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遗(三)

芮永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卢世鲁和他的家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卢世鲁 福建省南平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08年出生于南平市延平区茫荡镇<b>宝珠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多山,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0%;延平境内山峰耸峙,低山广布,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落其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平市在闽北,延平区在南平市的下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珠村是茫荡山海拔最高的村落之一,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爽宜人。旧时称宝龟山,志书载因山形似龟形,或传田里有灵龟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宝珠山人耕种的稻田都在800米至200米的山坡上,种田要带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翻山越岭,辛苦耕耘。然而乡民们贫而有志,富而有义,苦中有乐,乐中有序。他们遵循“不读则耕、不耕则读”的祖训,历来崇尚尊师重教,办校兴学,一个三百多户的村庄办了六所学校,因此文脉源远流长,据宝珠村志记载,自南宋以来,宝珠村先后出过200多个进士、举人,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宝珠文化人有个好传统,凡是秀才或有教书能力的人,都感恩前辈老师的辛勤教育,认为必须反哺家乡,回报社会。因此,宝珠在清末就普及了男子教育,农民基本上都到私塾读书,不少女孩也上学,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极为罕见的。一个村庄为何要办六所学校呢?清代农村的学校称私塾,规模很小。宝珠的私塾有日学、雨学、夜学三种。日学是全日制;雨学是晴天劳动,雨天读书;夜学(夜校)是晚间用一个时辰(两个小时)读书,学生自带煤油灯上学,一人一灯成了夜学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卢氏家族是宝珠的教育世家,卢世鲁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延平废除旧学制,在宝龟村(今宝珠)试办新学制,学校几度易名,1913年改“南平县宝龟山两等小学校”,1929年改“宝珠小学”,学校不大,却培养出卢世鲁、卢世钤等高级知识分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珠小学校旧址,学校今已迁出,门坊犹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框两侧镶着一幅隶书对联:</p><p class="ql-block">“俗淳民朴,孕育出耐劳耐苦贤子弟。</p><p class="ql-block"> 文盛师博,教化成有德有才好学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家的宝珠村故居,大门、客堂、前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卢世鲁的父亲<b>卢嘉璧</b>(1883—1937),福建省优级师范数学系毕业,曾留校任教多年。后任福建省第三师范学校校长,闽北公立中学校长,省立<b>南平中学(现南平一中前身)</b>校长,南平县劝学所所长,南平县教育局局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子女四人--<b>卢芹香</b>、<b>卢世鲁</b>、<b>卢世耀</b>、<b>卢世钤</b>在他与夫人共同身教言教下,也都成为品德高尚对社会国家作出贡献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嘉璧亲笔题写的家训,镌刻在客厅案桌的两侧:</p><p class="ql-block">右侧 “家声总是善能大”</p><p class="ql-block">左侧 “世业源来德自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南平中学校大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卢世鲁的姐姐卢芹香,1924年毕业于南平淑馨女校,也是延平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生,她于二十岁任赞化女校校长,后任南平中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卢世鲁的大弟<b>卢世耀</b>,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和江南学院,曾任教师、工程师、南平市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卢世鲁的小弟<b>卢世钤</b> (1915年生)最有出息,自小抱有“科技报国”的志向,弟兄俩都毕业于<b>闽北公立中学(“南平一中”前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钤1936年毕业于上海蒙藏学院建设系,后在上海大夏大学工作,期间拍摄了多部科教影片及淞沪会战记录片。他在抗战期间,面对国家缺少抗御细菌战所需的辅料化学品丙酮的困境,决定投资建厂生产丙酮,最终在1942年和二哥卢世耀成功生产出<b>丙酮</b>,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丙酮的木材化工厂(后更名“南平化工厂”)。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化工领域贡献,1952年率先研制出<b>炭黑</b>并投入生产,填补当时紧缺战略物资空白,为中国炭黑产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炭黑之父”。1983年创办南平化工职业学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世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世钤1936年上海私立蒙藏学校毕业证书(专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卢世钤曾担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在福建省和南平市的多届人大和政府上任职,在担任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南平市副市长以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在1957年成功建议改道南平造纸厂的铁路专用线,保护了城区的整体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合影第二排左四卢世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平茫荡山是自然力丰富的旅游、避暑、休闲、保健胜地,卢世钤很早就提出发展茫荡山旅游业,早在南平市当副市长期间,请来有关专家考察,让市规划、旅游部门对该景区作了总体规划。之后,撰写各类文章印刷小册子,为宣传茫荡山,扩大影响。并数次个人捐资用于铺设景点水泥便道和石阶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还热心于教育。他在南平一中设立了“卢世钤助学金”,主要用于助学、奖学和奖教,至今已捐资2610万元,其中1260万元用于南平一中。卢家前后有20人在南平一中工作或学习过,体现了其家族对教育的重视和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卢世钤不忘家乡的建设,如2000年捐资铺设宝珠村前水泥路;当他得知三元居委会建办公楼没有地皮时,毅然将自己的一块38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无偿地赠给了居委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9年他被评为第二届“<b>感动闽北十大人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2年,卢世钤去世,享年97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世钤年图谱(许小华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氏祠堂里历代名人榜,卢家三姐弟芹香、世鲁、世耀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聊聊本篇主人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卢世鲁从闽北公立中学毕业后,考入了由福建学子创办的<b>上海大夏大学</b>,19岁便负笈离乡去了上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1年大学毕业后回家乡谋职,同年作为省派下的专任校长,接手简陋萧条的<b>政和县初级中学</b>,政和县在延平县不远的东北面,离开家乡倒是蛮近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卢世鲁争取到一笔加拨经费,增建了二层教学楼计四间教室,但政和县是个穷地方,招生困难,终因生源不足到了1934年只得停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久应聘回母校教书。“八一三”淞沪战爆发,大夏大学内迁贵州,卢世鲁和校友颠沛流离,长途跋涉来到贵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流亡中夏大仍始终保持良好学习、教研风气,在贵州办学近九年,有毕业生1576人,遍布贵州各机构,对贵州教育、社会和经济事业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夏大原有的讲武堂旧地不够使用迁往赤水,当地政府就利用该校址建立“<b>国立贵阳师范学院</b>”,卢世鲁担任学院的讲师、副教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1946年9月大夏大学全体师生及学校公物又回迁安然返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百业待兴,当时作为印染行业重要助染剂的“保险粉”(低亚硫酸钠)供应紧张,过去全靠国外进口,国内曾试制均没成功,上海财委会将保险粉列为重点新产品开发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8月,卢世鲁在上海<b>兴业化学工厂</b>任工程师期间,试制成功浆状保险粉,次年试制成含量大于85%的固体<b>保险粉</b>,方便了运输和贮放,并在元通印染厂作大规模试用,产品经中央纺织工业部华东供销分局化验合格,检验通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兴业化学工厂地图余姚路42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5年11月兴业化学工厂并入<b>新业制酸厂</b>,1958年新业厂改名<b>上海硫酸厂</b>,卢世鲁任三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科研成果投入生产的有“<b>雕白块</b>”(次硫酸氢钠甲醛)、“<b>J酸</b>”等8项,为国内化学品生产填补了许多空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成绩突出,卢世鲁四次被评为市劳模,1956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同时任上海化工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上海净水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化工学会永久会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9年,<b>上海化工专科学校</b>建校,1960年卢世鲁奉调到化专工作,任系主任、副校长、顾问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照中央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方针,他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拟订了“工读相间”的教学计划,把理论(课堂)教学与工厂劳动实践作科学而严密的交替安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教改试验遭腰斩,其本人也受到批判冲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者曾于1965年-1969年在上海市化工学校读书,当时化校、农化校和化专同处一址(漕宝路120号),对卢副校长不大了解,只闻其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化工专家、高级工程师。文革初始他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典型批判,当时学校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校党委书记谷正容,以及薛副校长、鲍主任,卢有几次被拉来作为陪斗,后来就当“死老虎”晾在一边了,所以印象模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2年卢世鲁因病去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化学工业志》里有卢世鲁的人物条目,对其的评价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平一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作风踏实,处事注重调查研究,生活上艰苦朴素,思想上敢于开拓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篇结束前,也蹭蹭 AⅠ热,</p><p class="ql-block"> 令DeepSeek作藏头诗一首,以资纪念一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律·题宝珠村卢氏家训》</p><p class="ql-block"> 宝地承风育俊贤,</p><p class="ql-block"> 珠辉玉映继先鞭。</p><p class="ql-block"> 山崇德厚传家久,</p><p class="ql-block"> 璧合芝兰满室妍。</p><p class="ql-block"> 香沁杏坛培兰蕙,</p><p class="ql-block"> 鲁班巧艺砺金坚。</p><p class="ql-block"> 耀华文苑声名远,</p><p class="ql-block"> 钤印山河世代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完)</b></p><p class="ql-block"> 2025.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