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见厦门,遇见美好

一剪寒梅

<p class="ql-block">厦门大学很多高考生的梦寐以求的学府之一,同时也是来厦门的游客想圆梦的地方,可想进厦大的门简直难于上青天,同行的几个家庭这两天一直在预约,但听说每次的400个名额一开放便秒空。那就去门口拍拍照,证明我曾来过厦大。</p> <p class="ql-block">厦门大学的题字是由鲁迅先生书写的,但并非专门为厦门大学题写,而是从鲁迅的作品手稿中集字而成的‌。‌有人说鲁迅作为著名学者,四个字怎么错了三个?这中间大有学问:</p><p class="ql-block">首先,关于“厦”字多了一点,这表示在学习和求知的过程中需要多一点耐心和积累,寓意着厚积薄发,成为优秀人才。其次,“门”字少了一点,看上去很像晚辈在给长辈鞠躬,意在告诫学生要有谦卑之心,尊重师长,做到尊师重道。最后,“学”字没有宝盖头,寓意学无止境,即便考入名校,学生也应不断提高自己,活到老学到老。</p> <p class="ql-block">厦大旁边是厦门著名的南普陀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鹭岛名山”四个字有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处先生题写,“鹭岛”是厦门的别称,因为没有填海造田之前厦门的地形像一只白鹭。</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紧邻厦门大学。寺庙居于闹市之中,独特的风貌就是:“古朴与摩登并存,小和尚与大学生为邻。”南普陀寺的暮鼓晨钟,让厦门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更加沉稳安然。厦门大学的朗朗书声让南普陀寺愈加精进上进。这样的景观在中国少之又少。</p> <p class="ql-block">寺前新建两方石塔,如倚天双剑,高插蓝天。造型仿自泰缅佛塔,为闽南所仅见。</p> <p class="ql-block">门前放生池边上有七座佛塔,来自“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立有怒目环视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p> <p class="ql-block">寺庙中的建筑大气磅礴,斗拱精致,美轮美奂,是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采取重檐飞脊大屋盖,饰以杏黄琉璃瓦,其中木质结构,雕梁画栋,非常精美,顶上的龙是一节一节对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寺内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华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闽南佛殿的特点,大殿正中供奉三尊佛,殿后供奉西方三圣。从殿前的对联中可知该寺始建于唐代。</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无一根铁钉,构造极其精巧;殿内正中奉祀观音菩萨,其余各面为48臂观音,造型优美、姿态多样;又因闽南信众均崇奉观音菩萨,所以此殿香火鼎盛。来此处的游客无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依山而建,登上五老山可以看到寺内高僧圆寂后的灵塔,还有许多石刻。</p> <p class="ql-block">“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为清代振慧和尚所书。</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一侧的闽南佛学院,创办于1925年,是国内最早的佛教学府,在海内外久负盛名,是宏扬佛法、培养佛家弟子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不收门票、寺内不烧香、入寺免费赠香(每人一枝,由义工提供),在当下商业社会非常难得。</p> <p class="ql-block">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历时五年竣工。在抗日战争中,胡里山炮台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9月3日,炮台上的克虏伯大炮以每分钟两炮的巨大威力,成功击沉日本若竹型13号舰,展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与无畏。</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两棵榕树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棵树包墙,一棵树包石。它的根长满了炮台的一面花岗石墙。一堵用树根筑就的生命之墙。呼应了炮台,呼应了生命在战争中的顽强。</p> <p class="ql-block">另一棵树西面龙须虬劲,盘根错节。紧紧包住一块大石,彰显着生命的顽强。</p> <p class="ql-block">位于演武场正前方的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位于演武场左右两边的营房</p> <p class="ql-block">营房很宽大,通风效果很好。</p> <p class="ql-block">胡里山炮台上本来有两门大炮,其中一门在58年时用来炼了钢。</p> <p class="ql-block">炮位原本是没有堡盖的,大炮可作360度旋转,现在的堡盖是1937年炮台遭日本飞机轰炸后才建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都说榕树是独木成林,一棵榕树的气根衍生出数百平方的榕林,幽阴荟蔚,婆娑多姿。虽然这里榕树随处可见,但像这样繁衍成林的,亦不多见。也许是战火的洗礼迸发了它的生命力吧。</p> <p class="ql-block">天气晴好的话,从这里可以远眺金门内岛,今天偏偏是雾气蒙蒙。</p> <p class="ql-block">胡里山炮台,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烽火岁月。站在炮台前,仿佛能感受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气氛,体会到枕戈待旦,蓄势待发的责任与担当。而今,耳畔是孩童的嬉闹声和海浪的拍打声,眼前是游人的悠闲漫步,近处的海滩上还有打卡拍照的,大榕树下三五好友品茗闲谈,一切是那样的安适闲逸,诉说着岁月安好。</p> <p class="ql-block">厦门胡里山炮台,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从炮台出来去逛了曾厝垵,曾安厝背山面海,与大担岛隔海相望。这里曾经是一个质朴的渔村,如今已华丽转身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创意村。</p> <p class="ql-block">穿梭在曾安厝窄巷中,浓浓的烟火气补面而来,小吃店,文创店,民宿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偷偷拍了编小动物的摊位,被发现了。</p> <p class="ql-block">集美学村的建立,源于一位名叫陈嘉庚的爱国华侨。他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于是倾尽毕生财力,在这里创办了一系列学校,包括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和集美中学等。这些学校不仅为当地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走进集美学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座座具有南洋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富有历史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异国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是闽南文化与南洋风格的充分融合。红砖墙庄重而热烈,燕尾脊灵动而优美,西洋柱则增添了几分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归来堂</p><p class="ql-block">归来堂坐落在陈嘉庚先生故居的正前方,中间为宫殿式大厅,两侧为护厝,是典型 闽南风格庭院式建筑,总 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陈嘉庚先生就计划安排3万元建一座房子,名曰“归来堂”,让海外亲人回来居住,意在召唤海外亲人经常归来,不忘故土,不忘家乡,不忘祖国。但陈嘉庚先生又考虑:“校舍未复,首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故未动工。陈嘉庚先生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得知这个消息,认为陈老先生的遗愿意义重大,一定要建好。于是集美学校委员会特拨出专款兴建归来堂,在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1962年秋)落成。“归来堂”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罗丹所书,并被编入《中华名匾》。</p> <p class="ql-block">在“归来堂”前面的“归来园”,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七十周年而建,是一个占地14亩的花园,花园内竖有陈嘉庚先生铜制立像。上面镌刻着毛泽东题词:“华侨领袖,民族光辉”八个镏金大字。“归来园”中有木棉树,紫荆花树和椰子树,是从先生曾避难的爪哇岛移来的。</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位于陈嘉庚先生故居西南侧,该馆以图片、文字为主,并配有部分实物,较为详尽地展示了陈嘉庚先生一生经办实业、办教育、参加政治活动和身后衰荣等情况。</p> <p class="ql-block">展厅前的柱子上都是家训,陈列馆也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在参观过程中遇到了爷爷奶奶带孙子的游客,八九岁的小女孩一进门便说“这里没什么好玩的。”奶奶就带小姑娘出去了。最近几年游学风很盛行,都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那怎样的游学才是有意义的?私以为为了好玩而游学大可不必,这么好的教育机会用一句“不好玩”放弃,太浪费。</p> <p class="ql-block">龙舟池</p><p class="ql-block">集美学村龙舟赛几乎年年端午节在此隆重举行,举办龙舟赛除了追思屈原、纪念屈原外,还特别是倡导“诚毅”精神,一支龙舟队要争取好成绩,队员之间必须以“诚”相待、诚心努力,同时必须“整齐划一”,坚持到底。</p> <p class="ql-block">从回归堂出来偶遇回归的大雁</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先生曾说“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所以他一生致力于发展教育,兴办了118所学校。自己的生活过得异常俭朴。</p> <p class="ql-block">集美学村,不仅仅是学府之地,更是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情怀的见证。每一处都藏着他对教育的深情与奉献,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傍晚去了山海步道</p> <p class="ql-block">山海步道,名副其实,依山临海而建,步行其中,穿山而行,观海而游,它连接着几个小公园是健身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去福建必去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在海鸥的陪伴下我们出发去鼓浪屿,刚开始挺惊奇,这些海鸥怎么会伴随轮船前行,后来才发现是有人在投喂。</p> <p class="ql-block">来鼓浪屿首先要看万国建筑博览,这些建筑太多,都记不住到底是那个国家的,唯一的印象就是小小的鼓浪屿都被领事馆占领了。</p><p class="ql-block">查了资料知道在鼓浪屿曾经有十八个国家设立领事馆,这一方面说明鼓浪屿的地位很重要,一方面也说明鼓浪屿实际上成为外国人的天下。</p> <p class="ql-block">当然除了领事馆,还有当地富豪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毓园</p><p class="ql-block">为纪念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而建。毓园之“毓”,就是培育养育之意,故得名。园中立着林巧稚大夫的汉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展览室”。</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同志亲手在园中种植的两株南洋杉,象征着林大夫秀逸高洁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林巧稚先生终身未婚,但被称为“万婴之母”她一生致力于妇产科事业,接生了五万多个婴儿,平均一天接生三个。</p> <p class="ql-block">菽庄花园位于鼓浪屿的南部,原本是台湾富绅林尔嘉的私人花园,园主人以他的字“菽臧”的谐音命名花园而得此名。</p><p class="ql-block">林尔嘉是一名受人尊敬的爱国商人,晚年病逝于台湾。他的后人将这座花园献给了国家。</p> <p class="ql-block">一进花园,有类似“苏式园林”风格的一个十分精致的公园。园中亭台楼榭、鸟语花香,一草一木都布局精巧。</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就是十二洞天。十二生肖镶嵌于各个洞口,几个孩童在如迷宫般的各洞口跑来跑去,玩的满头大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下,不远处就来到了四十四桥。</p><p class="ql-block">四十四桥,是菽桩花园的主要景点之一,因主人建桥时四十四岁而得此名。</p><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眼前就是浩瀚的大海。此时此景,不仅有 “海光山色”之美,更有真实的“海阔天空”之感。</p> <p class="ql-block">桥上还有几个亭子</p> <p class="ql-block">海阔天空石头是天然的。</p> <p class="ql-block">菽庄花园是利用天然地形临海而建,设计巧妙。园主人将海水引入园中,使得整个园林被海水拥抱其间,并将大海的一角融入到园林之中,形成了海中有“园”,园中有“海”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花园里还有闻名遐迩的钢琴博物馆,馆内收藏有近百架世界珍贵的古钢琴与钢琴烛台,清晰地展示了钢琴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鼓浪屿被称为“钢琴之岛”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游览菽庄花园感到非同一般的奢华——大海、沙滩、假山、树木,更有海浪拍岸,浪花飞溅,海鸥在海面上自由地翱翔。</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海景、园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路遇一棵被台风吹到后又重生的榕树,感慨生命的顽强。</p> <p class="ql-block">可遇到这棵榕树时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了。人人都在赞叹胡杨的生命力,歌颂它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腐。眼前的一幕让我对胡杨的生命力产生了质疑,这才叫不死!</p> <p class="ql-block">岛上植物品种繁多,这种树很奇特,叫炮弹树,很形象。</p> <p class="ql-block">又遇木瓜树,这棵比云水谣那棵“新鲜”多了。</p> <p class="ql-block">网红打卡地最美转角人头攒动,随手一拍证明我曾来过。</p> <p class="ql-block">去瞻仰郑成功石像的路上看到了对岸的海军码头,想起第一天到达厦门时司机提到此处时用骄傲自豪的语气说“气派吧?威武吧?”不免产生共情,这就是一个大国国民的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像面朝波澜壮阔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宝剑,形象挺拔刚劲,气势雄伟它不仅是园中的主体建筑,更是中国历史人物雕像中最巨大的之一。在这位英勇将领的面前,你会感受到一种崇敬之情,回想起历史上他带领船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壮丽场面。</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去泉州时导游说厦门有三大名人:郑成功、林巧稚和陈嘉庚。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抗击外国列强势力,保家卫国;林巧稚是著名的妇科医生,为中国和世界的妇科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为“万婴之母”;陈嘉庚则是华侨战旗人物,为拯救危难的祖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几天的厦门之旅让我们结识了三位名人,他们是厦门的骄傲,是这座城市精神的代言人。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很多:那是敢闯敢拼、心怀家国的壮志豪情,是细腻温柔、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是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坚守初心、担当作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