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年木棉红,岁岁寄相思,又是一年云南边境区域,木棉花盛开的时节了。</p><p class="ql-block"> 说好去年2月17日,去云南省河口水头烈士陵园,祭奠对越作战中牺牲的战友,由于烈士陵园整体封闭修缮等原因,战友们筹备很久的祭奠活动搁置了。这些年到云南边境区域的烈士陵园扫墓或是祭奠活动,对这些参战老兵和烈士家属来说,已经是多次了,尽管每一次去都不容易,我们却会继续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与同籍入伍的战友、烈士家属及爱心人士,来到云南省河口水头烈士陵园,祭奠在1979年对“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战友。按照行程安排,我们还要到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和云南省马关仁和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每逢作战的纪念日,他们就会像候鸟迁徙一样,千里迢迢集结到这里,看看并肩作战牺牲的兄弟,缅怀为国捐躯的战友,纪念属于他们的昨天。</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走进这些穿着老式军服的老兵队伍中,也许你会更多的去了解和认知他们的昨天,或许会让你读到他们平静人生里的不平凡,为他们军旅人生里的一个个故事所动容;或许你不会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但我相信你会记住,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兵!</p> <p class="ql-block"> 河口水头烈士陵园的祭奠活动结束后,我们又来到河口大南溪、蚂蝗堡边境区域,寻找当年部队战前训练和出征的地点,由于时间的久远和地形地貌的改变,有些地点已找不到了,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区域,还是留下些遗憾,也想到很多作战前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在美篇“红星闪耀岁月”的栏目里,我写过一篇“静静的南溪河”的回顾,记录了我们连队作战前训练、生活及战前思想教育的一些往事,或者说是我们一段人生成长的感怀。在战争的环境里,这段成长的感怀,对每一个参战的军人来说,是一种深刻又复杂的生命和情感的切身体验。譬如说,战场上你将要去面对生与死的勇气,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战友间的相互依赖等等,多种现实的存在。这种感怀不仅让他们,树立为祖国而战的信念和无畏的战斗精神,也让他们在后来的人生的路上,更加珍惜和感恩人生成长的奠定……今天再回头想想,还是感慨甚多。</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原14军40师119团2营出征前誓师大会的现场。时间,1979年2月15日下午3时;地点,云南省河口县蚂蝗堡,这里离中越边境线,就一河之隔。</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过去了,再回眸照片背后的故事,时过的心情仍然此起彼伏,霎时间有一种由然而生的荣耀与怀念。作为一个时代的军人,能为国家奉献青春热血,与战争中的流血牺牲,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自豪与骄傲的事。而回望那场远去的战争,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拥有与珍惜外,更多的记忆则是战场上的悲壮与惨烈,也让我们记住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17日拂晓,对越作战全面打响。原119团第一阶段的首战任务,分别是穿插和攻击到越南老街市侧翼,控制越南北部7号、8号战略公路,切断驻守老街越军的退路,与正面主攻的原118团合围,全歼老街地区越军守敌。</p><p class="ql-block"> 原119团3营为主攻营,3营7连的战斗任务是,攻击占领越军控制的17号高地,17号高地是控制通往越南老街市战略公路的高地之一。由于是此高地的重要性,双方的战斗打的异常激烈,7连的几名战士,在攻击战斗中牺牲在越军17号高地的战壕前沿,我同籍入伍的战友常子发,也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当天的战斗,7连的官兵伤亡甚多。</p><p class="ql-block"> 担负主攻任务的3营,各连队也有部分战斗减员。3营副营长边子焜、7连副指导员田云翔等,都先后身负重伤,攻击战斗一片惨烈。</p> <p class="ql-block"> 原119团3营营长张世彪指挥作战时,被炮弹弹片击中胸膛,弹片打穿肺部负伤,一头栽倒在地上。3营部通讯排长杨松高,也顾不上自己负伤,冒着越军炮火背起营长张世彪,连爬带跑把他送下阵地抢救。张世彪营长,因战场上留下的伤病复发,2011年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去世。</p> <p class="ql-block"> 原119团3营8连,在攻击越军的330高地时,全连的战斗同样异常激烈,也有战友牺牲和负伤,但他们还是顽强地战斗着。</p><p class="ql-block"> 譬如,8连队卫生员谭宝良,战斗中头部被弹片划伤,简单的包扎处理后,却仍然坚守在阵地上。8连连长周国斌,叫他撤下阵地去,他坚决不肯退下,说自已是卫生员,还要在阵地上救护其他的伤员。因为流血过多,脸色苍白,他仍然与战友一道快速挖好战壕,累的全身无力,便半躺着握紧手榴弹,准备抗击越军的反扑。此照片和事迹,曾在“解放军报”上刊登。</p> <p class="ql-block"> 这是配属原119团3营的民兵,他们是云南省马关县的农村青年和云南省河口县橡胶农场的职工。</p><p class="ql-block"> 有战斗就会有流血牺牲,他们冒着越军炮火,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一趟又一趟往返运送伤员、烈士和给部队补充弹药。中越北部边境属亚热丛林地带,草深林密没有什么路,他们就在树丛棘刺中边开路边走,衣服裤子都被划破了,手上脚上留下被划破的伤痕,还要在防备越军的袭击中前行,不幸的是几位民兵兄弟,在运送伤员和烈士的途中光荣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几张照片及解图说明,是原于原119团政治处宣传干事王达众战友,在他的一篇“我的兄弟我的团”文章里的记载,真实的记录了战场上的一些战斗情况。一个个战斗故事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战场上战友之间的情谊,战斗的残酷与血腥,军人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凯旋门下走过的参战民兵队伍,他们一样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同样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英雄群体。</p><p class="ql-block"> 其实,从战场上活着下来的人,再回忆战场上的种种经历时,是一件很虐心的事,却又是一件不可回避的事。因为你经历了,有些记忆是想抹都抹不掉的,这也是与参战的战友一起交谈时,同样的感受。而每到这些特别的日子,又会让你想起战场上的一些人或事,这也是让我们最不愿意去面对的,因为那个年龄段,那种战场经历,你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和残酷血腥,战争能让存在瞬间消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拆除原烈士陵园大门后,重新建造的云南省河口县水头烈士陵园大门,庄严肃立,气势恢宏,抬头仰望时有一种对英烈、对生命的敬畏。大门右侧一幅大形岩石浮雕,概括了在河口清剿土匪、自卫还击、強边国防的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 镌刻在大理石墙上,“历史没有如果,战争为了和平”的字样,是原14军政委陈培忠将军的提词。它再一次次地告诫人们,天下虽安,勿忘英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p> <p class="ql-block">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是时代更迭,还是岁月流逝,英雄的精神依然如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用生命谱写的历史华章,用鲜血铸就的传奇故事,像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将永远指引我们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旨在回顾战争、缅怀英烈,寄托对他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也告戒人们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懂得感念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感念幸福生活的今天,是无数英烈和先辈们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更应该懂得去记住他们,去珍惜岁月的静好。</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云南省河口县水头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358名烈士。</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来到这里,面对这些牺牲的战友,内心都很沉重,会给我们留下一些思考和话题。今天再说说,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话题。其实,这些年也有很多人,一直用行动在赓续着这种精神和内涵的执着,也包括今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持续十年的中越边境战争,虽然过去了几十年,时间并没有让经历者,淡忘那些曾经的人和事。却始终有这样一些些人,在为一种精神而执着,他们坚持不懈地去做认为应该做的事。就像臧雷、史光柱、蔡朝东、胡国桥等等和他们的榜样战斗英雄张大权烈士一样,没有丢了榜样人物的精神内核,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和弘扬“老山精神”的路上,初心不改,承诺不变,一直努力地向前走着,他们用行动、用真情,持之以恒地为战友为烈属,做一件件有意义的事,践行着他们曾经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个靠信仰活着的人,他双目失明,大半生都在黑暗中度过,却把光与温暖带给了别人。他说,“四十年前,当祖国需要我们奔赴前线,承诺国家安全的同时,也与战友相互承诺,活下来的人,要替死去的人尽孝,多年来,我们义无反顾,这是情怀和初心使然”。这是一级战斗英雄,伤残军人史光柱,在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上的一段讲话。2024年12月,他回到云南省马龙县老家,也不忘记去探望,在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作战中,英勇牺牲战友林传荣烈士的父母。临别时紧紧握住烈士父母的手,“我还是很想念您们的,是亲人,不是外人”,这场景让人泪目。</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过去,他或者说更多的人,一直在思想文化和慈善公益的阵地上战斗着,去聚力民族复兴,抒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在这种情怀和初心使然的责任与精神鞭策下,他们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承诺,你为国尽忠,我为你尽孝,至始至终去为牺牲的烈士扫墓,去抚慰烈士的父母,去关怀伤残的老兵,去关心救助困难战友等等,做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事,给烈士父母和老兵带去了温暖。</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样的人或是事很多,这里我们只是例举,他们其中的一二个事例。</p> <p class="ql-block"> 譬如,参战老兵安振江,原11军31师93团某连卫生员,1984年4月30日,参加了中越边境者阴山拔点作战,几年后退役回到地方工作。他没有忘记战场上,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退休后坚持不懈地到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行走于云南、广西边境区域的16座烈士陵园,义务为2千多位烈士墓碑张贴遗照。常常去探望烈士父母和伤残战友,替牺牲的战友尽孝,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一切已融入了他40年的真挚情感。</p><p class="ql-block"> 他年积月累的坚持着,去为烈属和老兵做一件件有意义的事,从不图回报和掌声。始终有一种战场余生不了情,不懈的用行动、用真情,诠释了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和战友的生死情义。</p> <p class="ql-block"> 既然是有意义故事,总要有人去讲,也有人去听,期望听故事的人,成为讲故事的人,而讲故事的人,成了故事中的人。像臧雷、史光柱、蔡朝东、胡国桥等等,这些讲故事的人,虽说他们中有的已年过古稀,却生生不已,足迹则遍及天南地北;虽然他们是国家的功臣,却放下荣誉,身份则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志愿者。他们却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垂范行动中,不辞辛苦地到学校、到军营、到企业或是到机关去,以切身经历的一次次演讲,带来了一种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并已蔚然成风。</p><p class="ql-block"> 再譬如,一等功臣,伤残军人胡国桥,2024年5月开始,在哈尔滨博能集团开展的“英雄,您好!”活动中,亲临并历行半年多来,拖着残疾的身体,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致敬并帮抚以参战老兵为主的优抚对象,已达到2万余人。他们在“英雄,您好!”的活动中,他和团队的精神,让老兵和参与者倍受感动,使大家在社会道德的实践里,树立了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世界观,正确人生观,也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起到了推动与崇尚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也许或希望,从今往后,当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年轻人,他们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会敬重身边那些年过古稀,却仍然执念的老兵,他们曾是为国家浴血沙场的军人。会在心中想到和感激,现在和平幸福生活的背后,曾有着一代代军人的奉献和牺牲,会去感念和平幸福生活的珍贵,去感恩烈士陵园里的英雄,感恩曾经穿越过战火硝烟的军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