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蓟州千年古刹独乐寺

老殷行摄

<p class="ql-block">二零二五年正月十五,与家人朋友一起驱车前往天津蓟州的独乐寺游览。独乐寺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辽代建筑之一,以辽代三绝现存于世,即山门、观音阁、壁画。 独乐寺经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及林徽因鉴定确为辽代建筑,重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关于初建时间,专家通过寺内建筑、造像及人物故事推断,最初应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名称的由来与唐朝的安禄山有关,据说安禄山在此起兵反唐,他信奉的是“独乐”思想,不与民同乐,因此得名独乐寺‌。独乐寺山门十分恢弘气派,上面写着独乐寺三个大字,是明代权臣严嵩亲手所书。山门分别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还留这一个厅堂。</p> <p class="ql-block">山门外间两侧是两座辽代的泥塑,金刚力士哼哈二将,虽已年代久远色彩斑驳,但仍形态逼真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山门里间两侧是清代的壁画“风、调、雨、顺”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蓟州古时属于辽契丹人“燕云十六州”,他们崇尚大唐,将独乐寺山门及观音阁建成庑殿顶。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之一,常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象征着皇权和神权。庑殿顶的特征包括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四面均有斜坡,因此也称为“四阿顶”或“五脊殿”。其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p> <p class="ql-block">山门顶上一对鸱尾是辽代原物。鸱尾是中国古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兽形装饰,又可称为龙吻,吞脊兽等,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人们为了防止雷击而将其置于屋脊之上。传说中,鸱尾是龙生九子之一,象征着水中的神兽,因此被置于屋脊之上,既作为装饰,又寓意防火‌。</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主建筑观音阁:观音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抗震能力超强,斗栱式样多达二十四种,共152垛,显示出辽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在观音阁的中间设立有环绕的栏杆,内部一共有大约三十根木柱支撑着整个阁楼。</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中,独乐寺经历了28次地震,但依靠其坚固巧妙的木结构,依然完好保存‌。</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在1932年4月首次进行古建筑调查,而调查的第一座古建筑就是天津蓟县的独乐寺。他在两个月内完成了独乐寺观音阁的4张测绘大图、二三十张小插图和5万字左右的论文。这次考察不仅确立了独乐寺在中国建筑史中的地位,还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调‌。上图为修善前资料。</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观音阁共有三幅牌匾,最上方“观音之阁”据考证是李白的唯二墨宝。传说李太白被请来在匾额上题字时,由于喝酒过多,写出来的“之”字上面少写了一点,第二次喝酒时,便将笔随手一扔,刚好扔在这一点上,令人惊叹!太白落款在阁字下方。</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门上方“具足圆成”四字为咸丰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皇家印章盖在正中央</p> <p class="ql-block">这是乾隆手书,印章也在正中央。</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内的塑像。主像为十一面观音,高16.08米,地下还有8米。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泥塑站像。两侧胁侍菩萨像也承袭了唐代风格,堪称辽代泥塑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的上半身微微向前倾斜,臂上两飘带后摆,千年来依旧十分稳固的站立于此,还是辽代的原塑。精彩绝伦!</p> <p class="ql-block">观音头顶上有十面人像,加上本尊共称十一面观音。观音头顶,是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建于公元984年的辽代,为四方形抹去四角。</p> <p class="ql-block">观音两侧的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十一面观音背后有一座倒坐观音塑像,叫做“五彩须弥山”‌‌。塑像表情祥和安然。</p><p class="ql-block">曾有一幅充满哲理与禅意的对联是“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这副对联整体上表达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提醒人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放下执着,寻求内心的解脱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壁画:观音阁内的壁画最早绘制于元代,明代重描,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修时被一层厚达1厘米的白灰覆盖,直到1972年重修大殿时才重见天日。壁画内容以佛教十六罗汉和两位明王为主题,辅以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世俗题材。罗汉形象生动,面容平和,站立排列在东西北三壁上,面颊丰满,和眉善目,身披袈裟,背现顶光,伫立在云气飘渺的仙境之中。明王像则威严耸立,忿怒的形象守护着两厢。</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壁画中人物图像众多,北面墙壁上的这位罗汉是尊者跋陀罗,俗称过江罗汉,过江似蜻蜓点水,超脱自在,超越无边的苦海。画面上尊者手持白烛,欲点燃佛灯,照亮人世间,身下有一猛虎及外族服饰训虎人。</p> <p class="ql-block">这位尊者名迦理迦(俗称骑象罗汉),迦理即象,象是佛法的象征。该尊者原是一名驯象师,目视四方,心怀众生。画面中,尊者左手持拂尘倒坠,右手中捏一物,唇色艳红亮丽,甚为夺目。</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观音阁后的韦驮亭,这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攒尖顶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内报恩院,是一座明代时期建立而成的殿宇,主要供奉的是弥勒佛。弥勒佛两边供奉的四个佛像,被称为我国的“四大疯僧”,分别是普化、风波,道济与寒山,这几个佛像神态各异、动作夸张举手投足间,十分灵动鲜活。</p> <p class="ql-block">报恩院正殿中风波与道济和尚为南宋时期</p> <p class="ql-block">普化与寒山为唐代时期</p> <p class="ql-block">关于报恩院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咸丰皇帝在公元1859年仲秋驾临独乐寺时,受方丈请求为寺内四合院题写院名“报恩院”。在题写过程中,咸丰皇帝发现“院”字少写了一横,但他并没有立即更正,而是解释说人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这些恩情一生都难以报答完全,因此“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这一番解释,不仅巧妙地化解了尴尬,更为“报恩院”三字赋予了深远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报恩院中的石狮子是从和原珅墓前迁移来的,和珅被赐死后并未葬入墓中。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珅墓当年修建水库时也已沉入水下。</span></p> <p class="ql-block">这口大钟位于观音阁右边,古朴庄严,深沉稳重‌。关于这口大钟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制作时间,目前尚无详细记载。</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古树,已经历120年风霜雪雨,听惯暮鼓晨钟。</p> <p class="ql-block">半天的独乐寺之行,虽走马观花,但也收获满满。独乐寺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梁思成曾称其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p><p class="ql-block">摄影 文字编辑 老殷</p><p class="ql-block">日期 2025.元宵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