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 为了传承</p><p class="ql-block"> 广州抗大校友后代(抗二代)建军的《〈热血征程〉学习与思考笔记(101)》</p><p class="ql-block">(20250217晨读吕白事迹,第130页)</p><p class="ql-block"> 向抗大校友、抗战老兵吕白前辈致敬!</p><p class="ql-block"> 吕白应该是江苏人,和父亲都曾是新四军三师战友。父亲是抗战时就转业到地方,没有北上。吕白前辈则是北上东北后,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解放后,又一起为广东建设勤奋耕耘,流下了辛勤的汗水和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从吕群的文章中,我看到党史军史中的一个重要细节问题:新四军三师北上带不带枪问题上,黄克诚的决心下对了。在战争年代,黄克诚多次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有的还是越级直达中央。</p><p class="ql-block"> 张旭初会长是吕白的老战友,他们的友谊从新四军三师和抗大五分校开始,张、吕二人,一为抗大五分校优秀学员,作为16岁农村青年从地方报考抗大毕业后到师部任参谋,一为五分校毕业后留校任军事教员。听张会长说吕白作风踏实,实事求是,三年自然灾害前后头脑相对冷静。那几年吕白曾任广州市从化县委书记,从化是个山区县,自然条件相对差点,但在吕白主政期间,由于不折腾或少折腾,不怎么放卫星,从化县受灾损失程度较轻。</p><p class="ql-block"> 从吕群的记述中,我看到陈毅、黄克诚、黎玉等老前辈的风采,感受到他们既有原则又很有人情味的一面。在临沂黎玉以一碗肉和几千斤花生慰问部队,换来武器弹药;黄克诚头脑清醒认定枪和棉衣都要带,同时在不影响战斗力的前提下也支援一些武器装备;陈毅乐呵呵地两边做工诈,当了个大好人。曾经听父亲说过,陈毅军长口才好,很有水平,应邀给北上部队作报告,拿着一本《列宁主义的问题》一口气作了不止一天的报告。牛。</p><p class="ql-block"> 没见过吕白老前辈,听说离休前他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认识吕群时间不长,但感到他很有才,摄影水平很高,听说曾以此专业办公司,还到高校讲课。</p><p class="ql-block"> 刚认识吕群不久,我和吕群就有了一次合作,在广州抗大校友会一次小范围的会议上和主持会议的二代H兄PK了一下。当时会议进入下半程,别人都说的差不多,我和吕群都没发言,看到他还没有讲的意思,我就先说几句一一在人多的地方我一般是不说话或少说话。主持人突然打断我的发言,不让我往下谈,我知道他不让我说什么,我也没打算说这个问题。故不捅破这层窗户纸,冲主持人这个态度我就较真起来,我说我们都是抗大后代,在这个会议上都是平等的,为了抗大都应该积思广益,献计献策。将了主持人一军之后,我继续我的发言,重点内容是一个问题:我们动员抗大伙伴参加史料征集采访工作,应该热情有人情味一点,如果将发文标题通知改为邀请函、邀请信或许会更好一点。对我这个建议,会上都没表态,会后发文,已改为邀请函了。我猜这是老会长的手笔,会上他听进去了,但不表态,会后作了微调,这就是领导艺术。我发言后吕群接着发言,同样也被打断,他也不高兴,但没我这么剑拔弩张,他语气平和地说:我身体不好,别把我气出病来了(大意)。我在旁边暗自好笑,吕兄聪明。在座与我有同感的,大有其人。都知道吕群在办理父亲后事时,累得心脏病发作,大病一场。</p><p class="ql-block"> 在征集工作,吕群的分工是画册组组长,在与合作方建立沟道机制、搭好架子后,他就有事抽身离开,功未成身已退,浪迹四海,寄情名山大川去了。在组里挂着名,具体采访、组稿工作由副组长郁琤和我这个资料组长跨组过来协助完成。在这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去电吕群,他也愿意助力帮忙。</p>