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力量

天蕴.桂城园~水韵之家

<p class="ql-block">  对于人的发育成长,大自然是非常“有远见的”。大自然给人类“会思考”留下了积累经验的时间。这是人类的专属,其他动物都没这个“特批”。大自然觉得人能干很多事,才让人的幼稚期这么长。如果像动物那样一年半载就长成了,那么,人还没工作几年,经验还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老了,干不成几件事了。</p> <p class="ql-block">  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类的婴儿期之所以看上去那么长,是因为大自然知道人类在成熟之前需要跨越多少河流,需要重新走过多少曲折的路。大自然给幼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去更正错误、克服偏见,让幼儿可以调整自己的节奏,逐步形成关于自己、同伴、家长、教师和这个世界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给人类的幼儿设计了一个长长的幼稚期,并安装了一个“延时”6年才会启动的“理智”装置。让幼稚期的孩子“人事不懂”,就是想让孩子慢慢地发育,不想让孩子“被催长”。这时的孩子还是很享受这个“长不大”过程的,但他们的父母却坐不住了,总想着孩子要快快长大,尽快脱离幼稚期。于是,孩子“被教育”的现象就冒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孩子的前7年是幼儿期就是个感受事物的年龄,不是学知识的年龄。从7岁有点理性后,还要慢慢地发育,往逻辑思维过渡,这个过渡又需要7年的时间,直到14岁,自我意识的积累才算完成。到成年十八九岁还有四五年的时间。在孩子7岁到十二三岁这个时间段里、7-9岁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还是个小孩子虽然有点理性,但还是很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事靠直觉,而不是靠思考。9岁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想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想,不会考虑别人。9岁后才逐步往“变大了”上想。理性稍“硬棒”一点应是10岁到十二三岁这个阶段。过了12岁,逻辑思维基本形成。这也是好多教育专家说“把12岁前的孩子管好,12岁后就不好管”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们成人是非常不明智的,儿童的成长期是很缓慢的。在孩子的成长期内,不能按照教成人的那一套直接教孩子。成人学知识和技巧,而孩子不是,孩子是来感受事物的,不是来“学事物”的。教得多,孩子的感悟就会少。但我们成人就是不懂这个道理,从孩子三四岁就开始教,把孩子的感悟都给破坏了。</p> <p class="ql-block">  成人在教孩子知识时,不问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死教硬灌。三四岁的孩子是没有分辨老师这样做是对或不对这个能力的。孩子没办法,只有接受,即便自己并不愿意学。但是,成人依仗着自己年龄大,辈分高,自以为是,很轻视孩子的幼稚。如果成人懂得儿童发育规律并对儿童心理有所了解,就不会对孩子这么无礼、放肆、不尊重了。</p> <p class="ql-block">  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强行做事,大自然也不是人类想怎么开发就能怎么开发的。媒体报道,近年的地质灾害明显增多,全球气温逐渐升高。实际上,地质灾害就是大自然对人类过度开发的惩罚。人的教育也一样,过度地开发智力,挖掘幼儿的慧根,起的作用与肆无忌惮地开发大自然是一样的。到最后,孩子的想象力、个性、精神都被“教”没了,高分低能,只会做卷子,不会生活,不会玩儿,这不跟过度开发大自然,大自然对人类进行惩罚是一个道理吗?</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学会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大自然的胸怀是宽广的,人类要顺应自然,归于自然。当成人违背自然的教育或拔高只能带来副作用,因为成人不懂得孩子为什么不学就会的道理。也正是因为孩子还没有理性,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学习,所以,大自然才赋予了孩子一套万事万物靠感觉、靠天性、靠本能的学习方法,根本不靠知识和技巧。问题是,成人就是不听,就是不懂,就是以自己的道理迫使孩子接受,这也正是成人的无知之处。</p> <p class="ql-block">  在孩子成长期里,成人只给予一般生活上的关爱照看,以身作则,正向示范做好榜样,给孩子营造温暖有爱的环境。大自然给每个孩子准备好了一切成长的条件,孩子都是铆足了劲,打好了腹稿来到这个世界的。在孩子出生后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方法,用不着成人操心焦虑,相信孩子在自我学习成长中成为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人的认知系统、生命系统是非常合理科学的,不要试图改变它们,要尊重它们、畏惧它们、敬仰它们。像尊重大自然一样去尊重幼儿的“幼稚”才是我们最明智、最科学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做有温度的教育,善护孩子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蕴桂城园水韵之家欢迎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