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横查巡检司、横查汛,这些远去的历史名称,曾经是地方官府派驻在乡间的执行机构,以维持官道和乡间的平安(防盗、防匪、防汛、调解乡间矛盾等)。时光荏苒,当年的机构早已经消声匿迹,笔者试图寻找遗址、遗迹,问询本地人,也一无所获,曾经的历史只能留在志书记载里。</p><p class="ql-block"> 今天巡村牛介绍的桥巷村,就是明清时期横查巡检司、横查汛曾经驻扎的村庄。其位于永安镇西,西江北岸,横槎涌闸口北堤内。因村有黄、苏、罗、陈、李、杨姓而取名苏罗陈李村,民间称黄苏罗陈李杨村,又因以前在横槎大队中排第六而称横槎六队,土名桥巷。</p> 一、简介 <p class="ql-block">1.1、地理位置与交通</p><p class="ql-block"> 村庄位于永安镇西,横槎涌口北岸,紧挨着堤坝路。四邻:</p><p class="ql-block">东:田野、鱼塘</p><p class="ql-block">南:丰乐围堤、水闸</p><p class="ql-block">西:田心坊</p><p class="ql-block">北:田野、工业园区、永安大道</p> 1.2、行政隶属: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永安镇横槎村民委员会 <p class="ql-block">1.3、人口、民族</p><p class="ql-block"> 截至二0二四年末,村庄户籍人口超二百人,原住民姓氏有:黄、苏、罗、陈、李、杨等姓氏。全部为汉族广府民系。主要种植:水稻、香蕉、蔬菜等。养殖四大家鱼。年轻人多外出营商或务工。</p> <p class="ql-block">1.4、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41、明代及清初属横查都一图;</p><p class="ql-block">1.42、清末属横查都;</p><p class="ql-block">1.43、民国初属高要下围乡横槎都;</p><p class="ql-block">1.44、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属四区槎西乡;</p><p class="ql-block">1.45、民国三十二年十月属四区槎冈乡。</p><p class="ql-block">清代行政隶属表↓</p> <p class="ql-block">民国地图↓</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外国人绘制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1.5、解放后行政隶属变化</p><p class="ql-block">1953年5月,属高要县第九区槎西乡;</p><p class="ql-block">1955年2月,隶高要县永安区布廊乡;</p><p class="ql-block">1958年10月,隶高要县广星人民公社三团横槎营;</p><p class="ql-block">1959年7月,隶高要县永安人民公社横槎大队;</p><p class="ql-block">1986年隶高要县永安镇横槎大队;</p><p class="ql-block">1988年隶鼎湖区永安镇横槎大队;</p><p class="ql-block">1994年,隶鼎湖区永安镇横槎管理区;</p><p class="ql-block">2011年,隶鼎湖区永安镇横槎行政村至今。</p> 二、周边环境 2.1、堤坝路、村口 (丰乐)堤坝路 堤坝路边的村口 南村口 东村口 2.2、入村乡道Y167 入村道斜坡 2.3、横槎涌 三、横槎水、水闸、古码头 <p class="ql-block">3.1、古籍记载</p> <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肇庆府志~地理一》述:</p><p class="ql-block">府东:七十里为古婪水,阔十八丈,源出四会县山溪南源,流五十里,经横查都入大江。</p> <p class="ql-block">清宣统《高要县志~地理篇四河流》述:</p><p class="ql-block">…又东流九里至横查汛(有巡检司)横查水(旧志作古婪水),自西北来注之。</p><p class="ql-block"> 横查水,一名古婪水,在县东北五十三里(旧志作县东六十八里),有两源:西源出自花山东,南流十二里至新围村之东南与东源合。东源出大章山西,南流二十里,穿丰乐围出庆丰窦与西源合,复东南流五里(旧志作十里),经横槎村注于江。</p> <p class="ql-block">清代横查水流域地图↓</p> <p class="ql-block">3.2、水闸实景图</p> 闸外景 <p class="ql-block">左楼为排涝泵站涝,右为自流门闸</p> 3.3、古码头 古码头一: 古码头二: 四、祠堂 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宗、教育族人、聚族议事、族长执行家法之所,是传统根之所在。笔者重点拍摄并展示众多祠堂、祖堂,目的是让村人记住自己的祖根,让游子记住乡愁。祖堂内有祀奉与自己血脉相同的祖先牌位。 4.1、黄氏宗祠<div>正面</div> 侧面 侧面 厦门对联书:铁里声威远,桥巷世泽长。 花岗岩石阴刻:黃氏宗祠 <p class="ql-block">内景:神翕🙏🙏🙏</p><p class="ql-block">对联书:派流江夏,源发金溪。</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①.江夏:乃黄姓发源地郡望。</p><p class="ql-block">②.金溪:即现在的金利。</p> <p class="ql-block">堂号:德敬堂</p> <p class="ql-block">高要金溪铁里黃氏开基始祖:黄元宝</p> 2009年重修黃氏宗祠捐资芳名碑 五、祖源 <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以下资料摘自民国《高要县志~氏族篇》。所述人口数量、宗祠状况等,其时间截至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内容仅供参考,一切以本姓族谱为准。</p> <p class="ql-block">5.1、黄姓</p><p class="ql-block"> 明代从金利四甲迁来,建有宗祠。</p> <p class="ql-block">5.2、苏姓</p><p class="ql-block"> 苏明道长利苏→四房苏华杰布基苏→横查村。</p> <p class="ql-block">5.3、罗姓</p><p class="ql-block"> 查民国时期《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 疑是清代由砚洲分支。</p> <p class="ql-block">5.4、李姓</p><p class="ql-block"> 查民国时期《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疑是清代由新围村移居桥巷村</p> 5.5、陈姓<div> 宋代陈憬因避乱而迁来横槎三巷定居,到第六代孙陈时宣分迁横槎冲口(田心坊),后人分迁到相邻的桥巷村。</div> 5.6、杨姓<div> 查民国时期《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div> 六、巷道、古宅 <p class="ql-block"> 每个时期(或朝代)建筑的屋宇,都是当时村人生活条件的见证,或多或少可证明当年的生活水平。村中既有明清时代的青砖屋,又有民国时期及上世纪初建筑的坭砖屋,也有上世纪末期建筑的红砖清水墙屋和现代的砖混结构的多层楼宇。一代一代人的乡村记忆存留在古巷、古宅里,成了萦绕心头的乡愁。笔者不惜快门次数拍下众多古宅,旨在让村人见图找回当年的记忆,重拾旧梦。访客可略过。</p> <p class="ql-block"> 笔者不惜花快门拍摄古宅、古巷道、古迹,目的是留住传统的历史记忆,以免时间对它们的湮灭,让曾经与我们代代一同成长的古屋留在相片里,成为回忆的元素。</p> 七、古迹 <p class="ql-block"> 城市的传统、非遗在古籍记载里,而乡村的传统在庙宇、在社坛、在各类神祉、在古井、在古碑里。这些是几千年来,人类敬畏自然的习俗,祈求平安吉祥的朴素情感,达到与其和谐共存,千秋万代的赓续。所有这些印记和文明密码,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基本要素,是村庄最古老的物证与记忆,与迷信无关。</p> <p class="ql-block">7.1、社坛</p> <p class="ql-block"> 社坛是村庄的守护神,一般建在村庄出入口边上,其是中国传统玄学和人类敬畏自然的具体表现,是古代祭祀土神之坛。它的作用好比是村庄的另一空间的保安亭,专责守护村庄出入口,保护村民平安。同时也是进入多维空间的锁匙。它不同于五方土地神,仅守卫一户、一门、一宅,而是整个村庄。社坛随村庄建立而出现,俗语称:先有社,后有坊寨。所以,社坛是村庄最悠久的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祠前:德星社🙏🙏🙏</p> 7.2、横槎巡检司 <p class="ql-block">明万历《肇庆府志~建置》述:</p><p class="ql-block">(高要)县属之署有巡检司三:曰横查(在城东七十里横查都临江。洪武二年创建,成化九年知府黄瑜撤而新之,后圯。嘉靖二十五年知府胡纯重建。辛酉志近议,横查巡司宜移后沥水口,以拒灵羊峡之冲良是。)。曰古耶。曰禄步。设官:巡检各一人,吏各一人。</p> <p class="ql-block"> 古代的巡检司是地方治安机构,主要负责维护治安、缉捕盗贼、巡查走私等事务。其职能包括:</p><p class="ql-block">1. 治安维护:保障辖区内的安全,预防和处理犯罪。</p><p class="ql-block">2. 缉捕盗贼:追捕盗匪,维护社会秩序。</p><p class="ql-block">3. 巡查走私:打击走私活动,确保税收和贸易秩序。</p><p class="ql-block">4. 调解纠纷:处理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p><p class="ql-block"> 巡检是巡检司的主管官员,通常为从九品或未入流的低级官吏,负责具体执行上述职能。</p><p class="ql-block"> 这一机构在明清时期地方治安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遗址现状(横槎水口北岸丰乐围上) 7.3、横槎汛 <p class="ql-block"> 在清代,沿西江河的高县治设有多个xx汛,“xx汛”是指防汛机构,主要负责江河沿岸的防洪和水利管理。其职能包括:</p><p class="ql-block">1. 防洪防汛:监测水位,组织防洪工程,确保安全。</p><p class="ql-block">2. 水利管理:维护堤防、河道等水利设施,保障灌溉和排水。</p><p class="ql-block">3. 灾后恢复:洪水后修复受损设施,恢复生产生活。</p><p class="ql-block">4. 协调调度:与其他机构合作,调配资源应对汛情。</p><p class="ql-block">5. 信息报告:向上级汇报汛情和防汛进展。</p><p class="ql-block"> 若用现代语表述:就是堤围管理所和水文站两个部门的工作的内容与范围。</p><p class="ql-block"> 这一机构在清代地方治理中至关重要,保障了沿岸地区的安全和经济活动。</p> <p class="ql-block">清宣统《高要县志~经政篇一兵防》披露:</p><p class="ql-block">横查汛设把总一员,防兵四十六名(管辖:下十里至大稔汛)。永安塘兵三名(管辖:下十五里,至贝水塘)。</p> <p class="ql-block">7.4、福珍桥</p><p class="ql-block"> 据村中老人讲,横槎涌口旧有一座独石桥,名为福珍桥,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炸毁。现仅存一条长约六米的条石。</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清康熙、道光、宣统《高要县志》</p><p class="ql-block">2、民国《高要县志》</p> <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图片2025年2月14日拍摄;</p><p class="ql-block">2、图片、视频拍摄/文字撰写/综合整理:趙汝明;</p><p class="ql-block">3、原创图文,未经允许,不可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