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首诗析李白供奉翰林前中后情白

公木(松)

<p class="ql-block">  几乎没有识字之中国人不知道诗仙李白,也知道他一生想做官而到处干谒,又终于一生都未能为官,只是做过两年多的翰林供奉或永王幕下文书之类的刀笔吏。但每当干谒或从事幕中文笔失败后又都不死心再图,还以退隐山林之意遮掩再图入仕之图。加上李白性格直爽,敢说愁言恨,所以他成功时就有忘乎所以之态,失败时就有借酒泄愤之为,且全都有诗记录于世。因而李白之豪爽不忌,敢说敢为之为无一不在其诗作中显现。他的诗基本上是两大类,一类是入仕艰辛之败的政讽之作,一类是遍地仙游之海阔天空的浪漫风流之作。</p><p class="ql-block"> 我读过李白的这两类诗作,也读过古今评鉴家对李白这些诗作的评论。我也写过一些读李白部分诗作的心得。但未必真的通晓这位诗仙。故今天想用李白的三首诗串一个故事,看是否有能力自圆其说地把李白这一故事说到位(我还未见有人串过),算一次自不量力之尝试。</p> <p class="ql-block">  这故事就叫"李白供奉翰林之前中后之诗白″。</p><p class="ql-block"> 我选取的是如下三首诗。其一,公元742年因李白与道士吴筠同隐过剡中,得吴筠(可能出世入仕不就又隐)举荐,还催李白进京应诏。于是到京后,又受贺知章之赏识荐于玄宗,为翰林供奉。在这得诏讯离家去京时写的自觉"春风得意"之畅意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其二,公元743年在翰林供奉任上送好友裴十八(裴图南)退仕归隐嵩山时写的怀怨"满腹憋屈,意欲退隐"的送别诗《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三是公元753年在游历金陵宣城期间,与李华(亦或李云,字遐叔。开元进士,监察御史,平乱贬官,后起任宣城秘书省校书郎)相遇于战难前夕之时,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时,写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亦为《陪侍御叔华登楼歌》)。</p><p class="ql-block"> 申明一下,第一首好理解,是应诏入京之别家情绪表达。第二首其实是在放还前期就有多首此类郁抑诗,但这一首是针对裴图南归隐之事,故此诗有自示归隐之意。第三首诗是放还近九年后写的。其实这放还后他写过大量的忿懑泄怨诗,都可选。但选这一首是因此诗是九年后,且对李唐官员泄怨,确乎少有,且此忿懑经久不去,故选这首较反应其怨愤之深长。下面我即把此三首诗串成"翰林供奉"前中后之情绪变化故事,看是否能反应李白畅怀之纯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故事一 仰天大笑出门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辈岂是蓬蒿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先说前奏。李白与吴筠同在终南山游仙访道过的,双方友好。所以吴筠被朝廷召用不就又归山了,并告知朝廷有招贤之诏,且他向有关方面推荐过李白也是可能的,所以他告知李白上京应聘当不虚。这是有资料可查的。也有资料说是左丹丘出世入仕给他带来朝迋诏令,也未必不可能。反正李白得知朝廷下诏招贤是真的,他想上京应聘也是真的。但他是否太自信此行一定不虚?还是想有意想炫耀显摆一下?看他如何表达入京之行。</p> <p class="ql-block">  故事叙:哈哈,长安来诏令了,催我上京赴任去。要走了,应当好好地饮上几杯。家中用新米酿的酒已经醇香吸人了,园子里用玉米喂肥的大公鸡正欢跳不止,都在等我从山中好友吴筠那儿带来的好消息庆贺呢!孩子们,杀鸡宰鹅上美酒,咱们爷几位同杯共喜吧!儿女们喜笑颜开,纷纷扯住我的衣衫走入厅堂。几杯酒下肚,就有点醉意不禁,兴奋不止。拿出我的宝剑,我要趁兴舞上几番,咱们痛快到红日西下。从明天起,我就要去伴随君王了,这兴头已有好久了,今日得愿,我要快马加鞭远涉长安而去了。真的好可笑,当年朱买臣的老婆真是会稽愚妇,总瞧不起打柴为生的穷丈夫朱买臣,且离他而去了。结果朱买臣70多岁被汉武帝选中,做了会稽太守。咱这儿的人们呢?咱马上就要辞家入京去做官了!告辞了!乡亲与家人们。仰天大笑由此门走出去,咱本来就不是那种蓬头垢面的采薪慵人嘛!南陵!我要上长安去了!——还只是得到玄宗下诏,广招天下贤才入京应考之消息,我们的诗仙大人就以为官位已定,豪气冲天,一点都不遮掩地显摆起来!还不知进京究竟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故事二 谢公终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与济苍生</span></p> <p class="ql-block">  先说点前奏。开头故事是讲由吴筠传玄宗诏令,让天下有贤之才上京应试。这只是告诉了李白有招贤之消息,并未已定招入。这是《唐诗鉴赏辞典》的介绍。这位吴筠先前也被玄宗招过,但不愿为官,玄宗赐其道教之师,可能又返剡中,所以有消息传李白。也有资料说是原先一道与李白在终南山隐过的左丹丘(《将进酒》中的丹丘生)出世入仕后带给李白招贤之诏令。我对如上二议不置议,只要有人将传诏告知李白即可。话说李白到长安刚入驻酒店,就有当朝三品高官贺知章来访(可见李白巳名扬长安了),于是李白当场献上《蜀道难》谒贺,贺一看,说这是上天下凡仙客(谪仙)之作,于是马上推荐给玄宗。想来玄宗也是知李白大名的,当即封赐为翰林供奉(即翰林侍召,御用文人,非官职之名)。就这样,李白上金殿了,还喝过玄宗亲手送的茶,可见玄宗是欣赏他的。但李白是想为玄宗献治国之策,而玄宗(已是天宝元年,即742年)已无心政事,只求享乐。于是在牡丹花季与杨妃赏花,还有舞艺歌家如李龟年们在场助兴。李龟年建议唱《清平调》,却无有适景新词。玄宗即着高力士宣李白上床(朝堂坐榻)。而李白被几个抬拉上来,已醉成一团。听说填《清平乐》之词,便醉言吩咐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砚。一挥而就三首。玄宗喜之不禁,杨妃被歌颂了也高兴不已。只有高力士不欢,堂堂大内主管为一文笔小吏脱靴,实在丢人。于是其后在杨妃面前谗言,说李诗是讽杨妃如赵飞燕。杨与高便对李白不顺眼了。朝上官员也看不惯李白之飞扬之态。于是谗言疯起,不久之后,玄宗也对李白有了厌倦之态。李白感到了朝堂上下对自己的冷落,当初的兴奋已化为消沉孤郁,只是无人可诉:别了这个乌合之处!——终于,有了向人表白的机会,裴图南要辞官归隐嵩山去,正好去送送这位友人。于是他向裴十八讲了供奉之别屈之气与欲去之图。下面听他讲这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二叙。裴十八图南兄弟要辞官归隐嵩山颍水了,我得去送他,且他的去因与我之现状无异。图南兄弟,何处与你饯别呢?就在长安城的青绮门酒楼吧!这儿的酒家陪酒女胡姬在向你我招手,咱俩就在这儿喝几杯告别酒吧!你就要上马离去了,我有肺腑之言要私诉与你。如今这世道真的是恶风折芳兰,那些奸佞之徒就如躲在这夜暗角落的噪雀,让人厌恶难忍。你是心底明镜似的飞鸿,真的有深谋远虑。只有颍水那儿才是清源之地,你我同归当是早晚间的事(上一首)。你思羡颍水边的清流,就义无反顾地归隐嵩山。我相信你的归去是澄心之举,决不是许由(上古时的搏名隐土,只图洗耳)那样洗耳之图。只有澄心才是真有抱负之人,惟求洗耳之举一定是矫情欺世盗名。当年谢安隐居东山不出,就是胸怀振济天下苍生之志。你我当同效谢安之显隐(谢安出山,赢淝水之战保东晋)(第二首)。——这一故事是在诉长安供奉翰林之抑郁,有生辞去归隐之念头。这不就是奸人之诬,主上不明,如此供奉不值之诉么?这只是私下与友人相诉,会真的隐去么?请辞放还就是结局。下面看"赐金放还"后巳许久,他还在意这一经历么?请听他讲十年后的心情。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故事三 人生在世不称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朝散发弄扁舟</span></p> <p class="ql-block">  先说铺垫。李白并不是真心归隐之人,他是想以己之才匡世济民,有所作为。只可惜终生不遂,他也为此筹谋了终生,也赔上了终生,也牢骚无忌地愤怨了终生。实在没法忍受如高力士们的谗诽,他向玄宗提出了辞呈。玄宗本无用其之意,自然顺水推舟,给了一个"赐金放还"的美名头。李白走出金殿,还有点留念,以为玄宗还会招回,于是在长安观望(《行路难》之一)。后见朝堂上依然斗鸡耍混,朝纲巳不振难返,他才与人诉去意(之二)。后实测朝堂已一团昏暗,才决定远走梁鲁(之三)。于是就有了近十年的疾世之愤的大量击朝政衰奢的诗文,其间也写了大量入道退隐之诗,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又时而想谋入仕之图。安史之难(755年发)之前他去过幽州,有过预测,有诗作过隐示,但终因主上不明而没有上达。于是游历到了金陵,又到了宣城(753年),在此遇上了宣城游历的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或李华,后为监察御史,后遭贬),于是二人在宣州谢眺楼聚宴饯别,写下了即情愤懑薄发,又雄心不己的矛盾抒怀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之诗。下面就讲这段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三叙。李校书呵,十年了,我的心总还不宁。虽然离我而去的十年已不可挽留,但留在我心头的烦忧都总是萦绕不去,反而还越积越厚。今天你我在这谢眺楼上沉酣告别,我正是为送你这只鸿雁万里归去。你的文章有建安之风骨蓬莱之美幻,我作的诗文也不乏谢眺的清新又秀丽。我们俩都是壮志宏大之人,有九天攒月之豪气。可是就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一样,这手中的玉樽琼浆也难洗去你我心中的忧愁烦闷。你说这如何解脱?竟然人生世间有如此的不称心,还不如明天就披头散发,乘小舟去江湖之上,任其漂流归去罢了。——这放还已十年过去了,还念念不忘弃我之日,且日复一日的加重了烦忧。面对李校书,自我安慰式地互相恭慰了各自才华与豪情壮志,但终于顶不住世俗之不容之势,最后只有消沉隐去一条路了。</p><p class="ql-block"> 三段故事串完了。李白之直白真率之情是否因同一件事之演变,作了起伏迥异之变?当供奉翰林还未发生之时,就因闻讯而痴狂,仰天大笑,我辈不俗,世人皆愚妇。当只是供奉之职为人乐娱又受辱又不平之现实时,是心里苦楚灰暗,力求解脱。一旦解脱而去,却其怀才不遇之愤与豪志未酬之不甘又无奈世俗之消沉始终矛盾交错的存在。这就是李白的人生,正是他敞开心怀地的诗文表白,成就了他的雄世之伟作,也让我们遇上了这位伟大的诗仙!</p><p class="ql-block"> 我这种串挂是否可表达供奉翰林之前中后的李白之真率情感?我也只是想尝试一下,未必一定合适,权作读李诗之心得吧!</p><p class="ql-block"> 20241231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