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邹冰:西安城的雨

诗易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安城的雨</p><p class="ql-block"> 邹 冰 </p><p class="ql-block"> 从来没有一年像今年一样,西安城的雨从四月下旬开始,一直扯到六月。一个月的细雨让西安城湿漉漉的,黏糊糊的。</p><p class="ql-block"> 出门办事,擎一柄油纸伞,竟惹来满街的眼睛。呵呵,伞是远方侄女她姑娘留下的。天晴的时候,年轻人穿汉服举伞行走在大唐不夜城的街头,因为这场稀稀拉拉的雨,这把伞丢弃在楼道里。</p><p class="ql-block"> 我出门从不打伞的,顶一头雨花,在街区慢悠悠晃来晃去,听雨打树叶,看行人匆匆,别有风景。</p><p class="ql-block"> 今天出门,还是不带伞,踢踏踩着雨水走,不一会湿了衣衫,急匆匆回家,楼道里操起这把油纸伞,才有满街飞出眼眶嘲笑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过去不太关心西安城的雨,西安下雨,那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春天需要一场春雨,天扭捏,不肯下,实在撑不住人期盼的眼神,淅淅沥沥飘几滴雨星,就算给西安城里的人一个交代。</p><p class="ql-block"> 每年,进入伏天,西安人盼雨,等雨,终究是等不来的。树缺水、街道缺水、人不缺水,却手里离不开一瓶蜂蜜绿茶,越喝越渴。</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城市有雨,小雨淅淅沥沥,雨好像不存在似的,影响不了路人的。送外卖的在雨里疯跑,鱼儿一样穿梭;早市买菜是不撑伞的,雨落在辣椒、豆角、青菜上,蔬菜鲜嫩,粉嘟嘟的,好看,也增加了分量;开羊肉馆的,高兴来不及。雨落,天冷,泡馍生意贼好,用簸箕扫钱。我取笑老板生意好,老板也不谦虚,嘴里说喜滋滋说,也就补齐了疫情带来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你就吹吧。</p><p class="ql-block"> 城里的雨不紧不慢,不大不小,影响最多的就是在大雁塔广场穿汉服的亲年男女,因为雨,行走不方便,过去编排的搔首弄姿的动作缩水了。只能低头急匆匆地走,急匆匆地回,回头看着大雁塔骂一句:这不合时宜的雨。</p><p class="ql-block"> 西安下雨,让一个城市干旱久了,饱尝上天的恩赐,也算是对城市的奖赏。雨下得一久,毕竟走路出行受影响,行人嘴里开始嘟嘟囔囔,雨就不应该下在城市里,下在农舍麦田里才是对的。</p><p class="ql-block"> 保洁员却撇嘴:雨下在麦田里是害人哩,这时候麦田里不需要雨的,雨应该下在山里。</p><p class="ql-block"> 那么,雨应该下在哪儿?</p><p class="ql-block"> 秦岭农家乐的老板不高兴,下在山上,山是石头山,存不住水的,水顺山而下,山湿,道滑,农家乐无人,雨应该下在需要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雨和酒一样,都是水,雨水下久了,下多了,让人生厌。酒水喝多了胡言乱语。西安城的雨扯开膀子,拉开架势,汹涌着来,就让人特别生厌。雨水落在城市,落多了,城市的下水管道承受不了,人也承受不了,管道饱和,流动不畅,城市内涝。</p><p class="ql-block"> 人不见太阳容易发霉的。当然,人不会发霉,雨下得多,心情不好。原本车技不好的朋友,车剐蹭之后,因为雨声听不见,回来是要骂人的。</p><p class="ql-block"> 雨越下越大,越下越久,这几天西安城的雨专门和人作对似的。饭时雨大,上班的时候雨大,需要办事的时候雨大。城市的雨越下越有了脾气,越来越给人找麻烦。</p><p class="ql-block"> 雨其实管不住自己的,它也不是说下就下,它得有云、湿气的帮忙,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西安城的人你得和雨和谐共处,像南方的人,出门必备伞,走路脚穿拖鞋。在南方,人不讨厌雨,人适应雨,雨便和人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 几日不出门,学南方人的样子和西安城的雨和谐相处,租一套汉服摇着纸扇,在大雁塔广场雨雾里走,真的蛮惬意的。只是那个衣服支棱着,根本享受不到绸缎的舒服感觉,看来汉服的料子一定是艳丽的化纤面料,一点都不舒服。</p><p class="ql-block"> 朋友发我着汉服大雁塔雨雾里行走的图片在朋友圈 。</p><p class="ql-block"> 留言的全是骂人的话,全部是老家冒雨割麦子的亲人。留言说,你雨中散步,我们冒雨收割。你和雨和谐共处,扯淡。</p><p class="ql-block"> 我删了朋友圈,一个人怔怔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推窗瞭望,西安城的大雨一如既往的下个不停。</p><p class="ql-block"> 我拱手说,雨啊,你停一下呗。我求你了。</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邹冰,陕西乾县人,甘肃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兰州军区服役20年。作品在《人民文学》《青年作家》《延河》《草原》《散文百家》《散文选刊》《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湖南文学》发表小说、散文作品若干。出版散文集《特色》《雁塔物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聆听自然之雨,探寻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读作家邹冰《西安城的雨》有感</p><p class="ql-block"> 文/鲁崇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来没有一年像今年一样,西安城的雨从四月下旬开始,一直扯到六月。”初读作家邹冰《西安城的雨》,这句直白又震撼的描述,瞬间将我拽入那被雨水浸透的西安城,一场关于自然、生活与城市发展的深度思考,也由此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漫长的雨的洗礼下,西安市民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平日里习惯洒脱出行的人,“出门从不打伞,顶一头雨花,在街区慢悠悠晃来晃去”,可面对这绵延不绝的雨,也不得不收起那份随性。衣物被无情打湿,出行之路满是阻碍,“原本车技不好的朋友,车剐蹭之后,因为雨声听不见,回来是要骂人的”,足见这场雨给市民带来的困扰。但大自然的馈赠总是利弊相依,雨也为生活带来别样生机。“早市买菜是不撑伞的,雨落在辣椒、豆角、青菜上,蔬菜鲜嫩,粉嘟嘟的,好看,也增加了分量;开羊肉馆的,高兴来不及。雨落,天冷,泡馍生意贼好”。这生动的场景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市民生活与自然变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p><p class="ql-block"> 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自然面前,人们应秉持敬畏之心,顺应自然规律,在自然的变化中巧妙寻找生活的平衡点。苏轼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现出的豁达从容,正是面对自然风雨时应有的态度。若我们能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或许就能在自然的变化中发现更多美好。</p><p class="ql-block"> 城市的发展进程同样离不开对自然的顺应与尊重。文中提到,西安以往干旱少雨,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持续降雨,让城市的短板暴露无遗。“雨水落在城市,落多了,城市的下水管道承受不了,人也承受不了,管道饱和,流动不畅,城市内涝”,这一现象深刻警示我们,城市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当下的便捷与利益,而应将自然因素纳入长远的考量范畴。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城市的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不可违背天时。从西安城的这场雨不难看出,只有合理布局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才能切实提升城市应对自然变化的能力,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人类虽渺小如沧海一粟,但也有着适应和改变的坚韧力量。就像文中描述的,西安城的雨下得太久,人们从起初的抱怨连天,到慢慢尝试去适应。“几日不出门,学南方人的样子和西安城的雨和谐共处,租一套汉服摇着纸扇,在大雁塔广场雨雾里走,真的蛮惬意的”。我们虽无法改变自然的既定安排,但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p><p class="ql-block"> 作家邹冰《西安城的雨》提醒我们,西安城的市民和城市,都应从这场雨的经历中汲取宝贵经验,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唯有如此,在未来面对风雨时,我们才能如庄子所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以平和、坦然的心态迎接挑战,让城市在自然的怀抱中稳步前行,让市民的生活在自然的变化中始终充满生机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2025.2.17草拟于西安文景和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