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水节气,宛如一位轻盈的仙子,轻叩时光之门,袅袅降临人间。在我的记忆深处,巴林左旗的众多乡村,每至雨水这一天,总会出现令人难忘的打囤景象。</p> <p class="ql-block">打囤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早期,打囤与祭祀土地神紧密相连。在特定的时节,人们会在田间地头,或是自家的院落之中,巧妙地运用土、灰等材料,围出象征粮囤的形状,随后庄重地摆上祭品,怀着虔诚之心进行祭拜。他们以此表达对土地慷慨馈赠的感恩之情,祈愿来年迎来丰收。</p> <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流转,这一习俗不断演变、日益丰富,渐渐融入到雨水节气之中,成为人们寄托美好愿景的重要方式。犹记小时候,我在敖包后居住的那段岁月,每逢雨水这天,天还未破晓,便能看见老人们早早地托着盛满草木灰的簸箕,稳步来到院子中央。他们轻轻抖动手中的簸箕,将那细腻的草木灰缓缓撒下,在地面上勾勒出一个个规整的圆圈,并耐心地告诉满是好奇的我们:“这是谷囤。”</p> <p class="ql-block">圆圈画好后,他们又从精心准备的袋子里,捧出一把把精选的玉米、麦粒、大豆等五谷杂粮,均匀地洒在圆圈中央,说道:“它会保佑我们新的一年里,家家户户粮囤满满当当,粮食岁岁丰收。”随后,还会叮嘱我们不要把圈子碰坏,直到第二天才可以打扫干净。</p> <p class="ql-block">自我记事起直至如今,打囤的习俗便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在巴林左旗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从未间断,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温暖且难忘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