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八)斐济文化村

心荷

&nbsp; &nbsp; &nbsp; &nbsp;我和三位女友提前在携程上购买了2024年11月28日晚的“斐济楠迪文化村一日游(夜游)”的门票,门票的费用含卡瓦酒仪式、晚餐、米克舞表演和火把舞,以及酒店接送费用。<div>&nbsp; &nbsp; &nbsp; 买票后,有文化村的工作人员跟我联系,让我们当天下午四点半在梯田公寓度假村前台的接待大厅等。那天下午遇到了瓢泼大雨,我们还担心晚上的演出能否正常进行,文化村的人说斐济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应该不会影响晚上的节目。</div> &nbsp; &nbsp; &nbsp; &nbsp;外面的雨一直在下,我们在度假村的接待大厅耐心等来接我们的车。 &nbsp; &nbsp; &nbsp; &nbsp; 这个度假村所有的装饰画似乎都是鸡蛋花儿的图案。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圣诞将近,大厅里也装饰了一棵圣诞树。 &nbsp; &nbsp; &nbsp; &nbsp;因为大雨,来接我们的车稍微晚到了几分钟,司机到了以后连连表示歉意,她是一位来自山东的华人,大约四五十岁,看到华人还是很亲切的,她一边开车,一边和我们聊天,我们很好奇她在斐济的工作和生活,对我们的提问,她都热情地回答,让我们对斐济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div>&nbsp; &nbsp; &nbsp; &nbsp;斐济楠迪文化村(以下简称文化村)位于楠迪市区以前,离我上一篇文章里介绍的印度庙很近,大约开车不到十分钟,而要从丹娜努岛开车过去,则需要半个多小时。等我们到文化村的时候,雨越来越小了。</div><div>&nbsp; &nbsp; &nbsp; 因为不是旅游旺季,文化村里来参观的游人不多,当晚大约有三十多个客人。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两家人还带了可爱的小朋友来。我们是第一拨到达的客人,我们到的时候,文化村的工作人员已经等候在大门口。&nbsp;</div> &nbsp; &nbsp; &nbsp; &nbsp;这里的工作人员统一穿着绿色图案的短袖上衣,她们在前面带路,将我们迎进大厅。大厅是一座四周通透的圆弧形高大建筑,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是典型斐济风格建筑。 &nbsp; &nbsp; &nbsp; &nbsp;工作人员用歌声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是村里为每一位客人都会举行的欢迎仪式。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也新奇地欣赏着他们动听的歌声,被他们的歌声所感染。 &nbsp; &nbsp; &nbsp; &nbsp;斐济楠迪文化村始建于2013年,是一位叫潘德明的人投资建设的。&nbsp;<div>&nbsp; &nbsp; &nbsp; &nbsp;潘德明出生于斐济,是华裔斐济人。在投身旅游业之前,他在楠迪的一家入境旅游公司工作。那时候,他接触到大量到斐济旅游的客人,游客们很想了解斐济当地的文化,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却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体验场所。这就让他萌生了建设一个能够全方位展现斐济文化的文化村的念头。&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2013 年,潘德明购置土地开始建设斐济楠迪文化村,希望为游客提供一个能在三小时内体验斐济文化和乡村生活的地方。&nbsp;<br>&nbsp; &nbsp; &nbsp; 文化村运营过程中,潘德明注重展现斐济的传统习俗、艺术和生活方式等,如卡瓦仪式、米克舞蹈等都成为文化村的特色展示内容。&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如今的文化村,已经成为楠迪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游客们来楠迪必须打卡的地方。</div> &nbsp; &nbsp; &nbsp; 我们到了文化村以后,村里为我们四个人配备了一名中文导游,当地导游虽然说的是英语,但斐济口音很重,配备了一名中文翻译后,大大提升了我们在文化村的体验。担任翻译的也是一位来自国内的华人女性,她在斐济也待了不少年头,对斐济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她担任翻译非常尽职尽责。<div>&nbsp; &nbsp; &nbsp; &nbsp;每一拨客人到了以后,村里的工作人员都要献上欢迎歌曲,等当晚的客人都到齐后,村里的导游,一位四十多岁的高高个子男性开始带我们参观,先从欣赏斐济传统手工制品开始。</div> &nbsp; &nbsp; &nbsp; &nbsp;使用植物纤维编织的造型丰富、图案多样的小包。 &nbsp; &nbsp; &nbsp; &nbsp; 这些小包质朴无华,却很有当地特色。 &nbsp; &nbsp; &nbsp; &nbsp; 用植物纤维制作出的有几何图案的装饰布。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用当地植物编织的小提篮。 &nbsp; &nbsp; &nbsp; &nbsp;这些陶器采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呈现出自然的纹理和质感。 &nbsp; &nbsp; &nbsp; 斐济人在制作陶瓷时,会使用树脂在陶器表面涂抹,形成了油亮的光泽,乌龟是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之一。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两个陶罐与椰子壳放在一起,有点像动物的眼睛。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参加的文化村的夜游活动,其实文化村也有白天参观的项目。白天的活动中,会安排客人参加手工编织课,客人自己制作的编织品还可以作为纪念品带走,夜游的游客没有时间自己动手编织了,就欣赏一下这些手工艺品。 &nbsp; &nbsp; &nbsp; &nbsp; 这个弧形的大厅即是我们享用美食的餐厅,也是观看演出的地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文化村里为客人准备的茶水台,也准备了雨伞,这时候雨小得多了,偶尔还会飘几滴雨。 &nbsp; &nbsp; &nbsp; &nbsp;文化村里地方还不小,除了客人观看表演的大厅,还有几座民族风格的建筑,我们接下来逐一参观。 &nbsp; &nbsp; &nbsp; &nbsp; 这座高耸的茅草屋是斐济人祭祀的祠堂。 &nbsp; &nbsp; &nbsp; 导游带我们走进这座有些神秘的建筑,茅屋内不能拍照,屋里灯光昏暗,屋子正中间悬挂着一根大约有四五米长的白色条幅,上面绘制着一些神秘的符号。据说,这是村里的祭司与神灵进行沟通的地方。房子越高,越便于跟神灵沟通。这与哥特式教堂高耸如云的尖顶是同样的道理。 &nbsp; &nbsp; &nbsp; &nbsp;参观完祠堂,我们再参观村里酋长的家。 &nbsp; &nbsp; &nbsp; &nbsp;游客们进入酋长专属的接待屋,导游给我们隆重介绍文化村的酋长。在传统的斐济村落中,酋长是村里的最高领导,他们有世袭的,也有选举的,酋长们拥有大量的财富,也拥有绝对的权威。<div>&nbsp; &nbsp; &nbsp; &nbsp;</div> &nbsp; &nbsp; &nbsp; 这位酋长身后的墙上挂着历任酋长的照片,一个比一个彪悍。在照片左侧的墙上,一位满头浓密头发的酋长照片很引人注目,他的脖子上戴着长长的鲨鱼牙齿做成的项链。他曾经创造了一项吉尼斯记录:吃人最多的酋长,他在和其他部落的战斗中杀死了上千人,并把他们煮着吃了!后来因为这项纪录太血腥,才从吉尼斯纪录中取消了。18世纪,斐济很多部落还停留在原始社会,而且是一个人吃人的原始社会。传教士们用他们的相机和文字记录了斐济这一人吃人的可怕现象,也为这位吃了上千人的酋长留下了不少照片和文字。 &nbsp; &nbsp; &nbsp; &nbsp;如今的斐济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也成为英联邦的成员,酋长制却被斐济人保留了下来。虽然酋长们没有了昔日的无上荣光,他们依然是斐济重要的政治力量。酋长们早已摒弃了他们先辈的恶习,进入了文明的社会。这位年轻的酋长跟他的先辈比较起来,显然文弱了许多,眼神似乎也没那么自信,我们跟酋长合了个影。 &nbsp; &nbsp; &nbsp; &nbsp;文化村里植物种类繁多,树木郁郁葱葱,一座座茅草屋掩映的树林间。 &nbsp; &nbsp; &nbsp; &nbsp;红色的三角梅为成为雨中的文化村里最靓丽的色彩。 &nbsp; &nbsp; &nbsp; &nbsp; 文化村的演员们为我们表演如何钻木取火:在长长的木棍子中挖一个窄窄的槽,将干燥的、细绒绒的植物纤维放入槽中,然后用另外一根尖木棍在窄槽中来回摩擦,不多久,细细的植物纤维就冒出了浓烟。 &nbsp; &nbsp; &nbsp; &nbsp; 生火的人用嘴对着浓烟使劲吹了几下,纤维就冒出了火星子,取火成功啦!游客们都忙着用手机和相机记录这奇妙的取火过程。 &nbsp; &nbsp; &nbsp; &nbsp;看过我前面文章的美友估计已经了解了卡瓦酒的仪式。在斐济,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欢迎宾客的仪式,在文化村,卡瓦酒的敬酒仪式是我看到过的几次敬酒仪式中最讲究的一次。<div>&nbsp; &nbsp; &nbsp; &nbsp;穿着草裙的演员们用卡瓦胡椒树的树根磨成粉,将粉末加入水,在圆形的卡瓦酒容器里不断搅拌,就做成了有些浑浊的卡瓦酒。</div> &nbsp; &nbsp; &nbsp; 斐济年轻人用椰子壳盛上一杯酒,跪下来,恭恭敬敬地呈给一名现场选出的游客代表,客人要双手击掌三下,接过椰子壳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将空酒杯还给敬酒者,再击掌三下,表示仪式完成。 &nbsp; &nbsp; &nbsp; &nbsp; 喝过了卡瓦酒,该看看斐济人如何做大餐了,他们使用传统的方式,将动物的肉,以及根茎类等食材用树叶层层包裹,在地坑灶中烤制几个小时,地炉大餐就做好了。 &nbsp; &nbsp; &nbsp; &nbsp; 现在,烤了好几个小时的地炉大餐将要被层层剥开,冒着腾腾热气的美食被端上桌了。 <div>&nbsp; &nbsp; &nbsp; 由于地炉大餐以肉食为主,还要搭配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就是我的晚餐。</div> &nbsp; &nbsp; &nbsp; &nbsp;吃饱喝足,当晚的重头戏——斐济的米克舞和火把舞要开演了。 &nbsp; &nbsp; &nbsp; 身着草裙的青壮年男子们手持一根木棍,几乎赤裸上身,随着歌声和敲击木鼓的节奏,大步飞舞,这就是斐济的民族舞蹈——米克舞,表现出斐济武士们征战或着狩猎的场景,斐济人的英勇彪悍展露无遗。&nbsp; &nbsp; &nbsp; &nbsp; 女士们也穿着草裙,着民族风格的上衣,手腕上套着花环,配合着节奏明快的音乐,跳出优美的舞蹈,展现出斐济女性特有的奔放与热情。&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火把舞是斐济最著名的舞蹈之一,舞者手持燃烧的火把,配合音乐的节奏做出各种动作,如快速的旋转、跳跃、挥舞火把等,动作刚柔并济,时而快速激烈,时而舒缓悠然,既展现出力量感,又不失优雅和灵动。他们还会通过身体的摆动、脚步的移动以及火把的挥舞变化,形成各种富有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图案和造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飞速旋转的火把让我们眼花缭乱。 &nbsp; &nbsp; &nbsp; &nbsp;演出的最后,演员们邀请所有游客也来到舞池,一起跳舞,大家跟着领舞一起跳,可游客们的节奏似乎总是慢半拍,这并不影响大家高涨的热情,每个人都跳得非常开心! &nbsp; &nbsp; &nbsp; &nbsp;演出到了最后的尾声,全体演员们站在舞台上为游客们送上祝福的歌。他们面前的那个小圆盒子是请游客们给小费的。演员们给我们呈现出精彩的节目,我们四位也在小盒子里留下了现金,表示了我们的感谢。 &nbsp; &nbsp; &nbsp; &nbsp;临别前,我们跟所有演员们也合了影,这样独特的文化表演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nbsp; &nbsp; &nbsp; &nbsp;晚上八点半,我们告别了文化村,接我们来村里的那位华人师傅已经等候在村口,她再送我们回丹娜努小岛上的梯田公寓度假村。当我们的车子经过楠迪小城的时候,主街上已经看不到多少行人,白天拥堵繁忙的小城路上已经见不到行人了,小城早早进入了休息模式。 &nbsp; &nbsp; &nbsp; &nbsp;斐济楠迪文化村夜游,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我们欣赏了节奏明快、特色鲜明的斐济舞蹈;又是一次味觉的盛宴,我们品尝了斐济地道的地炉大餐;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宴,让我们了解到斐济这个岛国两百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div>&nbsp; &nbsp; &nbsp; &nbsp;斐济七天的行程至此完满结束!斐济行,我们度过了轻松惬意的一周,看到了这个热带岛国美丽的风光,了解了岛国独特的文化,也感受到了斐济人的热情与淳朴!</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2024年11月29日,我们将乘坐新西兰航空的航班回到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div><div>&nbsp; &nbsp; &nbsp; 谢谢赏读!</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