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诗澜:刘禹锡,绘就常德千年文脉绮卷

以文挥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图:月生水工/水工A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背景音乐:《水墨兰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以文挥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引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忆江南·常德怀刘禹锡》</b></p><p class="ql-block"> 常德好,诗韵绕千秋。沅水悠悠思旧客,柳湖潋潋忆贤俦。奇笔写风流。</p><p class="ql-block"> 逢贬谪,壮志未曾休。融合楚风开妙境,创新诗体耀文丘。豪意满芳洲 。</p> <p class="ql-block">  在唐朝中期那诡谲波荡的时潮里,政治变革的狂飙突进,新旧势力短兵相接,“永贞革新”于保守势力的围堵绞杀下,无奈折戟沉沙,朝堂仿若被阴霾密织,压抑氛围如铅云压顶。刘禹锡,这位“永贞革新”的坚毅旗手,被无情卷入政治漩涡的中心,身不由己地踏上了贬谪的迢迢羁旅。元和七年冬,朔风凛冽,他沿着屈原曾行过的幽径,逆着沅江的滔滔水势溯流而上,寒江之上,孤影孑立,形单影只。初至常德,他的心仿若被一层厚重的迷茫之茧紧紧裹缚,无数个阒寂的夜晚,他独自踯躅于沅江江畔,凝望着奔腾不息的江水,眉头紧蹙成川,曾经满腔的政治抱负,恰似那江面上被风揉碎的月影,支离破碎,难觅归处。</p><p class="ql-block"> 常德,却似一位心怀悲悯的大地之母,以其无垠的宽厚,轻柔地将这位饱经沧桑、心力交瘁的诗人揽入怀中。柳叶湖,传说中是嫦娥遗落凡间的一片翠叶幻化成湖,其澄澈的柔波微微荡漾,宛如一双温柔的素手,轻轻触碰他的眼眸,那丝丝沁凉沿着神经脉络,悄然蔓延至心底最深处,将他内心翻涌的惊涛骇浪渐渐抚平。沅江,在楚文化那浩渺如烟海的星图里,向来被视作沟通天地玄黄、连接古今岁月的神秘津梁。刘禹锡泛舟其上,或许正是受这古老而深邃的文化意象感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眸光自此愈发深邃,仿若能洞穿岁月的迷雾。随着时光缓缓流淌,当他目睹民间那热火朝天、欢腾如沸的场景,眼中开始闪烁熠熠星光,内心豁然开朗,如拨云见日。他终于彻悟,这贬谪并非命运无情的捉弄,而是上苍精心馈赠的一场独一无二的文化苦旅。常德的微风,宛如灵动的精灵,轻舞着薄纱,轻轻摩挲着刘禹锡那颗疲惫到极致的心,引领他一步步踏入一个全新的、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江畔,渔樵升起的炊烟,如缕如丝,袅袅娜娜、悠悠飘荡,仿若在低吟浅唱着岁月的悠悠长歌。他静静伫立于此,仿若听到了来自远古洪荒的神秘回响,恍然读懂了《天问》的别样深意。每逢端午,沅江之上,龙舟竞渡,激昂的鼓点恰似战鼓雷动,震得整个江面都微微颤栗。据《常德府志》所载,彼时的龙舟竞渡仪式,繁复而庄重,人们身着华美的盛装,心怀虔诚,祭祀水神,祈愿丰收,那股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炽热期许,化作一股无形却磅礴的力量,深深凝聚在每一个动作、每一声呐喊之中。刘禹锡静静地伫立在江岸,被这热烈而震撼的场景深深打动,将这古老民俗的厚重底蕴,悄然融入笔端,在《竞渡曲》中留下了“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这千古不朽的绝美诗句。这不仅是对屈原的深情遥念,更是对民间蓬勃生命力的激昂礼赞。那些在江面上奋力划动、破水前行的木桨,恰似一柄柄寒光凛冽的利剑,果敢地刺破命运的阴霾。刘禹锡以无畏的勇毅和笃定的信念,在常德这片土地上,倔强地绽放出文化的绚烂华光,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令后人每每念及,都不禁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传闻刘禹锡初到常德时,面对迥异于中原的楚地文化,内心满是困惑与彷徨,恰似置身于迷雾森林,迷失了方向。但他骨子里那股不屈的劲儿,驱使他并未被眼前的困境击退,而是以积极热忱的姿态,如勇敢的探险家般,探寻融入之道。人们不禁好奇,他究竟是如何跨越那横亘在中原文化与楚地文化之间的巍峨沟壑,将二者巧妙融合,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文化景观的呢?怀揣着这份好奇与期待,当刘禹锡在常德的土地上渐渐寻得内心的宁静,他的目光开始如探寻宝藏的寻宝人一般,深入挖掘这片山水蕴含的诗意与哲理,一场山水与诗心的奇妙交融之旅,就此在时光的长河中缓缓拉开了如梦似幻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水与诗心的灵犀交织</b></p><p class="ql-block"> 常德的山水,宛如一幅跃动着灵魂的立体诗画。瞧那沅江,似一幅气势雄浑、笔触奔放的泼墨长卷,在天地之间悠悠舒展,每一道波纹都流淌着岁月沉淀的故事;柳叶湖仿若一方精巧玲珑、气质典雅的镇纸,静谧地镶嵌在大地的怀抱,散发着迷人而深邃的气息;桃花源则是天地间一处空灵绝妙的留白,无尽的诗意如潺潺清泉,在其间静静流淌,润泽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刘禹锡在此地,开创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境生象外”审美范式。他举目眺望洞庭秋月,那君山在如水的月光下,宛如一颗镶嵌在白银盘中的碧玉青螺,小巧玲珑,翠绿欲滴,熠熠生辉,他不禁挥笔写下“白银盘里一青螺”这般充满禅意与美感的绝美诗句。“鹤”这一意象,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小雅·鹤鸣》中,便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姿态登场,象征着高洁、自由与超脱。刘禹锡以鹤自比,正如他在《浪淘沙·其八》中所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生动展现出他坚韧不拔、乐观豁达的独特性格。当他欣赏武陵春色时,又从那变幻莫测的天色中,敏锐地领悟出“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辩证哲思。这些精妙绝伦的意象,早已超脱了单纯的景物描摹,成为他深邃哲学思考的诗意化身。</p><p class="ql-block"> 在《采菱行》中,诗人将劳动美学推向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极致:“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月光如水银般倾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采菱女婀娜多姿的身影与湖水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灵动鲜活的《汉宫春晓图》。刘禹锡以其神来之笔,将民间这质朴无华的烟火气息,巧妙地升华为艺术殿堂中的高雅意象,其诗作既承接了陶渊明田园诗那悠然闲适的血脉,又开启了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美学先河,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在文学的浩渺苍穹中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在常德的山水间沉醉于创作的同时,也在积极汲取当地的文化养分,一场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的文化交融嬗变正在悄然孕育。那么,当刘禹锡第一次听到那些质朴纯真的楚地歌谣时,他的心中究竟涌起了怎样的灵感火花,让他毅然决心将其改造成影响后世的文学体裁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化共生的千载赓续</b></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在常德的十年(805 - 815),铸就了一场意义深远、影响至深的文化交融嬗变。刘禹锡自幼深受中原正统文化的滋养,打下了深厚坚实的文学根基。被贬常德后,他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心态,积极热情地拥抱楚地文化。起初,他敏锐如鹰隼般察觉到楚地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被竹枝词中那质朴的俚语俗调、阳山古道上马帮清脆的铃响以及民间歌谣深深吸引。彼时,中原文化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和正统的地位,在文人创作的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楚地的巫文化则弥漫着神秘浪漫的色彩,其民间歌谣在口耳相传中,独具别样风情。紧接着,刘禹锡开启了融合创新的伟大征程,他将中原文化中对诗歌韵律的精研、意境的雕琢,巧妙地融入竹枝词通俗易懂的俚语俗调之中,精心遴选富有表现力的民间词汇,按照中原诗歌的韵律规则重新编排组合,使得“竹枝体”既有楚地歌谣的鲜活蓬勃生命力,又具备中原诗歌的典雅庄重气质。他聆听阳山古道上马帮的铃响,将其幻化成“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深刻历史哲思。那些原本只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楚地歌谣,经他的妙笔点化,竟成为文人竞相模仿的“竹枝体”,在文坛掀起了一阵全新的创作热潮。</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研究发现,刘禹锡的某些诗作在韵律上借鉴了常德当地古老祭祀歌谣的节奏特点,这一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文化中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种文化交融在《武陵书怀五十韵》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全诗以《禹贡》的笔法细致入微地铺陈沅湘地理,用《史记》的雄浑气魄纵论古今兴衰变迁,其间还巧妙穿插楚辞的瑰丽奇幻想象与乐府的生动叙事风格。当常德城头的谯楼刻下最后一个韵脚,中国诗歌史上首次实现了中原正统文脉与楚巫浪漫传统的完美融合。当时,不少文人对刘禹锡新创的“竹枝体”赞赏有加,纷纷模仿其风格进行创作,白居易就曾赞誉刘禹锡“诗豪者,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从侧面充分反映出刘禹锡创作对当时文坛的巨大影响力,进一步凸显其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相较同时期柳宗元被贬柳州,柳宗元侧重于兴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知识,而刘禹锡在常德则更深入地挖掘、提炼本土民俗文化,将其与中原文化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为常德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绚丽色彩。</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在常德播撒下的文化种子,历经千年,生根发芽,在现代社会中以崭新的形式蓬勃生长,延续着常德独特的文脉。刘禹锡在常德的文化创造,如同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了当时的文坛。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跨越千年的时光长河,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绽放璀璨光芒,成为常德文脉永续的精神支柱。如今,让我们一同探寻刘禹锡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脉永续的精神旌幡</b></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常德,刘禹锡已然化作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深深嵌入城市的肌理之中。诗墙公园的摩崖石刻上,《秋词》的豪迈之气穿越千年风雨,依然震撼人心。当时刘禹锡在常德,虽处贬谪之境,却未被消沉情绪左右,反而在秋日的晴空下,看到振翅高飞的白鹤,心中涌起豪情,从而创作出这首别具一格的《秋词》。柳叶湖畔的司马楼前,“晴空一鹤”的雕塑高高耸立,直指云霄,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当年的壮志豪情。每年清明,在桃花源落英缤纷之处,总有文人墨客重走“竹枝词小道”,在“山桃红花满上头”的美妙意境中,追寻诗豪的遗韵,感受那穿越千年的诗意与浪漫。</p><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城深知,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符号复制,而是精神的代代延续、生生不息。在当下文化复兴、强调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特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根基。目前,常德围绕刘禹锡文化打造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产业。文创产品开发匠心独运,印有刘禹锡诗句和常德山水元素的书签、笔记本等深受游客喜爱,据统计,近三年来相关文创产品销售额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当地还打造了以刘禹锡足迹为线索的文化旅游线路,自开通以来,游客数量逐年递增,增长率接近三成。此外,常德还推出了以刘禹锡诗词为蓝本创作的实景演出,每年演出场次50余场,观众好评率高达95%以上,通过精彩绝伦的舞台呈现,生动演绎刘禹锡在常德的故事,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播。然而,文化旅游线路也面临着过度商业化、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的问题。为此,当地引入专业文化顾问团队,深入挖掘刘禹锡文化内涵,在景点设置文化讲解点,并举办文化讲座,提升游客体验,深化文化传播。00后非遗传承人着手改编《竹枝词》,巧妙保留原有的欢快节奏与质朴情感,融入现代电子音乐的动感元素。基于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好奇,这种创新改编让《竹枝词》在年轻群体中迅速传播,让更多人领略到刘禹锡笔下的独特风情。古代刘禹锡作品靠口口相传、笔墨抄写传播,而现代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多元手段,能让其作品与文化影响更广泛地扩散。当沅江画舫的AR投影重现“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壮阔盛景,借助现代科技将诗句中的画面生动呈现,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与刘禹锡一同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极为重视,如日本对和歌、能剧等传统艺术的传承举措。对比之下,刘禹锡与常德的文化故事为中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名片。从哲学角度看,刘禹锡被贬至常德这一偶然事件,却在文化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原文化与楚地文化深度融合的必然契机,恰似一颗投入文化长河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刘禹锡在常德的经历,从初到的迷茫,到与山水、民俗的深度融合,再到留下诸多文化瑰宝,这一系列过程深刻影响着后世对地域文化融合与传承的理解。他创作的大量诗篇,成为常德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从古代到现代,常德对刘禹锡文化的传承重点不断变化。古代侧重于诗词的传颂与文化精神的秉持,近代则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相关元素,现代更是借助多元产业进行全方位传播。</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与常德的相遇,是文化传承的熊熊火炬,照亮历史的幽深长廊;是文明创新的汩汩源泉,滋养时代的广袤土壤;是精神延续的坚韧纽带,连接过去与未来。当人们轻声吟诵着刘禹锡的诗句,漫步在常德的古老街巷,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内心涌起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这种情感的传递,正是刘禹锡与常德千年文脉的魅力所在,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守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谪宦文人到文化先知,从地理意义上的常德到精神层面的武陵,这场持续千年的对话仍在不断延续。刘禹锡用他的诗笔有力地证明:真正的文人,既能以墨为剑,勇敢地刺破黑暗,也能化笔为犁,辛勤地耕耘文明。而常德,这片被楚辞浸润、被诗心点化的土地,始终为中华文明保存着最为本真的精神原乡。当桃花源的溪水依旧悠悠载着落花流向远方,我们终会明白——所有伟大的相遇,皆是文明基因的必然显影,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绽放新的光彩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编撰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以文挥戈</b>(笔名):属京兆郡宝田堂楠竹铺<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杜氏</b>(今湖南桃源);字辈名:“<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胜江</b><b style="font-size:20px;">”</b>;号:“<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月生水工</b>”,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名:<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水工Ai</b>;曾事学、农、商、工、技、兵、军、政,现供职某地市政部门,业余好思政、军事、教育、宣传、诗文、音乐、围棋、摄影、兵器、兵法、融媒、烹饪、垂钓、易经、八卦、五行、四柱(八字)、风水、卜筮、梅花易数、谱牒、命(取)名、品鉴、预测、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等。诗文作品曾见诸《解放军报》《战士报》《中国人口报》等;崇尚融媒传播并成功统筹导制多部军地专题片;善用美篇融媒编辑,追求诗文、音画、视频和谐统合,先后有《诗词赋“五常”数学通“万象”》《痛》《花妖·翻唱版》《桃花源之歌(歌词)》《一碗常德米粉 一碗不绝乡愁》《不忘初心 永怀信念》等<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999+</b>篇作品获美篇平台“加精”特别推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