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

蔡文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堂又称宣武门教堂,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宣武门主持修过小经堂,五年后增建小礼拜堂,名“天主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堂西侧为司铎院,是明崇祯年间修建的西洋历局,西洋历局的前身是天启二年(1622年)修建的首善书院。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当时掌钦天监事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重新建大堂。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再建大堂。康熙六十年(1721年7,重修时,宫廷画师郎世宁曾为南堂绘制壁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乾四十年(1775年)南堂毁于大火,次年重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堂被义和团焚毁,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多次修葺,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堂在北京是一座历史最悠久的天主堂。共有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第一进院落,其后的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南堂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灰砖清水墙,外立面为巴洛克建筑风格,四根砖砌壁柱,将墙面纵向上分为三部分,底层并列三个大门,中层并列三个拱窗,上层壁柱柱头用砖砌出水平线角。山形两坡用涡卷装饰,山形中央为砖雕凸出花环,门窗用凸出的砖雕花叶装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堂内部平面为矩形,两排木柱将大厅分为中厅与侧厅,木柱外饰仿大理石油饰,堂内顶部装饰多仿大理石拱顶,堂内结构为木桁架,外盖灰筒瓦。大堂后部置一圆顶钟楼,西边有排带前廊的平房为办公区。南堂除大堂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和传教人员、翻译的住宅,教堂西侧司铎院是首善书院和历局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堂院内东、西墙的墙体内各嵌有一块高约二米,宽近一米的汉白玉石碑,其中东面石碑,是清世祖御制天主堂碑记,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碑首、碑座均有破损,某些字迹已经缺损或模糊不清。西面石碑,碑身尚在,但碑面几乎看不出字迹,因此有关机构决定,重新刻制两块新碑,将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原碑收入堂内保存。原来竖立着的铁十字架,它是南堂最早的遗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6年11月20日,南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朋友的关注和支持,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