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脍炙人口

厚德载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孔子门下有一位以孝行著称的弟子,名叫曾参。曾参的父亲曾皙,生前对一种名为羊枣的小巧野生柿子情有独钟,那独特的口感成为了曾皙的特殊嗜好。然而,命运无常,曾皙离世后,曾参怀着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无尽的孝心,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从此不再食用羊枣。这份因亲情而生的自我约束,宛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温暖而深沉,令人感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闻此事,心中满是疑惑。于是,他带着好奇向孟子请教:“先生,依您看,脍炙与羊枣,究竟哪样食物更为美味呢?”孟子微微一笑,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脍炙,那切得细细的肉与喷香的烤肉,其美妙滋味,任谁尝了都难以忘怀。”公孙丑紧接着追问:“既然如此,为何曾参只戒吃羊枣,却不戒吃脍炙呢?”孟子耐心地解释道:“脍炙是大众皆爱的美食,而羊枣却是曾皙独特的偏爱。曾参因对父亲的深厚感情,故而只戒掉了羊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蕴含着亲情与哲理的对话,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沉淀出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脍炙人口”。如今,这个成语被人们用来赞誉那些优秀的诗文,或是备受推崇的事物,它们如同熠熠生辉的珍宝,赢得了众人的一致称赞。曾参对父亲的孝心,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更通过这个成语,流传千古,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