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阳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2178523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阳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出生于1956年10月,一个朴实无华的工人家庭之中。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七周年,时值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举国上下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高潮之中。也正是那个历史时期我成为了“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茁壮成长。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春,走向中年直到花甲之年退休,都与共和国的历程紧密相连,每一步都与祖国密不可分,共同经历了诸多历史的波折与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孩提时代,就留下了朦胧中的一段经历,幼年时期的“烙印”。其一就是“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虽然年幼,但父辈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人们洋溢着的建设热情,依然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点滴。其二是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那段日子里,粮食短缺、生活艰辛,我亲眼目睹了家人和邻居们为生存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们都是吃饭在职工食堂集中供应的,一天一户一盆面糊糊……。有一次饿的我用药丸充饥,这些经历,让我从小就懂得了珍惜和感恩,也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顽强的生存了下来。我们这一代人在祖国一穷二白的岁月里,在幼小的心灵中立下了建设祖国的志愿,用柔弱的肩头和勤奋的双手,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有了这种理想和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童年依然过得很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七岁的我到了上学的年龄,踏入了校园,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西关小学成了我的小学母校,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是班干部,每次考试全部是满分,99分都是失败。同时学会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歌《社会主义好》 ,体验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后来又学会了《上学歌》,这二首歌伴随着我的成长。然而,小学四年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学习生活。学校停课,我们这一代人被卷入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之中。我成为了“红小兵”,往事历历在目,真不愿意再回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地质勘探队员,长春地质学校第一期学员。有一首《勘探队员之歌》就是为他们那代人谱写的《勘探队员之歌》不仅是对地质勘探队员辛勤工作的赞美,也是对他们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父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跟着转战南北,没有想到的是在1966年响应党的号召,在“三线建设”中支援山西的地质找矿,父辈们举家搬迁到了山西。我们家是1969从河北唐山开平搬到了山西侯马。小的时候父辈从东北迁到河北,把我留在了老家沈阳。这次随迁心情难以接受,但也无法抗拒,搬迁结束,在子弟学校继续上学,停课与山西学制的不统一,又从5年级开始学起,执行七年制教育到72年底初中毕业,那个年代是七年制。子弟学校没有高中,那时的我们很少和地方接触,我们有自己的商店、学校、澡堂、卫生院,我们单位是县团级级别,当时侯马还是个镇。我参加了侯马市的中考,成为了二年制侯马唯一的一所中学~侯马中学的学生。74年底高中毕业,无所事事,没有学上,也没有招工的地方。于是到街道办事处,找了个临时工,每天和泥、搬砖、弄瓦,在建筑队当小工,一天1.32元的收入。再后来跟着单位出野外摆脚架,测量跑尺,直到地质系统75年底大招工,说明一点,上山下乡那会儿,我有二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在外地工作了,我属于父母身边没人照顾留城的,而没有插队下乡。但我随单位参加了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欢送同学们到下乡插队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深冬时节,我参加了工作,走向了社会,标志着我长大了!成了一名光荣的地质队员。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与探索未知的坚定信念,踏上了地质勘探的征途。在那个条件艰苦、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年代,没有高校分配的学生,没有过面向社会的招工,各个环节人员青黄不接,单位委派我们去长春地质学校、辽宁地质学校、桂林地质学校进修学习,77年的春天里,满血归来。迅速成长为团队中的佼佼者,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更带回了一颗为地质事业燃烧的心,迅速成为了单位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连年荣获“先进生产者”称号,我的台组被评为“先进红旗台组”,成为了行业内的一面旗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正月初九,一个充满喜庆与希望的日子,与一同进修的同学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份缘分,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归宿,更是两颗热爱地质之心的深度融合。从此,我们相互扶持,共同在地质勘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将个人的小爱融入了对祖国地质事业的大爱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年间,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忠实于党的事业,热爱祖国,追求“真、善、美”的观念,恪守公德,努力工作,要求上进,相互鼓励,默默支持,只争朝夕,为祖国的地质找矿事业足迹踏遍了三晋大地,把最宝贵的那段青春,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祖国,大地,山川,河流和人民。“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10月,当秋风送爽,金叶满枝之时,我这位地质勘探战线的老兵迎来了自己的花甲之年,光荣退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从学徒工开始到专业工程师到科员、科长,到队级领导,负责党群口的工作都留下我人生的主要简历,更是我的历史 重要组成部分而完美收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2016年10月退休至今,转眼间已是十个春秋。这十年里,我告别了昔日忙碌的工作,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含饴弄孙,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温馨的乐趣。孙辈们的笑声,如同春日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房,让我深深体会到天伦之乐的幸福与满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此同时,我也未曾停下探索的脚步。祖国的大好山河,成了我退休后新的“战场”。从北国的雪域高原到南疆的热带雨林,从东部的繁华都市到西部的壮美山川,都留下了我和老伴的足迹。每一处风景,都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让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行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退休生活,也更加热爱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祖国。十年时光,匆匆而过,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感激与满足,因为我知道,这仅仅是美好生活的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望未来,即使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但我会以一颗平和的心,把七十岁当做起点去迎接每一个明天。无论前路如何,我都将坦然面对,因为我已经拥有了最宝贵的财富——七十年的时光与经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感谢朋友光临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