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徽州古村落,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村落布局,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观光游览。不久前的2024年11月,我自驾游览了10座徽州古村落,其中的查济、塔川和鱼梁已在相关的美篇中作了分享。本美篇与您分享位于黟县和歙县的7座古村落,各具特色,各有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根据资料介绍,徽州古村落总体上有三个特点:</b></p><p class="ql-block"><b> 一是以宗族集聚而成。而大多数世家大族都是由遥远的黄河流域,涉江渡河迁徙到这山水萦绕的徽州。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在当地为官,离任后就在当地居住,繁衍子孙;另一种就是躲避北方的战乱,离乡南渡。</b></p><p class="ql-block"><b> 二是徽州山多地少,人口众多,很多徽州人选择外出经商,谋取生路,由此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徽商”。明中期至清亁隆这一时期的徽州人用巨额的商业利润在故里营造了雕梁画栋的深宅大院。</b></p><p class="ql-block"><b> 三是徽州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会借助风水理论,基本上每一座古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尊重,也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b></p> 卢 村 <p class="ql-block"><b> 卢村,位于黟县北部,距宏村仅二公里。参观卢村,我们从位于公路边的观景平台俯瞰卢村全景开始。粉墙黛瓦,黑白交织的徽派民居集中在山谷的小平原上,壮美景色一览无余。</b></p> <p class="ql-block"><b> 卢村,卢姓人集聚为主的古村落。整个村子沿着小溪而建,主要街道位于小溪两侧,充满了山清水秀的田园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卢村以徽派艺术的极品“木雕楼”而名闻遐迩。其主人是卢氏三十三代传人卢邦燮(人称卢百万)于清道光年间所建。主人早年经商,家富百万,后转入仕途,官至道光年间四品朝议大夫。卢百万一生娶6房太太,所以宅院建的也多,有志诚堂、思济堂、思诚堂、玻璃院等,都是精工细刻的木雕装饰。而其中大房与二房太太合住的“志诚堂”则是传说中的“木雕楼”。</b></p> <p class="ql-block"><b> 徽州高墙大宅古民居的大门一般都带有门楼。门楼样式有多种,但一般都筑有飞檐,飞檐的下方多是砖雕做成的门额,这门额雕刻就成了向人们展示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标志。志诚堂及其他的几座宅院都是这样的门楼,而志诚堂的门楼最为考究。</b></p> <p class="ql-block"><b> 志诚堂的木雕,以精湛的雕刻技艺而著称。工匠们使用多层透雕的复杂工艺,以深浮雕为主,结合圆雕、透雕、剔雕等手法,呈现了由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物、山水环境等多元素组成的复杂场景,令人赞叹不已。但让人震惊的是,雕刻人物的脸部在特殊年代几乎全部被一刀削去。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雕刻作品的人物也要脸。所以,人们赞赏木刻雕功之精细,艺技术成就之高,也对“不要脸”的荒唐留下了深刻而苦涩的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卢百万育有16个女儿,8个儿子,一共24个孩子,所以卢家私塾很有规模,其门窗木雕同样精美。</b></p> 南 屏 <p class="ql-block"><b> 南屏,位于黟县城西4公里,有1100多年历史。南屏村河流环绕,走过古老的万松桥就是古树林立的万松林,风景秀美。</b></p> <p class="ql-block"><b> 南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以幽深街巷、祠堂群和古民居群,独具特色的村落建筑景观而闻名。据说,全村有36口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村内道路错综复杂,宛若一大型迷宫。而我们只是顺着导览牌匆匆一游,感觉布局与西递有相似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光滑的石板深巷,两边是高墙宅院,门前挂有铭牌,标注着宅主姓名,大多关闭,有几家开放的,都是富丽宅堂,美轮美奂的木雕,彰显着曾经的富足与荣耀。</b></p> <p class="ql-block"><b> 高墙的徽派大宅,进门就是天井,而天井在设计上都遵循“四水归堂”的原则。就是四檐的雨水全部流向屋中间的天井里,再由天井中间的下水道排向户外。这种设计理念基于聚水如聚财的认识,这也是商人社会中特有的大众心理在建筑上的反映。徽派建筑的天井都是很小的,四周是高高的白墙,坐在天井中仰头一望,只可以看到一块狭小的天空。因此有这样的说法,这是奔走四方的商人们,要让故里的妇孺老人们“坐井观天”,为他们创荡世界营造出一个稳定的后方。</b></p> <p class="ql-block"><b> 典型的徽州民居有前厅和后堂,后堂是家中长辈居住的地方,前厅是会客、议事、宴请等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游客参观看到的也多是前厅。基本都挂有中堂画,两边挂有对联或楹联。下面是一张长长的条案,条案正中是一座自鸣钟(也称长鸣钟)旁边是两个花瓶,寓意“终(钟)生(声)平(瓶)安”;而条案的左右两端则是“东瓶西镜”,即东边一个大花瓶,西边一面镜子或台屏,寓意“长命平静”“平安吉祥”。这是风水理学形成的古老习俗。</b><b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了徽州人在宦海沉浮与商界搏击之后,内心中对平静生活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南屏村的另一个特点,有多部影视剧在村子里取景拍摄,故有影视村之称。尤其是1991年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电影《菊豆》,至今还有许多电影海报展示和电影中的“药铺”“染坊”等拍摄地的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南屏村居住着叶、程、李三大姓,曾经宗祠众多,现仍保存有8座祠堂,有族祠、家祠和分祠之分。据说有“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之称。这是人口最多的叶氏宗祠,闭门维修。另一座不知何名,门开着,好像是老年活动室。</b></p> <p class="ql-block"><b> 南屏村古建筑群,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关 麓 <p class="ql-block"><b> 关麓距南屏2公里,游览完南屏我们去了关麓。关麓村更加清静,少见游客,村口设有景区售票处,检票口,但我们去时,售票处闭窗,检票口敞开。</b></p> <p class="ql-block"><b> 关麓村面积不大,但目之所及马头墙高矗,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关麓村的亮点在于“关麓八大家”。清朝中叶,汪姓富商八兄弟共同建造了八幢大宅,既互相独立,又连成一体。每一幢古宅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小院,但层楼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远望去一片粉墙黛瓦,高低错落,形成关麓村独特景观。据说,这样的结构在徽州古民居中是极为罕见的。但大宅闭门谢客,未能入内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关麓八大家”的宅门更显豪华气派。</b></p> <p class="ql-block"><b> 各幢大宅马头墙矗立,高大冷峻。</b></p> 唐 模 <p class="ql-block"><b> 唐模,意为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而建立的。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现为5A级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走过景区入口,即见400多岁的网红老樟树,因为在黄梅戏电视剧《天仙配》里“客串”老槐树,不仅是董永和七仙女相遇的地点,还成为了他们婚姻的见证者和媒人,故被称为“天下第一媒树”。树下新立的石碑刻“神树为媒,天赐良缘”文字。因而有情人纷纷挂上许愿的红带,寄托爱情圆满的美好愿望。</b></p> <p class="ql-block"><b> 进村的古道上,一座高大的石牌坊静静地矗立,正面书“圣朝都谏”,背面写有“同胞翰林”。这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许氏两兄弟先后考中进士入翰林,恩准建造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b></p> <p class="ql-block"><b> 檀干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徽州遗存著名林园,内有池亭花木之胜,古时为才人雅士揽胜宴集之所,建于清代初年,乾隆年增修。</b></p><p class="ql-block"><b> “檀干园”不仅名称斯文,还有一个至情至孝的感人故事,原来是个超级孝顺的儿子,他老妈一辈子想去西湖看风景,但身体不允许。于是这个身为富商的儿子愣是花重金在村口仿建西湖供母亲游玩,颐养天年。“檀干园”由此也被当地人称为“小西湖”“孝子湖”。</b></p> <p class="ql-block"><b> 檀干园湖中筑有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中心建有“镜亭”,存有18块明、清时刻制的石碑,分别是朱熹、苏轼、米芾、黄庭坚、祝枝山等名家的诗词手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唐模村广场,巧遇北京玉渊潭中学的学生远道而来,在广场举行活动,甚是热闹。</b></p> <p class="ql-block"><b> 唐模村虽为5A景区,但游客不多,也不影响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出售些土特产,算是享用了景区便利。这是村民在洗涮番薯,询问而知,这种番薯含淀粉多,食用口感不好,适宜榨淀粉做粉条。</b></p> <p class="ql-block"><b> 唐模村最具特色的是这条水街,水街长约600米,从村头到村尾,檀干溪汩汩流淌,灵韵润泽。沿着檀干溪,走进这条天然画廊,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慢慢地感受“全村同在画中居”的诗情画意。</b></p> <p class="ql-block"><b> 清澈的溪流终年不竭,两岸建有近百幢徽派建筑,有民居、有祠堂、有店铺、有油坊,高低错落,形成夹溪的街道市井。沿街还建有40余米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溪设美人靠,供村民及商家生活休息之用。</b></p> <p class="ql-block"><b> 尚义堂,位于唐模水街上游的显要地段,许氏支祠.始建于明代景泰元年(1450),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尚义堂的独特之处在于祠堂前建有木质牌坊,这是因为徽商许怀显因首倡筹饷戍边有功,被封为尚义郎,朝廷恩准其建尚义坊,造尚义堂。</b></p> <p class="ql-block"><b> 唐模银杏树,树龄1400年,至今枝繁叶茂,蔚为壮观,被冠以“唐模开基树”之美誉,有许多奇妙的传说,村民视其为神树而顶礼膜拜。</b></p> 呈 坎 <p class="ql-block"><b> 呈坎,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有1700多年的历史。呈坎村是按《易经》中,“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理论选择布局,有“中国风水第一村”之称。呈坎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5A级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游呈坎一生无坎”,景区随处可见的广宣语。</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景区就是一个小湖泊,名曰永兴湖。从呈坎村的布局看,这湖应该是位于村子的后面。可能是成了景区,这里成了入口,而原来的村口成了景区的出口。</b></p><p class="ql-block"><b> 永兴湖也是呈坎的水口,“水口”的本意是指一个村子的水源流入和流出的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水源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要资源,而且是福泽之源,与村落的兴盛密切相关。呈坎前有河流穿村,后有湖泊环绕,所谓风水宝地是也。时值初冬时节,湖面莲叶凋敝,但能想象得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六月天,村庄的粉墙黛瓦与湖面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组成的呈坎美景,更加艳丽壮美。</b></p> <p class="ql-block"><b> 晒秋,是徽州地区一种典型的农俗行为。生活在多山地区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这种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者追逐的素材,并被诗意般的称之为“晒秋”。其实晾晒农作物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只不过秋季恰逢丰收时节,表现的更为丰富,更有神韵。现在“晒秋”已成为徽州乡村特色景观,呈坎村更是把晒秋演绎成“秋日造梦”的艺术节,也成了游客拍摄热度最高的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介绍说,“呈坎村以众川河为起点,向村外发射八条街巷,把整个村庄分割成大小八块,街巷相通,巷巷连通,使村落形成二圳三街九十九巷,成为一个完整的九宫内八卦。因此,呈坎是一个集自然八卦和人文八卦相结合的千年古村,是皖南最古老、最神秘的八卦村,是空间形态和意识形态最完美的结合。”而我们匆匆行走于小街深巷,高墙大宅之间,并无身处八卦阵的感觉,感觉村落的布局与其他古村落无异。</b></p> <p class="ql-block"><b> “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纪念的是罗氏第十三始祖隐士罗东舒。整座祠堂分前、中、后三进,层层升高。祠堂规模宏大、营造精细,其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b></p> <p class="ql-block"><b> 祠堂第二进上方悬挂着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董其昌题书的“彝伦攸叙”金字横匾,意为伦常有序,强调了社会道德和秩序的重要性。</b></p> <p class="ql-block"><b> 祠堂的第三进是“宝纶阁”,也是祠堂里的最精华部分,横梁上的彩绘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至今仍未褪色,为国内罕见的民间彩绘珍品。因为主持续建此祠的罗应鹤,明万历年曾任监察御史和大理寺丞等职,他借以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赐珍品的用途修造此阁,故取名“宝纶阁”。</b></p> <p class="ql-block"><b> 游呈坎令我向往的是看看“宝纶阁”,因为行前做功课,见过网上不少对宝纶阁的美评。当我站在宝纶阁大堂之时,惊讶与赞叹油然而生,一个徽州山区的村落,在4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就建造了这座规模之大、规格之高、美轮美奂的家族祠堂,古徽州人厉害!</b></p> <p class="ql-block"><b> “罗东舒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棠 樾 <p class="ql-block"><b> 棠樾,距歙县县城6公里,是鲍氏家族集聚的村落,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约公元1130年),至今近900年的历史。棠樾以牌坊群而闻名于世,随着各种影视作品的取景拍摄,棠樾牌坊群声名远播。早想亲眼目睹,此次了却心愿。</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景区即见农田中弯形排列的牌坊群。但我们没有立即前往,而是首先进入了“清懿堂”参观。据说,这是中国唯一现存完好的女性祠堂。</b></p> <p class="ql-block"><b> “清懿堂”寓意女子德行美好,是棠樾村盐商鲍启运于清朝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所建。 他有感于鲍氏家祠仅奉男主人,鲍氏妇女死后,神位竟无处存放,因而嘱咐儿子鲍有莱修建一座女祠。在那个“女人不进祠堂”的旧制下,竟然专门为留守妇女建了祠堂。按现在的话讲,大盐商鲍启运绝对是那个年代的女权主义先行者,值得后人崇敬。</b></p> <p class="ql-block"><b> 清懿堂为三进五开间结构,与一般祠堂不同的是,清懿堂的朝向为坐南朝北,据说,这出自《易经》中“男乾女坤、阴阳相悖”的说法。大厅正中高悬入“贞孝两全”横匾,系晚清名臣曾国藩所书。</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与清懿堂相邻的是鲍氏支祠“敦本堂”,俗称男祠,比女祠早建了4年,建造者是鲍启运的胞兄鲍志道。祠堂坐北朝南,门厅飞檐翘角,气势宏大,内部简洁明了。徽州古村落都有祠堂,也就不稀罕了。</b></p> <p class="ql-block"><b> 棠樾的牌坊群由7座牌坊逶迤成群,矗立在空旷的田野间,气势恢宏,古朴典雅, 其中3座是明代建筑,4座是清代建筑。忠臣坊、慈孝坊、孝子坊、节孝坊……七座牌坊以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每一座牌坊的背后,都凝聚着一段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赞誉“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秀江南第一乡”。</b></p> <p class="ql-block"><b> 棠樾的牌坊如果从单个的个体来看,其构建上并无多少特别之处,基本上是四柱冲天式,配有匾额和浮雕。岁月沧桑,匾额的字和浮雕大多已模糊不清。好在每座牌坊旁边都立有介绍牌,能大概了解牌坊建立年份和旌表的德行。</b></p> <p class="ql-block"><b> 走过牌坊群,犹如走过一段厚重的历史,回首逆光下的牌坊,更显苍凉凝重。鲍家历代经商为生,富了十八代,目前在棠樾村还有三百多人。曾经成就几百年的声名今已不再,只有风雨中屹立几百年的7座牌坊,见证其曾经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1996年,这里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是实至名归。如果你想穿越回古代,又想保持现代审美,棠樾村绝对是不二之选。</b></p> 雄 村 <p class="ql-block"><b> 雄村,位于歙县城南。元末曹姓人入迁,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雄村青山环抱,古树成林,新安江水傍村流荡,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也是一座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古村落。</b></p> <p class="ql-block"><b> 进村道上的“一品雄村”牌坊,背面书“宰相故里”。据说,这个“一品”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曹氏家族五世官居一品,第二,雄村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孕育了内涵丰富的曹氏文化,要让人们从中去细细品读。</b></p> <p class="ql-block"><b> 雄村人最引以为傲的,当属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和曹振镛。</b></p><p class="ql-block"><b> 曹文埴(1735年-1798年),清代重臣,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并担任过《四库全书》总裁官。</b></p><p class="ql-block"><b> 曹振镛(1755年-1835年),曹文埴之子,历事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傅,死后追谥文正,入祀贤良祠。</b></p><p class="ql-block"><b> 父子二人在清朝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共同影响了清朝的政治格局。这尊塑于入村小道旁的青石雕像不知是曹文埴还是曹振镛,没有介绍。感觉曹振镛的可能性大些,因为历史上儿子比爹更为显赫。</b></p> <p class="ql-block"><b> 竹山书院,雄村的名片,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面朝新安江,被竹林环抱。书院大部分保留了几百年前的原貌,只有少部分受到了损坏,是徽州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徽州古书院。曾是徽商巨富的曹氏家族不忘投资兴学,激励子孙“寒窗苦读,功成名就”。从竹山书院走出的曹氏进士、举人有53名,为曹氏家族培养了大量人才。</b></p> <p class="ql-block"><b> 书院里的文昌阁,阁内供奉朱熹塑像,阁前楹联书</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扶君臣朋友之伦心悬日月,征豪杰圣贤之果道在春秋。”</b><b>满满的儒家理念,特摘录之。</b></p> <p class="ql-block"><b> 书院内的“雄村曹氏明清举人、进士一览”,真可谓人才辈出。</b></p> <p class="ql-block"><b> 矗立于村中心位置的“大中丞”牌坊。也叫“光分列爵”坊,这是一座功名坊,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牌坊上镌刻着明清曹氏家族中举者和显宦的姓名。牌坊匾额书“光分列爵”,是对曹氏家族里成就最显赫的人进行的褒奖,使他们在历史的纪念碑上代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b> 曾经走过宏村、西递和婺源的几座古村落,今又游览了黟县和歙县的七座古村落,悠长曲折的青石深巷,高脊飞檐、层楼叠院的徽派建筑,缭绕在田园风光和月塘波影里的古意,令人流连忘返;无处不在的明清乃至宋元时代的实物证据和古代百姓生活的印记,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是了解古代社会与文化的理想去处。徽州古村落值得一游。</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