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的桥梁出现在眼前。它横跨在涝河之上,两侧插满了旗帜,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它被翠绿的树林环绕,更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神秘。这桥梁连接着两岸,也仿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见证着尧陵周边的岁月变迁。</p> <p class="ql-block"> 尧陵,即帝尧陵,这座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的古老陵墓,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它距离临汾市东北约35千米,在郭村里隅涝河北侧。涝河从北向南流淌,绕过陵墓,像是忠诚的守护者。陵周土崖环抱,丘陵耸峙,那高50米、周长300米的陵丘之上,古柏葱茂,被人们称为“神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帝尧时代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尧陵前有祠宇,据传为唐初所建。从祠内金泰和二年(1202年)的一块碑文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东时曾在此驻跸并拜谒尧陵。元代中统年间(1260 - 1264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之命修筑尧陵。而后在明成化、清雍正、乾隆时期也都对尧陵进行了重修。2006年5月25日,尧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个个时间节点,就像一部史书的目录,记录着尧陵的修缮与保护历程,也见证了不同朝代对尧文化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 在尧陵附近,有一座大型宫殿式建筑。它门前铺设着黄色地砖,上面还有龙纹图案装饰。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独特魅力。它或许是为了纪念尧帝而建,是尧文化的重要象征。站在这座建筑前,仿佛能看到古代工匠们精心雕琢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尧文化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一个室内场景,左侧有一座石碑竖立着,上面刻有文字。这些文字或许记载着尧帝的事迹,或者是对尧文化的阐述。右侧龟背形状的大石头上放置着一块玻璃罩保护下的牌匾,这牌匾也许是对尧帝的颂扬,或者是对尧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的物品。这里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沉浸在对尧文化的探索之中。</p> <p class="ql-block"> 在尧陵周边,有一面大型壁画墙。上面有一条红色龙的形象,周围环绕着金色的文字装饰。这红色的龙仿佛象征着尧帝的威严与尊贵,而金色的文字或许是对尧帝功绩的描述。这面壁画墙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尧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向人们展示着尧帝时代的辉煌与灿烂。</p> <p class="ql-block"> 在尧陵附近的一座华丽大殿内,有一尊巨大的金色佛像。这佛像的存在或许与尧陵有着某种联系,它可能是人们祈福的地方,也可能是尧文化与佛教文化交融的体现。大殿内庄严肃穆,人们在这里静心祈愿,感受着文化的交融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在尧陵周边,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它屋顶覆盖着绿色瓦片,檐角翘起,显得非常华丽。这座建筑或许是为了纪念尧帝而建,或者是与尧文化相关的场所。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承载着人们对尧文化的敬仰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太原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7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