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乙巳年新春初三,应家乡仁人志士之邀赴嘉祥麒麟广场演出,先订八天十六场,后应热心观众强烈要求又加两天,共演出20场大戏。</p> <p class="ql-block">部分演出剧照</p> <p class="ql-block">天气最低温度达到零下十一度,观众热情不减,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交流中了解到,观众有从菏泽巨野等地开车来了,也有从济宁市各县区的乡村坐公交车赶来的,更有演员的粉丝从外省专程前来捧场的。最让我感动的是,偏远老家同村的大哥,坐着轮椅每天让孙子开车带来看我们的戏。</p> <p class="ql-block">不少观众每天早早拿着板凳前来,为的是选择最佳观赏位置。放好板凳,去看看自己喜爱的演员不化妆长什么样?再去看看怎么上妆、穿戴。有机会再和演职员闲聊几句,或者和其他观众交流意见、发表感言,忙的不亦乐乎。纷纷表示:这里二十多年没演过这么好的戏了!这个团阵容大行当全演员年轻化,唱的好演的像乐队水平高等等,好评如潮,青年观众也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观众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欣赏水平和眼界都提升了,这就要求专业院团和从业者,要用严谨的态度、百分之百的努力和足够的敬业精神,拿出自己真正的实力才能对得起观众,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得到认可。</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早上,一位爽朗的阿姨问我:那个是汤贝?在舞台上这么帅,我看看卸了妆长什么样!我顺手拉住我们乐队的胖小伙对她说:这个就是!她笑着大声嚷起来:这是汤圆,不是汤贝!…大家一起大笑!</p><p class="ql-block">可见观众不好糊弄!</p><p class="ql-block">这位阿姨每天来的最早,她说去年我们在李屯演出,她每天骑行50多里路,15场戏一场没落!</p> <p class="ql-block">通过全体演职员的共同努力,这次的演出反响好、影响面广,官方和自媒体争相报道,受的各界的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鸣谢:</p><p class="ql-block">山东省“十大孝星”、“优秀社区主任”、嘉祥县山东梆子艺术研究会会长 胡立明先生</p><p class="ql-block">苏州澳特兰恩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陈元昌先生 </p> <p class="ql-block">嘉祥演出结束,正月十六在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济宁市环城北路八号)演出八天十六场大戏。</p> <p class="ql-block">主办: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p><p class="ql-block">承办:山东省山东梆子戏迷票友联谊会</p><p class="ql-block"> 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p><p class="ql-block">感谢山东梆子戏迷票友联谊会会长傅海棠先生,长期以来对山东梆子事业和我院的大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听老戏</p><p class="ql-block">品新茶</p><p class="ql-block">戏如老酒 愈陈愈香</p><p class="ql-block">演出的盛况,也收获了艺术圈文人墨客的关注和盛赞!</p><p class="ql-block">何岱新先生看到演出信息后,有感而发写下七绝四首,由书法家宁清先生题写而成。在此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何岱新 </p><p class="ql-block">济宁著名诗、词、赋作家,著有《济宁赋》和《北湖赋》等大气磅礴的作品,任城作协副主席,副秘书长,《大运河文学》编辑部副主编,济宁市任城作家协会诗人专业委员会主席,济宁市任城区武术文化学会副主席,济宁市音乐文化学会副主席,济宁市任城区书法学会副主席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赋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宁青</p><p class="ql-block">山东济宁人,号“一滴斋主”,济宁学院中文系毕业。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画协会副主席,济宁市拥军优属协会"心连心"艺术团顾问团成员等。</p> <p class="ql-block">荣登中国文化报“舞台光影”专栏</p> <p class="ql-block">《戏曲知识》</p><p class="ql-block">~摘自济宁政协文史馆</p><p class="ql-block">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特别是鲁西南地区流传较广的古老剧种,它剧目丰富,唱腔激昂高亢,音乐优美动听,表演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一剧种一般认为是秦腔、晋剧、上党梆子等梆子声腔传入山东,与本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山东梆子的剧目和唱腔与大平调、莱芜梆子等曾有交流和相互影响。</p><p class="ql-block"> 山东梆子原称“高调梆子”,简称“高梆”。以济宁为中心的班社,俗称“汶上梆子”;以菏泽为中心的班社,俗称“曹州梆子”,后期才统称山东梆子。近半个世纪以来,因鲁西南与河南省的地缘关系,山东梆子受豫剧的影响较大,演员互相交流,唱腔音乐互相借鉴,两者愈来愈趋于同化。有的山东梆子剧团干脆就更名为豫剧团了。</p> <p class="ql-block">山东梆子最早的班社当出现于明末。据山东梆子老艺人任广才讲,其师张恩普(著名花脸,济宁人)向他介绍,济宁东门里财神阁高调“五福班”创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 年,距今已约 450 年的历史(更正:原山东梆子约380多年的历史,为1957年山东省文化局做文化普查时的定论)。</p> <p class="ql-block"> 据巨野姚楼大姚班最后一代班主姚保元讲,大姚班是清朝初年建立的。姚孔绰为第一代班主,传到姚保元已越九世,共 280 余年。算来从该戏班创立,至今已有约 450 年历史。据山东梆子老艺人段广才、卢胜奎等讲,汶上县的“大曹班”(曹天官家办)、“崇圣府班”(六品官孔昭玉家办)均系明末始建 ;滕县“张天师府班”(滕县东廓张天师家办)、曲阜“孔班”(曲阜管庄孔兴仪家办)、巨野“田家班”(巨野田庄田状元家办),还有鄄城的吕家庄“大吕班”等,均不下两三百年历史。从古老山东梆子戏曲班社的建立和发展规律推断,山东梆子这一剧种的形成,应比山东梆子戏曲班社的建立在时间上更早。也就是说,至少在 400 年以前,山东梆子剧种就已形成并广泛流行了。</p><p class="ql-block"> 山东梆子著名演员窦朝荣、刘宝玺都介绍,过去高调梆子的唱腔,在使腔和结尾时,多用立嗓向上翻高八度,特别是黑脸唱腔常用,与山西上党梆子的唱法有些类似。新中国建立后,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演员王世柱,还专门就使用立嗓向青年演员作过示范演唱。山东境内的大平调、莱芜梆子等剧种,也保留了这一演唱方式。元代山东段运河贯通后,济宁成了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南北交通要冲。山西商人来山东经商为时较早,至明代,济宁已有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经济交流必定会带动文化交流,山西的上党梆子流入济宁,影响山东梆子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山东梆子的一些剧目也反映了当时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的情况,如《奇错》《换妻》等。 </p><p class="ql-block"> 旧时,山东梆子的影响范围东到临沂,西到河南开封,南到安徽阜阳、蚌埠,北到河北石家庄等地。20 世纪中叶,活动在济宁、菏泽的山东梆子业余班社,尚有数百个之多。</p> <p class="ql-block"> 随着山东梆子戏曲班社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演员,现在尚能为人所知的有清末民初的郑二麻子(生旦兼演)、杨二大将(红脸)、岳东明(“岳十八”,红脸)、朱心田(花旦)、付七儿(刀马旦)、高白龙(小生)等 ;稍后又有王桂春(“活周瑜”,文武小生)、小烟儿(花旦)、张保山(“老粗”丑),以及再后的刘德润(“红脸王”)、孙子高(黑脸)等。20 世纪 40 年代,活跃于济宁一带舞台上的段广才、王振清、谢兵、窦朝荣等红脸演员,也以他们的优美唱腔和精湛表演名噪一时。当时有口碑曰 :“傅七儿的刀,吴仗的腰,泼嘴老鸹唱得高。”“花蝴蝶子、满天云、金鼎、银凤、玉蜜蜂”,“金马驹子银铃铛,不及立楞一逛荡”。这都是对一代山东梆子名艺人的赞誉。可惜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连个真实姓名也未能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早在清朝末年,山东梆子已有女演员登台演出。当时有名叫“小玲儿”、“小景儿”的女演员在巨野演出,她们的戏班被群众称为“女班”。20 世纪 30 年代,山东梆子影响渐大,演员魏二(红脸)、 五(小生)、张景孔(鼓师)、李二黑心(黑脸)、唐世庚(三托旦角)、张开明(“一棵葱”,青衣)等都曾去江苏、河南一带演出。其后著名演员王锡堂(“桂花油”)、刘德润(“红脸王”)都曾到外省巡演。</p><p class="ql-block"> 山东梆子的重点传统剧目有:《头冀州》《二冀州》《对金抓》《对抓钩》《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牧羊圈》。还有“四大征”,即《薛礼征东》《穆桂英征东》《刘莲征东》《马山保征东》《秦英征西》《木兰女征西》《卢明征西》《姚刚征南》《南炳征南》《雷振海征南》《雷振海征北》《燕王征北》等。另有《斩子》《骂阎》《渭水河》《哭头》《跪坡》《临潼山》《借妻》《堂断》《钻翁圈》等。汶上梆子则特有《江东战船》《宇宙锋》《楚国》《潼关》《三烈配》剧目。艺人中还有“老十八本”之说,其中包括《春秋配》《梅降褶》《千里驹》《金台将》《百花咏》《解甲封王》《富贵图》《老边庭》《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法门寺》《玉虎坠》《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虎丘山》《天赐禄》《马龙记》《阳河营》等。其中《老边庭》一剧,包括《闯幽州》《五台山》《两狼山》《雁门关》《李陵碑》《审御状》《拿潘》《提寇》《审潘》《密松林》等许多出戏,能连演七八场。该剧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故事性,极受群众欢迎。山东梆子的《白蛇传》剧目,独具特色,小青这一角色在戏中三次变脸,开始时为花脸,最后变成俊脸,与川剧这一剧目有相近之处。</p><p class="ql-block"> 山东梆子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反映历朝历代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大型故事戏,也有反映家庭伦理的生活小戏,还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从内容上看,以历史故事戏为多,除上面提到的“四大征”之外,还有《反徐州》《反昭关》等反映抗争精神的戏;也有《铡美案》《铡赵王》《铡郭槐》等反映忠奸、正邪斗争的清官戏;还有《红打朝》《黑打朝》《花打朝》《马天官打朝》《李刚打朝》等褒扬抑恶扬善精神的戏。这些戏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人民性。这些剧目都创作于封建时代,由于时代的限制,有些剧目如《大香山》《斩莫成》《双开膛》《铁冠图》《擒方腊》等,也宣扬了封建阶级的道德观、历史观。但为数不多,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一、二。</p><p class="ql-block"> 山东梆子剧目究竟有多少,现在还未能统计出确数。据人称“戏篓子”的老艺人张继爱(绰号“山鸡毛”)讲,仅他能包本的戏就有四百多出。老艺人段广才讲,他在汶上大曹班时,列入戏单,经常上演的戏就有六百余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山东梆子的两大源头——汶上梆子和曹州梆子,唱腔基本相同,多用假嗓(二本腔)演唱,适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绝大多数剧目采用板腔体唱法。板头非常丰富,有二板、慢板、二八板、栽板、流水板、一串铃、金钩挂、起板、散板、滚白等 51 种。还有专门用于《哭剑》的〔杀姬调〕、专门用于《捡柴》的〔上五音〕,专门用于《翁祥云治病》的〔鬼念秧〕等二十多种特定唱腔。另外,山东梆子还有一部分“笛戏”,用横笛或海笛伴奏,称“大笛罗罗”,也称“乱弹”。其中不少剧目与柳子戏、莱芜梆子的“乱弹”剧目相同,由此可见这些剧种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关系。这类“笛戏”,以汶上梆子居多,过去常演的剧目有 :《酒楼》《封相》《借麦子》《天台山》《侯七》《推磨》《犯相》《戳姐夫》《臧文忠取水》《水淹泗州》《连升三级》《报喜》《十字坡》、《赶花船》等。全剧专唱“大笛罗罗”的剧目有《胡小放羊》《打面缸》《拐妗子》《大锔缸》《打灶王》等。</p><p class="ql-block"> 据老艺人卢胜奎讲,山东梆子有些剧目是从昆曲学来的,如《赐福长春》《斩姚期》《九龙口》等。笛戏的曲调有〔老工调〕〔小工调〕〔横笛破字〕〔大笛罗罗〕〔大笛娃娃〕〔卅二支金相〕等。《千里驹》一戏专唱〔花鼓曲〕《锔缸》一戏专唱〔锔缸调〕〔拾双钗〕一戏专唱〔对经〕《顶灯》一戏专唱〔对灯〕《佛手橘》一戏则唱由〔新水令〕〔步步娇〕〔抖双车〕〔雁儿落〕〔收江南〕〔中军令〕〔石榴艺〕组合而成的套曲。</p><p class="ql-block"> 山东梆子的唢呐曲牌比较丰富,根据不同人物、剧情使用不同的曲牌,程式比较严格。如皇帝设朝用〔出天子〕,文武朝见皇帝用〔朝天子〕,皇帝晏驾用〔晏驾令〕,打仗凯旋用〔得胜令〕,报子上报用〔报马令〕,反派人物出游用〔五八令〕等。每个曲牌均有唱词,有的独唱,有的全台合唱。据不完全统计,唢呐曲牌有 125 个之多。其中一些如〔扬州〕等已经名存实亡了。弦乐曲牌也很多,计有〔大金钱〕〔小金钱〕〔苦中乐〕〔斗鹌鹑〕〔掏老鸹〕等 57 个。</p><p class="ql-block"> 山东梆子伴奏乐器,早期只有大弦、二弦、三弦等。大弦状如月琴,腹有八棱,无品,全用皮弦。二弦杆短筒大,千斤与筒子的距离甚短,皮弦,用弓子拉奏,发音尖细高亢。三弦与一般三弦无异。后来,受其他剧种的影响,主弦改用板胡,并加进二胡等乐器。打击乐与其他梆子剧种大致相同。常用锣鼓经有〔报子吹〕〔连成〕〔凤凰三点头〕〔四面净〕〔鬼推磨〕等 58 种。山东梆子还有一种特殊的乐器“尖子”,又称“挑子”、“号子”。旧时在露天演出常用。开台前照例吹三次。皇帝设朝,文武唱栽板上场或骑马交锋时常与战鼓齐奏,以助声威。散戏时,则吹尖子送客。</p> <p class="ql-block"> 山东梆子表演动作架式粗犷、夸张,黑红脸上场亮相时讲究吹胡子、瞪眼带活腮。表演愤怒、急躁情绪时,则晃膀、跺脚、捋胳膊、挽袖子。亮相时均抬手,走圆场时手推圈。一般是黑脸推圈从头顶上出手,五指岔开,右手推圈,左臂摆动;红脸推圈从眼角出手,武生、小生推圈从嘴角出手。红脸、小生的手式是四指并拢,拇指开张。旦角推圈从胸前出手,四指并拢上翘,拇指内曲,左手活动较小。同一行当,由于戏剧人物不同,表演也各具个性。同为净角,程咬金上场时弯腰缩肩,以扇遮面,向观众偷觑三次,显得风趣、幽默;尉迟恭在场上始终大方稳重;而包公就多几分威猛,在表演开铡除恶时,常将髯口左挽,歪戴相纱,袒露右臂,登上高台,亲自按铡行刑。因此,戏班有“文敬德,武包公”之说。</p><p class="ql-block"> 山东梆子的角色行当分为红脸、黑脸、老外、小生、旦、丑等。旧时戏班多以黑、红脸挑大梁。红脸又分大红脸、二红脸,大红脸多扮演剧中主要角色或地位身份崇高的角色;二红脸则扮演次要角色,或武将及地位身份较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旧时,山东梆子班社中有“五生、五旦、五花脸”者,即称阵容强大,全班演职员一般不过三十多人。其中“五生”即小生二人,老生一人,大红脸和二红脸各一人 ;“五旦”即花旦二人,青衣、老旦、彩旦各一人 ;“五花脸”即黑脸、花脸、共三人,丑二人。演员之外,文武场面加箱官共十余人,其他人员数人。</p><p class="ql-block">旧时限于条件,山东梆子扮戏化妆比较简朴,一般演“净面生”、小生(包头生除外)者,都不搽粉,只用红色勾匀两颊。但净行的脸谱却向来一丝不苟。有的戏剧人物在不同戏码中还有不同的脸谱。如程咬金脸谱,在《豹头山》和《花打朝》中就有不同的画法。在同一出剧中,有的人物的脸谱,随着剧情的发展,也要改画多次。如《岐山角》之赵公明,出场时画白脸、黑柳叶眉、三角眼、细黑鼻翼,髯口戴在颌下,口耍六颗猪牙 ;到“降虎”一场,则改画为眉上加红,眉目黑色加深加粗 ;到最后临死时,又改画黑白混合的灰脸,加红“滴泪”和“白线”。山东梆子的许多脸谱都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原湖西流动剧社),成立于1941年春,是山东省国有文艺院团中成立较早的戏曲院团。在其辉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都延续着红色的革命基因。</p> <p class="ql-block">湖西流动剧社原本是一个民间的演出团体曹州梆子科班——薛家班,1941年春,中共湖西地区委员会传达上级指示,将薛家班直接划归湖西行署领导,更名为湖西流动剧社:社长薛怀玉,指导员刘大篙,总队长王东海;下设三个分队,待遇与部队相同,发军装,配备枪支,跟随领导机关活动。群众称赞他们既是宣传队,又是战斗队。此次更名,使原来的民间自发团体有了自己的革命组织身份。剧社经常在苏北的沛县、丰县,鲁西南的嘉祥、金乡、鱼台、济宁、单县、巨野等抗日武装力量控制的地区活动,配合时事宣传教育,活跃军民文化生活,得到边区党政军领导的称赞,受到了杨勇司令员的接见。 </p><p class="ql-block"> 1953年,随着区划调整,湖西人民剧社划归济宁专署领导,更名“济宁专区人民剧社”。1960年,人民剧社与大众剧社合并,更名济宁专区豫剧团。2007年,挂牌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湖西地区全部解放后,于1950 年冬,“湖西流动剧社”更名“湖西人民剧社”,仍保持原流动剧社配合政治宣传的传统。经过梳理,剧社演职员与早期的五福班有溯不清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院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秉承红色基因,紧跟时代的脚步,走在文化宣传第一线。院团扎根基层,深入农村,足迹遍布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每年演出二百多场,每到一地都受到广大群众称赞,展现出了济宁的文化风采,为济宁文化对外宣传,起到了纽带桥梁作用。院团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剧团”、“市级精神文明单位”、市“突出贡献奖”先进单位,并被市政府授予集体“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在80多年的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荣获过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和全国比赛中获得大奖的国家一级演员,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得大奖的优秀青年演员。</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为保护继承这一古老剧种,我院挖掘整理、复排和移植的优秀传统剧目二十余出,如《临潼山》、《樊梨花征西》、《雷振海征北》、《香莲案》、《破洪州》等。新创作演出的剧目有:《铁脚》、《山鹰》《蝶恋花》、《铁流战士》、《十五的月亮》、《徐洪刚》、《母女怨》、《哦!立交桥》等,其中《拓荒者》、《孔尚任》、《桃花扇》、《微山湖》分别荣获山东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省“精品工程”奖。2009年11月《运河老店》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奖.剧目奖”、“泰山文艺奖”一等奖、第九届山东省艺术节“一等奖”;现代戏《圣水河的月亮》2013年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泰山文艺奖——音乐作品奖”,2014年荣获第三届豫剧节“一等奖”“泰山文艺奖”;2015年《河都老店》荣获“省精品工程”奖;2018.10年《孟母》荣获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梦圆黄河滩》在2021年荣获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剧目”奖;2023年创排的大型山东梆子剧目《竹竿巷》入选全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并入围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展演,荣获“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双项大奖。2022年12月,小戏《清澈的爱》荣获“戏剧中国”2022全国小戏小品优秀作品展演“优秀剧目”奖。原创首家沉浸式小剧场戏剧《闯关赴任》,成功入选全省舞台艺术青创扶持项目,并入围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展演;2024年8月,沉浸式小剧场戏剧《闯关赴任》入选文旅部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和闭幕式的演出,荣获“优秀作品”奖,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用部分文字和网络片配图 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