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昵称:美人鱼陈海丽 美篇编号:334207391 美雅文集 互关互赞 <p class="ql-block">32年前,毛阿敏唱了一首童谣,将中国绝密军事基地暴露给了全世界。</p><p class="ql-block">这首由毛阿敏演唱的歌曲,这一首看似简单的童谣在香港八一晚会上首次公开演唱,后来火遍大江南北!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暗藏着国家在马兰基地的大秘密。毛阿敏并没有泄密,这首歌的发布是经过国家批准的,目的是为了向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致敬!</p><p class="ql-block">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等童谣中的数字序列(如28256、28257等)可能指代不同的试验基地或邮箱代号。这些童谣的创作目的是让世人知道并记住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马兰谣》在上一辈人的记忆中,是被普遍传唱的歌曲之一,但当时的人们并不明白这首好听的歌曲背后所包含的重大意义。</p> 图片视频/网俗 <p class="ql-block">《马兰谣》是由阎肃、贺东久作词,印青作曲,毛阿敏演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创作于1992年,当时正值中央电视台举办“八一晚会。毛阿敏的这首歌唱出了马兰精神,青春无悔,生命无怨!</p><p class="ql-block">至于电视剧《马兰谣》,这是一部由晨钟执导的军旅题材电视剧,讲述了以林俊德、王淑琴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远赴大西北,为祖国国防事业做贡献的故事。该剧由田征、赵倩领衔主演,于2016年8月2日在央视一套首播。虽然电视剧和歌曲名称相同,但它们的内容和背景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伊始,面临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核武器威胁。为了应对这种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核武器。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一群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和军人身上,他们的舞台就是后来被称为"马兰基地"的神秘之地。</p><p class="ql-block">1959年,张蕴钰将军接到一项秘密任务:出任核武器试验场主任。选址过程颇为曲折,最初苏联专家建议在甘肃敦煌,但考虑到文化遗产保护等因素,最终选择了新疆罗布泊。</p> <p class="ql-block">在勘察过程中,张将军发现一处溪流旁有马兰花绽放,灵光一现,决定将生活区命名为"马兰村"。这个名字后来成为了这个神秘基地的代号。</p><p class="ql-block">童谣“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不仅是一首童谣,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其中,“小皮球”指的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因其外形似球形而得名;“架脚踢”则是指罗布泊试验场上的一座102米高的铁塔,当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并非采用空投的方式引爆,而是放置在这座铁塔上进行塔爆试验;“马兰开花”则是指在马兰基地“开花”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兰基地是我国上世纪60年代核试验基地的研究中心之一,位于罗布泊荒漠。这里几乎寸草不生,却生长着一种名叫“马兰”的花,美丽且生命力顽强,因此核试验基地又被称为“马兰基地”。1958年,党中央决定在青海金银滩建立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都诞生于此。诞生于此。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基地成功爆炸。这颗被亲切地称为"小皮球"的原子弹,绰号"邱小姐",在102米高的铁塔上引爆。这一刻,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核大国行列,也是马兰基地众多科研人员多年努力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马兰基地建成后,科学家们就开始动身前往大西北,对于这些原本在条件优异的实验室里工作习惯的科研人员来说,在荒凉的无人区中生存无疑是一项艰巨挑战,毕竟他们的体魄不如战士们那般强壮。别说无人区了,光是新疆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十分干旱,皮肤如果不涂油脂,经常会被干到开裂,如果是在阳光上晒书,猛烈的日照和干旱的天气可以直接把书晒到变黄变脆。无人区的条件可想而知有多么的困难。</p><p class="ql-block">59年前的今天,中国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和震惊世界的巨响,宣告了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p><p class="ql-block">国防科技高峰产生的不仅是冲破天际的烈焰云团更是国人用能力和志气攥成的拳头振奋了民族精神。有力地保卫了国家安全。为中国的大国地位打下最坚硬的基石!马兰人为了祖国的伟大事业,为了千千万万的国人的安全,为了后世的太平盛世。</p> <p class="ql-block">他们为了避免国家信息被泄露,平时交流的技术词汇,也都换成了敌人听不懂的暗语,“二八,二五六”代表的是第28号信箱中的第256号分箱。同样的“二八二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等等,都是特指对外唯一的。,在马兰基地旁边,又多出了一个马兰烈士陵园,这里沉睡着许许多多为“小皮球”开花成功而付出过生命的无名“马兰英雄”一直到了八九十年代,马兰基地的故事才渐渐被公开,因此当年毛阿敏在央视所唱的《马兰谣》实际上,就是为了纪念曾经为我国伟大事业做出过贡献的“马兰英雄”们</p> <p class="ql-block">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在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一份文件中,仿佛依然能听到邓稼先肯定的回答“为它死也值得!”</p><p class="ql-block">邓稼先没有犹豫,义无反顾接受了这一重任,成为中国原子弹研究工作理论设计负责人“做好了这件事情,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1986年7月29日</p><p class="ql-block">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享年62岁</p><p class="ql-block">在病逝12天前说 “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p><p class="ql-block">为了这一天,无数英雄与戈壁黄沙为伴</p><p class="ql-block">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如今已经过去了五十年,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消失,广袤的戈壁也回归了昔日的宁静。</p><p class="ql-block">马兰人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将永远铭刻在祖国和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兰基地也在悄然转变。从严格保密的军事禁区,逐渐转变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成为了展示中国核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场所,每年吸引众多参观者,让人们了解核事业发展历史和"马兰精神"。</p><p class="ql-block">"马兰精神"代表了中国科研人员不畏艰苦、默默奉献的精神。《马兰谣》和相关作品赞美了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无名英雄。马兰基地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激发了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这首童谣深情地表达了国家对这些科研工作者的感激,感谢他们在那个辉煌的年代中为国家付出了一生。</p><p class="ql-block">青年兴则中国兴,我们接过革命先辈们递来的社会发展接力棒,也要从这些榜样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为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中国在核技术和平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核能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比逐年提升,已达到15%</p><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核武器研发方面的艰辛与成就,也体现了当时参与这一伟大事业的科学家和建设者的奉献与牺牲精神。邓稼先等科学家隐姓埋名,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了近三十年,最终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美人鱼陈海丽老师,出生北京,从小学习音乐,深圳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深圳退休后开始写作,作品美雅文集百篇,深受朗诵群和美友群欢迎,好评和支持鼓励!</p> 后缀邀约我有一个中国梦/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