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号2076939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5日,南京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饭,我们便步行打卡南京总统府。</p><p class="ql-block">南京总统府门楼是拥有83年历史的民国标志性建筑,原址是清两江总督署头门,太平天国时建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或“凤门”。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后将此门拆毁,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新建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在大门前举行了入城式,并在门侧悬挂第十六师团部木牌。继而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汪伪政府监察院等机构的大门。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政府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主席改称“总统”,即将“国民政府”换嵌总统府三字。直至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将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在南京总统府前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途径南京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南京地铁站</p> <p class="ql-block">南京总统府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南京总统府自近代以来,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与这里密切相关,许多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过。</p><p class="ql-block">南京总统府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初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后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p><p class="ql-block">南京总统府建筑群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江南园林,也有近代西风东渐的建筑遗存,分三个区域:中区主要有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有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西花园、孙中山起居室及参谋本部等;东区主要有行政院、陶林二公祠、马厩和东花园等。其中分布着总统府文物史料、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太平天国、清两江总督署等十多个文物史料和复原陈列。</p><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总统府内“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辟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2001年,总统府内“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建筑遗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钟山风雨起苍黄,</p><p class="ql-block">百万雄师过大江。</p><p class="ql-block">虎踞龙盘今胜昔,</p><p class="ql-block">天翻地覆慨而慷。</p><p class="ql-block">宜将剩勇追穷寇,</p><p class="ql-block">不可沽名学霸王。</p><p class="ql-block">天若有情天亦老,</p><p class="ql-block">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从景区入口走进总统府,门口就立着毛泽东做的这首七律:“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4月23日,南京总统府的青天白日旗降下,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共分三个参观区域。中区(中轴线)主要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是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和西花园,以及参谋本部等;东区主要是行政院旧址、马厩和东花园。一系列展馆和史料陈列,则分布在这三个区域中。</p> <p class="ql-block">主计处办公楼建于1935年,呈回字形,后作为军令部、参谋本部、首都卫戍司令部办公用房。现为江苏禁毒展览馆展厅。桐音馆掩于数棵青桐之中,民国时期为军务局局长室。此馆与花厅间的假山系多次垒建而成。花厅、观戏台及其东部长方廊均为晚清建筑,孙中山曾在此议事会客,后用于诗会、堂会,后为军务局办公处。孙中山起居室的二层小楼,晚清时供总督内眷居住</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大堂为中式建筑,抱厦五间面阔七间,硬山顶单层双檐,与二堂及穿堂相连,呈“工”型殿。原为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相传洪秀全病逝后即葬于此。清兵攻占天京后,大殿被毁,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两江总督署大堂。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大堂后的西暖阁举行。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作为国民政府的大堂。1929年国民政府部分改建时,将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挂于大堂正中横梁上。之后,大堂先后被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沿用。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二堂又称中堂,清代晚期建筑,原为太平天国的内宫建筑。两江总督署时期为二堂。民国年间,为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如外国使节向中国政府首脑递交国书,举行各种仪式等。举行会谈前也在这里先进行礼节性晤面。民国时期曾多次改建,内部保持了中式风格,北墙门外却是西式门廊。</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会客室是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时期,在举行正式仪式前蒋介石、林森或李宗仁等在此短暂休息的地方,同时也兼作内宾接待室。内有一套间作为蒋介石的临时办公室,有时蒋介石不到总统办公楼而在此办公。1946年国共谈判也曾在这里举行。1949年2月27日,“代总统”李宗仁曾在此会见由北平归来的“上海和平代表团”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等一行。</p> <p class="ql-block">子超楼 </p><p class="ql-block">子超楼位于总统府中轴线北端,是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上所建,林森字子超,且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子超楼”。子超楼是中国新民族建筑,又称现代建筑,是典型的民国公共行政建筑。由南京鲁创营造厂承建,耗资106952元(银元),设计者虞炳烈。</p><p class="ql-block">子超楼主体五层,局部六层。第一层,先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的办公室。第二层是总统、副总统办公室。朝南的这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朝北的这间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第三层是国民政府会议室。楼前两棵雪松,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植,树苗从印度进口,价格昂贵,以寸计金。右侧的那颗已于2011年枯死。</p><p class="ql-block">子超楼1934年开工兴建,至1935年底完工,1936年初正式启用。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此楼被日军中岛部队和十六师团占用。1938年3月成为伪维新政府行政院办公楼。1940年3月汪伪政府成立后,为伪立法院、监察院等办公机构办公场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此楼先后作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办公楼。内设林森的主席办公室、蒋介石的总统办公室、李宗仁的副总统办公室、秘书长办公室,以及国务会议厅等。</p> <p class="ql-block">一楼文书局</p> <p class="ql-block">二层是总统、副总统、文书局长办公室。朝南的这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朝北的这间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文书局长办公室</p><p class="ql-block">文书局局长为文书局主官,直属秘书长领导,属下有170多人。杨熙绩、 许静芝分别担任局长,许任该职长达16年。</p> <p class="ql-block">副总统李宗仁办公室</p><p class="ql-block">1930年代,此三间朝北房间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办公室。1948年5月“行宪国大”,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即作为副总统办公室。 </p> <p class="ql-block">总统办公室</p><p class="ql-block">1936年国民政府办公楼启用后,此三间朝南房间即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办公室。中间为办公用,东边套间为休息室和盥洗室,西一间作接待室。 </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办公室先后被伪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梁鸿志和汪伪政府立法院、监察院占用。 </p><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此处成为蒋介石的主席办公室。 </p><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行宪国大”后,蒋介石当选为总统,又改称为总统办公室。 </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政务局大楼 </p><p class="ql-block">政务局大楼是仿欧式两层建筑,外廊七间,红瓦歇山顶。建于1920年代中期。为江苏督军孙传芳的督军公署办公楼,1930年代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办公楼。1946年以后曾是国民政府文书局及总统府政务局办公楼。政务局主要负责重要文稿拟撰、机要文件的查鉴及转递等党政方面的事务,蒋介石的高级幕僚陈布雷等人也曾在此办公。</p> <p class="ql-block">煦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与总统府连为一体,至今还保留有诸多著名的遗址景点,如石舫、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印心石屋等。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清军破城时被毁,曾国藩予以重建。</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和起居室就在煦园内。以后,又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江苏都督府、督军署等机构的办公处。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委会,以及总统府军务局等机构,都曾在园内设有办公处。</p> <p class="ql-block">芳胜亭,俗称"鸳鸯亭",是民国前江南惟一的方胜亭。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亭基方胜,上为双顶、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却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梁柱间有很大的彩绘"雀替木",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因其少用斗拱,为出挑檐,只得加大这种斜角支撑物。亭里可见一些龙凤狮虎等动物形状的刻绘。</p> <p class="ql-block">石舫又叫不系舟,不系舟建在一个青石平台之上,用10层巨型青石一一垒砌。平日太平湖水满时,人们只能看到船舷以下三四层的部位,而湖水放干后,常年潜于水下的6层青石也全部现形。它们有3米高,边缘被仔细地打磨成弧形,呈现出木船外廓的优美弧度。最为出彩的是不系舟的尾部,用一整块青石刻成的尾舵拖在中央,舵杆伸出水面,连固定尾舵的舵环都被清晰地刻划出来。</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防空洞</p><p class="ql-block">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后,日军飞机经常袭扰南京。当时国民政府缺乏防空力量,所以在建造国民政府办公楼时,建造了这座地下室。该建筑主体结构为两层,全部由钢骨水泥浇制,水、电、通风设施一应俱全。 顶层厚数米,可抗击重磅炸弹轰炸。地下室且距主席办公室仅十几米,疏散极为方便。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时,国民政府早已西迁,地下室并没有启用。1949年解放前夕,总统府官员曾在防空洞焚烧了大量来不及运走的文件材料。 </p> <p class="ql-block">从总统府西门出来,便是东西会创意集市,1912美食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记录生活•分享美丽•欢迎转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