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202503】迟来的喜欢——读黄晓丹《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海豚

<p class="ql-block">尽管黄晓丹自2018年起便在瑾槐书堂开设讲座,我几乎每年都能见到她的身影,且她已出版多部著作,然而真正让我对她产生浓厚兴趣的,却是这次阅读她的《九诗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书以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九位诗人为主线,构建章节。前六章巧妙地以外国文学作品为引,引领读者步入中国古代诗人的世界。例如,屈原篇章以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开篇;李陵篇章则由中岛敦的《李陵》展开;曹丕篇章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启程,亦以此作结;陶渊明篇章以荷兰童话《小约翰》为引子;杜甫篇章以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起始;欧阳修章节则以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开篇。李清照章节以齐邦媛的《巨流河》为起点;文天祥章节晓丹老师坦言写作最为顺畅,故未引用他人作品;吴梅村章节则从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切入(此段原为我提问时的前缀,因不愿站起来被拍照,选择了“没有补充”,未料陈彤老师的问题与我不谋而合,可见读者心有灵犀)。幸亏她的“补充”,让我们在现场得以聆听这些导引的缘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齐邦媛从南京逃难时的路线与李清照当年如出一辙,故李清照章节以《巨流河》的片段开篇;《昨日的世界》曾在“一席”杜甫篇中提及;《小约翰》等其他引用亦是如此安排。</p><p class="ql-block">为何选择这些诗人?因为他们均在“历史的垃圾时代”中跌宕起伏,其最伟大的作品皆在经历人生暗夜后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书赋予我的信息与知识量极为丰富,晓丹老师不仅详尽讲述了这九位中国诗人及其相关的文学、历史,还广泛涉猎了众多外国文学作品,读来令人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注释繁多,引经据典之处皆有据可查。初读时以为这些文献资料源自网络搜索,未料她在讲座中透露:那些注释均是她阅读相关书籍后添加的。</p><p class="ql-block">这是何等庞大的阅读量?全书541条注释,涉及书籍近百种。</p><p class="ql-block">我首次遇到阅读时需不断翻至篇章末尾查找注释,以往书籍的注释多位于页底或页边(如《繁花》),但她的注释内容可能太多,难以容纳于页底,故置于文后。她撰写欧阳修、文天祥等章节时,耗时数月读完相关传记,发现怎么那么有趣,然皆为真实事件。这是她阅读文献的快乐。</p><p class="ql-block">此外,她还享受智力挑战、共情他人的乐趣,以及与读者互动的愉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互动问题有两个,第一个在她的PPT中已找到答案,另一个是:在李陵章节中,苏武的民族气节似乎更为突出,为何晓丹老师会选择这样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来书写?她答道:因本书聚焦于诗人,而苏武并无传世之作,仅有的“苏李诗”亦被后人认为非二人所作。当时我深以为然。但事后细思,若“苏李诗”非真实,李陵亦无伟大作品传世,又为何是他?此为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特别提及写作过程中的艰辛,除了查阅大量文献,她反复修改,每次写了改,改了写,有的时候字数可能是负数,因觉不妥而重写(写作之人常如此,写着写着觉得不合适,我亦常推倒重来)。虽感崩溃,但最终成果令人满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给写作者的建议是:多从读者视角审视文章,看其是否易读、吸引人。<br>不久前,我观看了她的签售直播。她在忙碌签名的间隙,还不忘回应直播间读者的互动。其中一位读者提到自己正值考试或考研期间,特意抽出时间观看直播。她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为何在如此繁忙之际仍来观看直播?难道不应专心备考吗?”这番话让我忍俊不禁。<br>还有这一次签名活动,一位书友抱着一摞她的书籍上前,她劝说道:“把钱都花在买书上了。”</p><p class="ql-block">可能每个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大卖,但她希望她的读者更理性一些。<br>讲座现场,她阅读诗词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我当时还没看到那一章,正期待她说出正确答案,结果她直言:“这个字我不认识”(当时正值直播),对此,我或许要“批评”:难道不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吗?然而,正如人生难免瑕疵,讲座亦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或许正是与AI时代的显著差异。</p><p class="ql-block">她谈及自己的脆弱与敏感,上课时如果学生不在状态,她会停下来,她特别在意听众的状态。如此真实、真诚,又带几分可爱,我突然开始喜欢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