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乡愁——一次穿越时空的铁路之旅

飒爽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的心脏地带,正阳门的巍峨身姿旁,静静矗立着一座承载百年铁路记忆的宝库——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正阳门馆,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遗址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成。这座建筑宛如一部立体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扇门窗,都在低语着中国铁路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p> <p class="ql-block">  踏上馆前的台阶,仿佛已踏上历史的征程。抬眼望去,庄重典雅的欧式风格建筑外观,融合了百年前的建筑智慧与时代韵味,与周边古色古香的京城风貌相得益彰,却又因独特的铁路文化内涵而卓然独立。它见证了从清末民初的蹒跚起步,到如今高铁飞驰、路网纵横的沧桑巨变,是岁月长河中铁路发展的忠诚守望者。</p> <p class="ql-block">  踏入馆内,光线透过高大的穹顶洒下,照亮了一件件珍贵展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幅巨大且气势恢宏的铜雕,生动诠释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  走近细看,第一板块展现的是蒸汽机车和正阳门站。</p> <p class="ql-block">  第二板块展现的是内燃机车时代,后面的车站是大家熟悉的北京站。</p> <p class="ql-block">  第三板块展现的是高铁时代以及北京最早的高铁站北京南站。</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到的第一件展品是: “龙号机车”模型和实物铁轨。“龙号机车”是按照当时的英籍工程师金达的图纸制造,于落成运行之日被当时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司薄内的妻子命名为“Rocket of China”,意为“中国火箭号”,这是依照斯蒂芬森研制的著名机车“火箭号”而命名,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于1881年6月9日投入使用。中国工匠在车头两侧各镶嵌了一条金属刻制的龙,因此又被称为“龙号机车”。它庞大而威严,铜质的铭牌、乌黑的车身、粗壮的车轮,以震撼大地的轰鸣,拉着满载希望与梦想的列车,穿梭在华夏大地,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运输的新篇章,是中国铁路从无到有的拓荒者象征。</p> <p class="ql-block">  馆内展览分四部分(一层、二层):蹒跚起步的中国铁路、步履维艰的中国铁路、奋发图强的中国铁路、阔步前行的中国铁路。</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生活在京张铁路边,家里的长辈都在南口机车车辆厂工作,对京张铁路有着特殊的情感。参观过程中,我的目光被詹天佑铜像和一组泛黄的老照片吸引。</p> <p class="ql-block">  詹天佑先生,目光坚毅地注视着远方。在您设计的"人字形"铁路的模型前,我驻足良久。这个凝聚着您智慧结晶的设计,不仅解决了青龙桥段坡度陡峭的难题,更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一座丰碑。先生,我们所有人向您致敬🙏🙏🙏</p> <p class="ql-block">  看着墙上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的珍贵照片和展柜中一份份详实史料,宛如时光隧道的入口。在这里,你能看到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的坚毅目光,他带领中国工匠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线路,让中国人自主修筑铁路的梦想照进现实;能看到旧中国铁路线上,列强机车呼啸而过、民族铁路艰难求生的辛酸画面;也能看到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工人热火朝天建设新线路,民众欢呼雀跃迎接通车的盛大场景。每一幕,都是历史的定格,凝聚着几代铁路人接续奋斗的热血豪情。</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看到这张照片那一刻,虽然已过去了一百多年,虽然这早于我儿时的景象几十年,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些熟悉的铁轨和站台就是我儿时熟悉的车站……</p> <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记忆随着展览的深入不断涌现——在南口站,我几乎每天都要穿行,与此同时就可以看到蒸汽机车喷吐着白烟缓缓进站。</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站台上总是熙熙攘攘,有很多人往返于南口和西直门之间(现北京北站)。节假日,我还会和家人坐上绿皮火车,穿过居庸关,驶向八达岭。车窗外的风景在眼前流转,燕山山脉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编织成最动听的歌曲……我的童年与火车紧紧地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展馆内,一件件文物静静诉说着中国铁路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京张铁路报站钟</p> <p class="ql-block">  信号灯、扳道器、泛黄的列车时刻表,无不镌刻着时代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参观过程中看到的毛泽东号、朱德号、周恩来号机车模型,那段奋发图强的历史,带给我无尽的震撼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号机车是以毛泽东主席名字命名的机车,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之中。1946年,为了支援解放战争,缓解铁路运输运力不足的困难,哈尔滨机务段的工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死车复活”活动。1946年10月,在哈尔滨机务段的肇东站,经过27个昼夜的奋战,工人们终于抢修出了一台蒸汽机车。1946年10月30日,经过当时的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同意,这台机车被命名为“毛泽东号”。</p> <p class="ql-block">  朱德号机车是以朱德总司令名字命名的机车,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之中。“朱德号”机车命名于1946年10月30日,在当时开展的“机车复活”运动中,哈尔滨机务段的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开展生产自救,修复了27台日式废旧机车,支援解放战争,其中将日式ミカィ(米卡伊)型1083号蒸汽机车命名为“朱德号”。</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号”机车配属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务段,于1978年1月5日正式命名。该机车最初是东风3型内燃机车0058号;1987年12月28日,“周恩来号”机车改用东风4型内燃机车;1997年,铁路再次全面提速,“周恩来号”改用有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生产的东风11型内燃机车,牵引功率达3500马力,是我国功率最稳定、速度最快、现代化程度最国产化的内燃机车。</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作为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站落成。</p> <p class="ql-block">  我们熟悉的人民铁路路徽</p> <p class="ql-block">  展馆的三层正在进行“从有到无,中国铁路客票的变迁”展览。</p> <p class="ql-block">  这又是一个非常有“代入感”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  铁路的发展,车票的变迁,我们是见证者,又是受益者!</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中国铁路客票已从初步的纸质形式发展至今天的数字化形态,“从有到无”其背后所蕴含的是一个国家对科技进步与人民福祉的不懈追求。这不仅是一个技术和服务的演变,更是时代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移步至馆内深处,陈列的高速铁路技术展品则将人拉回现代。流线型的动车模型、精密复杂的信号系统、展示高铁运行原理的互动装置,无不彰显着中国高铁的卓越风姿与科技实力。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高铁以速度惊艳世界,用创新书写传奇,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闪亮名片,而这里,便是这辉煌成就的展示窗口,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速度背后的智慧力量。</p> <p class="ql-block">  参观至此,我还想隆重向大家推介这位专家——单杏花。</p> <p class="ql-block">  单杏花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2306科创中心副主任、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她从事铁路客票销售、客运营销决策辅助、客运收益管理、旅客服务等领域理论研究、信息系统研发和重大工程建设,被誉为“12306”系统的“最强大脑”。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榜样、全国铁路系统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最美铁路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等称号。</p><p class="ql-block"> 一句话,她是现如今我们买火车票如此便捷最该感谢的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正阳门馆,参观不仅是视觉的巡礼,更是一场沉浸式的心灵触动。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展厅,耳畔似有往昔列车的哐当声与今朝高铁的风驰电掣声共鸣。</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感慨良多!铁路不仅是连接城市的纽带,更是承载记忆的时光列车。它载着乡愁,载着梦想,载着一代代铁路人的坚守与执着,驶向更加辽阔的未来。它是知识的盛宴,向世人普及铁路科技、文化、历史知识;它是精神的灯塔,传承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红色基因,激励着新一代接续奋进,向着铁路发展新征程昂扬出发,续写中国铁路未来更加绚丽的华章。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科技发烧友,或是单纯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这里都有一场触动灵魂的邂逅,静候你的到来,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铁路之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