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名:李玉峰</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121101018</b></p><p class="ql-block"><b>图 片:手机拍摄。</b></p><p class="ql-block"><b>下图是我中学,已经是一个废墟。</b></p> <p class="ql-block"><b> 学校,青春的宫殿。小时候,我个性懒散,不拘小节。我的书,作业本,文具经常丢失。现在回想起来,经常为自己的调皮而自责。</b></p><p class="ql-block"><b> 长大了,漂泊海外,几十年后才回到自己的家乡。想看看学校,才发现这个社会比我还调皮,居然把我的学校弄丢了。</b></p><p class="ql-block"><b> 我小学就读于一个国营农场,改革开放后也实行了承包制,于是原来的体制彻底的改变。学校的老师多是下乡知青,也都返城。很多剩余劳动力也外出打工。农场办学也成为历史,于是••••••。</b></p><p class="ql-block"><b> 我的中学就读于一个劳改农场,后来农场合并,我们的学校,被废弃了。看着废墟对一起来的中学同学说:我不在,你们怎么连学校都没有看住呢?同学说你走那么远也不说出息出息,你要是有成就我们就当名人母校保护起来了。😄</b></p><p class="ql-block"><b> 中学毕业,摸爬滚打好容易考了一个大专。回国一看,学校也和一所大学合并了。在我的心里从来没有把新学校和自己的母校联系起来。尽管我的同学在那里做教授,另一个做到省部级高官的同学被做为杰出校友。</b></p><p class="ql-block"><b> 如果学校是青春的宫殿,青春没有了,宫殿拆了也就拆了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更何况我们有拆东西的传统,连阿房宫都能拆,还有什么不能?</b></p> <p class="ql-block"><b> 学校,现代人的品牌。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重视教育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给人打造品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每一个商品都有商标,在劳动力市场中,文凭就是一个人的商标。为了自己的商标光鲜亮丽,父母和自己从娘胎里就开始投巨资打造。只是文凭这件事,不仅要有钱,还要有才,即富又贵。做为富有钱人可以用奢侈品展示自己。做为贵,只好用文凭了。</b></p><p class="ql-block"><b> 我特别不同意学校用培养人才这个词,我觉得制造产品更贴切。想想看我的教材很多年不变,我们的老师一教几十年,我们的考试一样的题,我们的考卷都是一个答案。难道和工厂生产过程有差别吗?不同的是不同的学校品牌不同罢了。</b></p> <p class="ql-block"><b> 学校,把品牌变成底牌。太太是北京大学毕业,有一个很好的品牌,不过啊!她的老师丁石孙先生(后来的北大校长)常常告诫她们不要把北大挂在嘴上,等自己做出成绩来,让别人说你是北大的,把品牌变成底牌(这是我说的)。中国也有一句古训:国之利器不可轻易示人。经常拿出来摩擦,只会越来越薄。还好,她们班有一个叫张益唐同学,解决了世界级别的数学难题。终于可以告慰他们的丁石孙老师:我们是北大毕业的。</b></p> <p class="ql-block"><b> 名校,全球追求的品牌。阴差阳错来到了美国,那些只有在小说里才能读到的世界级名校,居然近在咫尺。于是,把这点小心思寄托给了下一代。虽然最后也都进了常青藤名校,离哈佛耶鲁还差了一个台阶。美国人也追求名校,只是没有那么疯狂。我看过很多例子,放弃名校,就读于州立大学。只是每年七八万美元的学费觉得不值得。而有钱人,尤其是外国的有钱人对美国名校趋之若鹜,不惜大把的捐款让自己的下一代进入名校,甚至传出了很多招生丑闻。</b></p> <p class="ql-block"> <b>互联网时代的学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上网课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很多人担心将来学校会不会越来越衰落,甚至被取缔。我自己觉得至少暂时是乐观的。因为学校可不是一些豪华的建筑物堆积,而是一群有知识有理想有时代精神的人组成,互联网只是改变了教学的方法,改变不了教育的内容,更改变不了学校的精神。高科技时代只会使学校变得越来越好。</b></p> <p class="ql-block"><b>儿子和女儿都进入了同一所大学,美国的康奈尔大学。</b></p> <p class="ql-block"> 美友[风竹秋韵]的美评:读完【岁月故事】• 学校,心中五味杂陈,仿佛与作者一同漫步在那片废墟之上,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李玉峰以幽默而略带苦涩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成长轨迹。那些关于学校的记忆,不仅是青春的印记,更是对逝去时光的深深眷恋。</p><p class="ql-block">作者笔下的学校,从国营农场的简陋到劳改农场的废弃,再到与大学合并的新面貌,每一次变迁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那份对母校的复杂情感——既怀念又无奈,既自豪又遗憾。特别是那句“如果学校是青春的宫殿,青春没有了,宫殿拆了也就拆了吧”,让人深感共鸣,青春与学校,似乎总是紧密相连,却又难以挽留。</p><p class="ql-block">在互联网时代,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但正如作者所言,学校的精神与内涵是互联网无法替代的。它是一群有知识、有理想、有时代精神的人的聚集地,是传承文化与智慧的神圣殿堂。而作者子女进入康奈尔大学的叙述,更是为这篇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让人在感慨之余,也看到了希望与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