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

邢东魁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连接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p> <p class="ql-block">  它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潮州八景之一,也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广济桥为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建造,初为浮桥,由86只巨船连结而成;光宗开禧二年(1206年),建成桥墩13座,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历时54年相继增筑,完成了10个桥墩的建造;明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生铁牛两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1988年3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该桥是潮州著名景点之一,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2022年7月,广济桥入选拟评定广东省“首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名单,2023年7月,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申报的活态非遗展魅力“一桥一楼”焕新辉——“潮州广济桥、广济楼非遗+文旅融合”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案例”。</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分为三段,共有桥亭30个,匾额43块。广济桥桥墩采用了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石条大小不一,但叠合有规律,并且石与石之间没有勾灰,全部卯榫,桥墩宽从6~13米不等,墩长则基本控制在从11~22米,其中最小桥墩的表面积大约60平方米,而最大的可超过2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从建造形态来看,广济桥的桥墩分为两种:一种是六边型的船型墩,一种是五边型的半船型墩。为了有效分解径流冲击力,上游所有桥墩筑造为尖型,但后因损坏修复,而今的高度、形态并不统一。 </p> <p class="ql-block">  浮桥由18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每条船长14米、宽3.6米,船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浮桥桥面宽5米,桥面两侧各有一段长约5米的船体。浮桥两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随水位涨落而高低变化。</p> <p class="ql-block">  矶头墩各有一段石阶梯供行人上下浮桥。浮桥可启可闭,闭合可连接两边梁桥,开启能通行大型船舶和排洪。潮州地处东南沿海,风雨中带有酸性物质,为了防止海风的侵蚀,广济桥桥墩全部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有规律地叠合而成,没有勾灰,全部卯榫。</p> <p class="ql-block">  这种建造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海风的侵蚀,特别是古代海潮的冲击。桥上没有用石灰,而是用贝灰,也是适应海洋气候的选择。2003年,广济桥大修的时候,桥亭的屋顶用木一律采用坤甸木,坤甸木是一种密度大、耐腐性耐久性强的木料,很适合广济桥所处的酸性环境。</p> <p class="ql-block">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和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韩湘子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被一个孕妇识破,导致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p> <p class="ql-block">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他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鸟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地主,欲夺取这些羊,广济和尚被纠缠不得,只好把羊给这个地主,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吗,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p> <p class="ql-block">  八仙中何仙姑见此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