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陵徘望

周士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打字1.5小时,937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溥气轻,日光明昼。长空湛湛,春风蔼蔼。绿柏茂盛,古松虬曲。梅花半放,淡霭红晕。修竹依流水,怪石须园林。梅花山好,定因游人齐观赏;明孝陵宏,必有吴主守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孝陵之中,有吴大帝孙权之蒋陵。今辟其地为梅花山,不知原迹之处。当代乃从其北修馆纪念,铭其勋绩,论其生平,格其行举,度其所为。其中立高大塑像,是彰其闻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刘琬观坚之四子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是言孙权少即有英雄之气,亦命在帝王。宋书有言曰:“孙坚之父名钟,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人谓钟曰:‘此山下善可作冢,葬之当出天子。君可下山百步许,顾见我去,即可葬也。’钟去三十步,便反顾,见三人并乘白鹤飞去。钟死即葬其地,在县城东。”是禄祚之至,天命其位,人之生命,早已定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权九岁,父为黄祖所弑。权至荆州牧刘表处,请还其尸。表曰:“汝恨我否?”权曰:“父薨前尝曰:父之薨,非刘伯伯之过也,是曹贼迫之耳。故不恨也。”表大悦,言:“是也!是也!”。权乃曰:“今请还其尸,以尽其孝。”表即从之。贾翊曰:“孙权识虚实。”其真也乎!权知所用与所不用,可见其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十八岁,兄策亡,临终谓权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是权继为江南主。二十六岁,权从周瑜之谏不降曹操,出师援刘,与刘备军会师樊口,大胜赤壁。赤壁之后,备得南荆州,遂进取益州,进而克汉中,并雍凉;权则南征交趾,东降夷州,北与曹操抗衡,濡须口大惊曹操,操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黄初二年,为魏国吴王;黄龙元年,于武昌登基为帝,是为吴太祖,旋迁都建业,令太子孙登驻守武昌。孙登早逝,立孙和为太子,孙霸为鲁王。朝中大臣或拥和,或拥霸。及后,是为两宫之争。权乃废太子,杀鲁王。多少雄才牵涉其中,引为杀生之祸。是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权在江东,是以父老拥护,得以承基业。承其业,却猜疑过盛,致忠臣斩而小人存。此东吴之所以六十年而亡国也。权者,谋也。孙权字仲谋,是其谋略达圣,其聪敏才高,其权达天子也。</p> 家长手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六朝大帝始,三国孙吴终。蒋陵岗上人攒动,枝头依旧春风。早春时节,我们走进梅花山,步入纪念馆,赏景听故事,从老孙种瓜那段说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纪念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南民居风格的建筑和馆前庄严的孙权塑像。馆内分为“英雄少年、三国争雄、建都立业、魂系钟山”四个部分,生动展示了孙权的一生。孩子们认真聆听着孙权的故事,从少年时期的机智勇敢,到赤壁之战中的雄才大略,再到建都立业的政治智慧,何老师的每一个故事都让孩子们听得入神。特别是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手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参观过程中,我对孙权的家族故事特别感兴趣。孙权的祖父孙钟“种瓜得宝”的传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古代神话的魅力,也让他们明白了孝顺和善良的重要性。孙权的父亲孙坚从机智少年到百战将军的成长历程,尤其是他17岁驱寇扬名、20岁成为县丞、36岁被封为破虏将军的经历,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孙坚的四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的故事,尤其是孙策早逝后,孙权接过兄长的事业,最终成为一代帝王,让我们明白了责任与传承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其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让我对孙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这次游学,孩子们不仅能够背诵这首词,还能够在实地参观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孙权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让孩子们理解了为什么辛弃疾会如此推崇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后,孩子们对孙权的“幸运数字2”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82年出生,200年继承兄长孙策的事业,222年称王,229年称帝,252年去世,排行第二。这些细节让孩子们对孙权的生平有了更清晰的脉络,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