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乌龙潭公园

姚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2月16日清晨,我和当年在南京工作时的老同事在清凉山公园见面后,便走进清凉山东麓的南京乌龙潭公园。该景区被誉为“西城之冠”,是一座集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古典文化园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国时名为清水大塘、芙蓉池。晋代传说潭中有四处泉眼,终年喷涌不息。某年六月十九日,四条乌龙环绕泉眼戏水。以后,每年乌龙准时出现,乌龙潭由此而得名。若干年后四泉眼相继匿迹,乌龙也不再现,但美景仍存,一派诗情画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代乾元初,升州(今南京)颜真卿于此奏置放生池后,乌龙潭即以放生闻名,同时亦成为游览胜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清两代,达官显贵沿潭辟筑园林别墅,加之寺、祠、庵、堂相环,乌龙潭一带楼台鳞次栉比,一篇繁华景象。历史上若名的有朴园、寤园、曹织造园、随园等,太平天国以后逐渐荒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乌龙潭一带还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策源地之一。千百年来,乌龙潭先后汇集了颜真卿、茅元仪、方苞、曹雪芹、魏源、陶澍、吴敬梓、袁𣐀先贤名师,習下了传布久远的名言佳话。在这里,魏源筑居湖干草堂,闭门著书,终成巨作《海国图志》;在这里,精致童年生活润泽了曹雪芹的秦淮旧梦,曹织造园中的片段记忆化成永恒的《紅楼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9年,经过整治的乌龙潭公园正式对外开放。现公园占地面积7公顷,清幽典雅,潭岸亭台楼阁错落,花木挟疏,以咫尺山水容纳多处人文景观取胜,是南京文化性旅游景点中的“西域明珠”。</b></p> 清  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末清初桂树桩,因其花色金黄,亦名金桂。据测定,距今约有400年历史。每年两度开花,香气逼人。原树桩已腐,该树为后萌发新枝。为南京市古名木保护树木。</b></p> 镇潭神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潭神石又名“湖石”、颜色青灰,石高5.55米,重5吨有余,其势俊俏峭拔,巍然屹立,犹如一尊观世音菩萨,镇守着乌龙潭。</b></p> 魏源故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魏源塑像。魏源系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在此撰有《圣武记》等多部著作,尤以《海国图志》对近代的影响最为久远,其“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政治主张,称中华民族主张改革开放的先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魏源故居,又称“小卷阿”,是魏源晚年著书立说的重要场所。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在龙蟠里东侧购地造屋,初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小卷阿”原有三进房屋,建筑面积582平方米,具有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魏源去世后,其子魏耆及其夫人汪氏居住于此。同治三年(1864年),洪秀全的王妃熊氏曾在此被收留,并在“普渡庵”修行。新中国成立后,魏源曾孙女魏昭、魏韬姊妹居住于此。1992年,南京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见证了魏源的晚年生活和思想历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门紧闭,外观。</b></p> 颜鲁公祠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颜鲁公祠是为纪念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而建。颜鲁公祠始建于唐朝元和年间,初名放生庵,是百姓为纪念颜真卿首倡置放生池一事所兴建。清朝同治年间,江宁知府涂宗瀛在放生庵旧址始建颜鲁公祠,因颜真卿曾封鲁郡公,故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颜鲁公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按清代格局复加修缮,现存建筑为砖木结构。现颜鲁公祠占地1800多平方米,除大殿、配殿、东西厢房和八字墙等均按历史原貌修作一新外,还新建了门楼、放生井亭和山廊等建筑,并在此基础上兴建了颜真卿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祠内有大殿、配殿、东西厢房等建筑2进12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整体为青砖小瓦,呈现出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清静幽雅,翰墨流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颜真卿纪念馆基本陈列,分为“世代簪缨、儒雅传承”、“才兼文武,忠义凛然”,“大唐书圣、“筋骨雄浑”,“建祠放生、泽被后世”、“勒石铭碑、以志将来”等五个部分。反映了颜氏家族、颜真卿生平、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以及颜鲁公祠的历史沿革和保护利用。陈列在馆内的文史资料、实物、碑帖、拓片较为详尽地介绍颜真卿的生平、仕途政绩和突出的书法艺术,可谓“瀚墨见精神、两间三块帖,勋名垂竹帛、千古一清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馆内颜真卿塑像。颜真卿(公元709—785),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祖籍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诸满村),字清臣,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颜真卿出生于世代簪缨的琅琊颜氏家族,颜氏在历史上名臣硕儒辈出,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颇具影响的名门大族之一。颜氏谱牒记载,颜氏始祖为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居于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颜回以下,颜氏家族谨守儒家忠孝仁义之道,精研经史与文字训诂、音韵治学,人才辈出,子孙多以名德学业或著述文翰而名留青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值得一提的是,颜氏家族与南京有着深厚渊源。六朝时期颜氏家族墓地就在南京北郊的老虎山南麓。目前已发现了颜含的儿子颜谦、颜约,孙子颜綝等人的多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珍资文物。</b></p> 放生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乌龙潭系唐颜鲁公所辟的最大的放生池。后人在潭畔建放生庵纪念鲁公。现放生庵为1989年8月重建,“放生庵”三字的汉白玉条石,系原放生庵的珍贵遗物。庵内正中石刻鲁公画像,依鲁公后人所做画像绘制,两侧配以“临江带郭利开清泽,阵表放生德被群鳞”楹联一副,为鲁人邵树文所书。此庵面积虽小,但寄托了后人对鲁公缅怀之情。</b></p> 文化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乌龙潭畔,目光被那道别具一格的文化墙所吸引。据考证,乌龙潭早期历史文化名人聚居较多,很多故居已不能复建,故做文化墙展示。墙长约60余米,腾飞的乌龙身上承载着历史故事及人物造型。我沿着文化墙缓缓前行,如同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历史的长河在眼前徐徐展开。</b></p> 举天下为放生池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颜真卿(709-785)唐代著名书法家,世称颜鲁公,曾任升州刺史,进献《乞御书题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建议设放生池81处,在乌龙潭辟放生池,亲书《天下放生池牌铭》。</b></p> 三游乌龙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谭元春(1586-1637)明末著名文学家,与钟惺等同为“竞陵派”创始人。文风幽深狐峭,居乌龙潭畔,著有《初游)、《再游》、《三游乌龙潭记》等。</b></p> 藏书情缘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虞稷 (1629-1691)著名藏书家。嗜书成磁癖,博览群书,被藏书名家丁雄飞视为知己,约定每月互访,质疑问难,书林传为美谈。</b></p> 御赐教忠祠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方苞(1668-1749)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创始人。历官康、维雍、乾三朝,后归隐江宁,在乌龙潭畔筑庐以居。教子课徒。</b></p> 吟啸清凉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吴敬梓(1701-1754)清代著名小说家、居金陵21年,死后葬于清凉山北麓。所著《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b></p> 少年初识愁滋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雪芹(1715-1763)出身名门,祖上迁居江宁,乌龙潭一带曾是曹家的花园。曹家被抄后冷眼观人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石头记》。</b></p> 随园老人话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袁枚(1716-1797)为文坛盟主。父亡后辞官养母,购隋氏废园为“随园”居住近50年,世称“随园先生”,著有《随园诗话》等。</b></p> 月夜巧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陶澍(1779-1839)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职;魏源(1794-1857)晚清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陶澍与魏源在龙蟠里比邻而居,过从甚密。一晚,两人潭上赏月,陶曰:“乌龙美景 秀色可餐”,魏对“有此妙处 何必西湖”,乌龙潭自此得“小西湖”之名。</b></p> 薛庐课徒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薛时雨(1818-1885)晚号桑根老农。辞官后主讲惜阴书院等,在乌龙潭筑“薛庐”,课徒授业,卒于南京,有《藤香馆集》遗世。</b></p> 图书馆之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缪荃孙(1844-1919)晚号乙风老人,知名学者、目录学家。一生撰、编、校、刻书籍甚多,担任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监督,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一个南京人,沿着这道文化墙一路走来,心中满是自豪。这些先贤名师在南京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智慧、才华和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南京的历史天空。这道文化墙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激励,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优秀品质,让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b></p> 宛在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亭为2007年复建,初建何年已无从考证。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杭州知府薛时雨卸任来宁,卜局潭畔,在此旧亭处重建新亭,双层重檐,六角飞舞,曰“宛在亭”,取《诗经.秦风.兼顶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之意。亭匾为当代书画家萧平所题,亭上楹联“鱼跃清波澈,莺啼众绿深”为明末清初书画家龚贤所撰。</b></p> 书画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书画楼常作为艺术展览场地,举办各类书画展览,为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书画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欣赏、学习,提升了大众的艺术鉴赏水平。</b></p> 龙游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出使东吴,曾在乌龙潭下马登高,察看山川形势,发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的惊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诸葛亮在此饮马,原此处有竖石马一尊祀之,后人为纪念这一史实,于2007年新建龙游亭,取诸葛亮号卧龙,以纪念其至此一游之意。龙游亭的楹联“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点明了此亭与诸葛亮的关联,也体现了诸葛亮的高尚志向与忠诚老臣之心。</b></p> 曹雪芹塑像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雪芹汉白玉塑像。曹雪芹身着长袍,坐在大石头上,手持文卷,双目若有所思地正视前方,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气宇轩昂,饱含文豪神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其著作《红楼梦》具有深远影响。曹雪芹的童年曾在此度过,乌龙潭的山水、人文,都成为他创作《红楼梦》的灵感源泉。塑像的建立是对他的纪念与致敬,让人们能缅怀这位文学巨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塑像是红楼文化的象征,吸引众多红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对传播红楼文化、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有积极作用。</b></p> 曹雪芹纪念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记载,乌龙潭公园南侧为随园的前身,是曹雪芹家园的一角。1983年,南京召开纪念曹雪芹逝世220周年学术讨论会,与会者倡议在南京大行宫建立曹雪芹纪念馆,后因多种原因未能如愿。在江苏省红学界人士推动下,乌龙潭公园管理处自筹资金、自谋用地,于1997年9月建成曹雪芹纪念馆并对外免费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雪芹塑像南侧就是曹雪芹纪念馆。今天纪念馆大门紧闭,不知何故,未开放。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乌龙潭公园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b></p> 大观园故址一角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乌龙潭公园曹雪芹纪念馆的门口立着“大观园故址一角”纪念碑,碑的后面刻着《大观园故址一角小记》,落款“严中葵未中秋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乌龙潭一带曾是曹雪芹家的花园,曹雪芹曾在此生活,《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以此为雏形。有说法认为曹家花园范围较大,从广州路的南京大学校区、南师大随园校区,到五台山、江苏省人民医院、乌龙潭公园,都曾是其花园一部分。我小时候的家就住在广州路的随园山上,哈哈,我这么喜欢文学,是否也沾了点曹雪芹大家的灵气。</b></p> 沁芳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沁芳桥位于曹雪芹塑像旁,系一复桥,桥长近10米,宽2米,花岗岩铺面,是一座充满红楼文化韵味的桥梁。“沁芳”二字取自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原著中,沁芳桥是大观园中重要的景观之一,处于贾宝玉的怡红院和林黛玉的潇湘馆之间,是园内出入必经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乌龙潭的沁芳桥是对曹雪芹及其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一种纪念与致敬。乌龙潭公园将《红楼梦》中的元素融入到现实景观中,使游客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之中,让游客在这里感受曹雪芹创作时的灵感源泉,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红楼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魅力。</b></p> 碑刻大观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乌龙潭悠然漫步,清风轻拂面庞,带来湖水的丝丝凉意,就在不经意间,雪白的墙上一个碑刻的大观园蓦然映入眼帘,刹那间,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拉扯着时光的丝线,将人拽入往昔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碑刻的大观园,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气息,其上镌刻的大观园院景细腻入微,每一处线条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b></p> 藕香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藕香榭取自《红楼梦》大观园中重要景点。廊檐燕翼飞展,外貌气势轩昂,结构精巧,疏朗得宜。藕香榭是全园最佳的赏景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藕香榭是史湘云开海棠社、设螃蟹宴的场所,南京乌龙潭公园的藕香榭以此为蓝本,承载着红楼文化内涵,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书中人物在此吟诗作对、宴饮游乐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藕香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借景、障景等手法的运用,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巧妙融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具有较高的园林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b></p> 紫菱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眺望远方的紫菱洲。紫菱洲系潭内一半岛,岛内以植物造景为主,不大的面积汇集了垂柳、榉树、桂花等十余种观赏树木。与花台、树池、长廊为一体,为市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紫菱洲”之名源于《红楼梦》,乌龙潭公园在此营造了与《红楼梦》相关的景观氛围,紫菱洲便是其中之一,让人联想到小说中贾府二小姐贾迎春居住的紫菱洲。</b></p> 红楼文化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曹雪芹纪念馆的一侧,隐匿着一个别具韵味的小山坡,静静镶嵌在这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土地上。沿着蜿蜒曲折的台阶缓缓往上攀爬,绿植郁郁葱葱,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坡顶上一块巍峨的巨石赫然矗立在眼前,上面刻有“石头记”三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字体刚劲有力,熠熠生辉,仿佛燃烧的火焰,瞬间点燃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红楼梦》这部千古巨著的无限遐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头记》作为《红楼梦》的原名,承载着这部作品最初的灵魂与构想。巨石上这三个字,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镌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彰显,它以最直观的方式,突出了这座公园与《红楼梦》之间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每一个路过的游客,都会被这三个字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沉浸在对这部文学巨著的思索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环顾坡上,花木扶疏,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图。在这片迷人的景色中,有两座与红楼文化紧密相关的塑像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宝玉与黛玉共读《西厢记》的塑像,宝玉和黛玉并肩而坐,神情专注地翻阅着手中的书卷。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对彼此的欣赏与爱慕,以及对书中美好爱情的向往。那细腻的表情、生动的姿态,仿佛将书中的经典场景真实地还原在了眼前,让人不禁为他们纯真的感情所动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座则是宝钗扑蝶塑像。薛宝钗手持团扇,身姿轻盈地追逐着蝴蝶。她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俏皮,衣袂飘飘,仿佛要随着蝴蝶一同飞舞。这座塑像将宝钗的端庄秀丽与少女的活泼灵动完美融合,展现出了她复杂而多面的性格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古朴典雅的塑像,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充满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的独特空间。游客们漫步其间,既能欣赏到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色,感受阳光、花草、树木带来的惬意与舒适;又能在塑像的引领下,深入探寻红楼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那段跌宕起伏的家族传奇和细腻动人的情感世界。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文化共融,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b></p> 乌龙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乌龙桥横跨在清澈的乌龙潭上,是公园内的一处重要景观。相传最早建于晋代,其后复建多次,现乌龙桥建于2007年。“乌龙桥”三字为包拯三十代嫡孙包胜利所题。桥体为单拱,以青色花岗岩镶贴,线条流畅,既有乌龙腾飞初跃之势,又寓乌龙衔接两岸,变沟壑为通衢,造福人民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乌龙桥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乌龙潭公园的其他景观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为研究南京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b></p> 乌龙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乌龙壁上镌刻着明谭元春撰写的《三游乌龙潭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谭元春(1586—1637)宇友夏,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明代文学家,竟陵派刨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竟陵派,为中国明朝晚期小品文代表流派之一,为万历中叶后文学思想主流,影响至清初。谭元春客居金陵时,在乌龙潭畔筑室曰“归岳堂”,与好友同游鸟龙潭,交撰有《三游乌龙潭记》一文。文中描述作者与一班好友三游乌龙潭之经过,先写山林与潭水相接的幽深境界,继而写晚霞映潭和月色照潭的奇妙景色,可以说逐层点染,极写乌龙潭晴日间多姿多彩之美。</b></p> 中国象棋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象棋桥是乌龙潭公园的一大特色景观,建于2000年,长13.65米,宽12.09米,由花岗岩石料建造,桥面摆放着7枚直径1米、厚0.33米、重680公斤的中国象棋棋子,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中国象棋为桥面的景观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乌龙潭自清初便是“老南京”下棋、揽胜的风景佳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曾描写“大老官”们在此下棋揽胜的趣事。该桥的建造旨在弘扬民族象棋文化。2001年7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最大的景观象棋、棋盘、中国象棋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家就在广州路随园的小山坡上,那一方小小的天地,承载了我童年最纯真的时光,而乌龙潭,则像一位亲切的老友,静静伫立在不远处,与我儿时生活紧紧相连。闲暇时分,父母经常会带我前往乌龙潭漫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年过古稀。生活的忙碌和居住地的变迁,让我渐渐疏远了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地方,不知不觉间,竟已有三十多年未曾踏入乌龙潭,今日,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的画面已有了许多不同。曾经略显简陋的小径如今已铺上了平整的石板,新建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园区各处,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别具一格的文化墙上承载着乌龙潭厚重的历史故事以及一个个鲜活的古人造型,他们的才情与智慧穿越时空,与我在此相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乌龙潭承载的不仅仅是我儿时的记忆,更是对父母深深的怀念。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变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古人的足迹虽已远去,但他们的文化与精神却永远留存在这里。乌龙潭,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解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