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数朝代更迭,每个朝代都留下的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我国名胜古迹的底蕴,更是我国的历史瑰宝。而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标志性建筑又何止一个,今仅例举一例最具有代表性的与大家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国家体育场,又名“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举行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以及2022年冬季奥运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体育场占地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9.1万人,其中正式座位8万个,临时座位1.1万个;由雅克·赫尔佐格、德梅隆、艾未未以及李兴钢等设计,由北京城建集团负责施工。体育场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场馆没做任何多余的处理,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鸟巢”把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将很多附属设施置于地形下面,这样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座席,与周围环境有机的融合,并再次节省了投资。“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访烈度8度,地下工程防水等级1级。工程主体建筑呈空间马鞍椭圆形,南北长333米、体的巨型空间马鞍形钢桁架编织式“鸟巢”结构,钢结构总用钢为4.2万吨,混凝土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看台混凝土结构为地下1层,地上7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钢结构与混凝土看台上部完全脱开,互不相连,形式上呈相互围合,基础则坐在一个相连的基础底板上。国家体育场屋顶钢结构上覆盖了双层膜结构,即固定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声学吊顶。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新颖激进,但又简洁古朴,从而为2008年奥运会创造了独一无二而又史无前例的地标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天津——“天津之眼”摩天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天津之眼”摩天轮,又称天津永乐桥摩天轮,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李公祠大街与五马路交口的永乐桥上,跨海河连接河北区与红桥区,是一座跨河建设、桥轮合一的摩天轮,兼具观光和交通功用,是天津地标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天津之眼”摩天轮的设计受到伦敦眼的启发,将摩天轮架在海河河口之上,并与永乐桥结合建造。“天津之眼”摩天轮于2006年开始建造安装,于2008年4月22日,基本完成安装建设;于2009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天津之眼”摩天轮直径110米,轮外装挂48个360度透明座舱,每个座舱可乘坐8个人,可同时供384个人观光,旋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8分钟,顶点高度为119.8米。“天津之眼”摩天轮将桥梁、摩天轮和商业设施建造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建筑造型。被评为“天津市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3、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简称“东方明珠”,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世纪大道1号,地处黄浦江畔,背拥陆家嘴地区现代化建筑楼群,与隔江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交相辉映。1991年7月30日动工建造,1994年10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是集都市观光、时尚餐饮、购物娱乐、历史陈列,浦江游览、会展演出、广播电视发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上海标志建筑之一。截至2019年,为亚洲第六高塔、世界第九高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主体为多筒结构,由3根斜撑、3根立柱及广场、塔座、下球体,5个小球体、上球体、太空舱、发射天线桅杆等构成,总高468米,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4、重庆——解放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解放碑,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地带,于1946年10月31日动工,1947年8月落成,是抗战胜利的精神象征,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正面向北偏东,为八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碑通高27.5米,边长2.55米。碑内连地下共八层,设有旋梯达于碑顶,碑顶向街口的四面装有自鸣钟,碑台周围为花圃,总占地面积62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642平方米。该处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象征,也是重庆解放及重庆市的象征,也是“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5、河北——赵州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赵州镇大石桥村。整修后新增铺装面积5056.5平方米。1984年,修建了赵州桥景区,占地24675平方米;1999年,赵州桥景区扩大为86980平方米;2022年7月25日,赵州桥景区整修后正式开园营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赵州桥始建于隋朝(公元595~605年),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因其建筑结构独特,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桥体雄伟壮观,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桥”。唐代中书令张嘉贞在《赵州大石桥铭》中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赵州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拱脚宽9.6米,跨径37.02米,拱矢7.23。从整体看,它是一座单孔孤形石桥,由28道石拱圈纵向并列砌筑而成,是中国造桥史上的杰作,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元代诗人刘百熙曾盛赞它:“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6、山西——应具木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应县木塔高67.32米,底部直经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应县木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7、内蒙古——成吉思汗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草原上。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陵园占地约5.5公顷,对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8、辽宁——沈阳故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之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皇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9、吉林——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伪满皇宫博物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光复北路5号,始建于1962年,总占地面积25.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是一座在溥仪宫廷旧址建筑群基础上建立而成的宫廷遗址型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伪满皇宫博物院前身是民国时期管理吉林、黑龙江两省盐务的吉黑榷运局官署,博物院成立于1962年,1982年开始伪满皇宫旧址的保护修复工作。2001年2月更名为伪满皇宫博物院。现有包括缉熙楼、勤民楼、同德殿等伪满宫廷原状陈列50个,大型基本陈列2个,专题展览3个。举办临时展览33个,中国国内巡展17个,出国展览11个;收藏了大批伪满宫廷文物、日本近现代文物、东北近现代文物、民俗文物、近现代有代表性的书画、雕刻、非遗传承人作品等艺术精品。伪满皇宫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以其多重内涵、独特价值,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末代皇帝的垂死挣扎,更见证了日本侵略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血腥与残暴,是中国近现代殖民文化的典型警示性纪念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10、黑龙江——圣·索菲亚教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圣·索菲亚教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88号,占地721平方米,是哈尔滨市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属拜占庭式建筑风格,是哈尔滨近代欧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圣·索菲亚教堂开始建设,原为沙俄东西伯利要第四步兵师修建的木结构随军教堂。民国十二年(1923年)9月,圣·索菲亚教堂开始在现址进行重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圣·索菲亚教堂建设完成。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圣·索菲亚教堂遭到严重破坏,成为哈一百仓库,被层层叠叠的建筑物包围着。1997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对其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保护性修缮。圣·索菲亚教堂采用希腊十字平面布局,总体形状呈现出一个大致接近于正方形的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11、江苏——中山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中山陵总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千米,由中山陵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共六部分组成,并以陵园为中心,分散四周。中山陵是中国首批受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影响而建成的礼制建筑群,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具有时代特征性、文化经典性、丰厚内涵性、世界意义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12、浙江——雷峰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雷峰塔,初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俗称“黄妃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南山路15号,地处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雷峰塔总高71.679米,总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塔身对径28米,边长11米,周长88米。雷峰塔是“西湖十景”之一,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雷峰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塔底为原雷峰塔遗址。关于雷峰塔的兴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吴越王钱俶(929~988年)妃子黄氏得子为祈求平安所建;另一种认为是为“佛螺髻发”。据说,雷峰塔的建造者是吴越国开国钱镠之孙钱俶。钱俶终身信奉佛教,毕生建了许多佛塔。而雷峰塔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原雷峰塔为原型设计,重建于2002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13、安徽——合肥广电新中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合肥广电新中心,位于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核心区域,坐落在怀宁路上祁门路的交汇点,周边环绕着天鹅湖中心景区,彰显着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这座现代建筑不仅是我国成立以来安徽省投资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广播电视建设项目,也是合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合肥广电新中心占地273亩,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包括地下7万平方米的人防兼做车库。东区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西区13万平方米。整个建筑横跨怀宁路,通过铜结构连桥连接,东西长度达816米。主体结构高达226.7米,其中东区主楼更是挺拔。高达301.7米,而附属结构则为13米,天线发射塔高62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安徽合肥广电新中心共46层,层高4.2~7.1米不等,设有15层和30层的避难层以及45层的观光层。主楼内部大堂极为壮观,主中庭高达42米,外圆直径98米,面积约为7500平方米,内圆直径43米,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内部设施完善,包括80多个演播厅、直播室和录音室等技术业务用房。大楼内共有64台电梯,速度范围从2.5~8米/秒,其中8米/秒的观光电梯速度超过了央视标准。外墙设计独特,采用了13万平方米的玻璃幕墙和3万平方米的篆字双层幕墙,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建筑装饰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14、福建——福建土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福建土楼或方式圆,以圆为主,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福建土楼包括:永定区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15、江西——滕王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地处赣江东岸、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的景观;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与湖南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西江第一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滕王阁主体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为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3.5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16、山东——泉城广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市的中心广场,坐落于济南市中心繁华地带,位于泺源大街以北,黑虎泉西路以南;趵突泉南路以东,南门大街以西。它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解放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泉城广场东西长79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330亩。约22万平方米,主体面积270亩。地上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面铺装达12万平方米。自1999年建成以来,该广场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外友人以及全国各地代表团,也是举办各类大型公益性活动和宣传活动的首选之地,已成为济南乃至山东省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国际艺术广场”称号,泉城广场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城市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17、河南——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分别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二七广场及钱塘路中段82号,其中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占地面积352平方米,郑州二七四去工纪念堂6440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建于1971年,位于郑州市中心的二七广场,选址于郑州铁路工人领袖汪胜友、司文德的牺牲地。它是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运动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也是郑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该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两个五角星形并联,是一座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堂建筑坐西面东,分主楼和两边配楼,均为二层,青砖垒砌,尖顶,红瓦屋面,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纪念性建筑,是新中国最早的纪念性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18、湖北——黄鹤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19、湖南——岳麓书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岳麓书院主体占地面积有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岳麓书院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在书院基址扩建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20、广西——广西新媒体中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广西新媒体中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五象新区。项目规划用地92.21亩,总建筑面积25.66万平方米,分为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的广西新媒体中心大楼,总建筑面积为11.39万平方米,由A、B、C三栋塔楼及裙房组成多塔结构,最高31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大楼作为项目形象性建筑,将“桂林山水”“龙脊梯田”等广西山水元素融入建筑外观设计,充分体现了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实现标志性与地域性、民族性与现代性、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打造令人印象深刻极具广西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21、海南——世纪大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世纪大桥,是海南省海口市境内的跨海通道,位于海甸河入海口处,是“九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工程,也是海口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世纪大桥于1998年5月29日动工建设;于2001年11月22日完成主桥和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于2003年8月1日开通试运营;于2004年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世纪大桥南起滨海立交桥,上跨海甸河入海口,北至海甸五西路;线路全长2663.606米,主桥长636.60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项目总投资6.67亿元人民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22、四川——都江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的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的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就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23、贵州——甲秀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地处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甲秀楼分上下三层,均以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整体朱梁碧瓦,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甲秀楼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24、云南——金马碧鸡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交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已有近400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当太阳将落,余晖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景观,要60年才能出现一次。“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造诣。1997年,恢复重建“金马碧鸡坊”,1999年4月,“金马碧鸡坊”建成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25、西藏——布达拉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的,建于631年,后随着吐蕃王国的解体,其因天灾人祸而遭严重破坏。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布达拉宫,往后不断扩建逐至形成现在的规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布达拉宫是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的,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建筑主体工程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和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之地。白宫围绕红宫的建筑形制,体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布达拉宫建筑及宫藏文化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26、陕西——大雁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27、甘肃——兰州黄河铁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白塔山下的滨河路中段。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行。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始称“中山桥”。兰州黄河铁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架体系,由竖向钢架划分成五个长方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兰州黄河铁桥,是中国近代史上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这一特殊的建设背景及建设年代使兰州黄河铁桥成为了研究近代历史的钥匙,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兰州黄河铁桥作为一个交通结构工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特征。同时,建造桥梁所需物资的运输过程也创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28、青海——塔尔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地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29、宁夏——银川鼓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银川鼓楼,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解放东西街和鼓楼南北街十字路交叉处的钟鼓楼,又称“十字鼓楼”“四鼓楼”,俗称“鼓楼。楼总高36米,占地576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米,高8.5米,用砖石砌筑。钟鼓楼台基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为宁复知府赵宜喧主持建造的,并手书了洞额石刻题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宁夏地方绅商捐资,在台基上又建了三层楼梁架,后因“款绌停辍”。直到民国六年(1917年),才由宁夏县知事余鼎铭接续重建,并在四角增盖了券棚顶角坊。落成后的钟鼓楼,曾悬大钟一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钟鼓楼,是一座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古代建筑物。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宁夏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以及国民党县党部的办公地址,就设在钟鼓楼上的东北角坊。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9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以及宁夏地方知名人士,一同在钟鼓楼上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30、新疆——国际大巴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新疆国际大巴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解放南路510号。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新疆国际大巴扎,荟萃了3000余家商铺,是集特色建筑、民俗风情、风味美食、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景区,有“新疆之窗”“中亚之窗”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新疆国际大巴扎,建筑面积共计约9万平方米。其中一号商业楼为三层20879.13平方米;二号商业楼为三层11538.40平方米,二层半露天巴扎为6312.42平方米,连廊2336.15平方米,步行街2000平方米,地下车库为5002平方米;三号楼为四层(局部五层)29052.82平方米。其中商业楼主要为巴扎的摊位式商铺,大部分沿街商铺面向人行道开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31、广东——广州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广州塔,又称广州新电视塔,昵称小蛮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艺洲岛)岗塔附近,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海心沙岛隔江相望。其塔身主体高454米,天线桅杆高146米,总高度600米,是中国第一高塔。总建筑面积114054平方米,2009年9月竣工2010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2010年10月1日正式公开售票接待游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广州塔,是广州市的地标工程,电视塔可抵御八级地震、十二级台风,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00年。其塔身168~334.4米处设有“蜘蛛侠栈道”,是世界上最高最长的空中漫步云梯;塔身422.8米处设有旋转餐厅,是世界上最高的旋转餐厅;塔身顶部450~454米处设有摩天轮,是世界上最高的摩天轮;天线桅杆455~485米处设有“极速云霄”速降游乐项目,是世界上最高的垂直速降游乐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2、香港——中环中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环中心,是香港排行第四高的摩天大楼,楼高346米,地上共73层,巍峨耸立,尽览璀璨的海景,俨然成为了维港两岸的新标志。于1998年落成,占地达10万平方尺,提供甲级商用楼面面积逾140万平方尺,采用独特之全层无柱式设计。整座大厦矗建于一个宽敞的有盖休息的广场上,面积广达1500平方米的前庭花园以现代建筑素材演绎着东方庭园的神韵。位于中西区的皇后大道,大约于香港地铁港岛的上环站与中环站之间,是土地发展公司上环重建项目。为配合旧区重建计划,大厦的地面设计成了一个供公众享用的开放式广场。该大厦实践了高智能商厦的要求,其设施包括提升式活动地台、地面装置式活动空调系统、香港首台全自动外墙清洗系统以及全自动电脑操控之外墙灯光系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3、澳门——大三巴牌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圣保禄大教堂(又称“天主之母”教堂)正面前壁遗址,也是澳门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花王堂区炮台山下。始建于1602年,直到1637修建完成;后于1835年被大火焚毁,仅余下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及石阶,目前所见的大三巴牌坊就是教堂前壁的遗址;1990~1995年间,澳门政府对教堂遗址进行了维修工程,并建成了一个天主教艺术博物馆,收藏各类画作、雕塑和礼仪饰物等展品。“三巴”是葡文“圣保禄”的译音,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的牌坊,将之称为“大三巴牌坊”。它的建筑设计采用意大利巴洛克风格,而其中的雕刻又具有东方特色;牌坊总共有五层,主要以花岗岩建成,宽23米,高25.5米,坊前有68级石阶,三至五层渐收构成一底边宽为8.5米的三角形山花。牌坊上嵌有耶稣会圣徒、圣母像、天使浮雕以及耶稣圣龛等雕刻,也有石狮、汉字以及日本的菊花雕刻等东方元素,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长期受到中外建筑人士的高度评价。它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品,又称“立体的圣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4、台湾——台北101大楼(台北金融大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台北101大楼,前名台北国际金融中心,又名台北101大楼、台北金融大楼,位于台北市信义区,坐落于台北信义区金融贸易区中心,东临信义广场,北依信义21号公园,西近富士洋行,南靠台北捷运信义线。台北101大楼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高508米,包含办公塔楼101层及高60米的商业裙楼6层和地下楼面5层,每8层楼为1个结构单元,彼此接续、层层相叠,构筑整体;第101层,面积只有3.3平方米,转乘2次电梯才能抵达。第89层楼设有室内观景台、纪念证书的摄影服务、语音导览柜台、冰淇淋商店、纪念品商店、阻尼器参观区等;91层楼设有室外观景台、7台40倍的望远镜设置于各角落。35层楼设有吸烟室、大楼管理办公室等;36层楼设有国际会议中心等;59层楼、60层楼设置大楼租赁办公室、管理总部——台北金融大楼股份有限公司;84层楼为风云会,为多功能活动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台北101大楼基桩由382根钢筋混凝土构成,外围由8根钢筋柱组成,并在大楼内设置调谐质块阻尼器,以达到防震的效果;外墙灯光会在特殊的节日,以节庆为主题在外墙以灯光表现特殊的文字或图形;台北101大楼烟火表演装置,配合不同节日主体,进行燃放摩天大楼式烟火秀。</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