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老物件/瓷墩

秋月寒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克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瓷墩,简言之就是一种瓷制的凳子,为古人的起居用具,因其造型如鼓的形状,故称鼓墩、坐墩,又名凉凳、鼓凳等。它属于高坐具椅凳类,平顶,鼓形弧腹中空,在上下彭牙上做两道弦纹和鼓钉,保留着蒙皮革、钉帽钉的形式。这圆凳旧时一般都是大家小姐所坐,爱美的女子常在其上装饰覆盖一方自己所绣的丝织物,故又名绣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国古人的实际生活中,最初并没有凳和椅这类用具,而是以地为席,最多是垫些蒲草、铺块兽皮之类。据史书记载隋朝就已有此瓷墩,至宋元时期成为垂足高坐的室内外用具,花色品种逐渐增多。明代家具制造业空前繁荣,无论款型还是装饰,均达到空前繁盛期。清代继续推进,并融入雕、嵌、绘、漆等技艺,锼镂工艺巧夺天工,装饰更加美观大方。瓷器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每一件器物既美观又实用,足可见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倾心追求与严谨打造。</span></p> <p class="ql-block">这只瓷墩本为一对,原为李八廒仁和堂李殿杞家中物品,土地改革时分给了穷人。现为玉官庄人李体山收藏。墩高53厘米,面径27厘米,腹径35厘米,上下各雕有乳钉纹一圈,排列有序,粒粒饱满。属缸酱釉,墩壁饰有对称的花卉图案,两边的手抠雕塑为狮子头口的形象,其下为一串中国结图饰,稳重而端庄。通体基本色调为酱褐色。“文革”时期,瓷墩多被当作“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之物,弃之毁之无数。此物能够躲过浩劫,且品相基本完好,实为难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