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小时候,家里的院墙根处扣着很多黑瓷碗。据俺娘说,那是当年家里赶集卖粥用的家什(工具)。听老人说,我们赵家祖上是从大槐树下过来的移民,初到武定府惠民县,安顿下来后帮人种地为生,几代人下来有了一大家子人。家里人多地少很穷,六世祖是家里的老大,带着其中的两个弟弟来到我们现在住的镇上,住在围子墙的南门外,靠帮人种地养活一家人。后来,一个弟弟又去了东北巴沟,这个巴沟在哪里就不清楚了,据父亲说,爷爷那一代人还有人去过巴沟。</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的这些族人都是六世祖的后人,到我这一代是十五世了,到我曾祖父这一代同辈的男孩子有十几个。我爷爷是他那一代人中的老大,那一代人中最小的一位比我大一岁,我也得叫“爷爷”。据说,祖上到了昌邑之后,靠帮工维持生活,家里很穷,老祖去世时竟然买不起墓地,无处可葬!邻村付氏老祖与人为善,让我家将老祖葬在付家的一块洼地里,这处墓地距离我们村子有四五里路,赵家子弟对付家感恩戴德,与付家情义代代相传,两家多有联姻。这处墓地在七十年代的“平坟运动”中恢复了耕地,在二十多年前,我回家过年时,在年三十都会跟着长辈们去那里给老祖上坟的。</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家里开始赶集卖粥的,主要是在周边赶集,也不知道做了多久。爷爷的爷爷就开始卖粥,父亲小时候就开始跟着大人们卖粥,一直到解放后。带着熬粥的锅和粮食,粥桶、水桶和盆子碗筷,一根扁担挑了就是全部家当,后来赶的集多了就置办了独轮车推粮食、柴火。半夜到了集上,找一个闭静的地方支好粥棚、架起锅、找水井挑水,准备好了就点火熬粥,一般天放亮了,赶集卖东西的人来了,就开始买一碗粥,泡了自己带的干粮吃早饭,也暖和一下身子。</p><p class="ql-block">通常是赶了这个大集,收拾好东西就赶去下一个大集,每一个地方一般都是五天一个大集,是有规律的,赶集的路上常常是在夜间。父亲讲出去卖粥只带着家什和下一个大集的粮食和柴火,后面用的粮食、柴火都是在集上买,一般是早上卖粥,卖完了粥就在大集上籴粮食、买柴火,下午借人家的石磨推面子,上半夜休息一下,半夜起来就得赶下一个大集。通常是睡在庙里,有时也睡在人家的磨坊、碾房里。祖上有规矩:熬粥的柴火必须是在大集上买。即使有别人丢掉的木头也不能捡。不捡柴火的原因是防止被人误会偷盗,招惹上是非。</p><p class="ql-block">先辈们赶集,都是去大的集市,据父亲说,昌邑周边潍县、掖县、平度的大集都会去。常年在外奔波,平安是大事,所以祖上有规矩:出门在外与人为善,不与人争执,忍让为要。这也是几代人赶集卖粥,能够平安无事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我哥哥是我们这一代在老家的第一个男孩,是三曾祖爷爷帮着带大的;我小时候是由爷爷带着,跟着爷爷去村里的剧团排戏,听爷爷讲故事是童年的记忆。爷爷讲他年轻的时候跟着他四爷爷去卖粥,半夜走到掖县一个河套里,被胡子(土匪)截住,他非常害怕。走在前面的四老祖挥棍就打,大喊一声“我是你四爷爷,连我你也敢截?”对方忙问“哪里的四爷爷?”“柳疃姓赵的”,对方闻言忙跪下赔礼道歉,“不知道是四爷爷来了,多有得罪,请四爷爷不要怪罪!”过后,几个胡子帮忙送到大集上,再无骚扰。</p><p class="ql-block">据爷爷说,四老祖有一年冬天去潍县朱里赶集,路过一个村头时,有人求他放掉前面树林里绑着的一个人。走到前面的树林时,听见有人求救,借着月光看到树上绑着一个汉子,问了一下,就解开了绳子,那汉子问了四老祖的名字,远处村头有人在喊抓住了他,别让他跑了!四老祖忙说赶快走吧,便匆匆走了。半年后在掖县赶集,一大早遇见一汉子,问可认识他?四老祖说不认识;那人问:你可是柳疃的赵四爷爷?答:我是柳疃的。那人跪下就拜!然后安排手下人照应粥摊子,告诉赶集的人:今天四爷爷施粥。把四老祖请入饭馆酒席伺候。才知这汉子是纵横胶东地区的胡子头,那次是去潍县打劫一富户家失手被抓,那家富户怕被报复,不敢伤害,就绑在了树林中,机缘巧合被四老祖给放了。那汉子请四老祖吃饭之后,送上一包银钱,并传话道上朋友:凡柳疃赵四爷爷家人不得拦劫伤害!从此我家粥摊子再无人打扰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自己在家熬一碗苹果粥吃,突然想起小时候爷爷讲过的故事,记录一下,也就是一个传说,我家曾经就是一个卖粥的。</p><p class="ql-block">(正月二十写于千佛山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