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大家好,我是南武小学“颂先锋、学先锋”活动第135期主讲人----黄奕薇,今天,由我带大家走近时代的骆驼——革命理论家温健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温健公生于广东梅县,原名温文淦,共产党员,革命理论家,抗日民族英雄。1922年入读广州南武中学,成绩优异,并担任学生会会长,曾率领同学参加省港大罢工。“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身在日本留学,积极号召同胞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响应“一二•九”运动,参加反帝爱国斗争。1938年赴山西抗日前线,在抗战训练单位中讲授理论课,广受好评。同年12月26日,在组织群众疏散时被日军击中牺牲,时年30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早在南武中学就读期间,温健公就崭露头角。他成绩优异,也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担任学生会会长期间,他便在校内组织读书会,定期开展讨论,传播革命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之后,广州各界10万多人在6月23日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游行。温健公带领100多名南武学生加入到大游行的行列。沙面租界的帝国主义士兵开枪射击游行群众,队伍开始混乱,但健公高举红旗,鼓励同学们勇敢地继续前行,展现出革命者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经历这次游行,目睹帝国主义士兵血腥镇压我国同胞的罪行,回到学校之后,健公对同学们说:”这个国仇我一定要报!”自此越发勤奋求学,立志革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反动派的高压政策下,许多知识青年为了追求民族生存和社会进步,都想从理论上寻找正确的道路和经验。经过一段实际斗争之后,温健公深感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决定赴日留学,因为当时日本翻译出版的马列著作比较多,有较好的学习条件。留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并经常把名著译成中文,投寄国内报刊发表。同时,他还和留日学生中的进步分子经常来往,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实质上是党的外围组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特别支部的领导下,中华学生留日同学会成立,由温健公担任宣传部长。他和同仁们筹集经费,印刷抗议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爱国传单,并召开一次留学生和华侨参加的群众大会——东三省死难同胞追悼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温健公出任了大会主席,他在大会上愤怒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号召大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博得全场与会群众热烈鼓掌,大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引起日本警察的恐慌,多次干预阻止,但健公仍然镇定自若地履行职责。会后,他率领学生到中国驻日大使馆示威,要求立即“降旗回国”,与日本断绝外交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温健公到北京从事革命文化运动。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健公画出了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做了巨大努力,特别是在理论上取得非凡成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1934年5月到8月底,健公利用在北平世界学会编辑《世界日报》副刊《社会科学》的平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介绍苏联新兴社会科学,提出要把正在经历着伟大变革的中国放到科学的解剖台上,从精神生活现象及经济生活现象进行剖析,精心研究,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初,健公与几位知识分于筹办组织“骆驼丛书社”,在丛书发刊词中他把书社同仁都比喻为“时代的骆驼”,要在沙漠似的中国艺术圈里长途跋涉,留下一些明晰的脚印,把沙漠化为绿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温健公还受北平大学法学院、中国大学和朝阳大学邀请,主讲现代哲学及经济学等课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讲坛上将马列主义通俗化,联系当代社会,讲得深刻而实在。深受学生欢迎,甚至连外校的学生都慕名而来。很多青年朋友把温健公作为良师益友,他也获得“青年哲学家”称号。然而温健公带来的巨大影响引起了国民党的敌视和顾忌,1935年他被迫迁移到山西讲学,又辗转至天津法商学院当政治经济学教授。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他不顾特务和汉奸的威胁,公开批判国民党“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宣传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广大救亡心切的青年指示了民族、国家的出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9月,受中共派遣,温健公调往山西,来到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山西吉县,在组建政治部中负责宣训课的工作。这时,《政治周刊》已刊发;民族革命大学正在探求提高教学质量,认真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民革通讯社已建立,开展正常工作;黄河出版社已初具规模;政宣队才开始筹办,拟向全国征调。此外,军队政治工作的教材,派发给广大抗日群众的宣传材料,已组织人员开始编写,这些都是温健公施展才能的大好时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在日军正面进攻武汉时,对二战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也进行了狂轰滥炸,加紧威逼,企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12月26日,日寇空袭吉县城,温健公在驻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群众疏散防空,自己却牺牲在敌机炸弹下,鲜血洒在中华大地上,时年仅30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温健公殉国,党内外知晓他的人,无不为之痛惜。二战区政治部发了讣告,召开各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山西《工商日报》以及其他报纸都登载消息和悼念文章。各地人士纷纷颂扬健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赞扬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国解放后,中共中央将温健公烈士遗骸迁葬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组织部撰写了《温健公生平事迹》,简要介绍温健公烈士的生平,称赞他是一位优秀的青年革命战士,一位很有希望的革命理论家,号召大家学习他勤奋好学、忘我工作和勇敢对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