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浅谈合修璁公后裔总谱的必要性 </p><p class="ql-block"> 郭省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浠水璁公后裔宗亲联谊会成功换届。新一届联谊会决定办成两件事:一是建好下石港郭氏宗祠汾阳殿;二是合修璁公后裔总谱。如果真能办成,那将是汾阳王后裔暨璁公后裔值得庆贺的大事喜庆幸事。 </p><p class="ql-block"> 璁公是蔡河郭氏一世祖,新修下石港郭氏宗祠建有璁公殿。续修汾阳殿,在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更大更重要更深远。汾阳王对唐王朝的贡献空前绝后,受到世人称赞举世无双。功可齐天的汾阳王是郭氏的骄傲,是郭氏枝繁叶茂的总根源。试想象,如果没有汾阳王至高无尚功德换来的善始善终,哪来的郭子仪众多后裔无忧无虑无穷尽的辉煌发展。我们郭氏子孙每个人都享受到了汾阳王的洪福。因此,有了汾阳殿,下石港郭氏宗祠就有了发光灯塔,就有了定海神针,就有了镇祠宝殿。 </p><p class="ql-block"> 合修璁公后裔总谱,更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壮举。我国古代早有专门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名曰谱牒。司马迁写的《史记》,不少材料就是“取之谱牒旧闻”。可见,家族谱牒实际上是国家正史的必要补充。以璁公为一世祖的郭氏宗谱,千余年来,虽经多次改朝换代战乱的干扰,但总能一次接一次的编修末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称帝之后,以璁公12世孙巨川为首创修了善性理三份合辑的《郭氏宗谱》。二修是1580年,此次宗谱“最为完善”,《名派歌》《字派歌》就是这一次敲定的。三修是清康熙39年即1700年。四修是乾隆10年即1745年。五修是乾隆47年即1782年。前4次是善性理三份共修,到了五修善份单独进行。六修是道光19年即1839年,性份同理份分修。七修是光绪元年即1875年。八修是宣统2年即1910年。九修是民国乙亥年即1935年。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把敬祖祭祖当成封建迷信加以反对,把编修宗谱当成不利于政权巩固的宗族活动而禁止,祖宗牌位被抛弃,绝大部分祠堂被拆除,先辈传承下来的宗谱更是当成“四旧”而烧掉,宗亲联系因此也完全被割断。 </p><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几千年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20世纪九十年代,善性理彰亨五份都各自续修了宗谱。但也有两个明显不足:一是谱书错漏十分严重;二是入谱范围和人员相当有限,不仅省外的璁公后裔信息未去搜集,即使本省本县的也搜集不全。 </p><p class="ql-block"> 新一届宗亲联谊会决定合修璁公后裔总谱,不仅可以弥补现有宗谱的两大不足,而且可以在更广范围内增强并扩大族谱的凝聚力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宗谱,首先是纪实的家族史,也是寻根的通行证,还是宗亲的联络图,更是血脉的分布网。因此,编纂总谱是修好纪实家族史,是填准寻根通行证,是补全宗亲联络图,是织严血脉分布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p><p class="ql-block"> 合修璁公后裔总谱,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艰巨工程。圆满完成这项工程,既是联谊会暨编委会的责任,也是每个璁公后裔的责任。一是要搞好组织落实,毛泽东主席曾在关于民兵三落实时指出,“关键是组织落实”,合修宗谱相当于进行一次璁公后裔人口普查,需要严密周到的分地域分层次的组织落实。二是要创新格式,九修以前是按同辈人生辰八字先后顺序排版的,十修时性份是各房组稿,如“一琮”在一起,“一瑁”在一起,这次合修怎样操作应统一格式,组织谱稿时像填表那样照填就是了。三是要引入现代科技,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将各分支的信息综合起来,最后一定能形成较为满意的《郭氏宗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8日于汉口南京路汾阳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