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介绍中国留美学生的历史轨迹。从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学生“留学幼童”开始,到清末和民国的庚款留学,到改革开放后的公款留学和自费留学。</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美国是世界上的民主国家和强大国家</b></p><p class="ql-block">美国是在1776年建国的年轻国家。1776年7月4日,乔治·华盛顿总司令,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他拒绝了一些同僚怂恿他领导军事政权的提议。在1787年主持了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宪法。华盛顿在1789年,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了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发表告别词,表示不再出任总统。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续任,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次年,他回到维农山庄园。他因对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被尊为美国国父。</p><p class="ql-block">美国被称为民主国家。自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以来,建立了包括普选制、代议制、三权分立等内容的民主制度。《独立宣言》宣布了一系列人民主权原则,如“人人生而平等”,“享有不能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政府的正常权利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美国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公民自由权利。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确保了政府权力不被滥用。确保了美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极大地调动了美国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美国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发展和长期稳定。实践证明“三权分立”政治制度适合美国国情,十分优越。</p><p class="ql-block">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吸引了大量来自欧洲的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促进了国家的多元化和创新。移民的涌入不仅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还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p><p class="ql-block">美国成功抓住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特别是在电气化、通信、汽车制造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美国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领域的创新不仅提升了美国的工业实力,还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美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美国领土面积居世界第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邻,与世无争,北边是寒冷并人口稀少的加拿大和高纬度的俄罗斯,南边是墨西哥等共和国。美国国土一半以上是平原,中部是土壤肥沃的密西西比平原和密西西比河。</p><p class="ql-block">无论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美国都遥遥领先其他各国。美国独立至今才250年,却独霸全球一百多年。</p><p class="ql-block">美国1790年开始有GDP记录,当年GDP1.7亿美元,人口393万,人均GDP43美元。到2023年美国GDP达到27.72万亿美元,差不多是世界第二到第四国家GDP相加的总和。人均GDP达到8.28万美元。</p><p class="ql-block">美国农业科技发达,农业人口不到1%,却生产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粮食。</p><p class="ql-block">美国有一流的教育和自由竞争精神。美国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美国有全球最优秀的高等教育,拥有全世界一流的大学,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为美国服务。美国各方面讲究自由竞争,竞争是美国精神的重要体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努力人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美国有世界最优秀的人才,美国长期以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截至2023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获得人数排行榜位列前四的分别是美国400人、英国138、德国111人、法国70人。</p><p class="ql-block">大量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顶尖科技公司都来自美国,这些创新成果为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美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还为其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优势。</p><p class="ql-block">美国军事预算7500亿美金世界第一,差不多是前二十名国家军事预算的总和,美国只保留150万军队名额,搭配上最顶级的科技装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毛泽东称赞美国的民主和人权</b></p><p class="ql-block">在美国援华抗日的1944年,毛泽东说:“每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士兵都应当成为民主的活广告。他应当对他遇到的每一个中国人谈论民主。美国官员应当对中国官员谈论民主。总之,中国人尊重你们美国人民主的理想。”</p><p class="ql-block">当时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胡乔木,按照毛泽东的意图为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写的《祝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日》的社论说:今天是美国国庆日。1776年7月4日,美国人民在华盛顿、杰斐逊等民主主义伟大先驱的领导下,宣布了民族的独立。美国的独立是处于这样的历史条件:它不但代表美国的民族利益,而且代表美国的民主利益,代表美国要求自由的多数人民。美国的战斗民主主义有其光荣的历史传统,美国的独立不是唾手可得,是在八年的对外战争与更长期的对内斗争中完成的。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它一定会得到而且已经得到民主的美国的同情……7月4日万岁!民主的美国万岁!中国的独立战争和民主运动万岁!</p><p class="ql-block">同日,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新华日报》也发表社论《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内容与《解放日报》社论完全相同。可见这是毛泽东发的统稿。</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13日,《新华日报》又发表社论《纪念杰斐逊先生》:“人有天赋的人权,人的自由与尊严,不该为不公正势力所侵犯和亵渎。人民是政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这从十八世纪以来,应该早已经是全人类共知公认的常识……”</p><p class="ql-block">杰斐逊是美国自由主义杰出代表人物。他起草了《独立宣言》。后来为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旗帜鲜明地揭示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自由主义原则。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杰斐逊尊重人民、同情人民、重视人民。</p><p class="ql-block">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里,就提出了要领导解放后的中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学生“留学幼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时代和人物背景</b></p><p class="ql-block">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政府对如何解决一系列内忧外患,分裂成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师夷制夷,中体西用。洋务运动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p><p class="ql-block">容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p><p class="ql-block">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因促成并经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1868年初,容闳提出他的教育计划:选派少年出洋留学,先以120名作实验,每年派30人,4年完成;限12-15岁的男少年,学习期限15年;在美国设立留学生事务所,设正副监督官,管理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海关收入中拨出一定的经费,作为留学生的费用。这个“计划”得到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1870年获清政府批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遥想当年没人愿出意国留学</span></p><p class="ql-block">1871年,为凑足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名额,容闳在上海设立预科学校招生。当时以为这事儿很容易。“学生年龄,定为12岁以上,15岁以下,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生检验,方为合格。”同时制定了考试规则,应考及格才能进入预科,再学一年,方可派赴美国留学。</p><p class="ql-block">不料,预科学校设立一年有余,愿意留美的幼童没来几个,容闳大急,“乃亲赴香港,于英政府所设学校中,遴选少年聪颖而于中西文略有根底者数人,以足其数”。同时,他回到广东香山老家,动员亲友支持自家子弟留学。</p><p class="ql-block">今天看来,此事匪夷所思,当年却是事实。一位留美幼童回忆:“当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拜访各住户,看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想见世面是我惟一的愿望。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那聪明的母亲可能还有顾虑,但她已像勇敢的妇女一样,她要把好事留给孩子,她已为我往上海而做准备了……我这是第一次离家,寂寞、凄凉、悲哀充满了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幼童出国之前,还要其家长做一件重要事情:“当未出洋之先,学生之父兄须签名于志愿书,书中载明听其子弟出洋留学15年;15年中如有意外灾害,政府概不负责。”</p><p class="ql-block">国人不愿送自家子弟出国留学,还有几种疑虑:一出门就是15年,这时间太长了;身居海外,恐怕水土不宜;到外国学洋人的学问,能学得好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幼童到达美国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被选派少年先在上海进预备学校,补习英文。留学生全是平民子弟,没有皇室官僚子弟。</p><p class="ql-block">1872年8月11日,陈兰彬、容闳率领第一批学生30人启程赴美。此后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学生派完。首批30名留学生由陈兰彬任监督,容闳任副监督。</p><p class="ql-block">幼童由上海出发,远涉重洋,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个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轻共和国,开始了他们计划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他们在美国旧金山登陆,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的留学生涯。(美国1830年第一条铁路通车,进入“铁路时代”。美国地铁是1827年开始发展,建于费城,1863年开通。随后,曼哈顿于1868年修建地铁,1904年6月3日正式开放运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4.幼童受到美国总统亲切接见</span></p><p class="ql-block">这一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孩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十九世纪末,当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刻,他们恰好被送到了那场工业革命的最前沿。他们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5.幼童住在美国人家中</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政府所设立的留学生管理机构“出洋总局”设在哈佛城。幼童以两人为一组,分别住在美国人家中,这样的好处是,随时随地可跟美国人学习纯正的英文。政府提供给他们每人每年400两银子的住宿费、伙食费和学费。管理处有两位汉语教师,幼童们每过3个月来一次,学习汉文。每次12人,学14天。这12个人走了,再来12人,周而复始。幼童们读书、写字、讲解、作文,都按照课程表进行。就是写信寄信,也有定期,每月两次。虽说这是小事,却可见他们的计划周全。幼童们与洋人杂处,随时互相切磋,尤其是两国幼童在一起,彼此都有收获,真是水乳交融。我国幼童,并不忘阅读中国书籍,专心致志,根本不必担心他们顾此失彼,忘了祖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6.幼童接受西方教育过美国式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美国式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索性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幼童学习西方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这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不大遵守,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他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7.幼童轶事 李圭笔下真情流露</span></p><p class="ql-block">首批幼童留学美国的第四个年头,1876年,正值美国建国百年庆典,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中国工商界人士李圭前往参观。其回国后出版的《环游地球新录》,记载了幼童在美国留学的情形,十分珍贵。他首先在展馆看到了幼童们在美国的学习成绩。他说:“展馆有几处地方专门陈列各国学校、书院教授的各种课程和学生作业,比较优劣。目的是让学生们来参观时,能够自省一番,使勤奋者有所鼓励,懒惰者有所警觉,从而互相勉励,好好学习。我国幼童的课程作业陈列在哈佛书馆。我观赏了他们的绘画、算学、人物、花木等等……”</p><p class="ql-block">他还阅读了幼童们写的“汉文策论”,如《游美记》、《哈佛书馆记》、《庆贺百年大会记》、《美国地土论》、《风俗记》等,但“策论”后面的洋文他看不懂,问翻译,得知那是拉丁文。他说:“幼童们在哈佛读书两年,等于在香港学习5年,可见教与学都非常用心”。</p><p class="ql-block">在展馆内,李圭遇到许多前来参观展览的幼童,他们“在千万参观者中言谈自如,行动优雅,毫无怯态。他们的穿着很像洋人,可外面罩着一件短褂,又是中式的。他们见到我,很是亲近,谈吐颇有外洋风派。年纪小些的,有女教师带领参观,指物与观,应答如流,而师生亲爱之态,情同母子。我拉住一个年纪大些的幼童,问他来此参观,可有收获?他说:‘世界各国的东西,都集中到这里,任人观览,增长见识。其中的器物和制造原理,我们都可以学习之,仿效之。还有,世界各国都有人来到此地,机会难得,互相交往切磋,增进友谊,这好处就更大了。’我问他们想家吗?答:‘想也没用。只有一心一意在这里读书,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的。’我又问他们为何穿洋装。答:‘这是在国外,不改装有时不方便。可我们并没坏了规矩,辫子还留着,也决不加入洋教会。’听其言,简洁有理,我很高兴。我中国人学了西学,前途正未可限量。”</p><p class="ql-block">显然,李圭在国内已听到有人对幼童们所谓数典忘祖的指责。但他根据亲闻亲见,挺身为幼童们辩护:“有人说什么中国不崇尚西学,如今却让这些幼童不远万里去学洋人的玩意儿,这不是缘木求鱼吗?我说,你懂什么?幼童们学习西学,学的是有用的东西。咱们圣人所要求的那些道德呀,三纲五常呀,幼童们身上都存在,不会因为学了西洋的学问就缺少了中国的德行。而且,中西双方取长补短,不必划地自牢。为了中国的富强,我们不应当置西方的经验而不顾,不去拿来为我所用。总之,咱们的道德纲常是‘体’,西洋的物质文明是‘用’,既要‘中学为体’,也须‘西学为用’,两者兼有,这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嘛。”</p><p class="ql-block">在当年,李圭这位被称为“在‘华洋界上’混饭吃的布衣百姓”,其见识远在清政府多数官僚之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8.幼童群体取得优异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9.全数召回 幼童留学半途而废</span></p><p class="ql-block">幼童留美,原计划时限为15年,不料进行到第十年时,留美幼童全部被政府强行召回。这一事件史称“留美幼童公案”。</p><p class="ql-block">容闳在《自传》中记载了留美学生监督吴嘉善主张撤回留学生的种种理由:“留学生在美国,专门好学美国人的嬉戏游乐之事,读书的时候少,玩的时候多;还学美国人的样子,加入各种秘密会社,有的属于宗教性质,有的属于政治性质,总之全都属于不正当行为;因此,留学生们再也不尊重老师,对于新监督的训令,全当耳旁风……这样的学生,再在美国久居下去,必将失去他们全部的爱国之心,纵然有朝一日学成回国,不但无益于国家,且将有害于社会;所以,为了国家利益,应当立刻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全部留美学生,能早一日施行,即国家早获一日之福。”</p><p class="ql-block">对那些污蔑言论,容闳极为愤慨,他写道,这些主张撤回留学生的官僚“久处专制压力之下,毕生所见所闻,没一点自由的精神,没一丝活泼的思想。相反,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们,受到新教育的熏陶,终日呼吸自由空气,以往所受到的专制重压,一旦排空而去,言论思想当然与旧式教育格格不入,因此,他们爱好种种健身运动,跳啊,跑啊,走路没那么多规矩啦,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p><p class="ql-block">容闳的辩护,未能排除当权者对幼童们“全盘西化”的担忧。慈禧遽然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p><p class="ql-block">幼童召回于1881年。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学业。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这样,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p><p class="ql-block">这94名回国留学生,如今学籍可考者87名,其中小学19名,中学35名,共54名,即60%以上正在接受初等基础教育;33名大专学生中,只有两人获得学士学位,其中一名就是日后成为著名工程师的詹天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0.留学幼童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这批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学子,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p><p class="ql-block">有多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出现了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他们中有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幕僚如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他们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唐绍仪。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回国后的这批西学所造之子历经中国晚清政坛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幼童留美仍被称为开了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留学教育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近代中国官派留美学生“庚款留学”</b></p><p class="ql-block">庚子赔款指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赔款条约。庚子赔款条约的内容十分苛刻,赔款总数高达四亿两白银。除此之外,条约还规定了多项限制中国主权和独立地位的要求,成为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个痛点。</p><p class="ql-block">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退还部分中国庚子赔款的决定,将其作为特殊的教育基金退还给清政府。自1909年开始,清政府每年选派若干优秀学生赴美留学,其留学费用由庚子退款全数承担,自此中国开启了大规模赴美留学的浪潮。</p><p class="ql-block">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09年10月赴美,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1910年赴美,1911年,又招考了第三批庚款留美学生,一共有63人。</p><p class="ql-block">(退回庚子赔款还帮助中国建立了八所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山西大学、协和医科大学、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部分)、交通大学(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第二批庚款留美生始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到达美国后见到一个崭新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1908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和学部便设立了“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专门负责考选和甄别留美学生。“游美肄业馆”以“清华园”为馆址,于1909年9月底开办。由于当年年内就要将首批学生送往美国,考选后已没时间进行培训,只能“甄别”后直接派遣。第二届亦是如此。1910年8月16日,胡适等第二批庚款留美生共70人,登上一艘名为“中国号”的轮船,从上海出发赴美。9月10日,轮船到达旧金山。那时,整个加州正沉浸在加入联邦60周年纪念的欢乐里。正在加州大学读四年级的蒋梦麟领着几位早年留美的同胞,前来迎接,并带着他们在这座美丽的滨海山城游览了一番。初识美国</p><p class="ql-block">对于这70名来自中国的青年来说,一个崭新的当下的世界已经在眼前了。</p><p class="ql-block">在旧金山短暂休整了两天,70名留学生又登上了东去的火车。列车过了美国中部高原,穿过阿巴拉契亚山脉,迎面吹来的便是大西洋的风了。</p><p class="ql-block">经过四天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留美学生监督处”。在这里,对每个人学习的专业、所去的学校作了最后确定,并与有关方面联络妥当。</p><p class="ql-block">胡适在二哥的建议下,以农矿专业回国容易找到工作,选择了康奈尔大学的农学。竺可桢也选择了农学,他的理由则是觉得农业是大多数同胞生计所系。而且,他十分好奇美国的农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怎么会有那么多洋面、洋棉、洋布滚滚而来呢?赵元任则在咨询了曾在美国留学的前辈后,按着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康奈尔大学的数学专业。</p><p class="ql-block">多数人的学校在东部各州。赵元任、胡适他们先乘车去到水牛城,然后再换车到绮色佳,高年级的金邦正在那里迎接他们。竺可桢、钱崇澍等人则分配到伊利诺伊大学。他们乘火车先到了芝加哥,然后换车南行。火车要穿过一望无际的田畴,那里有美国著名的玉米带。即将学习农学的竺可桢一路上十分留意沿线的风光,见到生长茂盛的大豆、成熟硕大的玉米,他都无比欣喜。</p><p class="ql-block">到达康奈尔后,胡适则对美国社会的风俗大加赞美。1910年9月,他在给乡友的一封信里写道:“美国风俗极佳。此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民无游荡,即一切游戏之事,亦莫不泱泱有大国之风。对此,真令人羡煞。”</p><p class="ql-block">美国给这群中国留学生带来的新奇感,遍布在从自然风光到社会生活的各种角落,乃至每个人的课堂里。赵元任曾这样描述他入学不久后的一次物理实验,1910年10月6日在洛克菲勒馆所作的宇宙引力的全班试验。他说:“我在中国高等学堂学过重力和引力,惟宇宙引力的说法,即所有物体彼此吸引,在论及巨大物体和行星围绕太阳运转时,只是一种理论而已。这次,教授让我们看到物体相吸的简单明了的事实。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那次实验宇宙引力是我所看到的最动人的一次物理实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科学救国</span></p><p class="ql-block">那时在美国的中国学生中,不少是受过戊戌变法及庚子国难刺激的,故都抱着‘实业救国’的志愿。</p><p class="ql-block">异国青年的眼睛被这种新鲜感所吸引,眼界大开。逐渐地,他们的感触开始深入到这个国家的肌理,他们的情感开始沟通于这个民族的精神。他们真切地感知着这个国家的强大、制度的文明、社会的发达,内心里在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刺激,心灵终于为之震撼。</p><p class="ql-block">这种震撼缘于对他国美好伟大品质的由衷艳羡,当时中国衰败、贫弱、耻辱的事实,则刻骨地刺痛着这些留学青年。他们耳濡目染过美国的强盛后,不由地感慨道:“高楼奇云,蒸汽迷雾,铁路蜿蜒,名城巨镇,类如贯珠”,“见物质文明之发达,未有不变色却步者”。那悬如霄壤的落差、刺痛而醒目的反衬,不由得让青年们思考这其中的因由,求寻着中国向前跋涉的出口。那时在美国的中国学生中,都抱着‘实业救国’的志愿。“科学救国”的普遍认识,早已在留学青年们的心中暗潮激荡了。</p><p class="ql-block">他们认为,中国的地理形势同美国相似,其不能强盛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先进的科学。1914年6月,任鸿隽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文章说,一个国家的盛衰强弱,与学界之有无成正比。他呼吁:要建立学界,增进知识,懂得科学。其实,这样的观点,在那时,几乎是留美青年所皆有的同感了。</p><p class="ql-block">民国第二年1914年6月,刚放暑假,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几位中国学生,晚餐后聚集在大同俱乐部廊檐下闲谈。当时欧洲大战一触即发,世界形势变幻莫测,大家不由得谈到中国的命运。任鸿隽在《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中写道:“我们在国外的同学能够做一点什么来为祖国效力呢?于是有人提出,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我们为什么不能刊行一种杂志来向中国介绍科学呢?这个提议立刻得到谈话诸人的赞同。他们就拟一个‘缘起’,募集资金,来做发行《科学》月刊的准备。”</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整个夏天,他们都忙着为《科学》撰写、翻译文章。秋天开学的时候,他们已经凑集了三期的《科学》文稿预备发刊。次年1月,《科学》月刊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中国首份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排版方式的刊物。</p><p class="ql-block">随后他们意识到,只发行期刊与“振兴科学,提倡实业”的宗旨相去甚远,于是有人正式提议改组成立中国科学社。1915年10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立,旨在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使命。</p><p class="ql-block">尽管科学社诞生于大洋彼岸群山环抱里的一处小镇,但它的血脉,它的宿命却毫无意外地属于那个挣扎的中国,属于中国近代史上始终面对的重要命题的一环。自清末开埠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以图抵抗外辱、富国求强的努力,便如波浪一样,前仆后继,从未断绝。在这层意义上,中国科学社的诞生,便是这段历史的续写。它是中西文化持续碰撞后,一群以国家命运为情怀的年轻的留美学生,所作出的另一种反应。</p><p class="ql-block">1915年,随着赵元任、胡明复等人从康奈尔毕业,去往哈佛求学,《科学》杂志的阵地也转移到了波士顿的剑桥城。正在哈佛攻读气象专业的竺可桢也参与进来,并很快就成为科学社的中坚和骨干。</p><p class="ql-block">1918年,赵元任等学成归国,中国科学社也随之搬迁回国,建立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内。</p><p class="ql-block">他们于1915年创立的《科学》期刊,旨在介绍科学知识,至停刊之前,共刊登文章3000多篇,可以说中国科学社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中国科学社是一个综合类的团体机构,那么留学生在国内创办的中国工程师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化学会等机构,则是聚焦于各个行业领域的科技团体,如同今天的各种学会一般,会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大咖演讲或开办讲座,创办各学科学报刊物,以及翻译出版国外之学术前沿书籍,介绍领域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生物、机械、冶金化工等方方面面,20世纪初所产生的一些科技革命成果,如放射性元素的发现、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等改变世界的科技观念,陆续被引进介绍到中国。</p><p class="ql-block">1917年,胡适接到了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的邀请。胡适放弃了正在攻读的哲学博士学位,决定回国授课。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在国内引起了激烈的反响。</p><p class="ql-block">他讲的是中国的学术,是中国古典治学范式的突破,是中国现代学术道路的开启。</p><p class="ql-block">1919年2月,胡适将其讲义整理成《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出版。此书的出版,在当时“震动一世的视听”。不到两个月,该书便再版一次,三年后,已出到第8版,而1930年时,第15版又出了。此书是中国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胡适将中国从原有封闭的一种传统中,带到一个现代世界上,他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学术现代化,第一次作出了示范。留美归来的胡适,正是以一种西方的分析的、实证的、归纳体系的方法,让中国学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从1920年到1933年,在短短的十四年之间,胡适以“序言”“导论”等不同方式,为十二部传统小说大致写了三十万字的考证文章。胡适说:“我所要传播的只是一项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便是尊重事实,寻找证据,证据走向哪儿去,我们就跟到哪儿去。科学的法则便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只有这一方法才使我们不让人家牵着鼻子走。”</p><p class="ql-block">1920年,竺可桢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在竺可桢主持下,学校建立地学系,其编写的《地理学通论》《气象学》讲义,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性教材。也在这一年,赵元任来到清华大学,教授物理、数学及心理学的课程。</p><p class="ql-block">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生物、农林、地质、地理及矿业等许多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国内许多学科也在此时成为独立的学科。科学的知识得到普及,科学精神开始受到重视,有品质的学术活动,那些思想灿烂的时辰,一时激荡人心。然而,这种势头,因为日本的入侵便不幸夭折了。</p><p class="ql-block">这时,离那群留学生在美国校园里喊出“科学救国”口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其间不知有过多少无常的变化,在这人如草芥的战乱年月里,仍有人还在坚持着曾经的青春理想,比如竺可桢。1935年底,他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任浙大校长的13年中,经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浙大四迁校址,在千里跋涉中艰难办学。</p><p class="ql-block">一群满怀科学救国理念的年青人,就这样在时代的裹挟和政治的夹攻之下,离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留学基金派送留美学生</b></p><p class="ql-block">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庚款留学生”的计划继续进行。由庚款留美所促成的留美潮流延续不断,到1917年留美学生已超过1500人,1925年达2500余人。</p><p class="ql-block">庚子退款留学并不是民国政府选派留美学生的唯一途径,在其带动之下,中央其他部门与大学以及各省大中学校纷纷设立相应的留学基金,推选优秀青年赴美留学,至1928年前,派遣留美学生数量达数万人,规模浩大。</p><p class="ql-block">1932年成立“清华公费留美招考委员会”,由梅贻琦校长牵头,名额大多分配在物理和化学专业,考选工作主要由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负责。从1933年起“清华公费留美招考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全国招考6届留学生,每届录取名额30多人,近200名优秀学生被资送留学美国,其中有钱学森、杨振宁、赵九章、龚祖同、顾功叙、张青莲、陈省身、马大猷等人。</p><p class="ql-block">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大量学生因战争无法留学,且大批量留美学生毅然返回祖国报效国家。在这8年的时间里,赴美留学生不超过1000人。抗战胜利之后,学生赴美再度迎来新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民国时期留美学生的杰出人物略举</b></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留美学生,他们大多学成归国,扎根各领域深耕其间。他们是中国各学科最早的开路者,为中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新学科的创建者大多来自这些留美学生。而其中的佼佼者更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顶尖学者,</p><p class="ql-block">除科学之外,民主精神同样是留美归国学生所极力强调的,他们在国内创办报刊,借此宣扬美国的宪法、选举制度、政府内部架构、三权分立制度等共和政体应该具有的因素。可以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诸多思想家与学者都有留美的背景。</p><p class="ql-block">总之,继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留美幼童之后,中国人的留美步伐开始加快,如雨后春笋一般,但1937年后因日本侵华大量学生无法留学。尽管如此,留美学生中出现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仅略举如下。</p><p class="ql-block">叶企孙。是中国当代物理科学宗师,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他于1923年6月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是“培养大师的大师”。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原子弹之父”王淦昌,“航天之父”赵九章,“光学之父”王大珩,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他们与叶企孙都有着密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吴大猷。中国物理学之父,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朱光亚等都是他的学生。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二人不约而同地给吴大猷教授发来信件,对恩师表达谢意。吴大猷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杨振宁,李政道。都是在芝加哥大学拿到的博士学位。两个人都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比邻而居,来往密切,科研上也诸多合作。他们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长谈。杨振宁与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p><p class="ql-block">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10月,他放弃了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p><p class="ql-block">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导弹之父”,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p><p class="ql-block">竺可桢。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蜚声国际科学界。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p><p class="ql-block">胡适。学术界大师,影响了一批学人如梁启超、顾颉刚、郭沫若等。</p><p class="ql-block">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数学家,物理学家。</p><p class="ql-block">胡明复。数学家,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开启了中国近代数学学科之路。</p><p class="ql-block">梅贻琦。清华大学终身校长。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一直到他去世。</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p><p class="ql-block">林徽因(女)。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p><p class="ql-block">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p><p class="ql-block">还有发明“侯氏制碱法”的侯德榜、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者之一胡刚复、中国现代化学开山者张子高、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秉志、北京高等农校校长金邦正、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徐佩璜、钢铁专家周仁、南开大学数学系创始人和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姜立夫、化学工程专家和参与创建“中央研究院”并担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季梁,等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首推派留学生去美国</b></p><p class="ql-block">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p><p class="ql-block">1978年6月23日,针对留学生派出工作,邓小平又说:“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而且,派出留学生“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p><p class="ql-block">1978年7月美国总统科学顾问普雷斯博士在中国访问,邓小平会见他,提出能否派5000人去美国留学,普雷斯博士电话请示卡特总统,卡特说:“当然可以。”“你告诉邓小平,他可以派10万人。”</p><p class="ql-block">那时中美还没正式建交,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一穷二白的中国面临着一堆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邓小平推开了封闭的国门。</p><p class="ql-block">此后,留学大潮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首批52名赴美留学人员去美国</b></p><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学人员去美国。那天晚上,52名中年人穿着黑大衣和黑皮鞋、带着黑色手提包,顺序登上飞机,他们要途经法国巴黎转机去美国留学。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外汇奇缺,这么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领队揣在兜里。</p><p class="ql-block">这52个人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国的机会。这是因为,很多人来自“剥削阶级家庭”,大家因此也心有余悸,害怕去了后,万一国家的路线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来,要么回来了又要被戴帽子。</p><p class="ql-block">教育部告诉他们,这是国家的需要,是邓小平的命令!到美国去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回来给国家做贡献,这样大家才得以安心。</p><p class="ql-block">柳百成,第一批出国留学52人的总领队,在停止教学的日子里被打发到铸造车间劳动,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坚持阅读英文专业书籍。开始第一批留学生选拔时,他已经45岁,清华大学选拔,系主任亲自面试,他得了第一名。接着教育部也组织了统一考试,他连闯三关后最终入选。</p><p class="ql-block">这52名公费留学生学成后,悉数回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17人成为院士,全都成为各自领域的教授、知名专家或学术领军人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掀起高潮</b></p><p class="ql-block">1978年向美国派出的首批52名留学人员之后,为落实扩大派遣留学人员出国渠道,教育部首先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商谈合作互派留学人员,拉开了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序幕。从此掀开了留学热潮。</p><p class="ql-block">1985年底,出国留学生的总人数达到3.8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7000人。</p><p class="ql-block">留学政策进一步松绑,“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被确立为留学海归政策的指导思想,给留学潮加了一把火。</p><p class="ql-block">尽管各种优秀“海归”或出于梦想,或出于商机选择回国,也难以掩盖这一时期中国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每7名中国留学生中仅有1人回国!</p><p class="ql-block">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自费出国留学限制被彻底废除。</p><p class="ql-block">拥有更多选择的学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选择将孩子送出国去,出国留学呈现出低龄化。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国的队伍中。自费留学人员成为留学主力军。2017年,自费留学共54.13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88.97%。国家公派留学全年派出3.12万人,分赴94个国家。</p><p class="ql-block">到2018出国留学生数量达65万。随着国内经济腾飞崛起,海归风潮也开始兴起。留学回国人数稳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明显。</p><p class="ql-block">2020年以后由于国际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留学人数显著减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