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马来西亚槟城的姓氏桥并非真正的桥梁,而是建在海上的木屋群。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闽南人移民到槟城,他们以同姓或同乡为单位聚居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姓氏桥原本有9座(周、李、陈、郭、杨、王、林、杂姓、平安),2006年姓郭桥和平安桥因城市改造被拆除。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有6座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初是为了方便在码头等候货船、装卸货物而搭建的小棚屋,后来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水上村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姓氏桥由木桩支撑,建在海上,房屋简单但不简陋,屋身外画有创意的壁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犹如几个小村落,具有独特的甘榜风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姓氏桥是宗族文化(社区文化)与社会活动的核心,各个姓氏家族纷纷建造庙宇,供奉妈祖、关帝等神明,以表达对祖籍地神灵的敬仰和怀念。其中,周姓桥入口的清岩宫是槟城最大的齐天大圣供奉地,也是多项重要宗教庆典的举办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姓氏桥社区,居民们主要使用闽南语进行日常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槟城的闽南语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庇能福建话,吸收了大量马来语和英语借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许多闽南传统习俗至今依然鲜活,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农历八月十六日的齐天大圣庆典,人们会身穿传统服饰,手捧香烛,虔诚参拜,参与祭拜仪式、舞狮表演和戏曲演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姓氏桥不仅是华人移民历史的见证,更是闽南文化与槟城本土文化交融的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