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过三千里长堤</p><p class="ql-block">感知五千年华夏</p><p class="ql-block">黄河文化</p><p class="ql-block">源远流长、绵延丰富</p><p class="ql-block">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p><p class="ql-block">培植了中华河山一统</p><p class="ql-block">开拓进取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黄河“历史经纬线”串联黄河沿线</p><p class="ql-block">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及博物馆等</p><p class="ql-block">千里奔波贯通千年文脉</p><p class="ql-block">展示黄河秀丽风光、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彰显黄河治理文化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走进“历史经纬线”</p><p class="ql-block">了解中华民族治水兴水的历史历程</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东南山岗上,处于芝水、澽水、黄河交汇处,是为纪念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而建的祠。</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许多关于水利的记述,其中《河渠书》专篇记载水利,是我国第一部水利专史。《河渠书》梳理了自大禹到汉武帝时代,中华先民防治水患、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壮阔历史,并首先使用了“水利”一词。</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9年,司马迁参与了黄河瓠子堵口,并将整个过程详细记录到了《河渠书》中,成为研究汉朝黄河治理的珍贵资料。1982年,司马迁墓和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修造过浮桥。</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遗址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直观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遗址的发掘,尤其是开元铁牛、铁人等文物的出土,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我国桥梁史、冶炼铸造工艺、黄河故道变迁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 2001年,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嘉应观位于河南省武陟县,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仿北京故宫建造的淮黄诸河龙王庙。</p> <p class="ql-block"> 嘉应观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黄河河神庙。1951年,为开发黄河水资源,修建人民胜利渠,水利部领导和专家学者等曾在这里办公,现场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嘉应观见证了新中国水利史上兴利除害、根治水患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研究治黄史及水利工程史、治河衙署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2001年,嘉应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黄河博物馆(郑州)成立于1955年,历经治黄陈列馆、黄河展览馆,1987年6月,正式更名为“黄河博物馆”。2012年9月,新馆建成对社会开放。</p> <p class="ql-block"> 黄河博物馆现有藏品1万余件(套),涵盖历史文物、自然标本、书画、音像图片四大类,基本陈列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主题,以自然黄河为基础,文化黄河为内涵,通过文物标本、历史文献、图片、模型、三维动画等展示了自然黄河、人文黄河、历史治河、当代治河以及新时代治河实践成就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黄河博物馆已成为传播黄河水利科学知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场所,被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位于山东鄄城黄河河务局苏泗庄管理段内。展厅内设序厅、艰苦创业、谈判斗争、浴血奋战、新的纪元、继往开来等五个篇章,序厅立有“治河初心”主题雕塑,展示了治河先驱者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人民群众“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反蒋治黄的斗争场景。</p> <p class="ql-block"> 五个展区通过图文介绍、视频播放、群雕画作、实物展示、场景再现等手段,展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艰苦创业、反蒋治黄的艰辛历程和历史巨变。室外建设的传统治河技艺教育示范基地,通过黄河抢险文化展示、传统治河技艺训练体验等形式,可沉浸式感受传统治河技艺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山东东平戴村坝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主要功能是引汶济运,确保大运河的南北贯通。</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戴村坝作为引汶济运的枢纽,保证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漕运畅通,对我国南北政治统一、经济交流、文化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戴村坝依旧发挥着固定河槽、控制下游河势、缓洪拦沙、蓄水灌溉农田、保护生态环境等功能。戴村坝的设计思想、建筑构造和施工工艺,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2006年,戴村坝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戴村坝被中国大运河申遗考察组赞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坝”“运河之心”。2014年,戴村坝入选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