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9年的春天,北京的风还带着些许料峭和寒意,李援朝就告别了熟悉的北京胡同四合院,登上了前往山西的列车。他和一群知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揣着懵懂与憧憬,奔赴那片黄土地,开启了艰难苦涩的知青生涯。</p><p class="ql-block">几经辗转,历时两天多的时间,李援朝和几十名同学来到了吕梁地区偏远又闭塞的冯家沟大队,他们五名男知青和两名女知青被分派在了冯家沟三队插队落户,</p> <p class="ql-block">冯家沟地处黄河沿岸,黄河对岸就是陕西省地界。冯家沟虽然地处黄河沿岸,可那里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耕地多为坡地,乡亲们的生活都不富裕。李援朝他们七名北京知青来冯家沟三队插队落户,冯玉坤队长安排两名女知青临时借住在社员赵明德家,五名男知青临时住在了队里的一孔土窑里,并安排一位婆姨临时帮他们做饭。</p><p class="ql-block">赵明德大叔当年不到四十岁,他家四口人,两个女子,没有男娃。大女子叫赵槐花,当年十六岁。二女子叫赵枣花,当年十三岁,那两名女知青就和赵大叔家的两个女子住在一孔土窑里,睡在一路土炕上。帮知青们做饭的就是赵大叔的婆姨,知青们都喊她赵婶。</p> <p class="ql-block">吕梁地区的早春还有些寒冷,漫山遍野都是光秃秃的一片,除了村口的那几棵柿子树,村子周边基本没有树木,村子里倒是有一些槐树和榆树,但也不多。最多的是枣树,家家院子里或院门外基本都有一两棵枣树。</p> <p class="ql-block">刚开始,是赵婶天天到队部来帮知青们做饭,借住在赵婶家的两名女知青也到队部来和男知青一起吃饭。过了一段时间,赵槐花就替她妈来给知青们做饭了。别看赵槐花和知青们的年龄差不多,可她能挑水会烧火,和面蒸窝窝贴饼子也不在话下,还会炖菜熬糊糊,知青们都说,赵槐花炖的洋芋酸菜,比赵婶炖的还好吃。</p> <p class="ql-block">初到农村,李援朝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他睡不惯土炕,吃了地瓜面窝窝头就烧心。第一次出工往山上送粪,他的肩膀就压肿了,晚上睡觉都火辣辣的疼。第二天回来吃晌午饭时,赵槐花看李援朝一手拿着两个土筐,一手拿着扁担,觉得好奇,就问他:“援朝哥,你咋用手拿着土筐和扁担呀,还是挑在肩上省力气嘛。”“我的肩膀压肿了,用手拿着扁担,让肩膀休息一下。”李援朝不好意思地说道。</p> <p class="ql-block">知青们吃午饭的时候,赵槐花跑回了家,一会就拿来了一个棉垫肩。午后知青们出工劳动的时候,赵槐花把棉垫肩递给李援朝说:“援朝哥,这个是我的棉垫肩,担粪时你把它垫在肩膀上就不硌肩哩。这个小了一点,赶明让我妈给你缝一个大的。”</p><p class="ql-block">李援朝接过赵槐花递过来的棉垫肩戴在肩膀上,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声谢谢,就出工劳动去了。</p><p class="ql-block">还别说,肩膀上垫上这个棉垫,感觉好了很多,扁担不那么硌肩了,肩膀也不那么疼了。这个时候李援朝才发现,在赵大叔家借住了那两名女知青,肩膀上都戴着棉垫肩。</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吃罢早饭出工劳动的时候,赵槐花把一个大一点的棉垫肩送给了李援朝,笑着说:“我妈夜里给你缝的,用的是旧布旧棉絮,比我那个厚实,你戴上试试,看合不合适。”</p><p class="ql-block">李援朝刚接过赵槐花递过来的棉垫肩,还没来得及说一声谢谢,手里的棉垫肩就被他同学王成刚抢走了。赵槐花看他有些尴尬,就笑着说:“木(没)事,没事,赶明让我妈再给你缝一个,家里还有一些旧布和旧棉絮哩。”</p><p class="ql-block">赵槐花果然说话算话,又送给了李援朝一个棉垫肩。李援朝原本想把她的那个棉垫肩还给她,她却笑着说:“给旁人戴吧,我的肩膀不像你们北京知青的肩膀娇贵。”</p> <p class="ql-block">忙完了春耕春播,趁着麦收前的那段空闲,冯队长带领社员们给知青们打了新窑,窑里垒砌了土炕和灶台,置办齐生活用品后,知青们就搬了新家,那两名女同学也不在赵大叔家借住了,大家都搬到新成立的知青点一起吃住了。</p><p class="ql-block">麦收开始以后,赵槐花也要上山收麦子,队长就不让她帮知青们做饭了。在生产劳动中,赵槐花也经常帮助李援朝,帮他拔麦子,教他打腰子(用麦秆拧成绳捆麦个子),她的年龄还不如李援朝大,反倒像个大姐姐一样关照他,令他感动的同时也令他自愧弗如。</p> <p class="ql-block">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援朝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也对赵槐花产生了好感。出工劳动时,他和赵槐花一起在田间劳作,田间地头歇歇时,也教赵槐花学习识字认字。不出工劳动的时候,赵槐花就帮他洗衣服,有时也到村口的那几棵柿子下聊天。赵槐花会给李援朝讲村子里的趣事,讲她小时候爬树掏鸟窝,不小心摔下来的糗事;李援朝则会给秀儿讲北京的繁华,讲故宫的宏伟,讲王府井的热闹。在彼此的分享中,两颗心越靠越近。</p> <p class="ql-block">每到柿子成熟的季节,村口那几棵柿子树都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冯队长就会安排几名会爬树的年轻后生去摘柿子,分给社员们。因为赵槐花也会爬树,她也会和后生们一起去摘柿子。这个时候,知青们就会等候在柿子树下,接住树上摘下来的柿子,一个人在树上摘柿子,一个人在树下接柿子,两个人为一组。李援朝和赵槐花一组,他俩配合得很默契。</p> <p class="ql-block">劳作之余或晚饭的时间,李援朝和赵槐花常到柿子树下说话拉话,两颗年轻的心慢慢擦出了爱的火花。有一天,李援朝轻轻拉住了赵槐花的手,含情脉脉地说:“槐花,你真美,我想一辈子和你在一起。”“援朝哥,我怕你也会招工进城,到时你不会不要我吧……”“你放心,这辈子我只爱你一个,一辈子都和你在一起。”李援朝紧紧拉着赵槐花的手,在皎洁的月光下,在柿子树下发下了爱情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很快,村子里就有了传言,说李援朝和赵槐花恋爱了,有人还说看见他俩在柿子树下亲嘴了,还有更难听的。不论村里人怎么说,赵槐花也不反驳,因为她对李援朝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李援朝已经在柿子树下发下了爱的誓言,她相信李援朝说的是真心话。</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有些事情不一定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1974年秋天,冯家沟得到了一个推荐上大学(工农兵学员)的名额,李援朝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扎实的基础知识,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并顺利通过了文化课考试,他成了全公社第一个被推荐上大学的幸运儿。这个时候,李援朝的内心五味杂陈。一方面,他渴望回到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圆自己的大学梦;另一方面,他舍不得淳朴善良又漂亮的赵槐花,舍不得这片已经让他产生深厚感情的黄土地。</p> <p class="ql-block">李援朝轻轻吻了赵槐花,嘴里是咸咸的味道,那是两个人的泪水混合在一起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李援朝实在是没有什么礼物送给赵槐花,他把自己那个心爱的军用挎包和一顶没舍得戴过几次的军帽送给了赵槐花,赵槐花把李援朝送给她的军帽戴在头上,哭着跑回了家。</p> <p class="ql-block">离开冯家沟那天,村子里的乡亲们都来为李援朝送行。赵槐花站在人群中,远远地看着李援朝,眼中满是泪水。李援朝也看到了人群中的赵槐花,他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痛。</p> <p class="ql-block">回到北京后,李援朝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他努力学习,想要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时刻惦记着赵槐花。他经常给她写信,信中倾诉着自己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赵槐花只给李援朝回过一封信,她说让他忘了她。</p> <p class="ql-block">过了不久,李援朝又接到了赵槐花的一封来信,赵槐花说她已经嫁人了,嫁给了大队会计家的二小子。那一刻,李援朝肝肠寸断,痛不欲生。</p><p class="ql-block">在大学期间,李援朝结识了一位名叫林悦的女生。林悦和李援朝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他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渐渐地,两个人互生好感,林悦主动向李援朝发起了爱的攻势。</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后,李援朝留校任教,后来他到山西太原开学术交流会,借机去了冯家沟,看望了乡亲们。赵槐花确实在多年前就嫁给了大队会计家的二小子,生活得很快乐。</p> <p class="ql-block">离开冯家沟的时候,李援朝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了好久。那几棵柿子树依然枝繁叶茂,可惜当年的那份纯真和美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曾经发下的爱情誓言,也已随风飘远,剩下的只是愧疚和心酸。他只能默默祝福赵槐花,愿她幸福快乐,直到永远。</p><p class="ql-block">多年后,李援朝已经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他和林悦好事多磨,到了三十六岁才结婚生子,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时光匆匆,日月如梭,几十年时间似乎就在转眼间。每当回忆起当年在冯家沟插队落户的那段时光,李援朝心里就感慨万千。那段知青岁月,那片黄土地,还有柿子树下的那个漂亮女子,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深处,成为他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