景区旅游文化的精髓。登上乌篷船,听着乌篷船划桨声,品一杯黄酒,再看社戏台上演的精彩戏码,远离城市的喧嚣,惬意而又悠然。</p><p class="ql-block"> 鉴湖景区以此打造文旅盛宴,让游客在绍兴鉴湖的人文风情旅行中,找寻到绍兴地域文化的精髓所在,汲取吴越文化的滋养与享受,让吴越文化享誉四海。</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走入绍兴鉴湖景区,踏入鉴湖景区那一刻,宛如看到了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水墨丹青,被它那美若西施美女般的秀色所吸引。</p><p class="ql-block"> 湖面开阔,湖水澄澈如镜,天光云影共徘徊。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恰似无数碎银在闪烁。远处,青山连绵起伏,与蓝天相映成趣,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湖边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走进亭中,凭栏而望,鉴湖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的纷扰。</p><p class="ql-block"> 湖畔垂柳依依,杉树挺拔,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像是少女的发丝,轻拂着水面。乌篷船穿梭于湖泊水巷,船桨划过,湖面荡漾起涟漪。湖面拱桥,游客往来,或驻足赏光,或凝神拍照,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沿着湖边漫步,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混合着湖水的湿润气息,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鉴湖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著名的绍兴黄酒发源地,绍兴黄酒源远流长,酒香四溢。沿着湖边,能看到不少黄酒作坊,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在作坊里,还能看到传统的酿酒工艺,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  鉴湖景区内有“五桥步月”的故事。下图一是钓鱼桥:又名画桥,是一座三孔梁桥。相传南宋诗人陆游归隐故乡时,经常划着小画船到此钓鱼。他在《鉴湖歌》中写道:“正当九月十日时,放翁艇子无时出。船头一束书,船尾一壶酒。新钓紫鳞鱼,旋洗白莲藕。”</p><p class="ql-block"> 以下三副图片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钓鱼桥。</p> <p class="ql-block">  系锦桥:又称状元桥,是座三孔拱桥,位于白玉长堤的近中间位置。相传南宋书生王佐高中状元,一群书生在此桥上为他系上锦带、换上锦衣,送赴外地为官,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这是鉴湖中的古纤道。位于绍兴柯桥区北部,在柯岩风景区鉴湖景区内,是大运河(绍兴段)特色水运设施遗存。</p><p class="ql-block"> 古纤道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晚期的山阴故陆道,东汉马臻筑鉴湖后,古纤道东段被围入鉴湖水系,西晋时西段随着运河开通而修建,唐元和十年(815年),浙东观察使孟简主持修筑了萧绍运河古纤道,此后历代均有修缮。</p><p class="ql-block"> 鉴湖古纤道以青条石、青石板为材料,破水而筑,属于石墩纤道。石墩纤道每隔一定距离设一桥墩,墩间架石梁铺成桥面,宽约1.5米,有“白玉长堤”之称。</p> <p class="ql-block">  古纤道在古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交通航运:是古代行舟背纤的通道,方便船只在运河上航行,促进了绍兴地区水上交通和物资运输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避风避险:当遇到大风大浪时,纤道可作为船只的避风港湾,抵消风浪对船只的撞击,保护船只和货物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护岸保田:起到了稳固河岸、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也保护了周边农田免受河水泛滥的侵害。</p> <p class="ql-block">  踏入柯岩风景区的鉴湖景区,乌篷船穿梭在澄澈湖面,成为游客们热衷的打卡项目。但我作为热爱摄影的旅人,更钟情于沿着鉴湖岸边与纤道古桥漫步,用镜头捕捉每一处湖光山色,因此没有选择乘坐乌篷小船。</p><p class="ql-block"> 路过乌篷船码头,没多远就到了画舫大船码头。画舫船身宽阔稳当,性价比超高,坐在上面,沿途的秀丽风光毫无保留地映入眼帘,即便手持相机拍摄,也不会因晃动而影响出片。约莫十几分钟后,画舫稳稳停靠在“鲁镇大剧院”码头。我随着人流下船上岸,便来到了柯岩风景区的又一景点——鲁镇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