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无法抗拒的诱惑

刘永平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如果问有什么东西对男女老少所有人都最具诱惑力的话,答案绝对非手机莫属了。手机可以说是男女老少通吃。根据工信部最新公布的一份报告,截止2024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达17.9亿户,移动用户普及率达127.1部/百人,较全球平均水平(107.6部/百人)高出19.5个百分点。这就是说我国每个人平均拥有手机1.27部,如果考虑到新生儿、幼儿和失能老年人的话,实际上每个用户拥有的手机数量会更高。</p> <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截止2023年12月份,移动互联网用户单日使用时长为7小时15分钟,其中移动端视听应用日平均使用时长为3小时7分钟。中国人平均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为6.32小时,其中,年轻人使用时间更长,超过8小时。</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人们对手机如此痴迷如此趋之若鹜?这首先得益于手机强大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现在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一机在手,万事无忧!手机早已不是原来简单的打电话的功能了。它可以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短信、微信;可以浏览网页、阅读电子书、收发邮件、复制、编辑、发送文件;可以拍照、录音、录像;可以下载各种应用、下载各种文件、视频并转发;具有强大的支付功能,用于日常支付和网购,可以通过手机银行进行各种银行业务;可以用于导航、定位;可以用于多媒体播放,如听音乐、看视频,一部手机就是一台电视机;可以用于健康监测,可以走步、跑步计数,骑车里程计数,检测心率、血压等;可以配合智能家居系统遥控家里的一切,比如在回家途中可以遥控家里的空调、电热水器开始加热、遥控电饭锅开始加热、可以遥控家里的灯光、窗帘,如果有客人来访,在门口等待,可以遥控给客人开门,遥控茶吧给热水壶注水和加热等;可以通过手机对需要长期保存的文件进行云存储或与电脑同步保存;可以通过蓝牙使手机与车载音响系统连接,或者与电脑、电视连接;具有电脑功能,可以写作、编辑、发布、共享;可以进行诸如游戏、麻将、扑克等各种娱乐;可以通过AI进行各种创作和制作等等;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学习与教育活动。可以说现在的手机功能,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手机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须品。手机的使用已经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现代人总结出随身必带的四样东西:身(身份证)、手(手机)、钥(钥匙)、钱(少数的零钱)。其中手机或许是最重要的吧。因为现在手机上存有电子身份证、电子驾驶证、电子行驶证、电子医保卡、电子门禁卡等等。手机就像是一个拥有无穷力量的魔盒,散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让无数人为之着迷、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手机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多,而且手机的便携性使得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操作的便捷化使得手机的使用门槛不断降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性别的人都可以轻易地方便地使用手机。手机提供的社交平台互动性强,直播间的互动、通过点赞、评论、视频等环节缩短了隔屏双方之间的距离,使得使用者有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获得感。大数据背景下,平台会根据用户兴趣不断推送用户喜欢的个性化内容,无限期地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时长。借助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内容,通过多巴胺刺激,使用户体验到获得感、满足感从而使用户对平台产生依赖进而成瘾。这种依赖性或者成瘾性使不少用户逐渐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社会。从众心理使得人们产生了对拥有手机的盲从,拥有手机成为了时尚和身份的象征。2011年湖北少年王刚为了购买苹果手机,在黑中介的蛊惑下卖掉了自己的一颗肾,购买了苹果手机和ipad导致肾衰竭,不得不每周进行透析就是极端的例子。而因为老师和家长没收手机而导致学生跳楼的例子也比比兼是。</p> <p class="ql-block">  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有许多的副作用。像学生无节制地上网、玩游戏、看电影使得学生变得迟到、早退、旷课、逃学,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厌学、叛逆、成绩下降、不思进取、早恋,脾气暴躁、六亲不认、焦虑、内心孤独、郁郁寡欢、不想与人交流和沟通、性格偏执、不服家长和老师的管教,视家长和老师为仇人,情绪波动大,动不动发脾气,顶撞老师和家长,暴力抵抗老师和家长等等。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沉溺于手机也带来了许多的危害。比如由于长时间使用手机使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从而导致视力大幅度下降;颈椎变形、手关节变形;长时间使用手机导致了睡眠不足,影响了白天正常的工作,使得不少人在工作中频频出错;有的人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上赌博、打赏女主播、搞婚外情被人骗财骗色;有的人热衷于网购,超前消费,透支信用卡、遭受网络诈骗,损失惨重;有的人在骑车、开车的同时玩手机,酿成重大交通事故,甚至由此而丧身的例子也绝非个案。</p> <p class="ql-block">  手机用户的低龄化,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反对中小学生携带和使用手机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许多国家纷纷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禁止中小学生在学校携带和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巴西、法国、英国、意大利、匈牙利、瑞典、希腊、卢森堡、拉脱维亚等国家先后出台政策,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携带和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21年1月15日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做出了明确的限制和管理要求。通知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有人说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毁掉了几代中国人,而现代的手机正在毁掉中国的下一代。作为家长和他们的长辈,我们理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趋利避害,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着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努力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成年人,也要努力戒除网瘾,正确使用手机,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  手机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既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和诱惑。我们只有正确认识手机的利弊,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才能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避免陷入其无法拒绝的诱惑之中,让生活回归到真实、健康、美好的轨道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