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公园

田禄廷

<p class="ql-block">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总面积37.4公顷,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牌楼</p><p class="ql-block"> 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p><p class="ql-block"> 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现在的牌楼,是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牌楼高13.5米,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有“广厚街”字样。</p> <p class="ql-block">  地坛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园内草坪面积11.4万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2%,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68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多达80棵。</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场所的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p><p class="ql-block"> 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p> <p class="ql-block">  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6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递增8块;下台同样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156块,最外者212块,亦是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8级台阶相连,凡此种种,皆是“地方”学说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这些重复的方形,不仅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的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p><p class="ql-block"> 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尊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p> <p class="ql-block">  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水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瘞坎一处。</p> <p class="ql-block">祭祀简介:</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朝的吉礼祀典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祭祀皇地祗神为最高等级的大祀。祭地大典每年夏至举行。古人认为这一天“阳气至极,阴气始至”,所以选在这一天祭祀属于阴性的皇地祗。</p><p class="ql-block"> 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相近,依次为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读祝、亚献、终献、受福胙、彻馔、送神、望瘗、礼成。进行中各奏乐章一章,初献至终献时分别舞武功之舞和文德之舞。但不同的是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祭后挖坎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色,用玉为黄琮,黄色象土,琮为方形象地。大祀方泽的对象包括有:“皇地祇”、“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及本朝“先帝”之神位,整个祭祀过程十分隆重,不但祭品丰富,礼仪复杂,而且场面宏大,期间皇帝需跪拜70余次,耗时约两小时。</p> <p class="ql-block">  地坛建筑在色彩运用方面颇具匠心,只用了黄、红、灰、白四种颜色,便完成了象征、对比、过渡,形成了协调艺术整体、创造气氛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地坛所表达的,一是大地观念,二是领地观念。阴阳说和“天圆地方”、“地谓之黄”之说属于大地观念。方泽坛上层铺成四正四隅8个正方形,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坛上层设皇帝祖先配位、下层设代表天下名山大川的四从坛,表示以皇权为中心的大统观念,属于领地观念,这是地坛最重要的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皇祗室</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供奉着“皇地祇”神位。</p> <p class="ql-block">祭祀所用黄釉礼器:</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传统黄釉陶瓷有两种,一种是高温黄釉。另一种是低温黄釉,明代弘治时期的黄釉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由于这种黄釉是用浇釉的方法浇在瓷胎上的,所以称为:“浇黄”,又因为它的色彩比较淡而且显得娇艳,又被称为:“娇黄”。</p> <p class="ql-block">  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p> <p class="ql-block">宰牲亭</p><p class="ql-block"> 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豕、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p> <p class="ql-block">老将军柏</p><p class="ql-block"> 栽植于明代建坛之初,树龄约400年,为一级古树。此树作为方泽坛仪树栽植,树种为侧柏,树高11米,冠幅8.3米。其树型犹如气概豪迈、壮心不已的老者,不减当年风采,故此得名“老将军”。</p><p class="ql-block">认养人:严惠栋</p><p class="ql-block">树种:侧柏(古)</p><p class="ql-block">编号:110101A02276</p><p class="ql-block">认养期限:2024.5.1—2025.4.30</p><p class="ql-block">东城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古树参天,枝繁叶茂。大红灯笼高悬,树荫下,身穿红色练功服的大妈们打着太极拳,地坛公园充满了和谐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古柏(一级)</p><p class="ql-block">明朝(约400年)</p><p class="ql-block">编号:110101A02289</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17年制</p> <p class="ql-block">花园东城 你我同行</p><p class="ql-block">同庆盛世华诞 共建花园城市</p> <p class="ql-block">城市花园市集</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吹糖人</p> <p class="ql-block">  现场音乐会吸引了大量游客,悠扬的乐声在空中迴荡,孩子们停止了嬉戏玩耍,席地而坐认真当个小观众。</p> <p class="ql-block">  在当下社会,地坛不仅是一个休闲娱乐场所,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对自然的敬畏,它在现代化城市中继续发挥着提供精神慰藉和文化体验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