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凭祥,前世今生友谊关】</b></h3> <b>恨欲狂长刀所向,</b><div><b>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b></div><div><b>何惜百死报家国,</b></div><div><b>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b></div><div><b>...... ......</b></div> <b>在崇左期间,朋友建议我一定要去中越边境口岸的友谊关看看,一关跨两国,对面就是越南,于是便在宁明去了凭祥市的友谊关景区。</b><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div><b>少不更事,只知道睦南关改名友谊关,岂知睦南关前身名字曾是镇南关,一个“镇”足以说明了我们祖国的百年威严,也引出了一段抗法斗争血泪历史......</b></div></div> <b>凭祥地处广西崇左市西南端,面积650平方公里,西、南两面与越南接壤,有着长达97公里的边界线,是中越边境最大的口岸城市。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b> <b>凭祥市友谊关景区,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从凭祥市去友谊关景区,要不了多长时间,沿路到处都有一种一不小心就会出国的错觉。</b> <b>说起友谊关,最早是从中学的地理课上知道的,先是睦南关后来改了友谊关,此前心目中的这个地方那是遥不可及的,现在距离这么近了,那一定要去看看!</b> <b>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中越边境上,这是真正的边关,也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b> <b>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b> <b>南疆重镇友谊关是嵌镶在中越边境上的一颗璀灿明珠。</b> <b>让我们先走近友谊关的城楼......</b> <b>友谊关是一座城楼式建筑,楼高22米,底层是厚实的城墙,中央为圆拱顶的城门,非常雄伟。镶在拱门上的"友谊关"三个大字,是陈毅元帅亲笔题书。</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独具风情法式楼】</b></h3> <b>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法式楼,法式楼是光绪二十二年中法签订《中越边境对汛会巡章程》建立的办公地点。</b> <div><b>法式楼现在里面有个小小的纪念品商店,商品很朴素,价钱也不贵。</b><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b>法式楼今年已经一百多岁了,是清政府设在这里的办公地点,由法国工程师设计,所以法式风格浓郁。</b> <b>清朝时,邮政部门曾经在法式楼里设置过邮局,用于递交官府文书及百姓的跨境邮件的处理。</b> <b>法式楼前这个古老的邮筒见证了友谊关的沧桑历史!</b> <b>楼前有宽阔的广场,木棉树挺拔,松柏常青。广场前侧有棵千年古榕树,伞形的树冠,仿佛在诉说友谊关悠久而古老的故事。</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友谊的关楼】</b></h3> <b>友谊关上原有关楼,曾先后两次分别毁于入侵的法军和日军。<br>现在关楼可以登上去,里面是友谊关的历史介绍,很值得一看。</b> <b>新中国成立后,在城门上建一层楼阁,琉璃瓦顶,檐廊木柱,四周有棂窗。1957年,政府又拔款重修,城门上建三层楼阁,展览关史及中越两国领导人于此友好会晤的史料。</b> <b>关楼底座上原来只建有一层木结构回廊,重建时改用钢混结构,并加了两层回廊。回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棂装饰了各式图案,外墙为墨绿色石米贴面,显得庄严、古朴。</b> <b>回廊第一层以图片形式陈列着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和红旗插上镇南关的历史。第二层是中越高级领导人会晤室。第三层是中国九大名关展览厅。</b> <b>中越高级领导人会晤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两次在这里亲切会晤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主席。</b> <b>周恩来总理为越中两国人民友好题字!</b> <b>会客厅换挂着两国领导人拥抱的照片。</b> <b>邓小平和胡志明的会见非常的随意。</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饱经沧桑镇南关】</b></h3> <b>凭祥设有两关一卡十九隘口,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这座友谊关。历史上,这座关楼先后五次被侵略者占领,两次毁于战火,三次重修,它的命运也始终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向人们诉说着时代更迭,古城兴衰。</b> <b>(图片来自网络)</b> <b>在友谊关旁的群山上,曾经有一座用城墙、炮台、关隘、栈道等组成的军事防御设施,长达数百里。它有着一个彪悍的名字:连城要塞。这座要塞的起点,就是这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关隘:镇南关。</b> <b>凭祥自古就是桂西南的边防要地,友谊关居桂边三关之首,是中越边境上最大、最重要的关防。历史上的镇南关,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它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关之一,也是中国九大名关中唯一与外国接壤,至今还起通关作用的边关。</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关楼厚重雄伟,有“天下第二关”之称。友谊关景区内由关楼、炮台群、古城墙、大清国万人坟等景点组成,展现了历史南疆边关要隘,很具有历史观赏价值。</b> <b>漫漫途中,友谊关从历史的沧桑中走来......</b><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汉代,因关口地处雍鸡县而称雍鸡关,后来改名界首关。</b><div><b>明永乐五年改为镇夷关,后又改为镇南关。</b></div><div><b>明正德年间改称镇南关。</b></div></div> <b>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把红旗插上镇南关,宣布广西全境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初还延用旧关名。<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由于南望友好邻邦越南,于1953年10月改为睦南关。<br data-filtered="filtered">1965年1月,改名友谊关。</b> <b>(图片来自网络)</b> <b>友谊关古来就是军事要地,曾有过多次战事发生于此。</b><br> <div><b>19世纪末,中国内忧外患,西方列强虎视眈眈。1884年8月,法国侵略军进犯越南北宁、谅山等地,并以武力威胁中国,清政府不得不对法宣战。</b><br></div><div><b>清光绪十一年,占领越南的法国侵略军越过边界,侵入关内。法国殖民者乘虚而入,从越南北部进攻广西。清军提督杨玉科不幸中炮身亡,镇南关失陷,冲入凭祥的法军大肆烧杀抢掠,边民死伤无数。</b></div> <b>危亡之际,本已告病还乡的冯子材,这位临危受命的古稀老将,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决心和气概,只带着一口红漆棺材和两个儿子便奔赴镇南关前线。</b><br> <b>早已解甲归田的67岁老将冯子材挺身而出,召集旧部组成十八营萃军,抬棺出征。抱着与敌人誓死一战的决心,奔赴战场</b><b>。</b><div><b>当时朝廷的主和派占上风,没有给他组织军队,他只能依靠旧部和边民。冯子材到达凭祥后,仔细勘察边境地形,又四处招揽豪杰。</b></div> <b>在镇南关前巡视防务,冯子材决定将军营移进关内距关楼八里处的关前隘。他料定,这里的东岭炮台是敌军进犯的必由之路,便于此连夜构筑了一道土石长墙,并在紧要处建堡垒,布置兵力,积极备战。</b> <b>历史是如此记载的:1885年3月23日,法军统帅尼格里率领主力三千多人,配备了三个炮队向镇南关攻击。一时间炮声震谷,枪弹雨集,长墙几乎被突破,形势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冯子材高呼: “再让法军入关,有何面见粤人! ”,随后他以帕包头,脚穿草鞋,手持大刀,亲率守军杀出长墙,大破法军。数天后,士气大振的中国军队发动反击总攻。接连收复文渊、谅山、长庆等地,歼灭法军2000多人,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b> <b>之后几年,70高龄的清军将领冯子材率领的大刀队与法军展开肉搏战,将入侵者赶出关外。此役击毙击伤法军两千,擒斩数百,是为闻名中外的镇南关大捷。</b> <b>当他听说隘口附近的蒙家村,有位叫蒙大的猎户武艺高强,便去登门拜访。如今,蒙大的后裔依然生活在古城里。蒙大,原名蒙恩仕,他身材魁梧,力大过人,能挥舞百斤重的大刀。</b> <b>这块方0.4米,高0.5米,重达200斤的石柱,就是蒙大当年的练功石。蒙大在当地威望颇高,他振臂一呼,竟有数千勇士誓死追随。</b><div><b>“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世代生活在关城的凭祥人,自有骁勇善战之能。</b></div> <b>当时,西方殖民者装备精良,在洋枪洋炮构筑的火力网下,装备落后的清军贸然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唯有智取,方有一线生机。关前隘一战,蒙大率领几百名凭祥士兵假扮尸体,埋伏在城墙前面的梅花坑里。</b> <b>当法军进入埋伏圈时,敢死队一跃而起,与法军近身厮杀。敌人的枪炮只能制远,肉搏就比不上马刀长矛。战场上空枪炮骤息,刀剑铿锵。趁敌人慌乱之际,冯子材、刘永福、苏元春的三路大军,同时向法军发动总攻。</b> <b>激战中,凭祥百姓组成运输队,参加敢死队,为清军抢运武器,护送伤员。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就主动地带着家里的农具武器,包括锄头镰刀,到战场上去和清军一起战斗。强虏犯边,同仇敌忾。经此一战,法军伤亡惨重,退守越南。</b> <b>镇南关大捷师晚清反抗侵略者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为了这场胜利,无数凭祥子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战争结束后,人们把牺牲将士的骸骨集葬在镇南关一旁的山岗上,并在坟前立碑纪念,墓碑上镌刻着大清万人坟。</b> <b>这些为国捐躯的勇士,大多没有能留下姓名,但他们的血肉和英魂,从此与莽莽青山融为一体日夜守望着这座千古雄关。</b> <b>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是中国近代史抵抗外来侵略所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它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气焰,迫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b> <b>中法战争结束后,广西提督苏元春统军镇守国门18年,督办广西边防军务时,他率领部众修城墙、筑炮台。在一千多公里长的中越边界线上,建成了一道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形成了今天蔚为壮观的“连城要塞遗址”。</b> <b>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1月1日,孙中山在这里发动了镇南关起义,与清军激战7昼夜, 震惊了清朝上下。</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连城要塞遗址”】</b></h3> <b>到了友谊关才明白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两座山之间最低洼的地方建上关楼,真的就过不去了,为了感受一番这种过关的艰难,我们从关楼一侧开始登山,感受关楼旁边山的陡峭。没有平路,一直往上爬!!</b> <b>沿着古老的台阶拾级而上,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b> <b>《广西通志稿》记载:在汉代,统治者选择郁林郡雍鸡县(今凭祥市和龙州县城及上金一带)设置了雍鸡关,以镇南方。这也是镇南关最初的雏形。</b> <b>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关名不断更改,先后改为鸡陵关、界首关等等。到了明王朝时期的1539年,由于“安南国头目莫方瀛遗使臣阮文泰等奉命诣镇南关请降”,皇帝才将这里命名为镇南关,以示明王朝平复了南方。而“镇南关,关镇南”的童谣,也从此在当地流传。</b> “<b>镇南关,关镇南”南疆商贸重镇的前世。</b><div><b>镇南关之所以建在广西边镇凭祥,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这座</b><b>南疆重镇的地理位置。建关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战防。</b></div> <b>1886年,在友谊东西两侧的山顶上修筑了四座炮台。炮台倚山筑成,结构各异,均以大块方形石料砌成。</b> <b>把大炮运到山上的雕像。</b> <b>1885年3月23日,法国军队分三路,再次大举进犯镇南关,冯子材抓住战机,命令所有战士冲出城墙,经过两天顽强激战,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史抵抗外来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b> <b>到了清代,镇南关贸易进入了巅峰时期,尤其在雍正1729年“大开洋禁”后,西欧近代工业品从越南流入凭样,中国商品也经凭样出口东南亚。至今,我们仍能从当地老人口中听到当年的繁盛鼎沸,走在凭祥炎热而狭窄的街道上,也随时都可见到头戴草帽、面庞黝黑的越南人,他们或兜售越南土特产,或者抢购中国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当地居住着的壮、汉、瑶、侗、苗等民族的中国人,他们常以槟榔和五色饭这些当地特色,招待“山那边”过来的客人……</b> <b>老将冯子材的百年一憾——<br><br>登上镇南关楼,石阶一侧,是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垛墙,像一列固执的老兵,默默地挺立在边关山脊上。停下远眺,中越两国的关口历历在目,而资料告诉我,离我脚下不远的那片青松翠柏覆盖的地方,就是中法战争所留下的万人坟。</b> <b>这场战争是镇南关永远不能忘记的伤痛。<br><br>或许是清代镇南关的富裕引来了白眼狼。到了清光绪年间,敌人从镇南关的山那头——越南杀过来了。1883年,法国占领越南后,对中国的广西和云南虎视眈眈。很快,法军偷袭攻占镇南关,尽管随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但退走时,侵略者炸毁了镇南关古关墙,并在旁边竖立起一块中文木牌,上写“广西门户已不存在”。</b> <b>不过,镇南关大捷虽然让法国战败,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但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清廷向战败的法国求和,落下一个“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怪谈。这也让本次战争成为老将冯子材的百年憾事。当时,全国不少地方通电谴议和。一些爱国人士把清廷退兵令,比作南宋岳家军从朱仙镇退兵的金牌诏。有的还赋诗填词,抒发悲愤: “不使黄龙成痛饮,古今一辙使人哀……”</b> <b>最后,苏元春以镇南关为起建立起一座以凭祥市镇南关、平而关至龙州县水口关(包括宁明、大新边境古城墙和古炮台)的长达数百里的军事防御设施。他在连城沿线险要的地方筑130多座炮台,设18关卡、64处隘口,将原本设于柳州的边防军务重心南移到中越边境,此后十多年对法军起到震慑作用,不敢进犯。</b> <b>镇南关当地人提到苏元春将军,无不竖起大拇指。为争取龙州金龙峒七隘三村的回归,苏元春斗智斗勇,做了很多保卫国土的好事。“法国人当时在龙州开辟了通商口岸,建商业区和领事馆,苏将军则针锋相对地在小连城、公母山上筑炮台,炮口直指他们。甚至坚决不许法国人进入连城,法国人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甚至,这位老人还唱起了当地民谣:“边防连营300里,乌鸦飞不过,老鼠钻不进……”</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鸡山古炮台】</b></div><b><br>百年难发言的中国“炮王”<br><br>令人惋惜的是,苏元春戍边19年,其中11年都在不遗余力建设连城要塞。然而,无能的清政府却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3年)将苏元春无端处罪,充军新疆,最后客死他乡。现今,人们只能走上镇南关旁的金鸡山,缅怀这位当年的抗法名将。</b> <b>经过100多年的沧桑岁月,连城要塞城墙和炮座炮台塌落甚多,大小炮多数散失。从此镇南关遥望这连城要塞,远看似巨龙,气势雄伟,横亘在边境数百里的群山上,与祖国南疆国门第一路——南友高速公路相交汇,让人不由得回想起数百年前商贸繁盛的景象。</b> <b>海拔596米的金鸡山位于镇南关西侧,原名右辅山、石山顶,旧名梅梨岭。由于这里现驻有中国边防军队,只能按照旅游标示行进。经过驻军岗哨的指引,得知苏元春当年主持修建的三座炮台中,镇中、镇南炮台由于处在军事禁区,不得参观,只有镇北炮台才可以上去。</b><br> <b>镇北炮台</b> <b>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真的应该亲自体验一番,遥想当年,古代人民一步一步的将大炮搬上山,为了边境的安全,历经了千辛万苦。</b> <b>镇北炮台上,当年屯兵的地道式通道还在,出了地道,便是金鸡山的悬崖边缘,一尊德国产克虏伯大炮昂首挺胸地盘踞在那里。</b> <b>在那个时候,这种大炮堪称“炮王”——口径120毫米,射程达25公里,这种大炮清政府从德国分批购置了不少,安置在沿海或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驻地。而镇南关筑炮台所用的青砖、石块,全靠人力完成。</b> <b>1939年12月20日,侵华日军占领镇南关,烧毁关楼,将拓印的“镇南关”三个大字寄奉日本天皇请功。之后,又劫走“南疆重镇”石刻横额,镇南关再一次遭受侵略者的践踏。1945年8月15日,中美英法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取得了抗法西斯的伟大胜利。证明了一点,中华民族是不屈服的。</b> <b>仅将大炮从山底运至山顶就花费9个月时间,整个工程延续10年之久。</b> <b>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安装在镇南炮台的巨炮,首发试射,弹丸居然卡在炮膛中——弹丸卡在口,百年难发言,这门大炮就此报废,炮台也成了空摆设。而其他大炮自架设起来后,也从来没有对越南境内虎视眈眈的法军开过火。</b> <b>倒是在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中,炮台被起义军占领,孙中山亲自掉转炮口,向清军猛轰,留下一段“倾覆满清,建立民国”的革命传奇……</b> <b>1907年12月1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在金鸡山镇北炮台打响,经过与清军七昼夜血战,终因弹尽粮绝而被迫撤退。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打击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的统治。</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友谊关,永远的南疆重镇】</b></h3> <b>友谊关城楼有22米高,显得气势磅礴,一百多年来,屹立于中越边境而不倒。</b> <b>友谊 关作为国家一类口岸,自古以来都是重要商埠。 友谊 关已成为 中国 通往 越南 及 东南亚 国家最大最便捷的陆路大 通道 。</b> <b>从广场中央回转头来看友谊关城楼,作为我国九大名关之一、亦是中越边境上最大又最重要的关防,见证了我国一百多年来沧桑的历史,在两层回廊里陈列着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以及中越友谊的图片展。</b> <b>1965年为了加强同越南的友谊而改名为友谊关,象征着中越睦邻友好。穿过这个圆顶拱门,就可以看到对面的越南了。</b> <b>岁月峥嵘,城墙上的弹孔还清晰可见!</b> <b>友谊关在新中国成立后,改建成拱式城门和三层楼,高22米,底层为石砌隧道形拱城门,公路从城门通过,城墙厚实,齿形城垛,两边石栏杆雕刻精细,门窗构图精美。</b> <b>回望关楼,城门上陈毅墨迹“友谊关”三个字,越发显得字体浑厚,苍劲有力。</b> <b>雄关迈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中国成立后,友谊关成为中国与越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国援助越南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越南。</b> <b>法式楼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之一。该楼建于1914年,是当时清政府的办公地点,楼房占地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高两层,由当时法国工程师所设计。楼体结构复杂、图案精美、塑画高雅,不愧是一尊精美的艺术珍品。</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站在关楼上我它多看了昔日镇南关下那座风情独具的法式小楼几眼,却觉得它的殖民色彩特别刺眼。而当地人则告诉我们,要看这样的楼到越南看吧,到处都是——法式建筑已经成了越南乡村公路边的建筑模式,建筑有新有旧,却都延续着同一种风格与色彩,让人不得不承认殖民文化的深远影响力……</b> <b>站在关楼上,环顾四周群山、炮台、关前关后的法式楼房……这里早已没有了旌旗林立,没有了鼓角争鸣,但当你触摸到那防御垛墙以及静默的炮台时,冯子材和孙中山的身影似乎刚刚离去,山上丛林里隆隆的炮声也似乎仍在耳边环绕……</b> <b>20世纪90年代,友谊关再次成为中国人民与越南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b> <b>友谊关,这座古老雄伟的关楼,见证了中华民族不畏外来侵略,赢得解放并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历史。</b><br> <b>友谊关,永远屹立在祖国的南疆......</b> <b>友谊关,永远的南疆重镇......</b> <b>向天喊,哪怕再过千百年</b><div><b>世代相传,精忠报国永不变</b></div><div><b>英雄豪杰万万千</b></div><div><b>精忠报国永不变</b></div><div><b>...... ......</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