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特色小吃|馄饨篇之一:菜肉馄饨🤗

行者Terry

<p class="ql-block">  馄饨是上海的一款特色小吃,主要分为两种:大馄饨和小馄饨,在老上海人的饮食习惯中,大馄饨指的是菜肉馄饨,馅为菜+肉,因为老上海人包大馄饨是不做纯肉馅馄饨的,只有小馄饨才做纯肉馅。</p><p class="ql-block"> 菜肉馄饨,是上海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一样食物,老上海人尤其钟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都要做,在餐桌上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过去上海人家里的餐桌上的小吃,是不太见饺子的,基本上菜肉馄饨唱主角,看似普普通通的菜肉馄饨,老上海人却把它做得很精致、很文化、很有地域特色,具体体现在老上海人对菜肉馄饨食材的讲究,民间有个不成文的固定配方:皮要用黑皮,1斤皮子28张左右,厚薄正好,下水后不易糊烂,嚼口有韧性;猪肉要选用肥瘦相间的腿肉或夹心肉,太肥油水太多,太瘦不够香;菜要选用鲜嫩的荠菜,最好是野地里、小河畔、田埂边生长的野生荠菜,光是荠菜还不行,还要加青菜,配比3:1,因为荠菜有点干,青菜有点湿,两者一结合,干湿刚刚好;汤料要猪骨或母鸡熬制,自然提鲜;这个配方可以说是菜肉馄饨的高端配置,属于完美搭配!</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物质匮乏年代,吃个菜肉馄饨在上海普通家庭,也算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之付出辛劳,挖荠菜的挖荠菜,捡青菜的捡青菜,剁猪肉的剁猪肉,拌馅料的拌馅料,完了!煮熟后还左邻右舍,挨家挨户送上一碗馄饨,一碗菜肉馄饨的背后,把友好的邻里之情挥发得淋漓尽致。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一碗菜肉馄饨价值太普通了,然而老上海人对此却念念不忘,深切怀念,不忘的是那种朴素的人情,怀念的是那种温暖的相处。</p><p class="ql-block"> 据说,上海郊区的一些地方,以前过年有这样一个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吃菜肉馄饨,大年初一才吃团圆饭,感觉到这个菜肉馄饨已经深入到上海人的骨子里了。现在的菜肉馄饨有的改良了,有的创新了,但作为一种情结,依然深受老上海人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不喜欢吃馄饨,但菜肉馄饨作为老上海人的共同记忆,还是要体验的,感受一下老上海人的情怀,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