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游子 吟</b></p><p class="ql-block"> 唐 孟 效</p><p class="ql-block"> 慈母手中线,</p><p class="ql-block"> 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 临行密密缝,</p><p class="ql-block"> 意恐迟迟归。</p><p class="ql-block"> 谁言寸草心,</p><p class="ql-block"> 报得三春晖。</p> <p class="ql-block"> 我们敬爱的父亲母亲(已故)。</p> <p class="ql-block">术斌、术根、泽民、泽良和述初五姊妹。</p> <p class="ql-block"> 2025年正月廿一日(农历),在这个庄重肃穆的时刻,我们兄弟姊妹齐聚一堂,怀着无尽的思念与敬仰,共同缅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我们敬爱的母亲。在她老人家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里,儿女们以最诚挚的心情,向她致以最深切的敬意与怀念。</p><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百年风华。敬爱的母亲,您的一生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记录着您平凡中的伟大、坚韧与慈爱。一百年前的今天,您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憧憬,来到了这个世界。自那时起,您的生命轨迹便如同一盏不灭的灯塔,照亮了家庭,温暖了每一个亲人的心房。您对儿女们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我们没齿难忘。屈指数来,母亲离开我们已近二十六年了,二十六个春秋,岁月沧桑,我们对母亲的怀念镌刻心中。无论是在享受幸福和快乐,还是在承受痛苦和寂寞,时刻都能感觉到母亲在陪伴着我们,始终没有离开我们。</p><p class="ql-block"> 母亲名叫王友荣,生于1925年,时逢乱世,民不聊生,外祖母英年早逝,外祖父憨厚老实,靠租种地主的几亩薄田终难温饱。母亲是家里的老大,贫困潦倒的生长环境,蕴育了她一生的勤劳俭朴、宽容谦让的秉性和当家作主、勇于担当的情怀,在娘家她硬是辅佐外祖父将四个弟妹养育成人,载誉乡邻。</p><p class="ql-block"> 母亲十八岁嫁给我父亲,她孝顺公婆,与父亲一道,白手起家,靠他们的勤劳、智慧为我们创建了一个幸福、美满、温馨的大家庭,用他们一生的心血把我们姊妹五人一个个培养成匠人、工程师、教授,且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奉献青春。</p><p class="ql-block"> 母亲出身清贫,自小没什么机会进学堂,仅读过一点私塾。可她却有着一般人不具有的大智慧。她对儿女们的培养总是不惜血本、不遗余力,千方百计为儿女的前途铺平道路。记得我们姊妹几个无论是读书还是在外工作都非常用心和尽责。我和姐姐、弟弟在学校读书,两个哥哥在公社工程队工作,经常有老师们到我家来家访,或是公社干部来我家做客,母亲总是杀鸡、买肉,炒鸡蛋,拿出自家酿制的米酒,热情款待,让客人们宾至如归。在我们参加工作后,一些老师和朋友还念念不忘母亲给他们做的可口的饭菜和酿制的米酒,总是对我们的母亲赞不绝口。在生产队出工,中间休息时,乡亲们必聚我家免费喝茶,抽旱烟。(母亲一大早就准备好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克勤克俭。记得在那个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母亲总是清早三、四点钟起床,蒸茶煮饭,喂猪,淋菜,日夜忙碌,吃苦受累,千方百计让我们姊妹几个吃饱穿暖。就是在生下我们时,(因父亲不在家),母亲也从未坐过月子,而是自己下地干活,下冷水,后来落得一身关节痛,直至老年中风。</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做的红薯稀饭和芋头稀饭好好吃。而在孝敬长辈、培养儿女、接待来客方面母亲却从不吝啬。记得爷爷每次到我家来,母亲总要设法弄几条鳝鱼,炒点肉给爷爷吃;一有来客总会配上几个可口的菜;就是来了过路的客人也会递上一杯热茶。这就是我母亲做人的本分和她的待客之道。</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乐善好施。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热衷于关心和帮助他人,谁有困难第一个去帮助的人一定是她。母亲并不是医生,可我们队上的妊妇生产都是请她去接生,却从没有收过任何人的酬金,深受乡邻的尊敬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生育了八个子女,由于当时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灾害,先后有三个女儿不幸夭折,幸存了我们姊妹术斌、术根、泽民、泽良和述初等五人。她不辞劳苦、任劳任怨 ,饱经沧桑与磨难,用她一生的心血和智慧把我们哺育成人。记得哥哥说过,那时他刚成家时就得寒湿流注,后又遭牛顶,在他九死一生时,是母亲东拼西凑,筹足治疗费,由父亲送哥哥到长沙大舅工作的湖南医学院附二医院做手术得以治愈。姐姐小时候营养不良,体弱多病,曾在一岁之内就死过三回,硬是急坏了母亲,据姑娭毑讲,母亲为姐姐生病,急得流下的眼泪用水桶盛恐怕有几担,可想而知,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们其他几个又何偿不是靠母亲的精心呵护,哺养成人!在对儿女的培养教育方面,母亲更具远见卓识,她与父亲一道,不惜花血本、拼老命让两个哥哥学手艺、进城务工,让姐姐、我和术初弟考大学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 母亲待儿媳视女儿,把女婿当儿子,对他们视为己出,特别地关心爱护他们,对他们总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教他们做人做事。</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后辈们既严格要求又十分关爱,她时刻关注着子孙们的成长和进步,总是正能量教育后代们。她教育我们在生活方面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在接待客人方面要热情周到、省己待客;在处理同事、朋友之间的利益关系方面坚持吃亏是福;在工作方面要乐于吃苦,尽职尽责。她对后代们的爱护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在父母亲这个大家庭里,一共有十个孙儿孙女,他们分别是志勇、智湘、志辉、水桃(已故)、尹蔚、艳姿、湘元、彭程、彭泷和彭腾。他们哪个又不是奶奶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呢?母亲还总是教育我们,兄弟姊妹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我们兄弟姊妹几人关系一直也是十分融恰友善,真正做到了“兄道友,弟道恭”。</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大智慧,确实无人能及,我们永远铭记于心。那是1977年的寒冬,父母亲带着泽良和术初弟,在拖拉机站旁的巴坪岭上,耗费了整个冬季挖掘屋基,原计划是为泽良和术初弟建造一座土砖房。然而,那年泽良有幸参加了全国首次高考,并被湘潭师范录取;1980年,述初弟考取湘潭师专。母亲考虑到他两身材矮小,难以承受繁重的农活,春节过后,母亲悄悄地便将屋基无偿赠予了岭上的细满伢彭宗清,实际上,她的用意是希望泽良述初毕业后能在外成家立业,彻底摆脱农业社的束缚。正是母亲的英明决策,使得泽良和述初弟最终都成为了公职人员,拥有了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每次回家,母亲总是站在大门前的坪地上迎接,关切地询问我们的工作、身体、妻子和孩子,事无巨细。随后,她会递上一杯热茶,然后忙碌于厨房之中。看着她满脸皱纹、双手布满老茧,却依然强撑着虚弱的身躯,为我们准备最爱的饭菜,我们的心中既感到温暖,又充满了酸楚。因为我们知道,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身体还能动弹,她就永远不会停歇。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忙碌着,直到生命的尽头。</p><p class="ql-block"> 如今回想起来,那些温馨的母子时光仿佛就在昨日。如今,我们再也无法体验到那种幸福,再也品尝不到母亲亲手做的饭菜。我们有很多话想对母亲诉说,可惜她已在天国。母亲刚走的那几年,我们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我们总想写下些什么,但心中纷乱,压抑难抒,始终提不起精神。母亲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浮现。</p><p class="ql-block"> 作为儿女,我们深感愧疚,未能尽到孝道。母亲将我们从小抚养成人的几十年间,倾注了无数心血,而我们对她的关心和孝敬却远远不够。特别是母亲病重离世时,走得如此匆忙,她生前肯定有许多话想对我们说,但这一切都未能如愿,就这样匆匆离去,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使我们长时间沉浸在伤心和遗憾之中。</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母亲,您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更教会了我们生活的智慧。您的笑容,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阳光;您的鼓励,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即使岁月流转,您的教诲依旧在我们耳边回响,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总是为儿孙们着想,心中从未有过自己,为我们无私奉献了一生。您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尽,若有来世,我们定要请求您再次成为我们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的浩天之德,养育之恩,铭刻于心,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母亲,现在您的儿女们都各自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都已步入养老的时期,连最小的述初弟也已退休。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大家都健康快乐,过着幸福的生活。孙辈们个个都有出息,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您不必挂念。</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母亲,我们衷心祝愿您在天国生日快乐!祝愿您和父亲在天国平安、健康、快乐、幸福!</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