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8日,我们一行8人趁由上海赴摩洛哥、西班牙、葡萄牙旅游之机,受海宁好朋友之邀,先来浙江海宁市游玩,领略盐官钱塘潮。</p> <p class="ql-block">18日晚,海宁市硖石街道南关厢夜景。</p> <p class="ql-block">逛着逛着,无意中走入了一个小型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约六千年前海宁市土地上就已有先民生息。海宁市原名盐官县,建县于三国时期公元223年,因设有司盐之官“盐官”而得名。元朝公元1329年,因海患始平,改盐官州为海宁州。明朝公元1369年,降州为县,成了海宁县。海宁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达,因此,1986年11月,海宁由县变为市。</p> <p class="ql-block">海宁历史文化悠久,出现了几个名扬中国的家族名人。</p> <p class="ql-block">海宁徐氏家族,出了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p> <p class="ql-block">海宁王氏家族,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就是其后裔。</p> <p class="ql-block">海宁蒋氏家族,出了近代著名军事教育家蒋百里。他的女儿蒋英,是钱学森妻子。</p> <p class="ql-block">海宁还有一个名门望族查氏家族,出了个查良镛,也就是著名作家金庸。</p><p class="ql-block">海宁的徐、蒋、查三个家族,在近代还扯上了姻亲关系。徐志摩的姑姑嫁给了蒋英的叔叔,因此徐志摩成为了蒋英的表哥。金庸的远房表姑是蒋百里的第一任妻子,因此蒋英是金庸的表姐。那么徐志摩也就是金庸的表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来海宁的重要原因是顺便在旅游途中观钱塘潮。观钱塘潮最好的日子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实际上,月球引力与地球自转,使得每天都有涨潮、退潮,称为潮汐。而</span>在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月球、太阳和地球近乎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引潮力和太阳引潮力叠加,海水倒灌得更厉害,都可观看大潮。</span>八月十五左右时,出现全年最大潮。而由于天体、地理等各种因素影响,农历八月十八是钱塘江大潮最佳观潮日。</p><p class="ql-block">由于天体引力形成的潮水,在河海交界处都可见到,不足为奇。而世界上三个著名的大潮,亚马孙大潮、恒河大潮和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除了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天体引力原因外,还有它独特的地理条件。</p><p class="ql-block">钱塘江大潮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钱塘江在杭州湾入海处,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喇叭状海湾。海湾口大肚小,外宽内窄,海面宽阔,江面狭窄。当海平面受天体引力上升,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此外,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杭州湾附近形成了“沙坎”,使得海深江浅,形成潮水入江的阻力增大,这又进一步抬高了潮势。这就是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利”因素。</p><p class="ql-block">10月19日是农历九月十七,也算是比较好的观潮日。</p> <p class="ql-block">海宁盐官镇观潮胜地。</p> <p class="ql-block">盐官观潮公园。</p> <p class="ql-block">占鳌塔。</p> <p class="ql-block">1924年9月15日,孙中山在此观潮。</p> <p class="ql-block">1957年9月11日,毛主席在盐官镇观潮。</p> <p class="ql-block">上午10点多,我们就在占鳌塔下等待大潮到来。</p> <p class="ql-block">潮头初临时,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伴以隆隆的声响。潮头推拥,鸣声渐强,顷刻间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势如万马奔腾。</p> <p class="ql-block">10时45分,大潮奔腾而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盐官镇占鳌塔附近观看到的是“一字潮”。</p> <p class="ql-block">在盐官镇,可看到三种形状的大潮。我们所在的观潮公园,可见“一字潮”;在丁桥大缺口,可看到“交叉潮”;在老盐仓,可见“回头潮”。</p><p class="ql-block">从观潮公园到丁桥或老盐仓,都是十几公里,因此一天也只能看一种形状的大海。</p><p class="ql-block">如果专程跑几百上千公里来看钱塘大潮,似乎是不值当的。</p> <p class="ql-block">在盐官古城楼内,我们看到了钱塘大潮几种形状的影视。</p> <p class="ql-block">古城楼外的人造大潮。</p> <p class="ql-block">一线潮。</p> <p class="ql-block">交叉潮。</p> <p class="ql-block">冲天潮。</p> <p class="ql-block">二度潮。</p> <p class="ql-block">对撞潮和交叉潮。</p> <p class="ql-block">矩阵潮。</p> <p class="ql-block">通过我国的Kimi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了钱塘大潮的几种形状的摄影版。</p> <p class="ql-block">一字潮</p> <p class="ql-block">碰头潮</p> <p class="ql-block">冲天潮</p> <p class="ql-block">交叉潮</p> <p class="ql-block">二度潮</p> <p class="ql-block">矩阵潮</p> <p class="ql-block">盐官古镇设计布局建造相当不错,不知花了多少亿。古镇今年才修好开门迎客,连招商都没完成,绝大多数的房屋门面都未有商家进驻,倒使我们这些游览者感到非常舒服轻松。</p> <p class="ql-block">盐官古镇城门。</p> <p class="ql-block">盐官古城的城楼。</p> <p class="ql-block">盐官古城前的铸牛。</p> <p class="ql-block">水城门“拱辰门”,盐官古城又一奇特之处。旁边的陆城门过人马,水城门过船。</p> <p class="ql-block">陆城门过车、马、人。</p> <p class="ql-block">水城门过船。</p> <p class="ql-block">奇特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小桥流水人家,与其它江南古镇差不多,但盐官古镇的小船除了要过小桥,还要过各种城楼。</p> <p class="ql-block">盐官古城内很多东西都是古时的老物件,新的东西造得也很旧,难分新旧真假。这个石桥,桥面是4块旧条石铺成,每块差不多有4.5长。</p> <p class="ql-block">小涌对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陈阁老家宅。</p> <p class="ql-block">陈阁老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陈阁老原是一盐官,野史说,陈阁老与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同日分别生了一男一女,雍亲王竟“狸猫换太子”,把自己的女儿与陈阁老的儿子换了,这儿子便是后来的乾隆皇帝!</p> <p class="ql-block">这棵罗汉松有600多岁了。据说乾隆回海宁省亲,偷偷拜了这棵树,含泪说;“这是儿最后一次拜父母大人了。”</p> <p class="ql-block">据说乾隆回海宁在此码头上下船,后人立牌坊“御码头”。</p> <p class="ql-block">盐官古城新建的后门。走出后门,发现古城还在扩建。</p> <p class="ql-block">来到海宁,发现政府以海宁名人徐志摩为名头,新开拓了一个新的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故里景区是开放式的。</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很有文艺范,与徐志摩的浪漫十分吻合。</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故居老宅。(它在展馆外面。)</p><p class="ql-block">徐志摩的祖上以商为业,到了父亲徐申如这一辈,在镇上的家业已有丝行、酱园、钱庄等,并创办了硖石电灯厂。清嘉庆年间,徐家建了这间房子。老宅临街,内有门厅堂楼四进。这间老宅2000年老城改造被拆,现按原样重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就降生在老宅第四进北厢楼里。</span></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p> <p class="ql-block">1910年徐志摩去杭州读中学。此时,已经爱好文学,发表了多篇作品。</p><p class="ql-block">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张嘉璈在巡视学校时,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徐志摩,十分欣赏,就想把自己的妹妹张幼仪嫁给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初中还未读完就辍学嫁给了徐志摩。这时是1915年,徐志摩18岁。这段婚姻是由双方父母安排的,徐志摩在洞房花烛夜就明确表示,他与张幼仪结婚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并无爱情可言。</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与张幼仪。</p><p class="ql-block">1915年夏,徐志摩与张幼仪刚结完婚,就跑到上海、天津、北京读大学,直到1917年。两年时间里,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广交朋友,结识名流,并拜梁启超为老师。</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对张幼仪非常冷淡,甚至是无情,他在洞房花烛夜时就明确表示,他与张幼仪结婚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并无爱情可言。</p><p class="ql-block">1918年,徐志摩与张幼仪刚生下儿子徐积锴(阿欢),徐志摩就不管不顾,出洋求学了。</p><p class="ql-block">徐志摩先赴美国,先后读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1921年赴英国,先后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p><p class="ql-block">徐志摩在英美几年,喜与名士交往,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培育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翻译了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作家的小说。同时,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写了许多诗,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p><p class="ql-block">这期间,国内的张幼仪却十分思念丈夫。在徐家和张家的共同压力下,1920年徐志摩极其不情願地把张幼仪接到身边。1921年徐志摩到了英国,张幼仪又怀孕了,而此时的徐志摩遇到了17岁的林徽因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对于张幼仪肚子里的小孩,徐志摩冷冷地叫她打掉。不久徐志摩抛下张幼仪出走,并请人带口信给张幼仪,表达离婚的意愿。</p><p class="ql-block">一边,张幼仪离开英国,先后投奔正在巴黎、德国读书的二哥、七弟,1922年2月生下次子彼得。随即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p><p class="ql-block">另一边,在伦敦康河两岸,徐志摩与林徽因一起谈论天上的星星,雨后的虹,康桥的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幼仪生下彼得后,随即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span></p><p class="ql-block">而林徽因则转身嫁给了已有婚约的梁思成。</p> <p class="ql-block">张幼仪深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出国投奔徐志摩前,她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甚至亲力亲为帮徐志摩出全集。张幼仪把自己的人生一分为二,“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前,她大概是什么都怕,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爱,委曲求全,可每每都受到伤害;去德国后,她遭遇了人生的最沉重的伤痛,与丈夫离婚,心爱的儿子死在他乡(小儿子彼得1925年死于腹膜炎),经历了人生最晦暗时光。去德国离婚后,她一无所惧,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德国,边工作边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她严肃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国严谨的工作作风,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撑点。1926年张幼仪回到上海,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又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儿子的支持下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她最终实现了她的个人价值。</p> <p class="ql-block">1922年徐志摩返国,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春,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办起了文学团体新月社,徐志摩成为了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人物。1924年开始,徐志摩先后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在国外与林徽因的爱恋没有修成正果,于1922年回到中国,又与陆小曼发生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陆小曼也是民国一名才女。她1903年生于上海,7岁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5岁入北京教会学校读中学,同时父亲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1920年17岁时,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为兼职外交翻译。这期间,陆小曼师从刘海粟、陈半丁等名家,成为中国近代女画家。陆小曼还擅长戏剧,曾创作话剧,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十几二十岁,陆小曼就名闻北京社交界。那真是妥妥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p> <p class="ql-block">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p> <p class="ql-block">王赓也算是民国一名人。他家世显赫,<span style="font-size:18px;">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精英班,这在华人中极其罕见。他</span>学识丰厚、也喜爱文学,是个文武兼备的青年。26岁就荣升陆军上校,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人才,后来还成了将军。</p> <p class="ql-block">陆小曼与王赓郎才女貌,本该是天作之合。但陆小曼生性浪漫而傲慢,喜欢社交、跳舞,享受众星捧月的瞩目;王赓在别人眼里是一名优秀的军官,好男人的典范,但刻板而传统,行事按部就班,事业心非常强,但并非陆小曼心中的好男人。王赓是军人,因军务四处调动、出差,而陆小曼不願离开灯红酒绿的大上海,因而两人常常分居两地。王赓和徐志摩都是梁启超的学生,王还是徐的师兄,加入文学社这个文人圈子还是王先于徐。两人经常一起聚会、出游,是好朋友。于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爱妻心切的王赓怕陆小曼寂寞,就托徐志摩照顾她。</span></p><p class="ql-block">徐志摩与陆小曼来往多了,问题就来了。一个是情场失意的风流诗人,一个是婚姻失意的摩登才女,碰撞出“自由的”疯狂恋爱,就如当年徐志摩爱上林徽因,全然不顾张幼仪怀孕,要和妻子离婚一样。这次是陆小曼为爱徐志摩,不顾王赓的苦苦哀求,或者被王赓用枪顶着脑门,也不惜打胎,坚决要离婚嫁徐志摩。</p><p class="ql-block">深爱陆小曼的王赓只能放手。1925年底,陆小曼与王赓离婚,与徐志摩同居,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正式结婚。</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与陆小曼婚礼上,他们请了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做证婚人,谁知对这场婚姻并不满意的梁启超的证婚词成了“训诫词”:“……堂堂地做个人……不可分他的心……”。</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故居新宅。(它也在展馆外面)。</p><p class="ql-block">同样不满意这场婚姻的徐父徐申如无可奈何地于1926年为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而建造了这样一栋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共20余间,有冷热水管、电灯、浴室等设备。从此,恼怒的徐家父母也很少联系徐志摩了。</p><p class="ql-block">怀着愧疚之情的徐申如也没有亏待张幼仪,他把上海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徐由如夫妇与张幼仪之间的联系比联系徐志摩还多。</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曾一起吟诗作画,煮酒添茶,一起只谈风月,不论风云。但好景不长,夫妻俩搬至缤纷繁华的上海生活后,陆小曼迷失在跳舞、打牌、喝酒、唱戏、社交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甚至吸食鸦片,导致开销极大。徐志摩虽不满,却因爱而过度纵容她。彼时陆家没落,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徐志摩肩上。为金钱日夜奔波的徐志摩几近丧失作诗灵感,后北上工作,频繁往返北京与上海,交通工具是免费的邮政飞机。张幼仪碰到徐志摩,劝他不要太节省,要坐火车,不要坐免费的邮政飞机,谁知第二天,徐志摩为听林徽因的演讲,坐免费的邮政飞机飞北京时坠机殒身。</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于1931年11月19日坠机身亡。《大公报》称之为“文学界之大损失”。</p><p class="ql-block">徐志摩遇难的消息传到了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的耳朵时,三个女人表现各异,但却都有不俗之举,再一次让人们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陆小曼一开始不相信徐志摩的死讯,把送电报的人赶出家门,送电报的人只好送给张幼仪。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从此不再来往于交际场所,默默地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开始精心为徐志摩编辑全集,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独立完成了八卷本的汇编工作,终于可以告慰徐志摩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张幼仪接到电报,悲痛之中,她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徐志摩的丧葬事宜。张幼仪拜托自己的八弟带着自己和徐志摩唯一的儿子徐积铠去济南为徐志摩收尸,并帮助中国银行为徐志摩举行了公祭仪式。</p><p class="ql-block">林徽因看报得知徐志摩死讯,两眼一黑,昏了过去。待缓过气来,立即让梁思成赶往飞机失事的地点,协助处理后事,并为她捡回了一块飞机的残片,后来林徽因一直带在身边,妥善保存着,直到去世。徐志摩死后,林徽因一直将怀念埋藏在心中,书写在诗中。</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风流倜傥,文崇尚自由,身边不可避免地围着不少“摩迷”。</p><p class="ql-block">赛珍珠,1892年生人,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1892年10月,赛珍珠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p><p class="ql-block">传闻赛珍珠一度对徐志摩暗生情愫,可是当时徐志摩正与陆小曼热恋,赛珍珠只好将自己暗恋的苦痛融入小说创作中。</p> <p class="ql-block">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年生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p><p class="ql-block">史沫特莱与徐志摩于1929年在北京相识,史沫特莱被徐志摩的诗人魅力所吸引,并发展到热恋程度,曾秘密到外地度假。后来史沫特莱也曾把这一短暂恋爱的秘密告诉她的闺蜜。</p> <p class="ql-block">对于徐志摩,有各式各样的评说。而最简单的四字评说一一“风流才子”应是多数人首肯的。</p> <p class="ql-block">陆小曼患有严重的哮喘和胃病,寻遍了名医也治不好,最后只好找到了翁瑞午,他虽是诗人,但却学过专业的推拿,手法极好,经过他的一番诊治,陆小曼的病情还真好了不少,以致于一直依赖于翁瑞午的推拿治病。</p><p class="ql-block">徐志摩为了维持陆小曼的高额开销,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赚钱上,四处奔波,拼命挣钱养家,这样自然能陪伴陆小曼的时间就少了。这样,翁瑞午就成了陆小曼的亲密“闺男”,后来,甚至在徐志摩一家难以维持生活时,也是他一直在资助着他们。</p><p class="ql-block">徐志摩机堕身亡的消息传来,陆小曼几乎崩溃,身体虚弱得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这个时候,翁瑞午再次出现在她的身边,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p><p class="ql-block">陆小曼在徐志磨死后,不再出入社交场所。为了缓解陆小曼的孤独和寂寞,翁瑞午总是费尽心思为她买来她喜欢的零食,细心地为她准备药物和按摩、无私地陪伴她。陆小曼已经离不开翁瑞午,而翁瑞午也已经离不开陆小曼了。为了更好地照顾她,翁瑞午决定搬进她的家,与她同居,这一同居,就是三十年。这三十年,翁瑞午对陆小曼是深深的恋爱情,而陆小曼对翁瑞生是深深的感激情,她深埋在心底的爱仍然属于徐志摩。</p><p class="ql-block">1953年,翁瑞午的原配夫人去世,陆小曼终于答应成为他的续弦,两人这才名正言顺地住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1955年,翁瑞午突发重病,卧床不起。陆小曼守在床边,眼中闪烁着泪光,直到1961年,翁瑞午离开了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1965年,陆小曼也因病去世,结束了她曲折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展馆并没有这一段描述,是从网上搜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整个徐志摩故里景区充满文艺浪漫气息。</p> <p class="ql-block">文艺范青年拍婚照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幢洋房是保留下来的真货。</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盖的。</p> <p class="ql-block">一个攝影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这是与景区一墙之隔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地面也镶嵌了浪漫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海宁市硖石镇是市中心,原有东、南、西、北四关厢,徐志摩故居在北关厢。随着城市发展,东西北关厢都没有了,剩下南关厢还在,并改造成了游览区。</p> <p class="ql-block">关者城门也,厢者侧也,因此关厢则为由于城市建筑密度提高,用地向城门外沿道路扩张,形成的新城区。</p> <p class="ql-block">海宁南关厢街区之名,因内有明末抗清义士周宗彝所建之关厢而得之。周宗彝字五重,号青萝,里人俗呼周七,崇祯已卯(公元1639)举人。年轻时有胆略,重气节。曾在硖石镇各水陆要道设置关厢10座(南关厢为仅剩之古迹)、水栅四十二处,早开晚关,以防盗贼。</p><p class="ql-block">清兵占领海宁城后,他倾家产1000多两黄金,募集义军数千,保卫家乡。1645年中秋节,清兵进攻南关厢,他与弟周启琦率民众英勇奋战,最后殉难于战斗中。全家四十口不愿受辱,俱赴家园中的青萝池死(这池现已填平做了小区)。</p> <p class="ql-block">由北向南,跨过石桥,进入南关厢。当年这里是重要关卡,桥下水面设有水栅,早开晚关。</p> <p class="ql-block">在南关厢北门外面,在交通尚未发达的年代,有硤石镇的主要交通要道一一水道。尤西来之水,奔流直下,到这里分流,东达海盐、平湖,北去王店、嘉兴,直奔苏常,成为水上交通的分叉口。人来客往,千艘争辉,促使南关厢街区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在南关厢内石桥旁边,有一间临河老茶铺,上书“上午免费喝茶”。</p> <p class="ql-block">纪念周宗彜的宗彝亭。</p> <p class="ql-block">明兵巡逻?</p> <p class="ql-block">整个街区较好地保留着商住合一、前店后河、小桥流水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p><p class="ql-block">街区东侧的店铺后临洛塘河,河与街道平行走向,</p> <p class="ql-block">老街南北走向,街道全部由青石板铺筑。</p> <p class="ql-block">跨街房屋,门楣“南关厢”。</p> <p class="ql-block">这几栋店铺还是明清留下来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盐官日报》旧址。</p> <p class="ql-block">还原当时的报纸对外营业门面。</p> <p class="ql-block">小广场。</p> <p class="ql-block">环秀桥,亦名西环桥,建于明朝1402年,俗称“塘桥”,是三环洞拱桥。(这是1967年原桥西移150米的新桥,改为混凝土双曲拱桥。)</p> <p class="ql-block">云锦桥。</p> <p class="ql-block">这间茶馆的业主是党员,</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先供奉的祖宗牌位,已经旧貌换新颜。</p> <p class="ql-block">南关厢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海宁的灯影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海宁皮影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南关厢的关帝庙。</p><p class="ql-block">关公是华人历史人物中唯一被儒、释、道共同尊崇的圣贤神衹,儒家称之为关圣帝君,佛教尊之为盖天古佛,道教奉之为协天大帝。许多帮派奉关帝为祖师爷,普罗大众拜之为财神。</p> <p class="ql-block"> 谢谢海宁的好友!</p><p class="ql-block"> 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