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战友文画汇】(专刊)2025第14期 总第126期 岁月拾零 连队生活 作者:张周孟

热茶(m)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岁月拾零 连队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导 语</b></p><p class="ql-block"> 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60周年。有幸作为一名参加核试验工作20多年的老兵,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有过无私奉献的经历,为此也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 我1969年12月入伍,新兵训练结束后,分到警卫团二营七连,1974年9月部队推荐我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毕业回部队后,分到基地研究所三室工作,1993年10月转业。自几年前加入几个战友群,经常看到基地许多老战友以不同方式,回忆在核试验的伟大事业中经历,宣传“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自己也常加入交流之中,激动也感动。想写一下自己经历的一些往事。有这想法后,许多老战友、老朋友、亲属鼓励我写,特别是警卫七连的老战友支持我写一下在警卫七连战友们工作生活经历。在连队近五年,连首长教导,排长、班长、战友们的帮助支持,使我提干,又推荐我上大学,其工作生活也给我留下深刻记忆,我终生难忘。就决定由此写起。许多老战友谈起警卫团,多是八千里巡逻的英雄事迹,对警卫连队生活回忆较少,对基层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奉献精神报道更少。</p><p class="ql-block"> 就以我个人在七连的经历,写一写在后方警卫装卸,伐木烧炭;在场区炸山采石,住帐篷,喝苦水;在试验场,面对严重的核污染,回收取样,执勤巡逻,警卫试验设施;在偏僻的哨所,没有怨言,坚守岗位。较全面的反映警卫连队在基地和场区的生活与工作。在建军97周年之际,初稿完成,曾发给一些战友看过,大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原稿基础上,我又作了修改!感谢陈玉刚、赵新印排长,吴月怀班长对一些事件的纠正!感谢21所老战友秦长银的仔细校对!感谢许多老战友的鼓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0日 张周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岁月拾零 连队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内迁成县</b></p><p class="ql-block"> 我们1969年12月19日到马兰,开始新兵训练。二个月新兵训练快结束了,我们都在考虑分到几连,互相交谈从班长那里在了解到一些连队情况,心里才五味杂陈。虽每个人都有点想法,想归想,只能听从分配。连里也没通知那天分兵下连。</p><p class="ql-block"> 2月17日,午休后突然集合,就宣布分到二营的新兵,我们13个人分到七连,一同宣布的还有十几个分到五连,其他人继续训练。各班组织送行。七连接我们的首长要求我们迅速收拾行李,立即出发。全班就我一个分到七连,我在班长和其他战友帮助下收拾完,就一个背包一个挎包背好,眼含泪水和全班战友告别,时间仓促,也没有相互说说心里话。我们村十一个人,三个分到二营,当天一同离开新兵二连,留下的几个同村老乡也来送行。我们先下连队了,以后谁到哪单位就不知道了。直到一年后,我们七连回到基地,才打听到战友们的去向。</p><p class="ql-block"> 离开新兵连,到警卫团部东边招待所,七连临时住在那。指导员刘金旺宣布我们每个新兵的班排,并简单介绍了七连基本情况,我们才知道第二天二营就要随基地内迁。我分到七班,和新兵连班序一样,班长陈玉刚和全班战友很热情。吃过饭就开班务会,班长给我发了一支步枪,一条装有40发子弹的子弹袋,一条装有大米的干粮袋,传达了明天安排与要求,三点起床吃饭,4点上车。晚上睡了4小时,三点起来,打好背包,背上真枪实弹和干粮带,稀里糊塗跟着就上车了。下午到大河沿,看到很多部队和装有物资的军车,心情很高兴。下汽车就去部队铁路专线装连队物资,装完就直接上焖罐车。来新疆正好二个月,又要回内地了。</p><p class="ql-block"> 晚上,专列开出,但究竟去那里,没有人告诉,老兵们也不知道,我也不敢问。沿途还是在我们来时的经过的兵站吃饭,感到一切都熟悉。到达甘肃陇西车站时,站台上来了几个战士,热情的和老战友握手相谈又说又笑,我们以为到达目的地,但又没通知下车。专列继续向东。老战友说那些战友是五连的,去年12月来打前站,在陇西车站卸货转运。23日早上专列到达宝鸡斗鸡车站,在军供站吃过早饭后,又上车待命。我们二个月前就在这里上车去新疆。回到故土,心里高兴,就想着回家看看,但又不敢说出。整一天,车不开,大家都着急,只能等待。在军供站吃晚饭后,传出消息,去宝成线方向,车厢内也热闹起来。天黑了,一会车开了。宝成线山洞多,车速慢,焖罐车里没灯,大家熬着,也不知何时,专列在一个车站停下,到达目的地——谈家庄火车站(现名徽县车站),位于秦岭中,嘉陵江边,地理地域属甘肃徽县。天黑看不见站台,来迎接我们的首长在车下与连长指导员交流着。下车了,大山脚下,一片漆黑,只看见远处有星火。地下无路,一班连一班的沿铁道边缓慢向星火方向走去,爬坡走到安排好的汽车旁装上背包,等待连队物资卸完后出发。不一会汽车开动了,漆黑夜晚,汽车在崎岖的秦岭中缓缓的爬行,虽然看不清,但一面峡谷,一面大山还是让大家有些紧张,不知过多时,看见一片昏暗的灯光,车开到一个大庙前停下,我们到了内迁目的地——甘肃省武都地区成县北关清真寺。大家高兴交流着,下车,将背包放进为我们准备好的宿舍大庙里,卸下连队公用物资,脸也没洗,也不知道时间就歇息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起床,炊事班用行军锅做好早饭。饭后,连队集合,由有关首长简单介绍社情、环境、任务和要求。我们驻地在清真寺,这是一个汉回混住区,我们任务为同住在县城师范学校、武装部等地的21所警卫执勤。开完会,全连就紧张的开始安营,清理清真寺的卫生 ,平整训练场,修建灶房,搭建床铺,淘水井等。我们二排就住在清真寺最大的经堂里,全排大通铺,睡在铺上,从屋顶瓦缝中可看到天上的星星,地面上透着月光。经过几天整理,连队在成县这艰难和复杂的环境下,基本上可以开始正常的训练执勤活动。</p><p class="ql-block"> 最初几天,基地机关首长来了,团长陈保来了,营长冯兴沛、教导员闵权也来了,首长们来连队讲战备形式,介绍内迁情况,保密教育,鼓励稳定部队情绪,使我们对此次内迁基本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此次内迁到甘南地区基地副政委邓易飞是最高首长,基地机关和36团5连驻徽县县城,21所驻成县县城,124团一个营驻成县红川镇,通讯分队驻徽县江洛镇。警卫团二营最分散,营部和六连驻徽县县城,五连驻徽县清真寺,七连驻成县县城,八连驻徽县永宁镇。我们连的通讯地址为:甘肃省兰州30邮政支局123号。基地对外部队番号8396部队,警卫二营为8396部队一支队。</p><p class="ql-block"> 当时条件很差,连队在陌生环境,又是民族区,住在清真寺有许多问题,困难可想而知。但全连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累迅速安好家,投入到正常的军营生活。连队天天读,天天练有序进行,警卫执勤全面展开,民族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开展助民劳动,参加成县社会活动经常进行。</p><p class="ql-block"> 在成县我们二排警卫点是武装部大院,紧挨着土崖,住着21所管理处。我们每班岗2人,一名班长或副班长带班。从连队驻地北关清真寺到城内岗位不到1公里,全是小道,两边基本回族住户,社情复杂,加之部队住在清真寺,回族群众肯定心里不满。开始也有向路上扔东西的,上下岗三人前后拉开距离,我这新兵上下岗路上很紧张,真有点提心吊胆,连队规定站岗枪不许装子弹,就经常从弹夹取一发子弹捏在手里。后来胆子也大了,就习惯了。半个月后,我们班又到21所政治部驻地成县粮食局执勤警卫,虽然24小时轮换,不用来回走,吃住条件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成县也是红25军长征路过地方,曾在成县遭遇国民党军阻截,进行了一场战斗,36位烈士牺牲,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建了红军烈士纪念碑,连队组织大家到烈士纪念碑前和当年的战场缅怀先烈。</p><p class="ql-block"> 3月3 1日,我们全排接到命令,到天水执行任务,我们离开连队。其他班排继续留在成县执勤。 70年7月份,21所由成县返回红山后,而连队奉命撤出成县,到徽县谈家庄火车站驻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稿2024.5.25 .</p><p class="ql-block"> 2024.9.10.修改 张周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岁月拾零 连队生活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天水装卸物资</b></p><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3 1日,我们二排奉命到天水执行装卸任务,在排长贾风忠带领下,离开成县,离开连队。由于八班已先期去陇西执行任务,我们五、六、七班由成县出发,还有连队二名炊事员,乘坐汽车五连二台车,在秦岭内崎岖险峻的山路上经过一天行车,天黑前到达目的地—天水北道七机部062基地转运站。接待我们的是基地后勤部张助理和七级部062基地的牛师傅和梁师傅,他们和气热情。安排我们住062转运站的两排平房内,条件还好,还有砖混结构的标准厨房。东面是居民区,西边就是铁路专线和货场。院内还有一个标准兰球场的空地,前排住排长和五六班,我们七班和医护住后排,每班一个套间,里间大通铺住人,外面放东西,一切很顺利。就在此住营。几天后,后方基地为我们配备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江医生和林护士夫妻到达。还配属有汽车5连一台汽车。那时我是新兵,已记不清当时安排厨房开灶的过程。安排就绪,就开始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个班主要任务在天水站西货场进行装卸货物,我们任务就是把062基地库房现有的物资设备装车运走,把我们基地物资设备卸下来,运到较远库房。</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通信地址正式批准为天水市北道121信箱,可能是原062用的地址,信都是062牛师傅收转的。一直没有电话,没有收音机,我们就是每天可听到附近不知哪单位按时播放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排长汇报工作,全靠信件,基本是36团5连油罐车司机捎来带去。</p><p class="ql-block"> 天水北道镇就火车站前一条街,距天水市40公里,大多是铁路系统。我们装卸货场就位于最西边,也叫天水西货场,西边是一个铁路供水站,也是这路的最西端。一条铁路专运线,站台、标准库房设施齐全,标准库房062存有大量物资。货场很大,南面紧靠渭河大坝,还建有2座约50米长 10米宽的钢架简易库房,库房四周墙是铁丝网加苇席,屋顶油毛毡,地面铺的红砖,非常简陋。由于o62基地已在达州正加快建设,也基本上要撤,此库房给我们使用,存放运到的物资。库房周围全是煤渣地面,过去是存放煤炭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我们除装卸货物外,还要在那两座简易库房24小时警卫,白天一人,晚二人。由于住在社会大院之中,又有枪支弹药,虽然有炊事员医护在宿舍,去装卸时还要留下一人在住地警卫,晚上也有一人警卫。</p><p class="ql-block"> 转运装卸工作开始全是由062牛、梁二位安排,我们来后,他两人简单介绍了情况和要求,就开始工作。火车装卸没时间规律,车皮到场,就告诉我们限定几时装完和卸完,不分白天晚上,不管刮风下雨,我们就立即去,经常半夜被叫醒,去装卸车皮。而且车皮甩下的地方经常距站台库房较远,不方便装卸,我们学会了自己安全移动车皮。大家出谋划策,用杠杆原理,二人站在顶上控制车皮制动闸,几个人同时用撬杠撬动车轮慢慢移动到位置。4、5月份主要是装062物资,有钢窗、油毛毡、水泥、三角铁、木材、铁架子床等。没有叉车和吊车,就是几个库房用的小轱辘车,基本都是手拿肩扛。4月份基地物资开始到站,21所器材处石国富,许恩元助理到达天水,与基地后勤部张助理组织卸货。基地物资就杂,什么都有,卸下火车,装上汽车运到简易大库房卸下,常常下午干到晚上,推迟吃饭,半夜干到天亮。记得东方红卫星发射的成功那天晚上,天下大雨,我们兴奋的听完广播,睡得晚。半夜张助理叫我们起床去卸货。在6月份一天晚上,大雨飘泊,到了两车皮油毛毡,让我们天亮6点前必须卸完,6点车站来挂走车皮,而停靠点到库房之间约30米远,全是露天,我们20几人,大多不穿雨衣,分不清雨水汗水,天亮前完成了任务。那一次真累了,许多战友第二天有的肩膀肿了,有的胳膊肿了,有的腰痛。有的感冒,那也是我记忆中最累的一次。装卸累,但晚上还要轮流站岗,警卫兵特点,晚上站岗不能影响第二天正常训练和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几个月的的装卸工作中,没有发生一起延误,没丢失一件东西,没有发生一起事故,仅有我一人右手四指受皮伤。那天中午,卸车转运完基地物资,战友们都已上汽车,回去吃饭,我站在车上靠车头右边,右手抓住车门框。清点完人数,值班班长进入驾驶室后,一关车门,我手被夹在门框里,”啊我手......”,我大叫一声,班长打开车门,除拇指外,我四个手指皮全被撸到指甲,血直流,我也不知哪来的勇气,顺势左手向上一抹,皮又贴在手指上,左手抓紧右手四指,战友们都紧张,我忍着痛,班长很果断,让大家站好,司机迅速开车回住地,几分钟到达。江医生林护士立即清洗伤口,上药,包扎,班长陈玉刚一直陪着,我竟然没流一滴泪。医生说,还好没伤着指骨。但那天痛啊,后换几次药,一周后基本恢复,四指上部留下一条明显的印痕,也没有留下其他后遗症。后来,大家都说,幸亏解放牌车门有胶皮密封条。写到这,真心感谢班长和战友们关心和果断,感谢江医生夫妇的精心及时治疗。</p><p class="ql-block"> 没有装卸任务,我们就正常训练学习,那时的毛主席著作天天读,三大条令天天练。还参加了收割小麦助民劳动,参加了天水市“一打三反”公审大会刑场警卫工作,第一次看到行刑过程。</p><p class="ql-block"> 为活跃业余生活,排长带领我们,修理一付破旧木质兰球架,平整了院内一块工地,建起一个标准的篮球场。虽然我们远离连队,主要装卸,但在排长贾风忠(6月底任副连长离开天水)和历树春(6月底到任)带领下,坚持部队各项制度,各项安排有序,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没发生任何事故,也没有违反纪律的行为发生,枪械完好,子弹没丢失。装卸的物资没损坏,警卫的物资没发生盗窃。受到062基地牛、梁二位师傅和21所石国富助理的称赞。两位炊事员战友伙食保障很好。</p><p class="ql-block"> 一个排在城市执行任务,配属医生护士,体现了后方基地的首长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江医生夫妇对战友们很热情,很负责任,他们经常普及讲解疾病预防和药物常识, 检查指导厨房卫生。还开了针灸学习训练班,江医生讲解,林护士示范,为学习人员准备了每人一套针灸包,林护士指导大家自己实践,虎口穴位、足三里穴位等,使我们既了解学习了医疗常识,又丰富了业余生活。我参加了学习。</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底,在陇西独立执行任务的八班战友完成任务回到天水,全排集中。八月底天水的装卸警卫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我们排又奉命撤回到徽县连队驻地。全连列队热情欢迎二排顺利回来!也是巧合。又一次住进徽县东门外的大清真寺,比成县清真寺还大。出外5个月后回到连队,环境又变了.我们排进行了总结,我也加入了共青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稿于2024.5.28.</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4.9.15. 张周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岁月拾零 连队生活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伐木烧炭秦岭中 </b></p><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中旬,新任务下达:为部队过冬,七连二、三排到秦岭深处烧木炭,为后方基地部队过冬做好准备。后方基地机关的陆副参谋长和营教导员来连队做动员。连队愉快的接受了任务,积极开始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对开头这几句虽已熟记,只是简单一种理解。卖炭翁自小见过,烧炭翁没见过。入伍后,天天读的主要内容就是《老三篇》,毛主席《为人民服务》背诵如流。这次要真去体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烧炭人的生活。踏着警卫战士张思德先烈的足迹,深入理解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意义。战友们个个都有信心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9月15日早饭后, 在指导员和副连长带领下 ,二、三排和炊事班、连部部分人员乘坐几辆军车正式出发。去100多公里外的江洛镇榆树沟烧木炭。那时徽县到江洛整100公里,弯急坡陡砂石路,中午车到江洛镇吃饭后,就沿着一条河边的简易公路顺流而行,路在秦岭峡谷之中很窄,路面坑洼不平,看来刚下过雨,多处有山水冲出的深沟,我们边走边填,汽车缓慢前行。中秋的秦岭腹地风景独好,秋色很美,小河奔流,小溪潺潺流水,清澈见底,时而飞流直下。山花与各种树木错落成片,五彩缤纷。</p><p class="ql-block"> 下午到达榆树沟目的地。村落的具体名字我忘了。虽在大山深处,但这个山谷比较广阔,河水在这里更大。水面较宽,沿河边的北山坡分布住着39户人家,公路边有一个商店。大山深处,房子随山势而建,有房无院,高低不平,全是小道互通。上上下下。我们的到来,寂静山村热闹起来,男女老少都出门围观。基地机关的的同志和连首长与村干部很快分配好居住地方,群众热情的接待我们,领着进户居住。我们以班为单位全分散住在农户家,连部和厨房安排在生产队大房里。这次各班没带枪弹,行动也方便,晚饭就是自带的馒头咸菜。当时的状况,一个小山村,要接待80多人的队伍,困难很大。有的老战友风趣幽默的哼起京戏调“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来到深山,在这里伐木烧炭......”。由于基地机关同志事先安排细致,我们很快安排好食宿,投入进山伐木烧炭工作。</p><p class="ql-block"> 烧木炭还真不易,我们来时的动员只是思想准备,没有任何技术上的考虑,完全是一股热情,谁也没烧过,怎么干,谁也没底。大队给我们安排当地姓崔的农民作技术指导,我们称崔师傅,50多岁,没文化,人很好,烧炭很内行,经验很丰富。他从选址,建窑,伐木,装窑,点火,封火,出炭这些具体事项指导我们做起,一切全在工地上进行。他每天在工地串走,一个班一个班的的现场指导示范。干什么活直接就边说边做,没有那么多话,使我们顺利开始工作。</p><p class="ql-block"> 烧炭地方在对面距住地约4公里山坳里,我们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就吃饭,吃完饭列队上山,沿公路走一公里左右,就进入山沟小道,就不列队了,一班接一班的行进在大山中,翻过一座山梁上去,山坳四面环山,山高林密,山水汇成小溪,一条小河顺着山沟,流向路边的大河。山坡上连片大树林绿绿葱葱,山花烂漫,野核桃,野沙果,野板栗,野山梨随山可见。到达一个茅草棚下,走到这,都已大汗淋漓,早饭已消耗一半。这里就是集合点,各排布置完任务,各班分散去工作。吃午饭在这里,下班在这集合。周围有10多个已建好的老炭窑。</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下80多人来此烧炭,肯定不够用,每班分二、三个小组,每组一个炭窑。在老乡指导下,边烧边建,开始了烧木炭工作。基地机关给我们准备了几种工具,每组两把砍树的大斧,还有铁锹,绳子,装炭的箩筐等。</p><p class="ql-block"> 建窑是最难的,也最关键。首先要根据周围取料要方便,距树料远不行。二要看地形,坡度合适,便于挖掘。建窑真是既要经验又要技术。炭窑形状像似蒙古包,在选择的坡地上向下挖80-100厘米深的圆柱型,窑体直径约2米左右,修理取直,地面修平。再在柱体下方挖水平回火道和与之相连的垂直烟道,开挖炭窑门,门的尺寸要使人蹲下进出,这全是经验。挖好后,用土坯块将烟道和门框砌好。再抹上泥巴。最后就是拱顶,最高点约1.3米左右,先用几根木料支撑在中间,而后蓬上大树枝,抹上泥巴,做二到三层,厚度约30厘米,最后,在窑内点火烤干。这样干后,去掉支撑木,修理一下,就是新建的炭窑。</p><p class="ql-block"> 烧木炭的第一步就是伐木下料。在茂密的大森林中,树木品种多。烧木炭最合适的是一种叫青杠木树,木质硬,油性大,极易点火,又不易成灰,成炭后火苗旺。但料既不能粗,也不能太细,比胳膊稍粗点,和碗口差不多就行。一般用两只手作尺,拇指中指合抱,大了不砍,留大不砍小。树距较近的,双棵砍一棵,三棵砍二棵,粗细结合,只砍活树。按照老乡的指导,大斧一挥,二、三斧砍到一棵。我们谁也没干过挥大斧这活,用斧不当有危险,必须注意树的倒向。开始为了安全,边砍边看树的倒向。我们用力小,四、五斧子砍到一棵,边干边摸索,几天就掌握了要领。</p><p class="ql-block"> 砍倒树,再砍掉树枝,把可用材料裁成短的,顺坡滚下山,到较平坦处,人工扛到窑前。继续按照装窑的要求,再加工成烧炭的材料。最后,还要拉些树枝,做点火用。这样料就备好了。</p><p class="ql-block"> 装窑时间短约2小时左右,一般在午饭后。装窑先将下好的几根粗点的大料装在中间,上面填充树枝,顶住穹顶,这样人在里边就较安全些。然后从里向外,长短结合,粗细搭配,竖立紧靠,不能斜倒,在上面顶部空隙填充引火树枝,直至装满。青杠木树枝和树叶油性大,不用干就直接能烧着。装好后,用土坯或砖半封窑门,准备点火。</p><p class="ql-block"> 点火一般在下午三四点,大家没有表,只有估计。我们就地取些干的小枝叶点火,利用门口上方引火口点着窑内顶部的小树枝,到整窑木料烧着需2小时左右。随着火势不断增大,说明树枝已全部点着,继续塞些树枝,直到窑内发出呼呼的响声,再烧半小时左右,木炭主材就烧着了。就将烟囱出口和窑门上口适当堵小,火从顶部向下沿着木材缝隙自然燃烧。我们就收拾完周围余料。准备下山回营地。到第二天上午八点左右我们上山后,封住烟囱和门缝隙。炭窑内火自熄,降温。二天后后就可出窑木炭。</p><p class="ql-block"> 引火的时间取决于装窑的质量,木材长短配合,间隙的合理,顶部空间的适当,引火树枝的布排互相交叉。火点早了,就要早晨上山去封门和烟囱。封早了,炭没烧透。封晚了,烧过了,出窑就成小碎快。</p><p class="ql-block"> 出窑一般在上午。经过二天时间的封窑熄火降温后,就要出炭。高兴之余,危险也在此。按照现代科学数据,木炭燃点300度左右,而把木头烧成木炭,燃点更高。仅一天时间从300度在自然密封下不可能降至40度以下.高温炭窑小门打开热气扑面,我们必须迅速取出,防止星火迅速复燃。我们用工作服蒙头,手戴帆布手套,都穿的军用胶鞋,脚下垫上木料,蹲下身,进去就感觉到火烤一样,脚下滚烫。满头大汗,还一根根的丟到外面,每人在窑内一二分钟就受不了,赶紧出来,另一名战友又进去,出一窑炭,3-4人至少轮换十几人次。出炭完,战友们个个不单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而是满面黑灰汗水流,有的头发也被烤黄。</p><p class="ql-block"> 出窑时,外面同志整理摆放,还要注意观察炭窑的变化,没打开时,里面温度高,随着炭的取处,温度降低,拱顶有些下落变化,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一但拱顶塌落,人被压在里面,四面高温,就完了。在学习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时,注解有一段,“张思德同志在陕北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战友推出炭窑,自己被埋而牺牲。”可以说,这句话时刻提醒我们。我们出窑一半时,就在中间竖几根新料,以防万一,直至最后全部取出。</p><p class="ql-block"> 木炭出窑,看着自己成果,战友们就很高兴坐在炭窑旁。喝着清澈的山泉水,有说有笑。等待着炊事班战友送来午饭。午饭后,炭窑温度也低了,又开始下一窑的装料、点火工作。</p><p class="ql-block"> 战友们形容是,建窑就像修战壕,伐木砍树备弹药,装窑点火进战场,出窑木炭打冲锋。</p><p class="ql-block"> 我们3-4人一小组,基本上3天烧一窑炭,还要在下班时,那将木炭用筐子或背篓运出山坳,集中堆放在山下公路边,以便于装车运走。就这样循环着,直到11月上旬任务完成。</p><p class="ql-block"> 烧炭期间,天公作美。深秋季节,时而有绵绵秋雨,但没大雨。我们在山中烧炭,后勤人员也辛苦。由于工地远,山路难行,每天中午必须送饭到山上。炊事班起早做好饭,早饭后,我们上山了,他们收拾完,就要准备中午饭菜,送到山上,我们吃完,他们下山,来回近十几里山路,回来就要做晚饭,其工作负荷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每天送中午饭,五、六个人,背着馒头,挑着菜汤,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比我们累多了。我们上午干完活,又饥又渴,就在那草棚附近等待着。开始几天,午饭每人发5个馒头,大家都不够吃。又发6个,一部份人还不够吃。连队馒头不小啊,就是早到上午干活时间长。后来,就按每人平均7个背上山,这样才保证午饭吃饱,我每天中午至少要吃6个馒头。</p><p class="ql-block"> 随着对山上环境的逐渐熟悉和工作开展,就在砍树之际或休息时,到林中找野山苹果,野山梨,核桃到处都有。这样在午饭没到之前就不太饿。在山里吃饭,我们只带去一个碗,筷子就折二根竹枝。</p><p class="ql-block"> 在大山里,没有报纸,没收音机,没有电话,没有任何文化设施,没有电灯,晚上点着蜡烛,学习讨论。每天听着哨音,日出而作,日落而回。做饭洗脸都是在河里取水。偶尔晚上熄灯前到河边公路上,看着天上的星光,半山村落的几处星火,远处的山头,听着河中哗哗流淌的水声,也是一种乐趣。</p><p class="ql-block"> 我们休息时,也做些社会调查,和群众聊聊天。那山区小村庄,39户人家,都是移民。居住三代也少,有几户自说父辈抗战时迁来,有的是躲壮丁而来,有的是解放后迁来。有两户是66年文革迁此地,还是我们陕西宝鸡县潘家湾人。许多人几十年了没到过县城,200多里路太远,到江洛镇也需要几十里山路。我们去时,简易公路修通才2、3年。</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就是指导我们烧炭的崔师傅,人很朴实,性格开朗。每天陪我们上山,每天早早上山,在山坳中看看窑。我们下工地,他还要看看点火的窑的火势大小,观察悉心指导,比我们还负责。中午我们一起吃饭,也和他聊家常,他自小在山里长大,父母就他一人,夫妻两没生孩子,抱养了一个女儿。一辈子没去过县城,最远去过江洛镇。任务快结束,连队首长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事,他说,只想坐一次军车到县城看看。我们就安排他坐36团拉炭车去了一次徽县城。可以说,没有他的指导,我们就不可能安全顺利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11月中旬,在当地干部和群众支持下,我们安全顺利完成任务,尤为高兴地是,在崔师傅指导下,烧了200多窑,都是合格木炭,没有一窑废品。整个烧炭期间,没有人受伤,没有发生在大山里走失迷路,更没有发生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离开的那一天,从山里带回一些支撑床的木料,捡了几麻袋山核桃,告别烧炭工作二个月的山区群众。当天全村群众在公路边热烈欢送我们。我们两个排又回到徽县清真寺连队驻地,用带回的木料,支起大通铺,开始新的工作。50多年过去,烧木炭的经历难以忘记。是我真正理解了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中张思德的精神,理解了人民军队、人民子弟兵,军民鱼水情的深邃。 </p><p class="ql-block"> 初稿于2024.6.5. </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4.9.16.张周孟</p><p class="ql-block">(待刊)</p> <p class="ql-block">本刊将陆续刊登张周孟的《岁月拾零 连队生活》,本期刊登1—4篇。</p><p class="ql-block">尊重原作,本刊不做任何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