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背后有隐忧——评《哪吒之魔童闹海》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b>题记:在热闹背后,我看到的是隐忧,是动画片发展方向的危机。</b></p><p class="ql-block">今年春节至今,影视界最热门的话题当属热播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从大年初一到前天为止,它在海内外收获的票房总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18亿元,创下国产电影票房的历史新纪录。一部国产商业贺岁片能够取得如此令人惊讶的傲人成绩,的确可喜可贺。不过,如果有人错把《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路子当做今后国产动画片的发展方向,照着这条道儿走下去,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那样,将会把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导向歧途,后果不堪设想。</p> <p class="ql-block">不能不承认《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取得了成功,不过这种“成功”只能算是商业运作的一种成功,获得的巨额商业利润,自然让影片投资方,影片制作团队和整个电影院线挣得盆满钵满,各方人士无不皆大欢喜。可是,如果用评价一部动画影片的艺术标准对《哪吒之魔童闹海》进行衡量,会发现它无疑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我看到网上有许多对它的评论,总的看法是认为,它利用高新科技创造的艺术形式与影片的故事内容严重脱节,二者不相匹配。一个方面是,新的“声光电”的创作手法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无论画面视觉效果还是震耳欲聋的音响效果都让观众得到了一次强烈的感官刺激,让他们直呼过瘾;另一个方面是,它的故事内容乏善可陈,无论是创作者对主题的挖掘是否到位,故事情节的转折是否合理,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幽默手法的运用等诸多环节,影片的许多地方都不能令观众满意。</p><p class="ql-block">简要罗列几条网上的评论如下:</p><p class="ql-block">许多评论总的看法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部“特效轰炸与叙事失焦的一场视觉疲劳的狂欢”的动画影片。</p><p class="ql-block">对这部影片主题的表达,有人这样评论:“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呐喊曾引发广泛共鸣,而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试图探讨的‘规则由谁而定’‘个体与制度的对抗’等命题,却因表达方式的混乱显得力不从心。影片既想延续反叛精神,又试图融入家庭温情与社会批判,结果却是每一条线索都浅尝辄止。”</p><p class="ql-block">又有评论认为:“在叙事节奏、角色塑造与主题表达上的失衡,让这场‘闹海’显得浮华有余而内核不足,最终沦为一部披着东方神话外衣的流水线式商业大片。”</p> <p class="ql-block">“密集的动作戏与爆炸式转场挤压了文戏的生存空间,导致人物动机潦草、情感转折生硬,‘一言不合就开打’,这种‘为打而打’的设计,让影片的叙事节奏陷入‘高潮即日常’的疲惫循环。”</p><p class="ql-block">“本片的喜剧桥段大多停留在低俗水平上,例如太乙真人的四川腔,哪吒在圣殿上的随便撒尿,甚至刻意扮丑的配角设计,让影片的‘幽默’显得廉价且低俗。”</p><p class="ql-block">“更令人遗憾的是,哪吒母亲被简化为‘无私奉献’的刻板符号,而新增的女性配角则要么是花瓶式的颜值担当,要么是推动剧情的功能性牺牲品。”</p><p class="ql-block">还有人评论说,《哪吒之魔童闹海》像极了片中那座金玉其外的龙宫:外表璀璨夺目,内里却空荡无物。它证明了国产动画在技术上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却也暴露出创作团队对故事内核的轻视。当‘大场面’成为掩盖叙事短板的遮羞布,当‘笑点+泪点+燃点’的公式化创作成为行业标准,中国动画或许正在重复好莱坞工业的迷失老路。若神话只剩皮囊,再多的‘魔改’也难逃速朽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哪吒之魔童闹海》也有一些赞美的评论,认为故事情节感人,人物形象生动等,这里就不再列举。</p><p class="ql-block">笔者以为,以上评论引出的是一个关于文艺作品的艺术形式和故事内容如何统一的问题。众所周知,形式和内容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并为内容服务。如果一部文艺作品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却忽视了对内容的深化挖掘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么,这部作品就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文学即人学。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一不是把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性的善与恶放在第一位,用艺术力量弘扬正气,惩治邪恶,起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的。</p><p class="ql-block">我想拿日本的几部优秀动画片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一个对比。现今的舆论,如果谁敢说日本什么东西好,很有可能会被一些人骂作“汉奸”“精日分子”,不过我不怕。众所周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台播放的日本几部优秀动画片给观众留下无法抹去的记忆。《排球女将》主人公的拼搏精神,《阿童木》的神奇功能,《聪明的一休》的睿智风趣,《蜡笔小新》的蠢笨善良,日本动画片中这一个个生动可爱的艺术形象曾经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给人以启迪和感召力量,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p><p class="ql-block">与之相比,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阵热闹的背后,我却看到的是危机,是今后我国动画片走什么道路的危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影片,它能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自然对动画业界潜在的制作方产生无法抵挡的诱惑力,因而它极有可能会左右着今后动画片发展的方向。在天文数字利润的诱惑面前,哪一个投资人会不眼红心动,能够按耐住骚动的心情呢?从《哪吒之魔童闹海》身上,他们看到,只要砸下巨额资金,就会带来数十倍以至上百倍的利润回报,比投资房地产,投资期货,投资股票来钱都更快,利润更丰厚。今后,资本方走这条赚钱捷径很有可能会成为他们的首个选项。</p> <p class="ql-block">影片的巨额利润来自中国庞大的观众市场。《哪吒之魔童闹海》能收获一百多亿票房,是因为它能吸引来数以数亿计的观众。观众们观看这部影片时一定会很激动,当面对屏幕上宏大的动态画面时,他们眼前闪现的是“魔丸”和“灵珠”以哪吒和敖丙名义再获新生,并且他们的外部形象不时变幻莫测,功力强大无比; 画面上一会儿是海底妖族如火山喷发般汹涌而出,一会儿是无量仙翁的扫妖队像飓风一样狂卷而过;各种形态的机器魔兽对打或集体厮杀恶斗,动感激烈的画面加上轰鸣般的音响效果对观众造成强烈感官刺激,自然会赢得观众们的喝彩。像全红婵这样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轻人,看完电影直乎“过瘾”也不奇怪了。天量票房就是这样出现的。</p><p class="ql-block">不过观众一时的视觉快感并不能维持多久,当他步出影院时,快感也就随之逐渐消失殆尽,并不会在心底留下久远的记忆。对于平时生活内容单调贫乏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很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刺激,拍电影的人是很能理解他们的精神需要的。我们知道,国外许多电影人喜欢拍摄色情、恐怖、暴力、犯罪这样的内容,图的是它能给观众带来精神刺激,不过因为它们的社会效果过于恶劣,会严重毒害下一代人,因而它们都在被官方查禁之列。由此可见,能吸引观众眼球的影片不一定就是好影片,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绝对不能用票房做标准。现在,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以博取观众眼球为目的制作的动画功夫大片,尽管获利颇丰,并一时成为舆论热点,但是它并不是一部优秀影片,更不应该成为以后动画片发展的标杆。</p> <p class="ql-block">有人把《哪吒之魔童闹海》与张艺谋的作品相比,说一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收入超过了张艺谋一辈子拍摄的所有影片的收入,认为张艺谋会“后悔的肠子都青了”。这种说法,完全混淆了金钱和艺术的界限,他以为只要能挣来金钱就是成功,彻底撇开了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沦为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令人遗憾的是,持这样认识的人估计不在少数,如果这种认识成为业界的主导思想,那一定是电影业界、包括动画业界的极大悲哀。</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热闹的背后,我看到的是未来很可能给动画片业界带来的创作危机。如果未来的动画片都走这条路子,它就会沦为资本捞钱的工具,那么,动画片还会有生命力吗?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