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2年,我们县(实为县级市)中考首次搞了提前掐尖录取的操作,4月份由县一中把县内各初中的尖子生召集起来考试,录取约120 人提早到一中就读。被掐尖录取的这拨同学,等于提早锁定了重点中学的重点班。1993 年我参加中考,县里依旧搞了这样的掐尖操作。</p><p class="ql-block">乡村初中的毕业生能考进一中不易,能提早被录取到一中的重点班就更不易了。我们永护中学93届的学生中一共就三人被录取进了一中的重点班。在初中同学还在紧张备战中考的时候,我就能够进到一中学习,这无疑是一种荣耀。</p><p class="ql-block">5月我在一中见到新同学了,新同学大多是县城里的学生,少部分是各乡村中学和乡镇中学考上来的学生,需住宿的同学大约占三分之一。我们这拨初中的尖子生到一中后被分作两个“学前班”。往后三年,我们这两个班一直都是班级排名对标的参照系。</p><p class="ql-block">两个“学前班”的班主任都由校领导兼任。上初中时大家都是各校的尖子,到了一中,可没人再当你是尖子了。老师的话语说出来并没那么好听,倒像是有意要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一样。班上有位同学家境贫寒,入学时大概没能及时缴纳学费,校领导在班上训话,高中不是义务教育,没钱就不要上了。校领导怎么能这么说呢?听到这番话的那一刻我脑子都是错乱的,这完全超出了一个不到15岁的少年的认知。这番话一直镌刻在我的脑子里,我当它是我理解社会最真实的启蒙。</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这个高中“学前班”里,每个同学都有点傲气和不服输的劲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班上的同学大都很努力,更让人佩服的是一些同学有着成人般的自律。这些同学似乎能拒绝一切学习外的诱惑,他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上。直到多年后,听一个教授谈及“努力也是一种天赋”时,我眼前立即就闪现出了这几位同学的身影。</p><p class="ql-block">近朱者赤这话是有道理的,在这样一群同学中间,自己的堕怠好像是一种罪过。在大家的牵引下,我必须亦步亦趋地跟上去,起码不能被落下太远。“学前班”的学习持续近两个月后结束了,一中为我们组织了结业考试。待高一正式入学时,新任班主任公布了成绩排名,我的成绩是倒数几名。</p><p class="ql-block">学生以学为主,我敢说,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学校挨骂和挨白眼的次数都要多很多。我就很害怕我们班主任,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我的班级排名依旧是倒数,下半学期我真的很紧张,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我返校领成绩单,那会我战战兢兢,五科总分好像是535分,可成绩单上没有名次,我不确定这个成绩好不好。好在班主任给我发成绩单时脸色还算平和,我的心情才算平复了一点。高一第二学期开学时,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排名出来了,我好像是第27名。其实我很努力了,可还是只能取得这样中不溜的成绩。</p><p class="ql-block">虽说县一中是全县的最高学府,可学校的办学条件真的一般。教室里夏天热,冬天冷,在一中读书真有种灼热与寒窗相伴的感觉。高二时我们班一位同学的家长调动资源给我们班装了五部吊扇,这算是部分舒缓了我们的炎热之苦。</p><p class="ql-block">在南方过冬的人都有个印象,南方的冬天冷得特别——湿冷,稍有不慎,手脚都能冻出冻疮来。可南方没有暖气一说,这份湿冷只能硬挺着。冬天,教室的前后门不能关,这无疑会加剧寒冷。同学们都只能穿着厚厚的冬衣坐教室里学习。有时候脚冻得受不了,大家会跺脚,可一跺脚,教室里又会灰尘弥漫。</p><p class="ql-block">一中学生宿舍的条件也一般,一间宿舍住十几人。宿舍没有热水,冬天洗凉水澡的滋味真不好受啊。冰冷的水浇在身上,简直冻到骨头里去了,任谁都会瑟瑟发抖。我很羡慕有亲属在县城里的同学,至少在冬天的时候,他们能在亲属家美美地洗个热水澡。</p><p class="ql-block">因为洗澡不勤,住宿舍的同学普遍患上了疥疮,痒得很。皮炎平与硫磺软膏是大家的常备药。糟糕的是,这皮肤病极易交叉感染,一个宿舍的同学很难把这病治断根。我的疥疮之疾直到上大学后才彻底治愈,大学有热水淋浴,冬天一周洗两次热水澡,疥疮很快就好利索了。</p><p class="ql-block">几年前,武汉将热干面申遗,这勾起了我对热干面的记忆。在一中读书时,很多时候我的早餐就是五毛钱一碗的热干面。蛋黄色的面条浇上芝麻酱,撒上点葱花与切成丁的榨菜,干干黏黏的,当时这可是很满足的美味。关于吃的,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会自己吃得多,青春期发育的时候,饭量真大啊!学校食堂的油水不足,要填饱肚子就得多吃白米饭。一顿打八两米饭,配上两份素菜,一个搪瓷碗被装得冒尖了。这么多饭菜,体育课后我吃完还意犹未尽。偶尔我们住宿的同学也会到校外的小餐馆打牙祭,点的菜也不过是豆腐、油菜之类,最好的当属那份炒腊猪头肉。毕竟,住宿生的生活费有限。高一时我一月的生活费也就60元,1994年物价大涨后,我一月的生活费也不过80元。高三时偶然得知一中边上有个商场的职工食堂饭做得好吃,于是我也随着一众同学到这个食堂就餐,我最喜欢的菜是两个,一个是榨菜肉丝,一个是尖椒摊鸡蛋。</p><p class="ql-block">学习的压力有如山大,我们一周七天都正常上课,每周只有周五晚上不上晚自习。周五晚上也就成了我们唯一的放松时间。在这个晚上住宿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到各书店去看书。高一结束与高二结束后的两个暑假我们各补了一个月的课。表扬一下我们班主任和几位主课任课老师吧,我们补课都是免费的。</p><p class="ql-block">1995年元旦节,学校放假,我回村里。孰料那几天风雪大作,积雪盈尺,那场雪是我们县几十年难得一遇的大雪。元月三日,在家吃过午饭后,我冒雪步行七八里至镇上,坐上客运汽车返校。汽车开到长江边上就折返了,我下车站在雪地里等轮渡。约半小时后,轮渡来了,大家都是徒步走上轮渡。轮渡到达长江南岸渡口后,上岸那段陡坡实在太滑了,我几乎是手脚并用爬上去的。好在渡口离一中不远,上了坡,走几分钟就到学校了。进校园一看,大雪把自行车棚都压塌了。有位住宿的同学为了不耽误返校学习,他由他父亲陪着,大雪天步行70里走到学校的。这么大的雪,我们上课依旧。</p><p class="ql-block">高中的住校生活很单调,名副其实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就这么来回地转着。住宿生每天早上还要出操,班主任都会盯着。出操慢了,一定会招来班主任一通训斥。</p><p class="ql-block">一个学期中我们住宿生能回家的次数很有限,我记忆中就五一、十一、元旦以及期中考试结束几个时点能回趟家。县城与我们村子在地图上紧挨着,可我家在江北,县城在江南,一中在江南的长江边上。我家与学校隔着几十公里,还隔着长江天堑,回趟家挺费劲的,甚至回趟家都如奢望。</p><p class="ql-block">我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村里上的,每天都能回家吃午饭、晚饭。初进一中时,我骤然离家住校,那阵我真的很想家。坐在教室里,每次听到长江江面传来的汽笛声,我忍不住就会念起主席的诗“汽笛一声肠已断”。</p><p class="ql-block">每次往返学校时,都要经由陆路与水路两段。客运汽车一般都会开到轮渡上,涉江而过。车上船后,我喜欢从车上下来,站在渡船上,看大江东去,看渡船破浪。望着江水滚滚,我忍不住会幻想,如果让张艺谋扛着摄像机对准我,拍下这夕阳余晖下的少年独立船头的画面,再配上一点激昂的音乐,会不会很有艺术性呢?</p><p class="ql-block">有段插曲我很想说一说,客运汽车停在江边等轮渡的间隙,会有扒手上车作案。我就曾被扒手偷走了18元钱,当时这钱对我来说可算巨款。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扒手在掏一个女孩的兜,这女孩浑然不觉。那一刻我内心很纠结,我很想站起来制止,可又怕挨打。看着小偷从女孩口袋里夹走了两元钱,还要再动手,我悄悄从后面推了那女孩一下。扒手立即闪身下车了。当时我真松了一口气,可算没惹出事端来。我承认我没有路见不平强出头的胆气,正因为如此,我特别佩服那些敢在公众场合挺身而出维护正义的人,我觉得他们特有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一中就在绣林山脚下。绣林山虽不高,可它是一座享有盛名的山。据传刘备就是在此处迎娶孙夫人的,至今绣林山上还立着孙夫人的塑像。绣林山静静地矗立在江边,凝视着一中,守护着一中。绣林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里是我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每当学习压力过大的时候,我晚饭后会从绣林山脚下寻一条小径爬上去,在孙夫人塑像前静静地坐一会。</p><p class="ql-block">高中那会我很喜欢孟庭苇和陈明真的歌,路过学校边上的音响店时,我都会驻足听一听孟庭苇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红雨》,还有陈明真的《变心的翅膀》。这样的“偷听”大概也算是对高中枯燥生活的一点调剂吧!还有一个闹大了的调剂,我们班住宿的同学有过一阵传阅金庸小说的经历,我偷看《天龙八部》第三册时被班主任抓了个正着……</p><p class="ql-block">高中三年,每天仿佛都过得很难,可三年却又过得很快。1996年高考,我们是先填报高考志愿,再参加考试。志愿该怎么填,我什么都不懂,父母自然也不会懂。当时我填报了两个专业:一个专业是建筑设计,一个专业是会计学。最后被学校调剂到了会计学专业。现在想想,如果当初学建筑设计了,应该是很不错的。2000年大学毕业时,我正好可以赶上中国持续20年的房地产黄金发展期。当然,学会计学也不错,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研究生毕业后,我这个会计恰好就赶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p><p class="ql-block">中考与高考,都是人生大事。上世纪90年代,高考安排在每年最热的 7 月进行,7 日至 9 日上午考试,每半天考一科。大家戏称七月是黑七月。一中的同学都很很幸运,我们县的高考考点就设在一中,这让我们一中的学子应考时少了许多折腾。</p><p class="ql-block">其实高考成绩并没有太多悬念,荆沙市教委在3月、5月组织的高三质量检查考试命题非常精准。我的高考成绩和这两次质检考试的平均成绩一模一样。很遗憾,我在一中重点班的高考成绩最终还是很一般。现在回想起高考,我忍不住还会抱怨自己当年不够努力。我只能说,少年时的我玩性未脱,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高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假如我当时再努力一点,我高考时会不会多考一点分数呢,我的人生会不会更精彩一些呢?</p><p class="ql-block">这年高考我考了 568 分,湖北这年的本科录取线是 549 分,重点录取线是 570 分。我的成绩虽超过了本科线,但距离重点线还差着点距离。获知高考成绩那一刻,我是有一丝委屈的。欠下的债终归要还,上大学后,我就定下志向考研。在研究生还没扩招的年代,考研上岸是不容易的,为此我经常在学校的八角楼学到晚上十二点。2000年考研成绩出来了,我们系五个本科班考研上线三人,我是其中之一。当然,这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高考成绩出来后,我打电话给班主任问成绩,被告知总分后,我没有细问各科的得分是多少,这一疏忽导致我一直不知道自己高考单科的成绩。后来为了弥补这个疏失,我请人查阅了自己的档案,可个人档案中没查到高考单科成绩。去年我试着给大学校友总会的扈老师发了个微信,请他帮忙看看能不能从学校的招生档案中查到我高考的单科成绩。第二天上午,扈老师就把我的高考成绩单截图发过来了,各科成绩,一目了然。真没想到,晚了28年,我终于收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单。</p><p class="ql-block">1996年高考,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都考上大学了,大多数人都过了重点线。稍显遗憾的是没人上清华北大,不过我们班有位同学现在成了清华知名的气象学教授。有个题外话,我们班有几位同学那真是绝顶聪明,全国数学竞赛、物理竞赛都拿了一等奖。数学竞赛的试题我看过,我一题都不会。当年我默默地想,这些同学大概是未来科学家的苗子。</p> <p class="ql-block">可事实出乎我的意料,这些最聪明的同学大都没有走上科研的路子。他们现在自然都过得不错,工作好、收入高,他们没如我料想的那样成为科学家,究其根本,还是择业的问题。我记得当时有位同学被保送某名校的数学系,他父母嫌数学专业不够理想,放弃了保送。这位同学正常参加高考后,上了复旦的理想专业(大概是计算机之类)。</p><p class="ql-block">人生的路就像爬山,所有人都希望登顶,可山峰一个接一个,山顶也有高有低,登到哪个顶是头,看各人的天分与造化。有条大道曾摆在每个人的面前,这条大道可通往山顶。走这条大道无惊无险,且有众人相随。这条大道就是上学参加高考的道。可总有人嫌这条大道太挤,想另辟蹊径,想寻觅一条野路上山。姑且不论这条野路找不找得到,就算找到了,走下去多半会险象环生。会不会被毒蛇猛兽咬了呢,会不会一失足跌入深渊呢,都在未知之数。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还是走大道好。走野路的机会随时都有,可要是脱离了大道,再想走回去就不容易了。这大概是高考于我、于我们同学、于千千万万年轻人最真切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人大概都愿意怀旧,回忆母校的文章很多,有个规律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网上回忆大学美好时光的文章很多,可回忆高中岁月的文章却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猜是因为读高中大家都太疲于学习了,三年一日,鲜少变化,三年的记忆都是平面的、单调的、乏味的,这回忆文章写出来也很难出彩,索性就不写了。我愿意写这篇文章则是因为我感恩三年的时间里我能与一群优秀的同学同行,甚至他们在往后的岁月里还激励着我。我也要感谢高中时的老师们,硬逼着学生负重前行看似残酷,可过后回想起来却又颇觉温馨。</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啊!自己参加高考已是近30年前的事了,30 年的光阴,对任何人来说,都算漫长。在这 30 年里,我经历了许多,可关于高考的记忆,却始终萦绕在脑际,直到现在我还会时常梦到自己参加高考,梦到班主任在督促改错题,梦到自己在考试时数理化题目都不会做了。每到此时,我都会从梦中惊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2月15日于丰台樊家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