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都江堰(四川成都)、郑国渠(陕西泾阳)、灵渠(广西兴安),被后世称为战国后期,秦国的三大水利明珠。</p><p class="ql-block">李冰父子修凿的都江堰,采取无坝引水的方法修成的宏大引水工程,成就了成都平原的富饶丰腴和天府之国的称谓,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p><p class="ql-block">灵渠的开凿,成功地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沟通了南北水路交通,确保了秦军的粮草供应,从而顺利平定了岭南百越地区。</p><p class="ql-block">而郑国渠的穿凿修建,则是值得多说几句了。</p><p class="ql-block">话说227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46年,秦王登基的头一年。韩国(此韩国非彼棒子韩国)的韩王遣水工郑国(人名而非国名)赴秦,游说秦国修凿一条连接泾河与洛河的水渠。工程之浩大,用时之长久,绝非国力弱小的国家所能承担。韩国此举实则是为耗费秦之国力,使其无法向外用兵,以保韩国的安全无虞。</p><p class="ql-block">秦国居然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嬴政遂命郑国主持穿凿修建,工程至半时,嬴政识破了韩国的用意,要斩杀了郑国。</p><p class="ql-block">《史记-河渠书》载:"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年之岁,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前后用时十年之久,终于修成了引泾水往东在今之蒲城县境内注入洛水的,长达近300里的引水工程_郑国渠。</p><p class="ql-block">《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合今约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合今约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p> <p class="ql-block">郑国渠修成后,注入多含泥沙且具有肥力的泾河水,灌溉改善了原来的沼泽盐碱之地,收成大增,关中成了良田沃野,再无凶灾之年,秦得以富强,为兼并各国积蓄了坚实的物资保证。</p> <p class="ql-block">韩王以为修建巨大的水利工程,必然要耗费大量的国力,如此秦国就会因为国力贫乏而没有力量向外用兵。</p> <p class="ql-block">郑国渠为秦国创造了百万亩良田,使秦国的实力登上了一个大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韩国的"疲秦"之计最终竟成了"强秦"之策,它首开了引泾水灌溉之先河,更是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疲秦"不但没有实现初衷,反而极大的增强了秦国的国力。</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前的壮举,郑国渠引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变沼泽盐卤之地为千里沃野,使关中地区一跃而成为秦国最为富庶之地,"八百里秦川"自此而始。</p><p class="ql-block">郑国渠自建成后,历时100多年至汉武帝时己无法使用,汉武帝下令开凿了白公渠以替代淹淤了的郑国渠,时有民谣曰:"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唐的三白渠 ,宋的丰利渠 ,元的王御史渠,明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的龙洞渠,都是对己废弃了的郑国渠的进一步完善。</p><p class="ql-block">1929年关中大旱,三年六料无收,饿殍遍野。引泾河水灌溉己成燃眉之急,近代水利工程专家李仪祉和郭希仁先生,深感旱灾于人民之痛苦,决议修建泾惠渠。经过长达数年努力,至1941年渠系完善后,灌溉总面积己达近68万亩。</p><p class="ql-block">建国后经过扩建及改善排水系统,渠道衬砌,泾惠渠的灌溉面积增加至9万公顷,己超过秦代郑国渠的灌溉受惠面积。</p><p class="ql-block">至今泾惠渠的灌溉面积己达145万亩,灌区辖咸阳、西安和渭南的三市六县,惠及人口约120万人,是陕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令韩国人始料未及的是,渠成后关中地区变的更加富饶,国力增强了的秦国灭了包括韩国在内的诸侯各国。当年韩王的如意算盘不但落了空,尚且惠及了两千多年后的关中人民,能得以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由郑国渠而肇始的脉脉清波,依然在滋润温养着关中的千里沃野。</p> <p class="ql-block">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