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清一统志</p><p class="ql-block">彰德府</p><p class="ql-block">在河南省治北三百六十里东西距三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直隶大名府清丰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界一百七十里, 南至卫辉府淇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直隶广平府磁滋州界七十里。东南至卫辉府濬县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山西泽州府陵川县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广平府成安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山西辽州界四百四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干二百里。 </p><p class="ql-block">分野,天文室、壁分野,娵訾之次。 </p><p class="ql-block">建置沿革</p><p class="ql-block">禹贡“冀州”之域。商时河袒甲所都。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邯郸、上党二县地。汉高帝分置魏郡,治邺,属冀州。后汉初平中,为冀州治。 </p><p class="ql-block">元和志:“韩馥为冀州牧,始居邺。 其后袁绍、曹操皆因之。三国魏建邺都。晋仍日魏郡,属司州,后入于赵、燕及苻秦。咸康初,石虎改太守为魏尹。升平初,慕容俊置司隶校尉。太和末,苻坚仍置冀州。后魏天兴四年,改置相州。东魏天平元年,迁都之,改日司州魏尹。 </p><p class="ql-block">元和志:“后魏孝文帝于邺立相州。” 按:魏书庾岳传:“太祖以岳为邺行台,及罢邺行台,以所统六郡置相州,即拜岳为刺史。”则相州之立,当从地形志作“天兴四年”, 元和志误。 </p><p class="ql-block">北齐改魏尹为清都尹。周建德六年,复日相州魏郡。大象二年, 移治安阳。 </p><p class="ql-block">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复日魏郡。 </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元年,复日相州。 </p><p class="ql-block">旧唐书地理志:置总管府,四年罢。 六年复置,九年罢。贞观十年,复置都督府,十六年罢。天宝初,改日邺郡。乾元初,复日相州,属河北道。广德以后,常置节度使。 </p><p class="ql-block">唐书方镇表:广德元年,置相卫节度使,治相州。大历元年,赐号昭义军节度。建中元年,徙治潞州,而相州属魏博节度。太和三年,复置相卫澶节度使,治相州,寻罢,仍属魏博。 五代史职方考:相州故属天雄军节度,梁分置昭德军,后唐复属天雄。 </p><p class="ql-block">五代晋天福二年,于州置彰德军节度。 </p><p class="ql-block">宋曰相州邺郡彰德军,属河北西路。金明昌四年,升为彰德府, 仍属河北西路。元太宗四年,立彰德总帅府。宪宗二年,为散府,属真定路。至元二年,为彰德路,直隶中书省。明仍为彰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本朝因之,属河南省,领州一,磁。县六。安阳、临漳、汤阴、林、武安、 涉。雍正二年,以旧属直隶大名府之内黄县来隶。四年,以磁州改属直隶。今领县七: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阳县,</p><p class="ql-block">附郭。东西距一百八十里, 南北距七十里。东至直隶大名府元城县界一百里,西至林县界八十里,南至汤阴县界三十里,北至直隶广平府磁州界四十里。东南至汤阴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汤阴县界六十里,东北至临漳县治八十里,西北至磁州界八十五里。战国魏宁新中邑。秦昭襄王改曰安阳。汉为荡阴县,属河内郡。 晋始置安阳县,属魏郡。东魏天平初,并入邺县。后周大象二年,自邺移相州治此,改县日“邺”。隋开皇十年,复日安阳。大业初,为魏郡治。唐复为相州治。五代、宋因之。 金为彰德府治。元为彰德路治。明为彰德府治。本朝因之。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临漳县,</p><p class="ql-block">在府东北七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直隶大名府元城县界五十里,西至直隶广平府磁州界二十五里,南至安阳县界五十里,北至广平府成安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内黄县界五十里,西南至安阳县治八十里,东北至广平府广平县治六十里,西北至广平府邯郸县治七十里。春秋邺邑,属晋。战国属魏。汉置邺县,并置魏郡。后汉因之。初平中,又为冀州治。三国魏黄初二年, 建都。晋仍为魏郡治。建兴元年, 改曰临漳,后复日“邺”。石虎、慕容俊皆都此。苻秦仍为冀州治。后魏天兴四年,于县置相州。东魏天平元年迁都,改为司州魏尹治,又分邺东界置临漳县属之。北齐亦都此。后周复为相州治。太象二年,州移治安阳,改“邺”为灵芝县。隋开皇十年,复改日“邺",与临漳县皆属魏郡。唐属相州。五代因之。宋熙宁五年,省邺县入临漳,仍属相州。金属彰德府。元属彰德路。明属彰德府。 本朝因之。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汤阴县,</p><p class="ql-block">在府西南四十五里。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直隶大名府开州界七十里,西至林县界八十里,南至卫辉府濬县界-十五里,北至安阳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濬县治七十里,西南至卫辉府淇县界八十里,东北至安阳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林县治一百四十里。战国魏荡阴邑。汉置荡阴县,属河内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七年,改属魏郡。魏、晋因之。后魏天平初,并入邺县。隋开皇六年,复置汤阴县,属汲郡。唐武德四年,改置荡源县,属卫州。六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复日汤阴县。五代因之。宋宣和二年,改属濬州,寻还属相州。金属彰德府。元属彰德路。明属彰德府。本朝因之。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林县,</p><p class="ql-block">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安阳县界四十里,西至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界五十里,南至卫辉府辉县界一百里,北至涉县界八十里。东南至汤阴县界一百里,西南至山西泽州府陵川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安阳县界八十五里,西北至壶关县界八十里。战国韩临虑邑。汉置隆虑县,属河内郡。后汉延早时,改曰“林虑”。建安十七年,改属魏郡。三国魏属朝歌郡。晋属汲郡。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省入邺县。太和二十一年复置。永安元年, 并置林虑郡。北齐郡废。后周复置。 隋开皇三年,郡废,县属相州。十六年,于县置岩州。大业初,州废,县属魏郡。唐武德二年,复置岩州。五年,州废,县仍属相州。五代、宋因之。金贞祐三年,置林州。元太宗七年,废为县。宪宗二年,复为州。至元二年,复为县,寻复为州,属彰德路,后废。明洪武元年复置。二年, 降州为县,属彰德府。 本朝因之。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安县,</p><p class="ql-block">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八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界二十八里,西至涉县界八十里,南至广平府磁州界五十里,北至直隶顺德府沙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邯郸县界五十里,西南至涉县界八十里,东北至广平府永年县界五十里,西北至山西辽州界一百二十里。战国赵武安邑。汉置武安县, 属魏郡。后汉因之。魏、晋属广平郡。东魏天平初,仍属魏郡。隋开皇三年,属相州。十年,改属磁州。大业初,属武安郡。唐武德四年,属磁州。六年,属洺州。永泰元年,还属磁州。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并入邯郸,后复置,仍属磁州。 明因之。 本朝雍正四年,属彰德府。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涉县,</p><p class="ql-block">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直隶广平府磁州界一百里,西至山西潞安府黎城县界三十里,南至林县界七十里,北至武安县界七十里。东南至磁州治一百六十里,西南至黎城县治六十里,东北至武安县治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山西辽州治一百六十里。汉置沙县,属魏郡。后汉日“沙侯国”。晋曰涉县,属广平郡。后魏省入刈陵。隋开皇十八年复置,属潞州。大业初,属上党郡。唐武德元年,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属潞州。 五代因之。宋属隆德府。金贞祐三年,于县置崇州。四年州废。兴定五年复置。元初州废,以县属正定路。 至元二年,并入滏阳,后复置。明属磁州。本朝雍正四年,属彰德府。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内黄县。</p><p class="ql-block">在府东一百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至直隶大名府清丰县界十五里,西至安阳县界四十里,南至大名府间州界三十五里,北至大名府元城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开州治六十里,西南至卫辉府濬县治九十里,东北至大名府元城县界九十里,西北至临漳县界五十里。汉置内黄县,属魏郡。魏、晋因之。东魏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相州。大业初,属汲郡。唐武德四年,属黎州。贞观十七年,还属相州。天祐三年,改属魏州。宋属大名府。金改属滑州。元因之。明属大名府。本朝雍正二年,改属彰德府。 </p><p class="ql-block">形势旁极齐、秦,结凑冀、道, 开胸殷、卫,跨蹑燕、赵。 </p><p class="ql-block">山林幽映,川泽回。 </p><p class="ql-block">晋左思魏都赋。西邻泽、潞,东接大名,南卫辉而北洺、磁,兼冈脊而带沃土。固经。其地平广阔大,挟上党,抚襄国,跖澶腋卫,常为天下要。相台志。风俗魏都邺郡,士女被服,咸以“奢丽相高。其性所尚习得京、 洛之风。隋书地理志。 </p><p class="ql-block">土狭人稀,雅重儒术,而耕凿甚勤。府志。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池</p><p class="ql-block">彰德府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池广十丈。明洪武初筑。本朝康熙十六年修,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重修。 安阳县附郭。</p><p class="ql-block"> 临漳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外城周六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筑。本朝顺治五年修。 </p><p class="ql-block">汤阴县城,周四里,门六,池广二丈。明洪武三十年筑,崇祯中甃甎。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修,二十七年重修。 </p><p class="ql-block">林县</p><p class="ql-block">城,周三里,门四,池广一丈五尺。 明洪武七年筑。本朝乾隆十年修,二十七年重修。 </p><p class="ql-block">武安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五,池广一丈,外城周十三里。明洪武十七年筑,嘉晴二十三年修。 </p><p class="ql-block">涉县城,周四里,门二,池广三丈。 明洪武十八年筑,嘉靖二十有一年甃甎。 </p><p class="ql-block">内黄县城。周五里,门八,池广五丈,外城周九里,亦有池。明洪武初筑,万历二十五年甃甎。本朝康熙二十年修,雍正六年重修。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校</p><p class="ql-block">彰德府学,在府治西。宋韩琦始建,明洪武三年重建。本朝顺治十五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p><p class="ql-block">安阳县学,在县治西。元至元中建,明洪武三年重修。本朝康熙三十一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p><p class="ql-block">临漳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二十七年改建。本朝顺治八年修,雍正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p><p class="ql-block">汤阴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大观元年建,明洪武三年重建。本朝顺治十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p><p class="ql-block">林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中建, 明洪武七年重建。入学额数十二名。 </p><p class="ql-block">武安县学,在县治东南。金天会中建,明洪武五年重建。本朝顺治十八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p><p class="ql-block">涉县学,在县北门内。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中修。入学额数八名。 </p><p class="ql-block">内黄县学,在县治东北。元至正末建。本朝康熙中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p><p class="ql-block">昼锦书院,在府城内。 本朝乾隆五年建。 </p><p class="ql-block">演易书院,在汤阴县署东南。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建。 </p><p class="ql-block">紫金书院。在武安县治东。明万历中建。本朝乾隆二十五年修。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户口</p><p class="ql-block">原额人丁二十六万三百五,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三十六万七千七百九十三名口,计二十八万五千四十户。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田赋。 </p><p class="ql-block">田地五万七干四百七烦三十二亩,额征地丁正、杂等银三十四万七干二百二十六两五钱五分有奇,正兑、改兑米一万三百五十二石五斗有奇,麦五千九百五十八石八斗有奇,豆一万七干八百八十一石六斗有奇,耗米二千四百七十石二斗有奇,耗麦一千三百九十二石五斗有奇。 </p><p class="ql-block">耗豆四千三百八十六石五斗有奇。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川</p><p class="ql-block">蒙责山,在安阳县西南二十五里。相传后魏孝文帝迁洛,于此颁赉从臣,故名。 </p><p class="ql-block">宝山,在安阳县西南五十里。旧名白石谷,产白石,陶人取以为器。山有八峰,峰下有泉。其西北为青凉、焉鞍二山,接林县界。 </p><p class="ql-block">龙山,在安阳县西四十里。魏都赋: “虎洞龙山,相为倚伏。”隋书地理志:“灵泉有龙山。”旧志:“一名善应山,山东南有善应村,洹木伏流出焉。”又涉县北三十里亦有龙山。 </p><p class="ql-block">蓝嵯山,在安阳县西。后汉书袁绍传:“袁尚救邺,曹操逆击破之,尚还保蓝口。”杜佑通典:“安阳县有蓝嵯山,蓝口,盖蓝山之口也。" </p><p class="ql-block">铜山,在安阳县西北四十里。旧产铜,有冶久废。</p><p class="ql-block">又鲁山,在县西北七十里。高望山,在县西北八十里。 </p><p class="ql-block">韩陵山,在安阳县东北十七里。魏刘公干诗:“朝发白马,暮宿韩陵。” 后魏泰常八年,帝畋于邺南韩陵山。 普泰二年,高欢败尔朱兆于韩陵,于此立定国寺旌功,温子升为碑文。陈徐陵使北,过韩陵,读而爱其才丽, 手自录之。既南归,论北朝人物, 日:“惟有韩陵片石耳。”隋书地理志:“安阳有韩陵山。”元和志: “在县东北十五里。”尝志:“俗名七里冈。” </p><p class="ql-block">黑山,在汤阴县西南三十五里,与濬县接界。长沙沟水出焉。又浅山,在县西南候赵川,接林县界。 </p><p class="ql-block">牟山,在汤阴县西四十里。汤河出此。水经注所谓石尚山也。又飞凤山,在县西五里。五岩山,在汤阴县西四十里。中有五谷,故名。北有仙人洞。 </p><p class="ql-block">鹤山,在汤阴县西四十五里。羑水出此。柏尖山,在汤阴县西五十里。孤峰特峙,淇水经流其下,汇为白龙潭。万泉山,在林县东南五十里。山多泉,山半有石门寺,寺南一泉,飞腾喷薄,响振山谷。孔尖山,在林县南八十八里。淇水经其后。 </p><p class="ql-block">玉泉山,在林县西南二十里。有王泉谷,故名。有望仙、朝霞、迎霞三峰,有溪日甘露溪、滴乳泉。又泽阳谷,在玉泉谷南七里。谼峪,在泽阳南八里,有十二峰,景物与天平埒。 又栖霞谷,在谼峪南十里,去县四十里。 </p><p class="ql-block">将军山,在林县西南三十里。明统志:昔齐侯伐晋,赵胜率东阳之师追之,驻兵于此。 </p><p class="ql-block">紫圃山,在林县西南五十里,接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界。山产紫团参,亦名“截谷参”,以生山谷口也。 </p><p class="ql-block">隆虑山,在林县西二十里。亦名林虑山。汉书地理志“隆虑”注:“应劭日:“隆虑山在北,避殇帝名,故曰林虑也。”后汉更始二年,光武遣更始将谢躬邀击尤来贼于隆虑山,后改名林虑。汉夏馥、隋卢大翼皆避地于此。水经注:“县北有隆虑山。”隋书地理志:“林虑有林虑谼、仙人台。”元和志:“山多铁,南接太行,北连恒岳。”寰宇记:“山有三峰,南弟一峰曰仙人楼,第二峰曰玉女台,北第三峰日鲁般门。” </p><p class="ql-block">黄华山,在林县西二十里。史记:赵武灵王十九年,北至无穷,西至河, 登黄华之上。”注:“黄华,盖西河侧之山名。”水经注:“黄水出隆虑县神困山黄华谷北崖,山高十七里, 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也,去地七里。”寰宇记:“隆虑山南第一峰下有黄华谷,北岩山瀑布水下注成池。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干仞,下有小山孤耸,谓之玉女台。” </p><p class="ql-block">天平山,在林县西二十六里。宋柳开游天平山记:“山有大峰六,小峰五,其西又有二峰,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干尺,回环连接,崭岩峭翠,虽善工亦不能图画。”府志:在黄华谷南二十里。大头山,在林县西北二十五里。晋书庾衮传: ' 石勒攻林虑,父老谋日:“此有大头山,可共保之。”衮乃相与登于大头山,而田于其下。”水经注:“仓石水迳偏桥东,即林虑之峤岭抱犊堌也。石磴西上五里余,崿路中断,以木为偏桥而行。自此而上,犹须攀萝扪葛,方至山顶。”府志:“大头山,一名殿子山。”</p><p class="ql-block">倚阳山,在林县西北四十里。东向平川,西临深涧, 南抵鲁般门,北至刘家梯,周回八十里,四面石崖峻险,山巅一突兀,惟东偏有路可通人行。其上平坦,水泉七十余处。一名蚁夫砦。袴山,在林县北三十五里,周回三十里。又北五里为柏山。砺山,在林县北六十里。 产砺石。矿山,在林县东北三十五里。有青铁矿。又武安县西北二十五里亦有矿山。粟山,在武安县东南十二里。相传昔白起扼廉颇于此,命将士以布囊盛粟,积至山巅,赵军乃退,土人因呼为“栗山”。 </p><p class="ql-block">灵山,在武安县东南二十五里。洺河经其下。</p><p class="ql-block">赭山,在武安县东南三十五里。寰宇记:“武安县赭山,在县东南十八里,出赭土。” </p><p class="ql-block">鼓山,在武安县南三十里,一名滏山。魏书地形志:“临漳有鼓山。” 后魏建义初,尔朱荣自晋阳东出滏口,讨葛荣于邺。隋书地理志:“临水有鼓山、滏山。”元和志:“滏阳县鼓山,亦名滏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亦名滏口,即太行第四陉也。山岭高深,实为险扼。”寰宇记:“山有石鼓形二所,南北相当,俗语云:“南鼓北鼓,相去十五。”府志:“鼓鸣则兵起,有脱甲、鸾驻二岭。” </p><p class="ql-block">磁山,在武安县西南三十里。一作“慈石山”。隋书地理志:“临水有慈石山。”元和志:“磁州滏阳县西九十里有磁山,出磁石,因名。” </p><p class="ql-block">阏与山,在武安县西南。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九年,赵奢拒秦军于阏与,先据北山,大破秦军于阏与下。”隋书地理志:“武安县有阏与山。”元和志:“在县西南五十里。” </p><p class="ql-block">四见山,在武安县西二十里。明统志又有王峰山,在县西二十里,岩石皓然,望之如玉。 </p><p class="ql-block">百尖山,在武安县西四十里。旧志又有虎头山,在县西三十里。又青龙山,在其西。 </p><p class="ql-block">三门山,在武安县西北八十里。寰宇记:“山有三足,峻峙如门,洺水出焉。” </p><p class="ql-block">儒山,在武安县东北八里。府志: “元曹生居山中,修儒行。山后有曹公泉,可溉田。” </p><p class="ql-block">紫金山,在武安县东北二十里。亦名“紫山。唐天宝六年,改为“朱衣山。山下有水北流,中有鲋鱼,名朱衣鲋,鳞色若金。旧志:“山有泉,名“紫泉,泉侧有王乔洞,产九节葛蒲暨乌石。” </p><p class="ql-block">韩王山,在涉县东五里。山麓有玉泉出焉,东南入于漳。相传韩信尝驻兵于此。 </p><p class="ql-block">崇山,在涉县东南三十里。寰宇记: “在县东南七十里。”明统志:“金升县为崇州,故名。”亦名青头山。 </p><p class="ql-block">熊耳山,在涉县南十里。有望海、挂月、石人、超云、朝阳诸峰,有泉下注于漳。又五里有神头山。又县南十五里有玉几山。 </p><p class="ql-block">风洞山,在涉县西南十里。旧名积布山。又西十里为唐王山。 </p><p class="ql-block">符山,在涉县西北四十里。寰宇记又有瘦姑山,在涉县西北八十里。又有肥妇山,地脉相连。 </p><p class="ql-block">五马山,在内黄县西。宋史李全传: “宝庆元年,彭义斌与元兵战于内黄县之五马山。”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流沙岭,在林县西南三十里。明统志:“其岭多沙,遇暴风飞走如流。” </p><p class="ql-block">铁滓岭,在武安县西十五里。又滴翠岭,在县西五十里,石泉飞瀑,四时不涸。 </p><p class="ql-block">摩天岭,在武安县西北,接山西辽州界。 </p><p class="ql-block">愁思冈,在安阳县西南十五里。唐书肃宗纪:“乾元二年,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愁思冈,败之。”寰宇记: “愁思冈,隋文帝改日崇义冈。”府志:“在县南十五里,俗亦日望喜冈。冈上有防城,又名防城冈。” </p><p class="ql-block">野马冈,在安阳县北三十三里。北齐书神武纪:“水熙元年,尔朱天光等同会邺,众号二十万,挟洹水而军。 神武于韩陵合战,大败之。高季式以七骑追奔,度野马冈。” </p><p class="ql-block">焦冈,在武安县西六十里。唐末李克修败邢州兵于此。 </p><p class="ql-block">博望冈,寰宇记:“内黄县博望冈, 在县东南十三里,接汲县界。” </p><p class="ql-block">宝泉岩,在林县西北三十里。府志: “宝泉岩,在太行山半,汉夏馥栖隐处。” </p><p class="ql-block">定晋岩, </p><p class="ql-block">在武安县西北八十里。高百余仞,下有涌碑池,池畔有透影碑。</p><p class="ql-block">铁马岩,在涉县西三十五里。 </p><p class="ql-block">黄戋谷, </p><p class="ql-block">在临漳县西南十五里。寰宇记:“邺县有黄戋谷。” </p><p class="ql-block">鲁般门, </p><p class="ql-block">在林县西北二十五里。水经注:“仓石水东北迳鲁般门西,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天井关, </p><p class="ql-block">在武安县西八十里。通山西要路,削壁如井状。后燕慕容垂灭西燕,出滏口,入天井关,即此。 </p><p class="ql-block">紫云洞, </p><p class="ql-block">在涉县东南四十里。洞口仅容一人, 内宽广,有泉极清冷。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河, </p><p class="ql-block">白安阳县东北。 </p><p class="ql-block">流经临漳县西南,又东入直隶成安县界,洹水枝流也。水经注:“洹水枝津东北流迳邺城南,谓之新河。又东分为二水,北水迳东明观下,又北迳建春门石梁下,又迳魏武、元武故苑西流注于漳。南水又东北迳女亭城北,又东北迳高陵城南,又东迁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注白沟河。”旧志:“在临漳县西南四十里。”今混入漳河。 </p><p class="ql-block">“黄河故道”,有二:一在临漳县界,汉志云“邺故大河在东北入海” 是也。其时河流已经变迁,今不可考。一在内黄县界,自直隶开州流入,东北入清丰县界。水经注云“河水自戚城迳繁阳县故城东,又北迳阴安至昌乐”是也。考宋河渠志,元丰八年,梁村上下涨水壅溃,西决内黄,北出阚村。元符二年,河决内黄口,东流遂绝。旧志:金初河道始南徙,不经县界。今有故渠在县东十里,有南北古堤,俗谓之黄滩。</p><p class="ql-block">儒教河,在武安县北八里。明统志: “儒教河源出太原山麓,流至县西沙窝里,伏流至县北儒教里,复溢出入洛河。” </p><p class="ql-block">响水河,在武安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出直隶沙河县赵村土沟,水注石崖, 淙闻数里,流入洛洺河。 </p><p class="ql-block">硝河,在内黄县南。自卫辉府滑县流经县南,又绕县东北,流入直隶大名县,合卫水。 </p><p class="ql-block">沟河,在内黄县西。自卫辉府滑县流入,经县西北,于孟家潭入卫河。又界河,在县南,西通清河,东南流入直隶开州界。夏潦则溢而北流,入于卫河。 </p><p class="ql-block">卫水,自卫辉府淇县流入,经汤阴县东南五十里,与濬县接界。又自濬、 滑二县东北流经内黄县西北,又东北入直隶大名县界。其在内黄界者,即古淇水,一名清河,亦名永济渠。汉志:内黄有清河水南出。水经注:“淇水自顿邱枉人山东牵城西,迳石柱冈,又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又东北迳并阳城西,又北,左合阳水。 又东北迳内黄故城南,又东北迳戏阳城东,又北迳高城亭东,洹水从西南来注之。又北入魏县界。”元和志: “内黄县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府志:卫河在汤阴县东南五十里。源发辉县苏门山,历五陵、塌河、任固故城百余里,为小滩,兑运从此达京师,堤口屡溃。本朝顺治十三年修筑。 </p><p class="ql-block">漳水,有二:浊漳水自山西壶关县流入,经林县北,又东至涉县东南。清漳水自山西黎城县流入,经涉县南, 又东南与浊漳河合流,谓之交漳口。 人东迳安阳县北,又东过直隶磁州南,又东经临漳县西北,流入直隶成安县界。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漳水冲决临漳县,动帑修筑沙家庄土堤三百七十八文。二十八年,又于五学村至后村筑土堤五百八十余丈。自后屡有添筑,以防水患。史记河渠书: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三国魏志武帝纪:建安十八年,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水经注:漳水自潞县东迳磻阳城北,仓谷水入焉。又东迳葛公亭北,又东迳武安县东,清水自涉县东南来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又东迳三户峡,为三户津,又东污水注之,又东迳武城南,又东北迳西门豹祠前,右与枝水合。自豹祠北迳赵阅马台西, 又北迳祭陌西,又对赵氏临漳宫,又北滏水入焉,又东迳梁期城南,又迳平阳城北,又东迳斥邱,又清漳水自合水,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漳水于此有涉之称。又东至武安县南漆窖邑,入于浊漳。”元和志:“邺县,浊漳水,在县北五里。”今天井堰,即西门豹遗址。“涉县,浊漳水,一名涉河,在县南一里。寰宇记:“漳水在县东北,有永乐浦,浦西五里,俗谓之紫陌河。”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浊漳水出潞州长子县发鸠山,东至相州邺县入清漳。清漳出太原府乐平县少山,东北流至德州长河县、瀛州平舒县入于河。周定王五年,河徙而东,故漳水不入河而自违于海。” </p><p class="ql-block">洹水,自山西潞安府长子县流入,经林县东北,又流经安阳县北,又东流经内黄县西北入卫河。左传成公十七年:“声伯梦涉洹。”战国策:“苏泰说赵肃候,令天下将相盟于洹水之上。”史记注:“应劭曰:“洹水在荡阴县界。”瓒日:“在今安阳县北。”后汉书郡国志:“林虑,洹水所出,苏秦合诸侯盟处。”水经注: “洹水出泫氏县洹山,东过隆虑县北,又东北出山,东迳殷墟北,又东枝津出焉,又东北流迳邺城南,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北,又东迳长乐县故城南,过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 寰宇记:“源出林虑山东平地,俗谓之安阳河。”府志:“在府北四里, 其源出上党之故垣氏县,经林县洑而瀑于善应、高平二山,自府城西南绕而东下,流入卫河。”</p><p class="ql-block">淇水,自卫辉府辉县流入,东迳林县南,又东迳汤阴县西南流入卫辉府淇县界。水经注:“淇水自沮洳山,历罗城北,合女台水,又东北迳淇阳川石城西北,又东迳冯都垒南,又东出山,迳朝歌县北。” </p><p class="ql-block">洺水,有二:北洛出武安县西北门道川,东流迳县北;南洺出县西白草坪,东流迳县南,又东北合流,入直隶邯郸县界。元和志:“武安县洛水,西北去县八十三里。”寰宇记:“洺水亦名漳水,源出县西北三门山下。又有白鸿水,在县西北八十五里。”明统志:“洺水源出山西辽州太行山,至县西柏林里伏流,至县南洺远里复出。” </p><p class="ql-block">汤水,自汤阴县北,东流至内黄县西南,入卫河。本名荡水,亦日汤水。 汉书地理志:荡阴县荡水,东至内黄泽。水经注:“荡水出荡阴县西石尚山,泉流迳其县故城南,又东北至内黄县,合羑水,又东与长沙沟水合,又迳内黄城南,东注白沟。”寰宇记:汤阴县汤水在县北,源出县西牟山下。府志:荡水在汤阴县北二里。 唐贞观元年,以水微温,又改名汤。 水经注谓水出石尚山,或其别名。汤阴县志:“汤水东流与宜师沟合,又东合洹水入卫河。明万历初,汤水屡决,因改濬,由大破、青冢、高城入卫,岁久复淤。 本朝顺治十四年, 复疏河道二十里。乾隆三年,重加挑濬。羑水,自汤阴县北流入安阳县, 又东流至内黄县西南,入汤河。本朝乾隆三年疏濬。汉书地理志:荡阴西山,羑水所出,东至内黄入荡。水经注:羑水出荡阴西北韩大牛泉,东迳韩附壁北,又东流迳羑城北,故羑里也。水积成渊,东至内黄,与防水会,又东历黄泽入荡水。府志:在汤阴县北八里,今与荡水别流入卫。又府志有西河,在羑水南。隋图经云, 即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所游也。 </p><p class="ql-block">防水,在安阳县西南二十二里。水经注:防水出西山马头涧,东迳防城北,东南流注于菱水。府志又有灵泉水,在县西南四十里,东流十五里入防水。 </p><p class="ql-block">污水,在临漳县西。史记项羽本纪: 羽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注: “徐广日:在邺县西。”汉书项籍传注:“师古日:“污水在邺西南。” 后汉书郡国志:“邺有污水。”水经注:“污水出武安县山,东南流经污城北,东注于漳水。”府志:“污水在临漳县西入漳,其源出武安山,今绝。” </p><p class="ql-block">滏水,在临漳县西十五里。自直隶磁州流入,至县西入漳。后汉书郡国志:“邺有滏水。”注:“魏都赋日:“北临漳滏,则冬夏异沼。”注云:“水经邺西北,滏水热,故名滏口。”元和志:“滏水出县西北四十里滏山,泉源奋涌,若釜之扬汤,故以滏口名之。”旧志:滏有二源,-出神麇山黑龙洞口,一出武安鼓山南岩下,合流经磁州南关,绕城东南,至临漳县十五里入漳水。 </p><p class="ql-block">浙水,在林县南三十里。源出山西陵川县界,东流经县西南,俗称三阳河,又东南八于淇。旧志有三拥水, 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山西壶关县界,东流至县淇阳城西北入淇。 </p><p class="ql-block">女台水,在林县西南。水经注:“女台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南流注于淇水。” </p><p class="ql-block">新开水,在林县西五里。源出天平山龙洞,东流数里,阻巨石,伏入地下。元至元五年,知州事李汉卿始凿渠引水,自西南直抵城濠,民甚便之。明宏治十七年又凿渠,自西北引黄华山水入城濠,与新开水合,名曰广会泉,今分为南北二池。 </p><p class="ql-block">仓谷水,在林县西北。水经注:“仓谷水出林虑县之仓谷溪,东北迳鲁般门西,又北迳偏桥东,又北合白水溪,又北迳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 </p><p class="ql-block">黄水,在林县西北五里。亦名陵阳河,俗名逆头河。水经注:“黄水出神麇山黄华谷北崖,悬水东南注壑, 直潟岩下,状若鸡翘,故谓之鸡翅洪。东流注谷口,潜入地下,东北十里复出,名柳渚,渚周四五里,又东流与苇泉水合,谓之陵阳水,又东入于洹水。”魏书地形志:“林虑有陵阳河,东流为洹。”旧志有史家河, 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倚阳山,东南流与双泉水合。又武平水,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武平寺后,皆流入陵阳汀。 </p><p class="ql-block">苇泉水,在林县西北三十里。水经注:“苇泉水出林虑川北泽中,东南流与双泉合,水出鲁般门东,下流入苇泉,又东流注黄水。”旧志:“双泉水,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灵岩水,东入苇泉,俗名埋子庄河。 </p><p class="ql-block">繁水,在内黄县东二十六里,自直隶开州流人,东北入清丰县界,亦名浮水。春秋襄公二十年:“盟于澶渊。”注:“坦渊在顿邱县南,今名繁污,此卫地。”水经注:“河水左会浮水故渎,上承大河于顿邱县而北出,东迳繁阳故城南。昔魏徙大梁, 赵以中牟易魏,故志日赵南至浮水、 繁阳,即是渎也。”通典:“内黄县有繁河。”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鸬鹚陂,在临漳、内黄二县界。魏书地形志:“临漳有鸬鹚陂。”水经注:“洹水枝津,东迳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陂东西三十里,注白沟河。”元和志:“洹水县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寰宇记:“有黄衣水,自安阳县野马冈东南注万金渠, 入鸬鹚陂。”府志:“陂内有牛台。 又有毛象陂,在临漳县东北二十里, 洹水涨,则由鸬鹚陂北注于此。” </p><p class="ql-block">集贤陂,在内黄县东门外,南建硝河,北通卫河,积雨水溢,弥望无际。 </p><p class="ql-block">黄泽,在内黄县西北。汉书沟洫志: 哀帝时,贾让奏言,内黄界中有泽, 方四十里,环之有隄,往十余岁,太守以赋民。应劭日:“在县西。”水经注:“内黄县右对黄泽。”元和志:“内黄县黄泽,在县西北五里, 今堙废。”县志有孟家潭,在县西北二十里,其水无源,夏潦则硝河汇于此,溢入卫河,或以为即故黄泽也。 </p><p class="ql-block">长明沟,在临漳县西。水经注:魏武引漳流自邺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又南迳止车门下,北宫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下,注之湟水。故魏武登台赋日“引长明,淮街里”,谓此渠也。 寰宇记:邺县有长明沟。 </p><p class="ql-block">宜师沟,在汤阴县西南二十五里,即长沙沟也。水经注:长沙沟水,导源黑山北,在东流迳晋鄙故垒北,又东谓之宜师沟,又东迳荡阴县南,又东迳枉人山东北至内黄泽,右入荡水,亦谓之黄雀沟。寰宇记:汤阴县长沙沟,在县南二十里,一名宜师沟。又有永通河,源出柏夫山,东流经县南,又南入汤河。 </p><p class="ql-block">虎涧,在安阳县北三十里野马冈下。 魏都赋“虎涧龙山”是也。府志:俗日彪涧,涧有小泉,名黄花水,东南流七里入于洹。又有清流涧,在野马冈北,东流入漳。 </p><p class="ql-block">司马泊,在汤阴县东三十里,周十七里。 </p><p class="ql-block">高平渠, </p><p class="ql-block">唐书地理志:安阳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咸亨三年,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溉田,入广润陂。旧志:渠起县西高平村,故名。宋至和中,韩琦判相州,瀹渠入城,又于城西北隅傍濠置二水硙。明宏治后渐淤。又有浊渠, 在县西南,北流入高平渠,岁久淤塞,正德中重开。今皆废。通志:在安阳县东南二十里。 </p><p class="ql-block">天平渠,在安阳、临漳二县界。魏书地形志:“天平中,决漳水为万金渠,世号天早渠。”唐书地理志: “尧城北四十五里有万金渠,引漳水入故齐都,领渠以溉田,咸亨三年开。”府志:“渠在县西北二十里。 又有清河渠,在安阳县北三十里。北齐河清二年,于野马冈南堰水为渠, 东流入邺,今废。又有浊渠,在县西南二十里。 </p><p class="ql-block">水冶渠、广遂渠,皆在县西四十里。 </p><p class="ql-block">菊花渠,在临漳县东南四十里。唐书地理志:“临漳南有菊花渠,自邺引天平渠水溉田,屈曲经三十里。咸亨四年,令李仁绰开。”府志:“菊花渠,在临漳县东南,久废。又有伯阳渠,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亦自天平渠引漳水南入安阳县界,亦日安阳渠。 又金凤渠,引天平渠下流溉田。府志:“在临漳县西南,自天平渠引漳水东注,经金凤侧,故名。</p><p class="ql-block">西门渠,在临漳县西南。今废。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年,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寰宇记:“一名安泽陂。齐天保五年,仆射魏收遗碑存焉。 </p><p class="ql-block">通利渠, </p><p class="ql-block">在武安县西一里许。县西北界多山, 每遇霖雨,则水啮城。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县奈永昂穿渠注水入洺河。 </p><p class="ql-block">城西渠</p><p class="ql-block">在涉县西一里。金承安三年,县尹李遹所开,溉田千亩,引入城中,以资氏用。久废,明嘉靖末疏濬。 </p><p class="ql-block">汤池, </p><p class="ql-block">在安阳县城外。晋太元八年,慕容垂自邺至安阳之汤池。 </p><p class="ql-block">天池, </p><p class="ql-block">在安阳县西四十五里龙山北水冶镇南。又有海池,在县东北四十里,每秋平地涌水,俗名海子。 </p><p class="ql-block">元武池,在临漳县西南。 </p><p class="ql-block">三国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三年春, 公还邺,作元武池以肄舟师。”魏都赋:“苑以元武。”注:“在邺西。”邺中记:“元武池在漳水之南。”水经注:“元武池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今略无遗迹。又有灵芝池,在临漳县西。三国魏志文帝纪:“黄初三年,穿灵芝池。四年有鹈鹕鸟集此。”邺中记:“灵芝池在城西三里,周灵芝县盖以此名。”今皆堙废。 </p><p class="ql-block">蒲池,在临漳县西故郭城外。晋书慕容俊载记:“群臣于蒲池。大元八年,慕容农自邺中出,至蒲池,奔列人。”今堙。 </p><p class="ql-block">青岩池,在汤阴县西。府志:“青岩池在师家沟西石岩下,周二里,久旱不涸,居民赖之。”</p><p class="ql-block">羊儿池,在林县东南四十五里。世传池清则县有兵。又黑墨池,在县西南二十里,亦名黑龙潭,岁旱祷雨有应。 </p><p class="ql-block">照碧池,在林县治西南。清澈可鉴。 又洗参池,在县治西,相传为王母洗药处。 </p><p class="ql-block">圣水池,在武安县西六十里。池阔十五亩,其地无井,居氏千家,仰给不匮。 </p><p class="ql-block">陷马泉,在安阳县西南二十三里。邺都故事:尔朱兆与高欢战,兆败走经此,泉焉陷,故名。 </p><p class="ql-block">三泉,在安阳县天禧镇东北十五里。 冬夏常温,村民千百人聚汲之不损, 停蓄不溢,俗呼为“圣水”。 </p><p class="ql-block">灰泉,在汤阴县东南二十里。 </p><p class="ql-block">王老泉,在汤阴县西北五十里。上有仙人桥,入羑水。</p><p class="ql-block">龙泉,有二:一在汤阴县西南二十五里,东北流一里入宜师沟;一在林县西南谼峪山。 </p><p class="ql-block">七泉,在林县东南。七泉杜地出泉, 有七窍。又康王泉,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柳泉,在县东北三十里。 </p><p class="ql-block">白龟泉,在武安县东北二十里。上有庙,每雩祭,龟见则雨。 </p><p class="ql-block">玉泉,在涉县东一里韩王山麓。又有暖泉,在虎头山东一里许。县志:岁旱漳流常竭,惟玉、暖二泉合流注漳,汇成巨浸,东南境之田,多资灌溉。 </p><p class="ql-block">墨井,在安阳县西。井中有石如墨, 久湮。左思魏都赋:“墨井盐池,元滋素液。” </p><p class="ql-block">龙井。在汤阴县西三十里真人社。晋孙登居此,天旱,里人祷龙洞得雨, 登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稼。”嗅之果腥秽。时龙患大疽,化为老人,永登治,治良已,数日即大雨,于巨石中裂开一井,水色湛然,龙以报登也。 </p><p class="ql-block">前总纂宦臣张琴恭纂辑,提调官臣张日章恭覆辑,校对 官臣李孚忠恭校,校对 官臣章诒燕恭复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