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州,地处福建省中部东端,东临台湾海峡,简称“榕”,别称榕城,福建省省会城市。城外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城内“三山鼎峙、一水长流”,山水相依,绿荫满城。</p> <p class="ql-block">福州历史悠久,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在此始建闽越古都“冶城”,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福州升为都督府,因“州北有福山”,改称“福州”,沿用之今。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罗城,规划百姓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为坊,“三坊七巷”雏形形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是福州最古老的街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座落在福州古城千年未变的城市中轴线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这里还保留了唐宋年间的坊巷格局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270余座明清宅院</span>,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因地处福州古城的中心,成为仕宦大族的聚居地,赓续着福州古城的千年文脉,由一条南北向的南后街,串起东西两侧十条街巷,西侧三条称“坊”,东侧七条称“巷”,坊中巷道相连,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呈棋盘状格局。</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朱紫坊而来,把澳门路旁的林则徐纪念馆作为游览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起点。林则徐纪念馆是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文忠公祠”</span>的基础上修复扩建的,由“林文忠公祠”“林则徐史绩展”“禁毒展”三大部分组成。纪念馆屏墙左右设两道门为纪念馆入口,门头额题右为“中兴宗衮”,左为“左海伟人”,中间题六个烫金大字:林则徐纪念馆。屏墙外围上嵌有“虎门销烟”大幅浮雕。</p> <p class="ql-block">“林文忠公祠”,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982年按原样修复,由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组成。大门额题“林文忠公祠”。仪门两侧回廊陈列了20多面执事牌,上书林则徐历任官职。御碑亭为方形,内陈列3座御赐石碑,正中是清咸丰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后的慰问圣旨碑,记载了林则徐被封为太子太保、平反恢复名誉以及照顾家人的事迹,左边是御制碑文,右边是御赐祭文,由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书写。树德堂为祠堂正殿,殿内供奉林则徐座像,上方悬挂红底金字“功资柱石”牌匾,楣额挂有清道光皇帝御书“福寿”匾额。</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史绩展”,分为序厅、A、B、C、D、E展区。A展区“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以沙盘+灯箱形式绘制林则徐进京受命、前往广东禁烟、戴“罪”新疆三条路线。B展区“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林则徐历官三十多年,践行经世报国之志,关注民生,整治积弊;清正廉洁,不谋私己,所莅治绩皆卓越。C展区“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察夷情,探新知,学习外国的长处,他“师夷长技”的新思想,激励后人向西方寻找救亡图强的真理。</p> <p class="ql-block">C展区后连鹤池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鹤池上建有戏台、</span>放鹤亭、林则徐放鹤台,亭台水榭、假山池沼、小桥流水,一派江南园林景象。</p> <p class="ql-block">穿过鹤池园到D展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侵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民族危机。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坚决领导了禁烟斗争。威震全球的虎门销烟,成为旷古未有之壮举,在人类禁毒史上写下最辉煌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E展区以图片、文字、实物展现“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并设有休息区、阅读区、观影区,供游人驻足休息、阅读书籍或观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禁毒展馆”,设在纪念馆中心的“云左阁”,阁楼前有亭台、荷塘,阁内展厅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毒品知识,揭露毒品危害,传授防毒拒毒知识,介绍禁毒形势,宣传我国禁毒工作和禁毒法律法规。林则徐纪念馆已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国家5</span>A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禁毒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出林则徐纪念馆沿澳门路北行,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澳门桥,穿过</span>光禄坊与吉庇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交叉路口</span>,步入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南后街。由此一路往北到杨桥东路达明路口,全长1000米左右。南后街是福州古城内自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如今也是一条<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业气息浓郁</span>的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最热闹的地方在街中心的“心”形榕树处,一棵大榕树,树冠状若一颗“心”,横悬于整个街巷上空,壮观靓丽又出彩,被称为“爱心树”,吸引游人驻足观赏、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因东西两侧的三坊七巷的士族文人荟萃,逐渐成为以文化用品、古旧书店为主的街肆。据说古时街上古旧书店有20多家,笔墨庄、裱褙店、石雕店、漆器店、古玩店、家具店、生漆店、花灯店鳞次栉比…穿行南后街,“百年老字号”店、古厝抬眼可见:严复翰墨馆、米家船、董执谊故居、同利肉燕…</p> <p class="ql-block">光禄坊,南后街西侧由南向北第一坊。因福州城市建设而被改建为马路了,坊、巷已不存。据介绍它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坊,因北宋光禄大夫程师孟任福州知州时,常来闽山法祥寺吟诗游览,僧人镌刻“光禄吟台”于石上,由此得名光禄坊,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我们只匆匆打望了坊内刘家大院,它建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刘齐衢和刘齐衔两兄弟购置。旧时四座院落自西而东并列,占据光禄坊半条街,得名“刘半街”,是三坊七巷最大的单姓宅第。 现存三座,修复了两座庭院,院内陈列介绍三坊七巷的历史沿革,从晋代子城、唐代罗城,到五代夹城、宋代外城,以及明、清两代的建筑风貌。 大院还展示了福州各大名人世家的家风家训,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文儒坊为第二坊。此巷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因宋代国子监祭酒(校长)郑穆居于此,改名文儒坊。坊中名人个个是“鸿儒”: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的陈承裘,他的六个儿子中,出了三位进士,三名举人,创造了“六子科甲”的科举奇迹,长子陈宝琛还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文运兴盛的文儒坊(三坊七巷)成为“闽学”的发源地。文儒坊诞生的蒙学堂,闽人自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更是播下革命的火种,培养出黄翼云、方声涛等辛亥革命骨干和林觉民、林文、方声洞、严汉民、陈更新等黄花岗烈士…</p> <p class="ql-block">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光绪辛巳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坊乡约碑,保存完好,是三坊七巷古城里坊社区管理生活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文儒坊尤氏民居,辟为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馆内陈列着80多艘各式大小的福船模型,通过文物、文献、图片、文字,展示了中国四大船系之一的福船的演变历史和建造工艺。犹记得从历史书上得知的福船及福建海洋文明创造的辉煌史:郑和下西洋船队使用的是福船,<span style="font-size:18px;">郑成功收复台湾使用的</span>战船是福船,马尾造船厂(福建船政)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专业造船厂,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在这展示馆里更深刻的了解了福州、福船与大航海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厚渊源。</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母家故居,也是陈季良将军故居。林则徐母亲陈帙是福建侯官县宿儒陈圣灵的小女儿,她知书达礼、淑惠仁德影响了林则徐的一生。陈季良,福州人,海军上将,抗战时曾指挥著名的“江阴保卫战”,阻止了日军西侵入川。眼前故居已辟为陈季良将军纪念馆,可惜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以文字、图片方式,展现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励志报国、勇攀高峰、大医仁心、甘为人梯、回报乡梓的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衣锦坊为第三坊。旧名通潮巷,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之后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衣锦坊”就沿用至今了。</p> <p class="ql-block">清代布政使兼按察使孙翼谋故居,原系郑姓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多次改建,清道光年间,成为三座庭院相通全坊最大的宅院。第三座庭院为花厅园林,有水榭戏台,建在院中水池之上,是府内聚会、演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戴氏民居,成为投资者教育基地,打望而过,又稀里糊涂窜进孙翼谋宅院的旁院中,有点晕!</p> <p class="ql-block">吉庇巷,南后街东侧由南向北第一巷。因福州城市建设,吉庇巷也被改建为马路而无坊无巷了,古建所剩无几。宋以前称“魁铺里”,之后名“橘皮巷”、“急避巷”,最后衍变为“吉庇巷”。谢家祠,始建于明代,现存三进,原是谢氏家族购地所建,用于供奉先贤和祖先,明清时是家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住宿之处,相传宋朝状元郑性之曾居住于此。清末烈士林觉民等曾在此创办阅报所;五四运动期间,省城进步青年在此成立福建学生联合会;国民党闽侯县党部和闽侯日报社均设于此。如今辟为坊巷讲习所,成为三坊七巷传承闽都文脉、追寻红色印记的前沿窗口。</p> <p class="ql-block">宫巷,第二巷,旧名仙居,曾多次更名,明代因巷内紫极宫(已毁)而名宫巷。巷内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其中明代建筑6幢和清代建筑13幢,面积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是三坊七巷中保护最完整的古巷坊,住的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严复书院为严复翰墨馆的后院,以盆景、品茶、阅读、沙龙展示学贯中西的严复的晚年生活;山东代巡抚杨庆琛、革命烈士国民党中将吴石故居现为聚春园驿站;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故居现为福建华侨主题馆(未开放);据说五代闽王皇后陈金凤的寝宫“宫宛里”也藏在巷子里,寻而不得。</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二女婿清两江总督、“中国海军之父”、船政大臣沈葆桢故居保存完好。它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几易其主。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先后居住了10余年,现仍为其后裔居住。故居内已辟为“沈葆桢创办船政巡视台湾”史迹展,用故事和史料介绍沈葆桢在任上八年间建船厂、造兵舰、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生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事迹。福船船政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旗帜,对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故居,始建于明代。据介绍明末皇族唐王朱聿键入闽在福州称帝,设此屋为大理寺衙门。清道光间,为林聪彝所居,可惜未开放。刘齐衔故居开放,四落宅邸一字排开,又是一座刘家大院。明万历年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家祖先</span>以福州右指挥使的身份入住福州;道光二十一年,刘齐衢和刘齐衔兄弟双双考中进士;刘齐衔还成了林则徐的大女婿,官至河南布政使,他还购房经商。民国时,刘家垄断了福州电气产业,掌握了福州所有的电路和电话,成为福州首富,<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称为“电光刘”家族。</span></p> <p class="ql-block">安民巷,第三巷,多次更名,民间传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兵至巷口,出示安民,故名。巷内尚存明清古建筑10多座,其中有商铺、酒店入住,店名都很有些诗情画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入住其中;新四军办事处未开放,据介绍抗战时期,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于1938年2月在这里成立了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48号鄢家花厅和49号董氏民居辟为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勤廉馆由前言、公廉爱民、治政廉明、俭以养廉展区及结束语五个部分组成,展示了以林则徐、严复、王荷波为代表的23位历史名人的勤廉事迹,以及三坊七巷源远流长的廉政文化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勤廉馆通过实物、展板、照片、影像、浮雕、蜡像等形式,展示了三坊七巷源远流长的廉政思想。其中勤廉人物浮雕、陈襄断案蜡像…生动传神。</p> <p class="ql-block">陈季良故居辟为儒士馆,成为福州儒士馆茶业有限公司的注册地。陈季良,福州人,国民革命军海军名将。</p> <p class="ql-block">黄巷,第四巷,居七巷中央,为最古老的巷坊。由西晋八姓入闽始祖之一晋安郡守黄元方带部分族人避乱落户其间,故称黄巷。<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于此,黄巢起义军入闽,过福州,因闻黄璞大名,令士兵“灭烛而过”,勿扰其家,黄巷从此名声大振。</span>黄巷为儒林学士聚居地。黄巷60号辟为两岸福茶文创店,台湾手工乌龙茶满巷飘香。</p> <p class="ql-block">黄璞故居小黄楼,据史载黄璞唐代进士,晚年在此隐居,专心撰写诗文,留下了《雾居子集》等作品;“双黄交臂、文武相安”的故事传为佳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厅前一颗巨大的古芒果树,据说是黄璞亲手所种。清代</span>经学名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寿祺、榜眼林枝春、进士梁上国、</span>江苏巡抚<span style="font-size:18px;">梁章鉅、琉球册封使赵新、闽剧"四大名旦"之首郑亦奏、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守槃等名人都入住过此古厝,传承着独特的文化脉络。眼前的小黄楼保存着</span>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钜修葺和扩建后的建筑风格,古厝内亭台楼阁、假山鱼池、花木扶疏,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兼具福州传统和江南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黄家大院,据说大门从未打开过,令人好奇,不知是不是黄族祖屋。溯源福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坊七巷”的历史,发轫于西晋“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聚居在子城南门护城河以南,带来中原文明;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两次修建罗城,奠定了“三坊七巷”的基本布局;</span>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知州钱昱增筑外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百雉千堞万灶烟的古城格局,三坊七巷成为古城中心仕宦大族的聚居地;明清至民国迎来鼎盛期,</span>汇聚了众多官宦世家、文人墨客、富商巨贾,三坊七巷积淀千年文脉传续,成为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晚清分巡台湾道刘激故居,建于清代,前身为福州台湾两郡试馆,三进院落,中有“泮桥”相连,很是精致。现辟为台湾会馆,馆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还原了士子的书房、书箱、考试号舍和中举喜报等场景,展示福州与台湾的历史渊源,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沿革,以及会馆自身的历史变迁,有力地证明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清知府陈君耀故居,明代建筑,前后三进。陈君耀是两江总督、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女婿。如今辟为泰隐安珀酒店。</p> <p class="ql-block">清湖北巡抚郭柏荫故居,又称侍郎第,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福州名士郭阶三购此屋重修。郭阶三,唐代郭子仪后裔(祖先唐末入闽),与林则徐是同窗密友,娶林徽因祖父林孝恂的姑婆林桂馨为妻,生五子;因有眼疾仕宦不顺,归家与夫人一道,督课五子,培养成才,次子郭柏荫中进士,四子中举人,故有“五子登科”之称。郭氏为榕城旺族,房产曾遍布榕城,现仅存此古厝。</p> <p class="ql-block">塔巷,第五巷,旧名修文巷,因巷内有过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建造的育王塔,得名塔巷。巷坊上立有纪念性小塔。巷内民国福州电灯公司、三懿仙姑安民祖殿旧址可寻…</p> <p class="ql-block">北洋政府陆军旅长王麒故居,严复晚年曾在此住过,现已辟为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可惜未开放。闽都世家涉台人物多、涉台文物多、在台后代多,三坊七巷成为闽台世家交汇集结处,有“闽台渊源彰显地”之称。</p> <p class="ql-block">清代林星章旧居,始建于明末,<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后共五进院落,第四进花厅原为主人书房,房前植有两株梅花,取斋名为“二梅书屋”,是福州著名的古书屋之一,书屋东侧有七星洞通连一、三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曾在此居住。林星章,清道光进士,历任知县,广东乡试同考官,凤池书院山长;</span>曾主持编修《新会县志》《广东通志》,是著名方志专家和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二梅书屋,现定位为“福建民俗博物馆”,由福建省文物商店陈列明清时期的家具。五进各主落门、窗、壁板等皆用楠木制成,门窗都有双层镂花,壁板、门扇上部堵板用油漆绘有戏剧故事和花鸟树木等图案,进与进之间均用高墙分隔,以假山雪洞为通道,打造成福州明清时期典型民俗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清巡抚王有龄父子旧居,改建成美喜悦舍•巡抚官邸酒店,位于塔巷49号、53号,两座并排。49号是王有龄父亲王燮住宅,明代建筑,三进院落。53号为王有龄购置,原为三进院,现存两进。王有龄(1810-1861),字英九,侯官县(今福州)人,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兵临杭州,王临危受命浙江巡抚,次年十一月,太平军攻占杭州城,城破自缢以身殉职,卒年52岁。事后朝廷追谥“壮愍”,敕建专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齐美术馆,落户吴氏宗祠内,集中展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石齐画院院长石齐先生的百余幅书画精品。石齐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具象、印象与抽象三者融合,开拓性地提出了“三象合一”的艺术理论,让人耳目一新。</span></p> <p class="ql-block">郎官巷,第六巷,古称延福里,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里人刘若虚中进士,改称荣亲里。后因宋代刘涛居此,其子孙世代为郎官,于明万历年间改称郎官巷,沿用至今。巷内“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为王麒故居后门,“福建民俗博物馆”为二梅书屋的后门。</p> <p class="ql-block">林祥谦文化站位于郎官巷34号,是福建省首个红色工作站,通过照片、实物展品和场景还原,展现了林祥谦烈士光辉的一生。林祥谦,工人运动的先驱,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林祥谦是目前有史可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壮烈牺牲的第一位烈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严复故居位于郎官巷20号,由主座与花厅两部分组成,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花厅坐落于西侧,为双层楼房。1920年底严复回到福州,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慷慨赠予他这座豪宅,一年后严复在此病逝。如今此故居打造为缅怀严复的场所:布设“少年励志”“投身海军”“天演惊雷”“教育救国”和“严复与儿孙”五个专题,用图片、文字、实物的方式全面展现严复传奇一生。严复,福建侯官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翻译《天演论》、创办《国闻报》,系统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被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古迹天后宫,位于巷内17号,是福州旧城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天后宫。始建于元代,清代由建宁人出资重建,由前殿、正殿和后殿构成。前殿设有戏台,正殿的顶部有鎏金螺旋藻井,<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中供奉妈祖神像,是道教信仰活动的重要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建宁会馆位于巷内15号,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清代,由天后宫和绥安会馆两部分组成。门外立一碑,上刻“城内绥安会馆公业墙界”,诉说着它的历史渊源。绥安会馆,又称绥城会馆,由大门、天井、祠厅组成,四周用风火高墙相隔。此会馆是过去建宁人海上经商的中转站。</p> <p class="ql-block">出南后街牌坊门,东侧为杨桥巷,居七巷最北端。旧名右通衢、<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其西通杨桥,俗称杨桥巷。</span>民国16年(1927年)北伐军入闽,到如今杨桥巷几经扩建为杨桥东路、中路、西路(公路),坊巷已无存,原有古建筑仅存林觉民故居和双抛桥。林觉民故居,也是冰心故居。林觉民中国同盟会会员,1911年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后被俘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就义后,其父为躲避清兵追杀带领全家藏身远郊,将宅院卖给了冰心(谢婉莹)的祖父,民国时著名作家冰心曾居于此。林觉民的侄女、近代才女林徽因也曾在此居住过。故居现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匆匆转完三坊七巷,不觉夜已浓,南后街人流如织。灯光下的古坊古巷更显厚重、神秘。三坊七巷是福州遗存的文化瑰宝,粉墙黛瓦、青石巷径、坊巷古厝、士子文儒,凝结成福州千年古城的文脉印记,汇聚成文脉昌盛之地,成为福州的历史与文化缩影,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