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舟山新城,如今的属地包括昔日曾属定海的洋岙、皋泄、白泉、北蝉、洞岙、老碶、荷花、长峙乡和普陀的沟山、芦花等乡的部分或全域地区。</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母亲先后在东蟹峙、长峙王家墩、老碶章家庙村小,荷花泽浦庙的乡中心小学和东荡田二眼碶村小任教。文革武斗时,当年8岁的我曾随母亲从定海道头一直徒步走到老碶头,在荷花泽浦庙和东荡田二眼碶村小里生活了大半年。退休后曾找寻母亲任教的足迹走遍了大半个新城,今再发一新城前世今生的美篇,怀念"烛光里的妈妈"和我的童年。</p><p class="ql-block">旧时的新城区域长什么样?今天的美篇带您一起“穿越时空”,去逛逛旧时的新城~</p> <p class="ql-block">新城区域破茧成蝶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3年前后的临城区域航空影像</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今新城一带属昌国县(州)富都乡鼓吹里甬东村。清代,今新城区域属定海县富都乡。</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一年(1841),富都乡下设庄,今新城区域多属富都乡吴榭、洞岙、甬东岙等庄。在舟山历代先辈捍卤蓄淡、筑塘围垦过程中,新城一带的海岸线不断向南推移,直至抵达现滨海大道海景道一带。在2002年以前,新城区域仍是以大片农田为主的乡村,长峙岛则绵亘着大片的盐田。</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田螺峙山与舟山化肥厂一带</p> <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省政府批准《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首次明确开发“临城新区”的设想,建设由定海、临城、普陀三个组团和朱家尖、老塘山2个发展点组成的“三组团二点”带状城市。2001年7月15日,临城新区(新城)建设正式启动。2002年7月15日,舟山市行政中心——新城大厦动工。2005年2月18日,新城大厦正式启用,市四套班子及部分市直机关入驻新城,海上花园城市核心区形成雏形。2006年1月,新城区域第一座跨海大桥,横跨门口港两岸的新城大桥建成通车,长峙区域的开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此后,新城区域不断破茧蝶变。</p><p class="ql-block">↓2004年舟山新城全景(郑长安摄)</p> <p class="ql-block">↓2009年舟山新城全景(郑长安摄)</p> <p class="ql-block">↓2015年舟山新城全景(郑长安摄)</p> <p class="ql-block">↓2018年舟山新城局部</p> <p class="ql-block">↓2024年新城区域卫星影像</p> <p class="ql-block">↓1993年新城东止界河、西止界河一带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今日东址界河桥</p> <p class="ql-block">↓西址界河桥</p> <p class="ql-block">↓今日新城大厦(市政府大楼)</p><p class="ql-block">新城大厦坐落在东止界河和西止界河之间,旧属西荡等村,河网交错,附近有倒桥头等桥梁。2002年7月15日动工,2003年命名,2004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510亩,建筑面积59158平米,由两幢以空中连廊相接的25层风帆形塔楼组成,高97米。新城大厦</p> <p class="ql-block">↓1993年俞家墩一带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舟山港航国际大厦</p><p class="ql-block">舟山港航国际大厦坐落在千岛路与定沈路交叉口东北侧。2010年始建,2012年命名。占地面积25198平方米,建筑面积201456平方米,共两幢高层建筑,其中A座48层,高197.5米,是新城最高的建筑。其原址为属俞家墩和勤胜村,附近旧有新俞家墩、陈家墩和俞家墩等自然村,俞氏于清乾隆年间自镇海大碶头(今宁波市北仑区大碶镇)迁来,陈氏于雍正年间自慈溪龙山迁来。</p> <p class="ql-block">↓1993年炮台山一带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其他如凯虹广场、宝龙广场、舟山医院一带,旧属勤胜村、俞家墩村,附近有周家墩、俞家墩、上李家、厂里等自然村,而中央花城、中央御城、红茅南苑等小区则是在开平炮台山、红茅山等山体基础上建成。</p><p class="ql-block">↓新城凯虹广场</p> <p class="ql-block">↓宝龙城市广场</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舟山医院</p> <p class="ql-block">你是否听说过舟山新城</p><p class="ql-block">“三千年前就是王城”</p><p class="ql-block">这可不是虚构</p><p class="ql-block">咱们还真有一段这样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美篇带你一起去探寻舟山新城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当时舟山岛南岸的海岸线直迫城隍头至洞岙一带山麓,现在的新城区域大部分仍是一片汪洋。3000年前的西周穆王时期,徐国国君徐偃王因受周天子征伐而率徐国子民渡海避难到舟山,在城隍头一带山麓筑城以居,演兵自卫,留下了城隍头、阵岙、鼓吹山、金旗山等地名。</p><p class="ql-block">↓今日新城城隍头一带</p> <p class="ql-block">“三千年前就是王城”的具体涵义</p><p class="ql-block">还得从发生在</p><p class="ql-block">3000年前的舟山群岛</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人口大迁入 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偃王曾举国逃战</p><p class="ql-block">其中一支渡海至新城</p><p class="ql-block">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及周前的夏商朝,黄河下游流域居住的居民称为东夷。西周时期,东夷区域有30多个小国。徐国就是其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徐偃王,姓嬴名诞。他执政期间行仁义,结众心,颇得百姓拥护,疆域扩张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为东夷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对华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下图:徐城、阵岙区域图。其中黄色区域线框定范围当时为海域。城隍头即当时徐城位置。)</p> <p class="ql-block">距今3000年的公元前988年(西周周穆王十四年),周天子穆王对徐国的强大产生了不满,命造父联合楚国出兵伐徐。徐偃王主张仁政,不忍生灵涂炭,遂举国逃战。其中一支渡海至甬东,在今舟山市定海区新城街道区域内筑城以居,演兵自卫。</p><p class="ql-block">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徐偃王到舟山所带的人数,但清代文人、徐氏后人徐时栋在《徐偃王志》中考证说:“(偃王出走时)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又载:“徐之始亡,偃王北走徐山,后乃至越之甬东,越在今为浙江,甬东在今定海厅。”</p><p class="ql-block">可见渡海来舟山的徐国子民,是徐国流亡团队中的主要分支,随之者当以千数,与舟山群岛当时的土著数量相当。</p><p class="ql-block">↓今日城隍头(陈岙)全景</p> <p class="ql-block">徐偃王渡海避难事件,是舟山群岛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也是有史可查的舟山群岛历史上的第一次军事活动,对舟山群岛的历史文化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和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徐国人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带来了封建社会的萌芽,也带来了徐偃王的仁政,留下了徐城、阵岙、金旗山、鼓吹山、比战洋、磨刀桥、城湾、马岙、城隍头、徐家墩等与徐族避难事件相关的地名群。</p><p class="ql-block">经过一段时间避难之后,徐国分崩离析,周天子渐渐撤回追兵。局势太平之后,徐国流亡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陆续离开偏僻的舟山群岛,以浙东沿海一带为跳板分头另谋生路。从此,徐氏成为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的大姓。</p><p class="ql-block">↓城隍头村</p> <p class="ql-block">在舟山新城</p><p class="ql-block">曾发现相关遗迹</p><p class="ql-block">1982年,文化部门在新城金鸡村徐家墩发现的东周遗址,在城隍头村毛家鸟墩发现的战国遗址,为史料的记载提供了实物佐证。</p><p class="ql-block">徐城所在的阵岙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北靠舟山岛的主峰黄杨尖西侧的尖峰岗(尖峰岗,即古阵岙山),南面岙口外有当时仍是独立海岛的金鸡山、荷叶山、乌龟山作为照山和案山,东南侧有鼓吹山,西南侧有高道山——卖盐岭——深坑岭作为屏障。</p><p class="ql-block">遇有战事,既可通过金鸡山和鼓吹山上的瞭望哨提前知晓敌情,又能以环绕的山峦为屏障阻敌于关隘之外,紧急时也可以及时向后撤退至比战洋出海,实为冬暖夏凉、易守难攻,定居、建城之宝地。</p><p class="ql-block">↓今日鼓吹山</p> <p class="ql-block">令人意外!舟山新城也有幽邃的洞天,里面还藏着古老的皇城……</p> <p class="ql-block">提起“洞天”</p><p class="ql-block">多数人立马与古老的道教胜地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百度显示:“洞天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 ”北宋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在其《道部·卷二十》中也说:“至于地中洞天,有三十六所,王屋、委羽、西城、西玄、青城、赤城、罗浮、句曲、林屋、括苍、昆仑、蓬莱、瀛州、方丈、沧浪、白山、八停之属也,五岳及诸名山皆有洞室,或三十里、二十里、十里,岳洞方百里也。”</p><p class="ql-block">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舟山群岛的主岛——舟山岛之内,也有一个地方因深邃如洞天而得名。这就是新城区域的洞岙!</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定海县志·洞岙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在舟山的洞天——洞岙</p><p class="ql-block">“洞岙”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早在元代的《大德昌国州图志》就有名称记载,为富都乡八十三岙之一。如果从舟山发展历史推测,此名至少在宋代即已出现。关于洞岙的地名来历,清《康熙定海县志·洞岙图说》记载:“岙北为黄杨尖,势极高峻,(舟山)发脉于此。宛蜒环绕,溪壑相萦带,中如洞天之幽邃,遂成一岙焉。”也就是说,这个地方背靠舟山岛主峰黄杨尖,因山丘环绕,中有溪流,此地风光犹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所描述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定海厅志·洞岙庄图》)</p><p class="ql-block">说起洞岙,老人们往往会说,洞岙分里洞岙和外洞岙。而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古代的洞岙与我们现今所说的“洞岙”也确实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洞岙与谢浦(今作榭浦)、翁浦、严家岙、泽浦、郑岙(阵岙的谐音误写)并列存在,可见当时的洞岙指的是今里洞岙,也就是今高峰村所在地。明代的《天启舟山志·舟山境全图》也是如此定位。而到了清康熙年间开海展复之后,《康熙定海县志》所载的洞岙,则大致以翁浦河为界,浦东称洞岙,浦西称吴榭岙:“浦以内属吴榭,以外属洞岙。”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清末至民国初期。对此,光绪三十三年(1907),定海马岙乡贤王亨彦编纂的《定海乡土教科书》也说:“翁浦以东为洞岙庄……鼓吹峰诸山,横亘中间,里外洞岙由是分焉。东北为里洞岙(有上古庙),山岳盘纡,土高而狭;东南为外洞岙,虽杂峙石墙墩(有墩台、金积庵)、何衙山(有泽浦庵)、官山弄(有金粟庵)、福全诸山,而南面捍潮之塘……”</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洞岙一带地图)</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洞岙属定海县富都乡三图。道光二十一年(1841),于此设洞岙庄。宣统二年(1910)与吴榭岙合置吴洞乡。1934年分设为外洞西、外洞东、里洞3乡。1935年合3乡为洞岙乡。1954年4月,分洞岙乡为洞岙、平阳、荷花3乡,洞岙乡也自此成为四周不濒海的乡镇。1956年4月,撤销平阳乡,其西部境域划属荷花乡,东部境域划属普陀县勾山乡。</p><p class="ql-block">由于1954年设立的洞岙乡以旧时的里洞岙为管理区域,乡人民政府驻城隍头,于是又逐渐形成了以高峰村一带为里洞岙,以城隍头一带为外洞岙的说法。1964年,于里洞岙建成总库容485.7万立方米的里洞岙水库(现称洞岙水库)。1992年,洞岙乡与老碶乡(故吴榭庄地)、荷花乡合置临城镇,“洞岙”自此成为一个地域名称。</p> <p class="ql-block">↑(里洞岙与洞岙水库,李海宁摄)</p><p class="ql-block">洞岙里有个千年古地名——城隍头</p> <p class="ql-block">原洞岙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隍头是一个千年古地名,其史志记载早在南宋宝庆《四明志》卷二十就已出现:“徐偃王庙,在(昌国)县东。地名翁浦,俗呼为城隍头。”有人说,城隍头,大概与城隍庙菩萨有关系。其实不然。城,盛民者也,即指西周时期的徐城;隍,即没有水的护城沟。《说文解字》说:“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隍头,以其地处西周时期所建徐城遗址前得名。关于西周徐国国君徐偃王避战至舟山,并于洞岙筑城的历史,在南北朝时期夏侯曾先所编纂的《会稽地志》就有记述。唐太宗第四子李泰所著的《括地志》记载:“徐城在越州,鄮县东南入海二百里。夏侯《志》云:‘翁洲上有徐偃王城。传云昔周穆王巡狩,诸侯共尊偃王,穆王闻之,令造父御,乘騕褭之马,日行千里,自还讨之。或云命楚王帅师伐之,偃王乃于此处立城以终。’”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卷七又载:“(翁)山在(昌国)县东。乃徐偃王所居之地,旧址犹存。” 清代藏书家徐时栋所著的《徐偃王志》卷四也说:“徐之始亡,偃王北走徐山,后乃至越之甬东。越在今为浙江,甬东,在今定海厅。”“定海之东四十里曰翁山,其上多仙人不死之药,大海环之。偃王之所避地也,是有故城之基。”“在宋乾道间,耕氓获铜鼎于山下。其旁有耳,其底无足,而有墨,其量容斗。”“凡定海之东,自金旗以至鼓吹,都五山四十里,皆附于偃王。”</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后期城隍头一带航空影像)</p><p class="ql-block">元代文学家吴莱泛舟游舟山时,作《过翁浦问徐偃王旧城》八首,其七云:“箸篙回我舟,沙岙晚烟起。苍茫鱼盐场,寂历鼓吹里。人民悲旧王,岁月祀遗址。终捐玉几砚,不救朱弓失。东西八骏马,今古万蝼蚁。此事如或然,须湔会稽水。”清康熙定海县知县缪燧也作《翁浦山》诗云:“耕者得铜鼎,无足而有耳。知是还丹具,葛翁炼于此。置县名翁山,浦也以为氏。自古荒僻地,多容隐君子。五斗讵不荣,视之如脱屣。予宦且十年,道远未尝至。何时芦花湾,涉江采兰芷。”</p><p class="ql-block">2014年前后,原属洞岙乡的城隍头、新城、洞岙等村陆续拆迁。2023年,原城隍头村所在地建起了城隍头府邸等新型住宅小区。2023年8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城隍头路、徐偃王路命名公布,“城隍头”也被市民政局认定为“舟山市首批乡村地名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拆迁前的城隍头一带)</p><p class="ql-block">洞岙背靠舟山岛主峰——黄杨尖山</p><p class="ql-block">黄杨尖山是舟山岛主峰,也是舟山群岛次高峰。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四:“黄杨山,在(昌国)州东北通陆之处,极巉岩崄峻,一峰杰出人目,曰黄杨尖。”清《康熙定海县志》卷三:“黄杨尖山……多产黄杨,故名。”并载:“有两尖,一曰大尖,一曰小尖。其高相距数百丈,东海群山可望而望也。大尖,岭平广,可亩许,旁有崖壁立万仞,而下临无地。两岩间横一大石,长可二丈,阔一丈余,方平如几,传仙人弈处,俗名石道地。”</p> <p class="ql-block">↑(城隍头府邸和城隍头路、徐偃王路)</p><p class="ql-block">民间相传,此山古为葛仙翁采药炼丹处。山上旧有仙台寺、纯阳寺。旧时,每逢农历四月初十日黄杨尖庙会,周边乡镇、海岛的居民都要上山纪念葛仙翁。后来,仙台、纯阳二寺拆除,建于南麓的慧云寺于寺内建成葛仙翁殿。黄杨尖山南麓藏风聚气,历为舟山养生胜地。流经慧云寺的溪流是翁浦河的上游,寺中有水井,源通溪流,水质清冽甘美,附近村落和新城居民多至此汲取天然矿泉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慧云寺葛仙翁殿)</p> <p class="ql-block">↑(慧云寺葛仙翁像)</p><p class="ql-block">旧时 洞岙里还藏了一座新城庙</p><p class="ql-block">关于新城庙的地方史志记载出自清光绪九年(1883)成书的《光绪定海厅志》卷二十七:“新城庙,在董家岙。”1956年,当地以新城庙为名设立“新城合作社”。1958年设洞岙公社新城大队。1984年撤队改为新城村。2002年,新城村与洞岙村合设为同胜村。2017年,同胜村划属千岛街道。</p> <p class="ql-block">(新城庙)</p><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的流逝,旧时新城庙所在的“董家岙”地名指代范围越来越小,而原来指代范围较小的“茨湾”地名则越来越大。根据当地群众的要求,2005年前后,当地民政部门于新城庙西侧树立了“茨湾”地名牌。</p> <p class="ql-block">(新城庙西侧的茨湾标牌)</p><p class="ql-block">囿于文献的缺失,新城庙的建造年代和名称来历尚难考证。有人猜测,可能是清康熙开海展复后,源自于新居民从故乡带来的民间信仰;也有人猜测,这座庙可能就是古徐偃王祠的延续,“新城”即指西周时期于城隍头一带建造的徐城。但不论哪种说法,由此都说明:舟山“新城”一名并不新,至少在百年前即已有渊源。历史有惊人的巧合,这大概就是历史的一种巧合、一种赓续~</p> <p class="ql-block">(洞岙社区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里洞岙上古庙自然村)</p><p class="ql-block">以上文中提及地名的几点说明:</p><p class="ql-block">阵岙就是现在的陈岙</p><p class="ql-block">当时是海边的湾澳,徐国军队就在沙滩上练兵。</p><p class="ql-block">金旗山就是金鸡山</p><p class="ql-block">当时是海中的小岛。</p><p class="ql-block">比战洋就是现在的大展和小展</p><p class="ql-block">展为战系方言音误写。</p><p class="ql-block">此马岙非彼马岙</p><p class="ql-block">与号称千岛第一村的马岙街道不是同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美篇带你走进新城的神秘宝地~</p><p class="ql-block">↓章家庙</p><p class="ql-block"> 章家庙位于舟山市临城街道吴榭社区永华村章家庙老年活动中心,主体建筑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部分有所重修,1989年维修时重建戏台,现为永华村的老年活动中心。现存建筑坐东朝西,由前大殿、正大殿、戏台及两侧厢房组成四合院,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探访章家庙随拍…</p> <p class="ql-block">↓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 </p><p class="ql-block"> 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区级文保单位)现迁址与浙大舟山校区内,坐东北朝西南,由正屋和西厢房组成,两房屋顶相交,平面呈“L”形,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正屋分四间带西厍头,通面阔21.75米,通进深7米;西厢房面阔二间,均为穿斗式梁架,单檐硬山顶,上盖小青瓦。</p> <p class="ql-block">↓定海县工委旧址老照片</p><p class="ql-block">定海县工委旧址为民国时期建筑,中共定海县工委于1940-1945年间设于此,1993年6月被公布为定海区级文保单位,2007年大修。</p> <p class="ql-block">↓迁建的浙大定海校区内的定海县工委旧址</p> <p class="ql-block">2016年,探访定海县工委旧址随拍…</p> <p class="ql-block">↓定海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p><p class="ql-block">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政府立</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三年六月</p> <p class="ql-block">↓马鞍码头 </p><p class="ql-block"> 马鞍码头位于新城临城街道长峙社区马鞍236号屋后海边,据附近居民介绍此码头于1938年建成。码头在长峙岛的东侧,总体从纵向看为西南到东北走向,背山面海,隔海与临城新区相望,主体由当地方形块石垒砌,表面浇铸厚约0.3m的混凝土,并从山向海有一定的自然倾斜,码头平面呈束腰梯形,长约20m,前部宽约5.2m,总面积约202平方米。头部海水退潮时离海仍有一定距离,之间露出沉积的泥涂。码头右侧立有三根水泥缆墩,中间一根已残缺,前部右侧建有一条下行的台阶,由条石垒成11阶,以利于不同水位时人员上下船。码头两侧都是长年累月沉积的泥沙滩涂,西北侧不远处即是建成的新城大桥。</p> <p class="ql-block">↓东蟹峙周家塘127号民居</p><p class="ql-block"> 东蟹峙周家塘127号民居位于临城街道长峙社区东蟹峙127、131号,据房主介绍为清晚期所建,约有百余年历史。现由正屋、用房和两侧墙门构成完整的院落,占地面积约41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探访东蟹峙周家塘127号周氏民居留影</p> <p class="ql-block">↓两次探访东蟹峙周家塘民居</p> <p class="ql-block">↓外王弄王氏民居 </p><p class="ql-block"> 外王弄王氏民居位于临城街道城隍头社区外王弄56号,坐西北朝东南,据王家族人介绍,此民居已传十四代,近3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王锡球墓 </p><p class="ql-block"> 王锡球墓位于临城街道城隍头社区陈岙水库坝边和尚山脚,葬于清道光四年(1824)。墓葬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坐落于和尚山西侧半山腰处,依山势起坟茔,整体与山势起伏相契,墓整体由石制墓碑和一室三穴式主墓构成因此墓的封土不规则,墓顶灌木杂草丛生,将此墓掩没,墓的土质与此处山体结构类似,同为黄土混合细碎石。</p> <p class="ql-block">↓里韩家6号民居</p><p class="ql-block"> 里韩家6号民居位于临城街道城隍头社区新碶自然村里韩家6号,据房主介绍已历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建筑雄伟高大,正屋为双层走马楼,百余年前毁于大火,荡然无存,只余此后屋成今天规模,文革时曾作为学校使用,至今围墙上仍留有当时红漆书写的标语,已漫不可辨。宅院坐东南朝西北,现由一进正屋和台门、围墙构成一体,占地面积约425平方米。正屋是先前老宅的后罩房,因火灾其余建筑被毁,仅见今状。</p> <p class="ql-block">↓中横41号民居</p><p class="ql-block"> 中横41号民居位于临城街道洞岙社区高峰自然村中横41号,据房主介绍为清晚期所建,距今约120年。宅院原有西厍头多年前建楼被拆除,现只有一进正屋,占地面积1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曾良芳墓 </p><p class="ql-block"> 曾良芳墓位于临城街道甬东村老鹰山下40号东13米处,坐北朝南,立于清光绪辛丑年(1901)。圆形土圹墓,周围砌石,墓域呈大半圆形,占地面积8平方米。横向墓碑阴刻“良芳曾公寿域”,碑额阴刻“安且吉兮”,两端立望兽。该墓已被杂草覆盖,细节部分较有艺术性,对研究当地丧葬习俗变革及家族流迁有一定价值。</p> <p class="ql-block">↓比丘静本金安墓 </p><p class="ql-block"> 比丘静本金安墓位于临城街道甬庆村西溪岭61号西墙下,占地面积40平方米。2座墓,均坐西朝东,墓主皆为清代僧人。静本墓居右(南部),圆形土圹墓,周围砌石。墓碑宽1.6米,高1.2米,长方形石板拼砌,上书碑文:比丘静本之墓,嘉庆庚戊年(1810)立。金安墓居左(北部),圆形土圹墓,周围砌石。墓碑宽2.1米,高1.4米,长方形石板拼砌,上书碑文:比丘金安之墓,嘉庆廿三年(1818)立,局部开裂。当地村中原有一座寺庙,两墓主人应为寺中僧人。这两座墓对研究舟山地区丧葬习俗以及当地的佛教传播历史有一定意义。</p> <p class="ql-block">↓西浦庙</p><p class="ql-block"> 西浦庙位于临城街道甬庆村大岙9号,坐西北朝东南,据传已有百余年,1998年曾进行较大规模翻修。现存前大殿、后大殿、戏台、台门等建筑,构成四合院落,占地面积约511平方米。地面皆硬化,屋面粘贴瓷砖,整体改动较大。庙后约10米处有一间土地庙为近年添建。西浦庙建于清嘉庆朝,保留了清代民间坛庙的建筑风格,是当地一处规模较大的宗教建筑,对研究当地的民间信仰历史和清代建筑风格有一定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2017年1月,探访西浦庙。</p> <p class="ql-block">↓沈起祥墓 </p><p class="ql-block"> 沈起祥墓位于临城街道黄土岭村新城大道南侧山坡小竹林中,立于1753年。圆形土墩墓,占地面积23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依山坡地势而建。封土高约1.5米,垣墉石砌,外覆泥土。墓前立面镶横碑,长方形,青石质,中部竖向阴刻“皇清待赠起祥沈公同室邬氏孺人寿域”,每列二字。左侧竖向阴刻年款“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吉旦”。此墓年代较早,形制仍存,对研究当地丧葬风俗的变革及居民变迁历史有一定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水井 </p><p class="ql-block"> 清水井位于临城街道三官堂村郑家塘60号门前,据当地居民回忆此井已有百余年历史。占地面积2平方米,井口原为矩形,现经维修呈不规则的四边形,低于水泥村路约1米,石砌直壁,西侧井沿较高,井口三边有块石垒砌的矮墙围护,南侧为取水处。井水清澈,水位较高,几漫井口。此井形制古朴,一直沿用至今,对研究当地的人口迁徙等有一定价值。</p> <p class="ql-block">↓张家墩苗氏祠堂</p><p class="ql-block"> 张家墩苗氏祠堂位于新城千岛街道荷花社区张家墩弄36号,坐东北朝西南,近三百年历史,已传十七八代,由山东迁来,堂名“钟毓堂”。原为前后二进院落,今仅余两进穿堂和正堂,占地面积约199平方米。此祠堂形制虽不完整,但其人文内涵较为丰富,对研究家族迁移繁衍、当地历史人口分布、经济开发等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p> <p class="ql-block">↓绿岛严家11号民居 </p><p class="ql-block"> 绿岛严家11号(市级文保单位)民居又名临城吴家大院、临城吴氏民居,位于千岛街道严家11号。三合宅院,坐北朝南,约建于二百二十年前。吴氏祖籍宁波慈溪,清朝时奉命来舟山围塘造田,在当地定居后建此宅院。土地改革以后有吴氏族人在此开办小学,现产权属多户人家,部分吴氏子孙迁往海外,在美国、加拿大定居。大院四周河道围绕,独门独院,屋南侧不远处有一石桥,亦为吴氏先祖所建,分布面积1104平方米。2009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改建前的吴家大院周边</p> <p class="ql-block">吴家大院:清代民居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吴家大院,又称花房子,坐西向东,原为四合院布局。如今,正房和左右厢房依然保存完好。整个院落占地38.3米宽,30.1米深,总面积达1152.83平方米。台基高度为0.4-0.6米,建筑面积69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建筑采用穿斗结构,板壁花窗,青瓦屋面,悬山顶设计,并设有回廊。正房廊宽3米,厢房廊宽2.7米。正房面阔5间,长18.2米,进深1间,长11.7米,通高7米,檐高4.6米,明间檩施彩绘。左右厢房各2间,长15.4米,进深2间,长10.2米,通高5.9米,檐高3.8米。</p><p class="ql-block">↓今年元宵节,探访茶山浦水街牌坊边保存修缮后的吴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门房及踏道已毁,中为青石院坝,长15.4米,宽12.5米。该建筑用材考究,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p> <p class="ql-block">↓舟山市文保单位石碑</p> <p class="ql-block">↓上和桥 </p><p class="ql-block"> 上和桥位于千岛街道浦西社区新花村庙前站头西侧两米,东北、西南走向,由清同治八年(1869)年顾门周氏等建造而成,占地面积23平方米。此桥为单孔石平板桥,西侧中间栏板上刻着“清同治八年(1869) 顾门周氏助”题记保存完整,民国甲戌年八月袁曾皆发动群众进行修建栏板和望柱,又新增桥面石条2根、护手栏板二面、四个水泥石柱。现上和桥的主体框架仍较完整,整体布局较清晰,是普陀区现存唯一历史最早、保存完整的清代石平板桥,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浦东村李拙子故居 </p><p class="ql-block"> 浦东村李拙子故居位于千岛街道浦东社区浦东村浅水湾北面约200米,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125平方米。此屋为仿日式双层砖石结构楼房,分上、下两层,通面阔三间,庑殿顶,屋面盖小青瓦,外墙用白石灰粉刷,现保存完整,有一定文物保护价值。屋主李拙子(1871-1944),是勾山黄稚村人,光绪中期痒生。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上海经商。后弃商回乡,办学校、造码头、捐资筑路,从事慈善事业。民国期间,《定海舟报》曾报道其善事,称“大慈善家”。此故居是李拙子先生娶日籍女子松本英子为妻后所造。由于日籍妻子,与村民语言不通,几乎足不出户,当地人因此把该楼称之为“东洋屋”。</p> <p class="ql-block">↓泉水岙烽火墩 </p><p class="ql-block"> 泉水岙烽火墩位于千岛街道蒲岙社区山头黄村外山头山顶,据传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烽火墩共有三座。第一座与第三座保存尚完整,第二座已不很完整。根据对烽火墩残留遗迹测量,第一座高约1.1米,面积2.9平方米。第二座高约0.70米,面积7.4平方米。第三座高约1.2米,底宽约2.9米,顶部呈圆形,直径长约1米。属明代军事设施,有一定保护价值。目前已被杂草覆盖。</p> <p class="ql-block">↓山头黄村王氏民居 </p><p class="ql-block"> 山头黄村王氏民居位于千岛街道蒲岙社区山头黄村桐岭路191号,坐西朝东,据周边居民推算建于清光绪年间,建造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9平方米。该民居由正屋、厢房构成完整的三合院。正屋通面阔三间,六檩六柱,穿斗式梁架,单檐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石板墙裙。屋主上代做账房,下代撑船,现定居香港。王氏民居为清末代表性民房建筑,保存较完整,有一定保护价值。</p> <p class="ql-block">舟山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欢迎大家亲自去古城遗迹看一看,不过要好好保护文物哦~</p><p class="ql-block">↓新城文保现状:</p> <p class="ql-block">↓福在舟山城市影像</p> <p class="ql-block">↓舟山城市展示馆内的3D全景舟山视频…</p> <p class="ql-block">(以上部分图文源自舟山发布,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