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段兼善,男,汉族,1943年3月生,四川绵阳人。大学本科学历。曾任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甘肃省美协副主席、顾问。长期从事中国画、壁画创作及美术理论研究、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5年,段兼善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即分配至甘肃美协,1990年调入甘肃画院。段兼善艺术创作成果简述如下:1964年创作中国画《迎丰收》入选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81年创作中国画《六月花儿会》入选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美展,作品被民族文化宫收藏。1982年为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创作大型壁画《丝路友谊》,画稿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作品先后载入(中国新文艺大系.美术集)和(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集)中。中国画《采花节》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国画《敦煌古市》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香浪节》入选1985年中国奥委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中国画《桃花会》《莫高窟的冬天》《品茶》《惜别》《溪畔》《小骑手》入选1988年中国美协(新人新作展)。中国画《敦煌民间故事——玉女河传说》入选中国美协1989年主办的(全国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大展)。中国画《丝路群英》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画展)。为兰州饭店创作壁画《敦煌伎乐》和《丝路新篇》2004年入选(首届全国壁画大展)并载入(中国壁画百年)大型画册。中国画《节日》《汉唐女杰》《齐白石》先后参加(全国画院双年展)。中国画《唐装仕女图》参加2003年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的(科学战胜非典全国名家捐赠义展)活动。另有作品《人物写生》参加台北举办的1991年(海峡两岸现代水墨大展)和1992年(大陆全国水彩名家大展)。中国画《淘青裸》《敦煌古市》先后获甘肃省委、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中国画《六月花儿会》《孙中山和李大钊》《月牙泉和鸣沙山的传说》《唐人婚礼图》在省文化厅、省文联和省美协举办的全省美展中获奖。另有中国画《出牧》《骑马藏女》《长城风光》应邀赴美国、加拿大、荷兰、菲律宾、泰国等国展出。获加拿大(长城颂国际美术展优秀奖),泰国(亚太地区名家水墨画博览会金奖),菲律宾(中华逸吟神墨诗书画国际展荣誉金奖)。1996年段兼善数十幅敦煌壁画摹本及部分创作应邀在台北、台中、台南等地巡回展出,多家报纸及(时代)(雄狮美术)(艺术家等刊物先后介绍了段兼善作品,并出版了《段兼善画集》。1998年应邀在日本东京三越美术馆举办了《段兼善创作画展》,出版了《段兼善创作画集》。2002年段文杰、段兼善父子画展应邀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展出。段兼善曾撰写论文十余篇在有关研讨会和报刊上发表。2021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段兼善撰写的长篇回忆录《敦煌人生——我的父亲段文杰》。</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凡人的爱</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父亲段文杰既普通又与众不同(节选)<br></div> 父亲是凡人,我也是凡人,他对我的爱也是凡人的爱。在我上学期间,他很关心我的学习,时常写信给我,鼓励我加强学习,努力上进。“三年困难时期”,敦煌居民口粮定量较低,我在敦煌中学上学,他和母亲省吃俭用,把馒头风干带给我吃,而他们却宁肯吃不饱,也要支援我,这是种忘我的爱。学校假期,我回到莫高窟,碰上所里干部职工劳动,他一定要让我参加劳动,要我在劳动中学习,培养勤劳的品德,他还利用假日,亲自带我到洞窟中观看壁画和讲解,要我认识伟大的优秀传统艺术的魅力,使我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充实,推动自己的学习向上。<br> 特别是在我学画期间,他常督促我到生活中去观察和写生,寻找有意义的情节练习创作,在父亲的督促下,我在敦煌农村画过一些简单的速写。一次,我拿了几张农村速写给他看,他看到有张农民割麦的速写时说,“你可以以这速写为基础,充实发展一下,搞一张农民准备收割麦子的作品。”我当即画了一张农妇准备迎接丰收的工笔画稿,但我不大满意,他看了也不太满意,我当时已在西北师大美术系上学了,开学去学校时这幅画我没带去,放在家里了。后来在学校上三年级时练习创作,我把这张画重新画了一次,题名《迎丰收》,得到系主任刘文清和专业教师肖树惇的好评,被推荐到(省)美协,又推送到北京全国美协,经评选,参加了1964年的全国美展。当时我还是未毕业的大学生。后来这张画全国美展结束后退给了我,随即“文化大革命”爆发,十年内乱中,那幅画也弄丢了。<div> 1944年,父亲在重庆观看了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展览,受到触动,决定毕业后前往敦煌进行考察研究。<br> 意外的是,2011年父亲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惊异地发现,那张《迎丰收》的第一稿竟然被我在他的遗物中找到了。<br> 从莫高窟到敦煌农村,我们几经搬家,这期间父亲舍弃丢掉了许多东西,而我的这张不成熟的作品却被他保存了几十年,捧着那幅画,我顿时潸然泪下!<br> “父亲开创事业的执着精神值得我终身学习”<br></div><div> 我的少年时代在敦煌度过,经常会跟着父亲临摹敦煌壁画、练习写生。父亲的一言一行对我影响深远。父亲去世后,他的音容举止,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便陆陆续续画下了这些怀念他的画作。今天看来,这些画作有意无意间竟勾连起了父亲的敦煌人生。<br></div><div> 父亲挚爱敦煌,扎根大漠60年,他曾写过一句话“莫高窟是我家,我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保护、研究、弘扬它”。我觉得这是父亲的自我评价,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br></div><div> “父亲乐观向上的品格精神是留给我的最大财富”!<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品欣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